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九年级下册《不求甚解》练习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一、给加粗字注音。
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怡情()吹毛求疵()咬文嚼字()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三、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使人________,讨论使人________,作文使人________。
2.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__(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
4.而读书的________,全在于会意。
(要点、要求、要诀)四、阅读《谈读书》“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语段后回答问题。
1.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原句: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明智,作文使人准确。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五、阅读《不求甚解》后回答问题。
1.作者批驳了什么错误观点?2.你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参考答案:一、zǎo xiá jié lún ài yí cī jiáo二、1.比喻 2.排比 3.对偶 4.比喻三、1.充实、明智、精确 2.诘难 3.怡情、傅彩、长才 4.要诀四、1.略 2.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举例对比五、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不求甚解》拓展阅读练习一、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
“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
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
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
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廉洁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绝非耻辱之事。
”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
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
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
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pèi 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
他的名著《焚书》是在64岁时完成的。
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
后来成了fēi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13 短文两篇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B.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山东省古文字学会会长王恩田,根据自己大量的考证推断,趵突泉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至商代,距今已有3543年的历史。
②这座风貌奇特的溶洞景点位于著名的红色革命沂蒙山区,是这个红色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也是山东省旅游业新生景点中的一匹黑马。
③西南航空公司在登机区域安装了带电源插头和USB 的特别座位,并宣传免改签费政策以吸引商务旅客。
A.回溯胜地连接B.追溯胜地连结C.回溯圣地连结D.追溯圣地连接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签署渡假村貌合神离触目惊心B.作祟洽谈会唇枪舌剑怨声载道C.掣肘里程碑察言观色出神入画D.愐怀压台戏义愤填膺精神焕发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D.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证券.(quàn)着.(zháo)落破绽.(zhàn)乳臭.(xiù)未干B.摈.(bìng)弃忤.(wǔ)逆呜咽.(yè)瞠.(chēng)目结舌C.缜.(zhěn)密鞭笞.(chī)端倪.(ní)装模.(mó)作样D.垂涎.(xián)孝悌.(tì)连亘.(gèn)光阴荏苒.(rǎn)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6.解释下列词语(1)藻饰:(2)狡黠:(3)诘难:(4)滞碍:(5)味同嚼蜡:(6)吹毛求疵:(7)寻章摘句:(8)不求甚解:(9)咬文嚼字:(10)豁然贯通:(11)学究:(12)开卷有益:。
(三)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习题(有答案)【2019年中考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
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
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
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
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
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不求甚解》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
狡黠() 诘难( ) 味同嚼蜡( ) 吹毛求疵( )睾( )肾 阐证( ) 要诀( )。
学究: 诘难:寻章摘句:味同嚼蜡:滞碍:吹毛求疵: 阐证:要诀:二、文学知识。
《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 ,原名 ,当代 。
三、课文掌握。
《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不求甚解》1.第5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2.第6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3.第8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4.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5.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6.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7.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8.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9.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10.第6段“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中加点的“这样”指:11.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一、积累与运用。
1.jiéchóu;xié;cīgāo júe2.迂腐的读书人;诘问,为难;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通畅;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阐述论证;重要的诀窍;二、文体知识。
《燕山夜话》;马南邨;邓拓;作家三、课文掌握摆靶子;说明人们曲解“不求甚解”;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古人例证;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陆象山引用道理论证不求甚解;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课后能力提升1.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2.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3.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
4.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1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一.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谈读书》语段,回答问题。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3.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②至⑤句阐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仿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21-23题。
(14分)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
短文两篇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藻饰(zǎo)狡黠(xiá)大而无当(dàng)B. 诘难(nàn)咀嚼(jiáo)全神贯注(guàn)C. 滞碍(zhì)劝诫(jiè)抠字句(kōu)D. 轻鄙(bǐ)聪颖(yǐng)吹毛求疵(cī)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读史使人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B. 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C. 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D. 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今天的饭菜太难吃了,真是味同嚼蜡!B.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尽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C.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要吹毛求疵。
D.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孜孜不倦馨竹难书相得益彰附庸风雅B. 断章取义娇揉造作形销骨立如雷贯耳C. 佝偻提携取义成仁千钧之力朝朝暮暮D. 置之不理锐不可当信手拈来战战兢兢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殿廊下,鸣钟击磬(pán),乐声悠扬。
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liáo)绕。
B. 计程车像饥蝗(huáng)拥来。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燥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荫(yīn)不再有用处。
C. 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chǎn)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juàn)。
D. 在众目睽睽(kuí)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shěn)笑。
阅读训练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跟踪测试题
1、马南邨,原名(),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有杂文集《》等。
2、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3、判断第五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4、第七段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的。
《不求甚解》跟踪测试题答案
1、邓拓、《燕山夜话》
2、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重视整体理解,不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要注重把握精神实质;
3、举例论证;从反面举了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著作,实际却有很多曲解,因而被列宁批评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进而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不能去掉;作者明确“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的态度,这是作者对上文的补充论证,使本文的论证更加严密、更加全面。
5、看法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考查一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对议论文文体答题技巧的训练。
阅读训练一. 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下面是“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请阅读后认真完成第(1) — (3) 题。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
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
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人传》(罗曼•罗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1. 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
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2.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
3.为配合“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校刊《萌芽》将开辟专栏绍这四部名著,请为二.阅读《善读可医愚》,完成以下问题。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
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
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
“善读”这点很重要。
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
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
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
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
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
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1.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3.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三.阅读《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完成以下问题。
刘永红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读书是有方法的。
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
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
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
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
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
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
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读书更是一门艺术。
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
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
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
(2分)2.第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3.作者在第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3分)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参考答案一.答案:1. ③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
(或:在“被”前加“我校”) ④删去“为宗旨”。
(或:将“为了”改为“以”)2.示例一: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示例二: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3. 示例一:梅花香自苦寒来示例二:在磨难中成长示例三:逆境•成才二. 《善读可医愚》1. “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
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2.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3. “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4.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
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
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
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
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三.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1.(2分)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意近即可)2.(2分)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以上任一答法均可得满分2分,意近即可。
)3.(3分)不累赘。
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意近即可。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第二问从论据或论证方法的角度回答对论点的证明作用均可)4.(3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