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刘方平 (3)
- 格式:ppt
- 大小:261.50 KB
- 文档页数:7
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月夜:一作《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天井.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气象.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阑干,横的意思.新:初,初次.透:透入,传入.【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天井,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鸣虫的啼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味和活力,使人认为了春天的暖和.【赏析】刘方平,生卒年月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生涯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他平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能诗,尤善写绝句.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两句诗是写的仰不雅所见气象,向人们描述了一幅祥和而又安静的星空月夜图.明月西斜,月色天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天井,“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两句诗中,诗人奇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成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夜深人静的时刻,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溘然感到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世.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记住性命的萌动,万物的苏醒,不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妙联想和创作的豪情.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更之感.”这首诗构想新鲜新鲜,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认为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轻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由令人春的萌动与联想.【赏析二】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许多.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风景特色的事物遮蔽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慨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如许,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矇胧而协调的旋律.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风景的描述肯定了基调,也给全诗覆盖一种特别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现象,两句一路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奥.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组成两句之间的内涵联系关系.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恰是诗人全身心肠去体察大天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解释诗入有着深挚的村庄生涯的根柢.是以.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村庄生涯经验的入.虽然说不出;等于生涯在村庄,也并不是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毕竟是第一回照样第几回,谁去留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当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村庄生涯的蜜意,既是说清爽,又有欣悦之意.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标明对节候变更十分迟钝,“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活力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心坎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确:诗人之所以不描述作为春天表征的光鲜的外在景不雅.而是借助深夜风景氛围来衬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心坎.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天然界的细微变更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颜色.却阴郁关合春意,颇具含蓄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到)中来.诗人并不是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到,而“虫声”只是与其感到冥合的一个物候.是以,诗的意蕴是深挚的.构想的新鲜新鲜,决议于感触感染的奇特.。
《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夜》刘方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月夜》刘方平(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2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
烘托月夜的寂静。
(2)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
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意对即可)词语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白话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文学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月夜》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 / 夜月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其萌发,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文解释】一:深夜明月西斜,照亮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才知道春天气候的温暖,虫声刚刚从绿纱窗那透过来。
二: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词语解释】阑干:横斜的样子。
偏知:出乎意料地感觉到。
新:首次。
②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③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④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⑤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⑥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⑦偏知:指本来就知道。
⑧新透:第一次透过。
新:初【诗文赏析】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代为人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意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
月夜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刘方平月夜 / 夜月朝代:唐代作者:刘方平原文: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作者:佚名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月夜刘方平全诗解释
这首诗啊,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
斗斜。
”你看,这夜深了,月光只照亮了一半的人家,北斗星和南斗星
都倾斜着。
就好像是黑夜这个大画家,只给一半的地方涂上了银色的
颜料,而星星们呢,像是在玩累了在休息一样,多形象啊!(就像我
们玩累了会躺着一样)“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哎呀呀,今晚竟然格外感觉到了春天的温暖气息,虫子的叫声都透过那绿色的
窗纱传了进来。
这是不是就像是春天在轻轻地敲我们的窗户,告诉我
们它来了呀!(这不就像朋友来敲门告诉你好消息嘛)这首诗呢,写
出了月夜的静谧和春天即将到来的那种感觉,让人读着就仿佛身临其境。
它没有用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美。
我觉得这
首诗真的很棒,很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月夜》阅读训练答案《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一」江楼月夜闻笛刘沧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2.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13.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2.答:诗的首联先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渲染了凄清寥落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怨凄愁的感情基调;(2分)其次紧扣诗题抒写自己zxxk江楼独处,忽闻笛声的寂寥;(2分)“怨”字,还是全诗的诗眼,点明全诗的主旨。
(2分)13.答:颈联抒发了诗人思乡思亲而不得归的愁苦之情。
(2分)通过借景抒情、用典(或想象、虚实结合等)来抒发情感的,诗人借“河汉”“孤雁”“潇湘”之景象写羁旅孤单、思念亲人离家遥远、归途漫漫之情。
“二妃愁”用娥皇、女英二妃想念舜帝之典,从妻子的角度写妻子盼归人之苦。
(4分。
一点2分,要有分析)《月夜》阅读训练答案「篇二」《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杜甫《月夜》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注释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部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有人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读来最为心酸,为什么?(4分)2、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欣赏。
刘方平《月夜》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不详,排行八,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出身世家贵胄,而未登进士第,曾入幕。
又怀才不遇,一生未仕,隐于颍水、汝水之滨。
善画山水,用墨灵妙;工诗,诗风风雅超然。
《全唐诗》收其诗为一卷。
【原文】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1] ,北斗阑干南斗斜 [2] 。
今夜偏知春气暖 [3] ,虫声新透绿窗纱 [4] 。
【注释】
[1]“更深”句:谓夜深月斜,庭院一半笼于月光,一半沉入幽暗。
[2]阑干:纵横布陈。
南斗:南斗六星,即斗宿。
[3]偏知:独自知道。
偏:独自。
[4]新:初次。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解读】
诗题或作“夜月”。
以诗意度之,“月夜”为妥。
诗题为“月夜”,首二句即写月移星斜,虽着眼平凡,笔意疏淡,但亦清新可喜。
三、四句则写虫声唧唧,似知暖气上升,物候将春而特意透窗纱相报。
格物而知,得之于心,所谓灵感兴会,神来之笔。
诗人以其感觉之敏锐、独特、细
致,跳出“月夜悲凉、虫声孤凄”的窠臼,创造出一个清静幽寂而又不无生机的春夜,谱写了一支独特的回春乐曲。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翻译刘方平《月夜》原文及翻译【原文】月夜——[唐]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翻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一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入朝洛堤步月》《月夜》古诗阅读答案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①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刘方平④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
本诗是作者宰相(661― 663)任上所作。
②“广川”指洛水。
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
③“长洲”指洛堤。
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
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8.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①描写春夜风光,营造了清新静谧的意境。
(2分)②动静结合,静中有动,以动显静,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2分)③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1分)9.两首诗都写到“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月”下之情?(6分))①两首诗都写到“月”,但上官诗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
刘诗表达了初春喜悦的心情。
(2分)②上官诗写的是秋天清晨,虽明月高悬,但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诗人得势当权、执政治世的气魄。
(2分)③刘诗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
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
(2分)《月夜》阅读训练习题及答案「篇二」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