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边的中国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餐桌文化范文首先,中国餐桌文化强调团圆和家庭情感。
在中国,很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都与餐桌有关,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家人聚在一起,共同品尝美食,是家庭团聚和庆祝的重要方式。
中国人认为这样的聚餐能够增进亲情,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即使在平常时期,中国人也会尽量按时回家,与亲人一起共进晚餐。
其次,中国餐桌文化强调礼仪和尊重。
在中国,餐桌上的礼仪非常重要,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例如,用餐时要注意端庄、文雅,不要大声喧哗,避免发出嘈杂的声音。
另外,长辈和客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应该先吃、先喝,如果他们举杯敬酒,我们要回礼。
此外,在用餐过程中,要让别人先动筷子,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再次,中国餐桌文化注重菜肴的搭配和烹饪技巧。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各地菜系繁多,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风味。
中国人追求“色、香、味、形、意”五个方面的完美统一、菜肴的烹饪技巧讲究烹制时间、火候、切菜方式等等,以达到最佳的口感和色香味。
同时,中国人讲究菜肴的搭配,追求营养均衡、红白绿黑色彩鲜明,以及荤素搭配合理的原则。
最后,中国餐桌文化强调节俭和节约。
中国人有着“不知饥饿胜不道”的传统观念,认为吃饭要克制和有节制。
因此,在用餐中,中国人讲究吃得健康、吃得适量。
将食物的大小适宜,尽可能地保证每一种食物都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利用,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人崇尚自然食材,善于利用季节食材,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
总之,中国餐桌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它强调团圆和家庭情感,注重礼仪和尊重,讲究菜肴的搭配和烹饪技巧,以及强调节俭和节约。
这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并深入人心。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中国餐桌文化都应该被重视和传承,它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中国餐桌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的礼仪文化1.点菜礼仪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同时,在安排菜单时,还必须考虑来宾的饮食禁忌,特别是要对主宾的饮食禁忌高度重视。
中国餐桌的礼仪文化2.餐具礼仪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上虾、蟹、鸡等菜肴前,服务员会送上一只小小水盂,其中漂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
洗手时,可两手轮流蘸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中国餐桌的礼仪文化3.座次礼仪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餐桌的基本礼仪中国是一个讲究餐桌礼仪的国家,餐桌礼仪是中国餐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餐桌的基本礼仪。
1.尊重主人和长辈在中国,餐桌上一般有主人和来宾之分。
主人通常坐在餐桌一端,而来宾则坐在主人两旁。
餐桌礼仪的第一条就是要对主人和长辈表示尊重。
当主人和长辈举杯时,要起立向他们碰杯。
同时,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主人和长辈的需求,并尽量避免比他们先吃或先喝。
2.吃饭要安静在中国餐桌上,吃饭时要保持安静。
不应该发出吵闹声,不应该大声讲话或嘲笑他人。
尽量避免在用餐过程中产生嘈杂声音,以避免影响其他人的用餐体验。
3.不玩手机现代社会中,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中国餐桌上,玩手机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当与他人共进餐时,应将手机静音或关闭,并将其放在一旁。
这样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也更好地与周围人进行交流。
4.不挑食在中国餐桌上,挑食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应该尽量尝试各种食物,尊重主人和年长者的劳动,在食物品尝之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即使对其中一种食物不感兴趣,也不应该公然表示厌恶。
5.小心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餐桌上常用的餐具,使用筷子时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使用筷子时应注意自己的动作要轻柔,不要发出嘈杂声音。
其次,用筷子夹取食物时不要过分用力,以免食物滑落或杂乱地碰撞到其他食物。
最后,用完筷子后要将其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插入食物中间或垂直放置在碗中。
6.尊重席间文化中国餐桌上有许多席间文化需要遵守。
例如,不能夹起两根筷子像插在地面上的蜡烛一样放置;不能用筷子直接指着别人;不能通过击杯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等等。
尊重这些席间文化可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体现出自身的教养。
总之,中国餐桌的基本礼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人们不仅享受美味佳肴,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交流。
通过遵循这些基本礼仪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中国餐桌文化,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和好客。
