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 格式:pdf
- 大小:145.92 KB
- 文档页数: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蒙学”含义1、“蒙学”辞源“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乾卦第一:天乾坤卦第二:地坤屯卦第三:初生蒙卦第四: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译: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
“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蒙学之书,由来已久。
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
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今本三十四章。
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
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及教学发展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
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
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
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
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音韵定位、四字一句、、集中识字、字不重复。
根据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期:雏形期、定型期和承袭期。
在雏形期,识字教材处于萌芽阶段,基本是通用字的汇编,以适应统治者文字整理的需要;在定型期,教材进一步成熟,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识字与思想教育也进一步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开始力争把一定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定的内容,即意义识字法。
如《急就篇》中关于“文学法理”部分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已经脱离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在形式上,也开始采用韵文形式,早期是四字一韵,后来灵活多变,有三言、四言、七言等。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识字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一.天文地理1、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jī)、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井、鬼、柳、星、张、翼、轸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
)4、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5、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6、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7、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8、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即长江以东。
11、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2、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13.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14.古今地名大都——————北京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临安——————————杭州姑苏————————苏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15.地名别称冰城——————哈尔滨花城——————广州蓉城——————成都春城——————昆明雁城——————雁城芙蓉国——————湖南星城————————长沙雾都————————重庆水城————————苏州牡丹城————————洛阳16.(1)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河西:黄河以西。
(2)山东:崤山以东。
(3)关西:函谷关以西。
(4)江表: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5)淮左:淮水东面。
二、纪年纪时纪年:(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蒙学和蒙养教材一、蒙学的办学蒙养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办学的重点放在高等层次的精英选拔型教育上,除举办宫廷贵族子弟的小学外,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大办初等教育,蒙养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进入科举时代以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凡有条件的子弟追求的目标,于是蒙养教育大为扩展。
苏轼自称他8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受业的学童有几百人。
陆游说:“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可见宋代的蒙学已相当发达,乃至影响到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
到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教育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
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
二、蒙学的教学明清私塾的教学不一,有的一直教完《四书》并通一经,使学生达到参加童试考秀才的水平,有的则仅教读写算而已,但早期的启蒙教育都是必定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几个阶段。
㈠识字。
这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内容。
明清私塾多先集中识字。
识字教学大致有指物识字(把字形和具体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卡片识字(把一个熟字和一个同音的生字分别写在卡片的正反面)、书上识字(把书中的生字用笔圈上)、对比识字(形近字、音近字的对比)等几种方法。
㈡写字。
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从蒙学练起。
明清时的蒙学有专门的写字教材,即字帖。
最为通行的,如“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这些字既有教育意义,而且笔划简单,又包含了汉字的各种基本笔划,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读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蒙养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焦虹摘要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是贯穿我们一生的。
就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史的现状而言,幼儿、低龄阶段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我国古代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使儿童接受启蒙教育;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关键词: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蒙养教育“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语文教育”因此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文字产生开始算起,截止于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
蒙养教育,是古代小学(与今天的小学不全是同一概念)教育,因为它是一种启蒙教育,所以称之为“蒙养”教育。
《易·蒙》:“蒙以养正,正功也。
”易经的蒙卦,蒙,具有亨通的特性,就是在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圣人之道”的教育。
蒙,是蒙者求教于我,不是我训之以蒙。
1古代语文教育史的分期在古代语文教育史分期的问题上,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张隆华、曾仲珊编著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为代表。
他按照古代教育史的分期,将古代语文教育分为七个历史时期:远古及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
第二种是以王松泉、王柏勋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为代表。
它以文字创立为界,分为两个时期: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为言文教育期,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第三种是以谢保国撰写的《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为代表。
它将科举制度的建立设为分水岭,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从原始社会的言语教育开始魏晋六朝的语文教育;后一个时期从隋开始至清末的语文教育。
分析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
您的答案:一、凭借功能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学要加强基础,传递文化,培养能力,培养习惯,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等等都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凭借物。
特别是语文学科属于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的应用型学科,只有通过有计划的训练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所以,凭借教材学,凭借教材练,对语文学科尤其重要。
二、示范功能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作品作为教材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训练,使学生集中地、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材除了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示范功能外,还包括训练的难易深浅在内的示范功能。
中学语文教学着重于培养基础的、规范的语文能力。
语文基础就必须是基本的,规范的。
总之,语文教材应该是表达思想的范例、运用语言的范例、语文训练的范例。
三、教育功能语文是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意、道的内容。
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教学中教育功能主要是凭借语文教材得以实现的。
中学语文的教材蕴涵及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
教学中,我们应该这些教学内容,根据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骄傲与功能。
四、发展功能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互相联系的。
语文教材为学生语言的发展选择和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的语言不断从贫乏走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呆板走向生动。
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它对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的优秀作品都是晕晕晕晕的典范,是作家智力活动的结晶,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
题目分数:50此题得分:482.第1题阐述教材使用理念的发展变化。
您的答案:一、古代语文教材的草创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教育,而是熔文史哲经为一炉的大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