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诗词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8.98 KB
- 文档页数:8
《月夜》古诗词鉴赏(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月夜》古诗词鉴赏《月夜》古诗词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月夜杜甫阅读及鉴赏 篇一:月夜杜甫 阅读答案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 【诗文解释】 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 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 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 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 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 解释】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 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 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 透明的窗帷。
双照: 与上面的 独看 对应, 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 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 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 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 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 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 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 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 情深意 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 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 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 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 驰千里,直写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 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 独看 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 ,而小儿 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 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 不解忆 反衬妻子的 忆 ,突出 了那个 独 字,又进一层。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二.月亮的古诗10首一、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译文:光明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似乎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唐·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蔽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由于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三、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与我相伴。
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杜甫月夜原文及诗词鉴赏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
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
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
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流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月夜》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富有诗意的表现方式,常常作为文学教材在中学教学中被广泛使用。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学生,下面就对《月夜》进行文本解读及教材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
一、《月夜》文本解读1、整体结构这首诗一共五句,每句都是五言绝句。
整体结构简洁明了,给人以一种紧凑而深刻的感觉。
诗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仰望皎洁的月光,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
2、具体内容第一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是对江南风光的赞美,也可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之情。
作者借江南这一具体的地域来表达对过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第二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自然景观的变幻来勾勒出江南的美好,描绘出江南的春景如诗如画,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第三句“能不忆江南?”作者通过问句,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之情,理所当然地让读者产生出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第四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作者在忆江南时,最先想到的是杭州,这表明杭州在作者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五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鸳鸯”这句话切入了诗人对“江南”的感怀,写出了一种超越情景描写的审美情趣。
3、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了杜甫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他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旧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透露出一种丝丝的愁绪,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二、教材分析1、现状2、问题及建议目前许多学生对《月夜》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诗中深层含义的挖掘。
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在学习《月夜》时无法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旨。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品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也要加强对古诗背景的介绍和解读,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导语】这⾸诗借看⽉⽽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之忧熔于⼀炉,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
遥怜⼩⼉⼥,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译⽂】 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只有你在闺房中独⾃遥看。
远在他⽅怜惜幼⼩的⼉⼥,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光使你的⽟臂⽣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光擦⼲两⼈的思念的泪。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雾云鬟(huán)湿,清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久⽴,望⽉怀⼈的形象。
⾹雾:雾本来没有⾹⽓,因为⾹⽓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雾”。
望⽉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臂⽣寒。
云鬟:古代妇⼥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四:“明⽉耀清晖。
”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的"独看"对应,表⽰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赏析】 这⾸诗借看⽉⽽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之忧熔于⼀炉,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的⼉⼥,怎懂思念的⼼酸。
妻⼦看⽉,并不是欣赏⾃然风光,⽽是“忆长安”,⽽⼩⼉⼥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的“不解忆”反衬妻⼦的“忆”,突出了⾸联那个“独”字,⼜进⼀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这,⼜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晏殊《蝶恋花》和杜甫《月夜》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①虚幌:透明的窗帷。
1.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思乡怀人或思念亲人2.①第一首中,所刻画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过“正面描写”“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拟人化”等手法,描写女人公的所见所思,生动表现其怀人而不得的孤独寂寞和哀怨之情。
①第二首中,所刻画的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或“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来表达思念亲人(乱世漂泊,家人难聚)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
先看第一首词,这首词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根据“明月不谙离别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等诗句可以知道,诗中的主人公这首词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再看第二首,这首诗歌的题目是“月夜”,古诗中一般以月寄托思念之情;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想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由此可知,这首诗歌也是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高中古诗词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从单纯的字、词到句子的翻译解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其中内涵。
古诗词鉴赏怎么做会更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令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
《月夜》诗词鉴赏1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注释
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思家而作此诗。
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
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
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的痕迹。
《月夜》诗词鉴赏2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两句是说,不知有几家的人儿趁着月光回来,落月的余辉,将激荡的情思洒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望月怀人之情,惇挚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
思念之情,不绝如缕。
诗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起,洒落在江
树之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
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写了
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月夜》诗词鉴赏3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