中国人餐桌上的文化
中国人餐桌上有着丰富的文化,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尊重长辈:年长者在餐桌上通常会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尊重。
他们会优先选取食物和饮料,在用餐时也会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2. 分享食物:在中国文化中,食物是一种社交媒介,人们会把自己喜欢的食物和别人分享。
分食也代表了团结和友谊。
3. 碗和筷子的用法: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碗和筷子用餐。
碗是个人用的,不会跟别人共用,而筷子则是用来夹食物的,不会直接接触嘴巴。
4. 酒文化:在中国,酒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
在宴会上,通常会有人主持敬酒,大家会一起喝酒,表示团结和友谊。
5. 饮茶文化:中国人有着浓厚的茶文化,餐后品茶也是一种传统。
在餐桌上,人们会不断为自己和别人倒茶,以表达尊重和关怀。
6. 餐桌礼仪:在中国,有一些基本的餐桌礼仪,比如不发出声音吃东西、不吹鼻子、不打嗝等。
这些礼仪可以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7. 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用餐时,应该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不能吸口气,应该用筷子夹菜,不能用手抓,还需要注意不要将碗里的饭菜吃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餐桌礼仪。
8. 吉祥食品:在中国,有一些食品被认为是吉祥的,如鱼,因为“鱼”和“余”谐音,意味着“年年有余”;还有汤圆,因为它的形状像团圆,代表着家庭和睦。
总之,中国餐桌文化是一个充满尊重、友谊和团结的环境。
它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人餐桌礼仪(8篇)做法: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
这种做法是被认为大不吉利的。
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所以从小就要教会小孩子在饭桌上把筷子摆放整齐。
2仙人指路做法: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国人眼里叫“骂大街”。
同样,用筷子指着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由于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中国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
3品箸留声做法: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发出咝咝声响。
很多小伴侣在吃饭的时候都喜爱含着筷子玩,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宜过分苛责,但也应当提示告知孩子正确的餐桌礼仪,培育孩子从小的好习惯。
由于一般消失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
4击盏敲盅做法:在用餐时拿筷子敲击盘碗。
不少孩子在吃饭时喜爱拿筷子敲着玩,孩子不知情,大人可要留意了...由于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留意并给与施舍。
这种做法,被视为是特别不雅的事情。
5执箸巡城做法: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
特殊是在与其他人一起用餐时,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人的不敬重,没有为同桌的其他人考虑。
此行为是典型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做法: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扒拉以求查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表现,令人无法接受。
7泪箸遗珠做法:事实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
这种做法被视为严峻失礼,同样是不行取的。
8 颠倒乾坤做法: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特别被人看不起的。
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
将筷子使倒,这是肯定不行以的。
9定海神针做法:在用餐时,拿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
这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中国文化,衣食住行,各个地方都体现着礼仪。
特别是在中国的饭桌上,礼仪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饭也有着不同的礼仪。
而整体来说,就体现了礼、孝、德、让、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
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
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
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
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
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中国饮食风俗:领略中国各地餐桌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不同地区的餐桌文化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带您领略中国各地的餐桌文化。
1. 北方餐桌文化:米饭和面食的天下在中国北方,米饭和面食是主要的主食。
北方人喜欢吃馍、饺子、面条等,这些食物都是富有营养且容易消化的。
北方菜以麻辣和重口味为主,口味浓重,适合秋冬季节的寒冷天气。
2. 南方餐桌文化:米饭和粤菜的王国南方的餐桌文化与北方有所不同。
南方人主要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各种海鲜和蔬菜。
广东地区的粤菜以清淡、色香味俱全而著称。
南方人更注重菜品的色彩和口感,并以丰富的调料调制出多种独特的风味。
3. 西南餐桌文化:美味多样的川、湘、贵菜西南地区的餐桌文化以川菜、湘菜和贵菜为代表。
