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鞋跟绑缚标记笔法:用尼龙搭扣将两支水性记号笔分别绑缚 在鞋跟处,调整记号笔使足跟着地时能准确定位,测量方法 与足印分析法相似。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步态分析系统 通常由摄像系统、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计算机处理系
统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科研工作,但因价格高昂,目前难以普 及应用。 1.运动学参数 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 步特征(步长、支撑相、摆动相、步频、步速等)、分节棍图、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但不包括引起运动的力的参 数。
踝关节 跖屈20° 跖屈10° 中间位 中间位
第一节 正常步态
(3)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
第一节 正常步态
2.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1) 竖脊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 在步行周期支撑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 行走时躯干保持正直。 (2)臀大肌: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 于支撑相中期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到高峰。 (3)髂腰肌: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 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2)治疗性行走:行走安全和质量均不符合功能性行走的要 求,但有支具或辅助器具的帮助能作短暂步行者。
治疗价值: ①给病人能站能走的感觉,形成巨大的心理支持; ②减少对坐骨结节等处的压力,减少压疮发生的机会; ③肢体负重可以防止或减轻骨质疏松; ④下肢活动改善血液淋巴循环; ⑤减缓肌肉萎缩; ⑥促进尿、大便的排出; ⑦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第二节 步态分析方法
二、定量分析
(一)评价步态参数:常见的步态参数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检测 病人的行走来测量,如用秒表在设定的场地内让病人行走测量步 行速度。同样,通过在特定的场地上撒上石灰粉,让病人在其上 行走,可测得步长、步幅、步宽和足角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