川菜以麻、辣、鲜、香著称,湘菜以酸、辣、麻、香而闻名,贵菜则善于烹制鱼、虾、螃蟹等水产食材。
这些地区的菜品口味独特,具有浓郁的辣味和独特的风味特点。
4. 东北餐桌文化:大盘鸡和烤肉的胃东北地区的餐桌文化以烤肉和大盘鸡为代表。
东北人喜欢吃肉,这里的菜品通常较重口味,喜欢使用大葱、大蒜等调料,使菜品更有风味。
5. 港澳台餐桌文化:东方与西方的结合港澳台地区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餐桌文化多元而丰富。
香港菜以粤菜为主,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崇尚美味、精美的菜肴。
澳门菜融合了中葡两种文化,以葡萄牙菜和当地菜系为基础。
台湾餐桌文化则具有浓厚的特色,有台北小吃、台南小吃等各种美食。
6. 海南餐桌文化:椰风海韵的热带味道海南地区的餐桌文化以椰子和海鲜为代表。
这里盛产各种热带水果和美味海鲜,海南菜以清淡爽口、咸鲜紧实的口感为特点。
海南人喜欢将新鲜的椰子肉和椰水融入菜肴中,独特的椰风海韵使其与众不同。
7. 西北餐桌文化:羊肉和面食的独特风味西北地区的餐桌文化以羊肉和面食为主。
这里的菜品口味偏重,喜欢使用各种香料和辛辣调料,使菜品更有风味。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中国餐桌礼仪常识【1】1.入座。
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
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时。
先请客人,长辈动筷。
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
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
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
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
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4.进餐时不要打嗝或是发出其他不文雅的声音。
5.如果宴席尚未结束,但是你已经用好餐了,也不用随意离席,等主人或主宾离席再走。
6.为别人夹菜记得“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尊重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8.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但是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2】一、餐桌礼仪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
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此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齐后方可开始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是需要等的。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餐桌礼仪。
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吃饭用餐时在餐桌上的礼仪常识,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以下是精心准备的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中国餐桌礼仪常识 1.入座。
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
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时。
先请客人,长辈动筷。
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
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
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
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
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4.进餐时不要打嗝或是发出其他不文雅的声音。
5.如果宴席尚未结束,但是你已经用好餐了,也不用随意离席,等主人或主宾离席再走。
6.为别人夹菜记得“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尊重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8.敬酒。
可以多人敬一人,但是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一、餐桌礼仪圆形餐桌一直是中国人用餐时的首选。
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此为一大忌。
餐桌边的中国文化
最近张五常先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对中国文化提出批评。
他认为“无论科学、文学中国人没一样比得上欧洲”;“无论科学、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等,炎黄子孙没有一项比得过人家,输得面目无光”。
这些话出自五常先生之口,真令我惊讶!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跑了世界几千年,是不争的事实;进入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是不争的事实;进入近现代落后于西方国家,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其中的消长关系及背后原因,都是极为复杂的题目。
我想,要谈论这样大的题目,至少应该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全面的了解才
行,可是从张
文中却看不
出其有何了
解。
对自己并
不真正了解
的事情侃侃
而论,也许是
现代流行文
化的特征。
所
以,不只是张
五常先生如
此。
到处是瓦
釡雷鸣,我们
都习惯了。
让我们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都认为,西餐的分餐制比中国的合餐制文明、卫生中国人应该把围桌而食的吃法改为西方分盘而食的吃法。
不光是像我和五常先生这样没有太多机会读书的人搞不清楚,就连中国的大政治家、北大的大学者都发表过此般言论。
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历史上我们是怎样吃饭的吗?
仔细了解一下历史,会发现,中国自古是分餐制,到了北宋以后才进化到如今的合餐制。
分餐的历史要比合餐长得多。
从古代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聚餐时,人们分别就坐于各自案几的后面,彼此间隔着相当的距离,各有一套相同的饭菜,各吃各的。
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
著名的鸿门宴。
就是这样干的。
而从分餐变到合餐,始诸唐代,完成于北宋。
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分配方式的演进
这是由分餐向合餐过渡的一个最基本条件。
当食物相对匮乏时,“按人均分”是比较适
合的分配原则。
要获得平均,就需要在就餐之前将食物分为相等的若干份,这便形成了原始的分餐制。
而毕竟人的情趣、口味、习惯不同,所需也不同,待食物相对丰足后,人们便有条件按照自己的不同喜好进行选择,即“各取所需”。
这是最适合于合餐的分配方式。
住宅建筑的演进
最初,厨房和餐厅是一体的,人们习惯于在房屋内置备一火塘将炊具架于火上,待食物烹好,就由固定的人来分配,大家围火而食。
这里既是炊事中心,又是进餐场所。
到春秋战国时期,厨房和餐厅的分工已普及。
这个分工推动了餐食制作的精细化,减少了就餐者以前必须完成的很多进食工序。
比如食客对大块熟肉的切割、去骨等粗笨费力诉工作,现在可以在厨房里完成,餐厅摆放的是精细处理后的餐食。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无此分工之前,若采用合餐,对于一般的家庭四五个人(事实上,古时的家庭不分家,通常是多于五个人的)在同一个食器里,手舞足蹈地切同一食物,似乎是自寻烦恼,而有了这一分工,人们只需从同一食器里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就可以了。
食物多样化的演进
我们的餐饮在不断推进,菜肴的种类越来越丰盛。
分餐制显然不能适应食物多样化的发展。
假如8个人吃12道菜的话,每人一份的分餐就需要近百种餐具,而且占用很大的空间,在每个人的小俎案(古时一种低矮的用于盛放食物的工具)上都摆放12个食具也几乎是不
可能的。
餐食家具的演进
很早以前我们是没有桌椅的。
此前,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作为食案,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足忌) 坐”。
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带来了新的家具。
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一种比较低矮的坐椅)就已传入中原。
这种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这样,矮小的俎案就不再适应坐姿变化的要求,
便渐渐地被淘汰。
而且,这时的房屋较以前更加大起来,正好需要高大家具的配合。
于是大案高桌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那么,如果再沿袭原来的分餐制,每人都有一套高大的桌椅,四五个人或许尚还可以(其实已经很拥挤了)人数再多就会造成糜费,而且也太沉重,占用的空间多,何不合而为一,同盘而食呢?
作息时间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着(曰出而作,曰入而息)的自然规律。
“即食时辰(七至九点),下市申(十五点至十七点)。
大约在战国末年,一曰三餐制渐渐流行,增加了“(食)宴”(十
九点至二十一点)。
要在这个时间内吃饭,就必须配备照明,而当时的照明工具绝不是我们现在的电灯这样的亮度,其光照范围也非常狭窄。
分食的宴会需要很多光源,但仍然会昏昏暗暗模糊不清。
采用合餐则可以统一方便地解决照明问题。
进食餐具的演进
我们的祖先也曾与现在西文人一样,使用刀叉而非筷子。
刀叉要同时使用左右手,因此人与人之间要保相当的距离。
同时刀叉适于近距离的传输,大概也限于从胸前的盘子到嘴这间。
如果这个距离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长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说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径更长。
显然,刀叉承担不了这个距离的传输功能。
而筷子出现后,合餐就方便多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进食,与他们保持分餐制是互为因果的。
合餐是历史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其演进过程的本身,也体现在对社会行为和文化的巨大影响食物多样性质上。
合餐共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养成了对别人关心照顾以及我们民族谦让的美德,
也使中国人变得温良和善,进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培养了中国人的沟通能力,创造了沟通场所,增加了合作机会;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以及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养成了中国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
用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相对于文学、艺术、音乐、雕塑、建筑、绘画、科技等人类高级活动,吃饭是最简单的活动。
但是,如果连这样简单的吃饭问题都搞不清楚,怎么去评价我们浩瀚而复杂的文化?又怎敢贸然定下这样的结论?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进行过全面的盘点和系统的集成,所以像五常先生那样无法全面了解历史文化的真实,是在所难免的、情有可原的。
而对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则是五常先生自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