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2019年高考化学备考之五年高考真题微测试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69.67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10)1、下列应用或现象主要体现的是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是( )①热纯碱溶液洗涤油污的能力强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食用后,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③溶洞的形成④碳酸钡不能作“钡餐”而硫酸钡能⑤泡沫灭火器灭火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⑤D.全部2、在下列各种液体中,CaCO3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A.H2OB.Na2CO3溶液C.CaCl2溶液D.乙醇3、要使工业废水中的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由上述数据可知,选用的沉淀剂最好为( )A.硫化物B.硫酸盐C.碳酸盐D.以上沉淀剂均可4、许多马路两旁的树干上都均匀地涂抹了石灰水。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若温度不变,则溶液中Ca2+的物质的量不变B.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若温度不变,则pH不变C.升高饱和石灰水的温度时,Ca(OH)2的溶度积常数减小D.石灰水显碱性,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有防治树木病虫害的作用5在B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产生BaSO4沉淀,若以K sp表示BaSO4的溶度积常数,则平衡后的溶液中( )A.B.,C.,D.,6、某温度时,AgCl(s)Ag+(aq)+Cl-(aq)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AgNO3可以使溶液由c点变到d点B.加入固体NaCl,则AgCl的溶解度减小,K sp也减小C.d点有AgCl沉淀生成D.a点对应的K sp小于b点对应的K sp7、一定温变下,在100mL 0.01mol·L-1的KCl溶液中,加入1mL 0.01mol·L-1的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下AgCl的K sp=1.8×10-10mol2·L-2)( )A.有AgCl沉淀析出B.无AgCl沉淀析出C.无法确定是否有沉淀析出D.有沉淀析出但不是AgCl沉淀8、25°C时,已知下列三种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常数(K sp)分别为K sp(FeS)=6.3×10-18mol2·L-2;K sp(CuS)=1.3×10-36mol2·L-2;K sp(ZnS)=1.6×10-24mol2·L-2。
(满分60分时间25分钟)姓名:班级:得分:1.【2018天津卷】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精准分析:A、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Fe2+,但实验无法证明是否考点定位: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在解决本题中选项C的类似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判断溶液中的主要成分。
当溶液混合进行反应的时候,一定是先进行大量离子之间的反应(本题就是进行大量存在的硫离子和铜离子的反应),然后再进行微量物质之间的反应。
例如,向碳酸钙和碳酸钠的悬浊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先和碳酸钠反应得到碳酸氢钠,再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
2.【2017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色沉点睛:本题考查了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性质实验、亚硫酸钠变质程度定性探究实验、蔗糖水解程度的定性检验实验及未知溶液的定性探究实验,A实验还考查了学生对相似相溶原理的认识。
4个实验中,实验现象都是正确的。
A、C两实验都是课本上的重要实验,因操作不正确导致实验结论不正确。
D实验只是实验结论错误,要求学生能知道有多种相似的溶液具有相似的性质。
解题时要首先分析实验操作所蕴含的实验原理及可能的干扰因素,然后明确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形成实验结论,思维要发散开,要考虑到多种可能性结论。
3.【2016年新课标Ⅱ卷】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答案】C【解析】A.NaHCO3、Al(OH)3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生成硫酸钠、硫酸铝、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无固体存在,A项错误;B.AgCl不溶于水和酸,加入水后,碳酸氢钠溶解,而AgCl不溶,再加入足量稀盐酸,AgCl仍然不溶,固体不能全部溶解,B项错误;C.亚硫酸钠和碳酸钡中加入水,碳酸钡不溶于水使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稀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固体全部溶解,再将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C项正确;D.Na2CO3、CuSO4中加热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D项错误;答案选C。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专题36 沉淀溶解平衡(满分60分时间25分钟)1.已知常温下:K sp(AgCl)=1.8×10-10,K sp(Ag2CrO4)=1.9×10-1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gCl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K sp比在纯水中的小B.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淡黄色,说明K sp(AgCl)<K sp(AgBr)C.将0.001 mol·L-1AgNO3溶液分别滴入0.001 mol·L-1的KCl和0.001 mol·L-1的K2CrO4溶液中先产生Ag2CrO4沉淀D.向AgCl的悬浊液中滴加浓氨水,沉淀溶解,说明AgCl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答案】D【考点定位】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名师点晴】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注意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物质容易发生。
注意把握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及应用。
①溶度积K sp的大小和平衡常数一样,它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溶解平衡发生移动,而不能改变溶度积K sp 的大小。
②溶度积K 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 sp越小,溶解度越小,越难溶于水;反之K sp越大,溶解度越大。
2.20℃时,PbCl2(s)在不同浓度盐酸中的最大溶解量(单位:g·L-1)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浓度越大,K sp(PbCl2)越大B.PbCl2能与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C.x、y两点对应的溶液中c(Pb2+)相等D.往含Pb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浓盐酸,可将Pb2+完全转化为PbCl2(s)【答案】B考点:考查沉淀溶解平衡3.常温下Ksp(AgCl)=1.8×10-10,Ksp(AgI)=1.0×10-16,将等体积的AgCl 和AgI的饱和溶液的清液混合,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溶液混合,AgCl和AgI都沉淀B.若AgNO3足量,AgCl和AgI都可沉淀,但以AgCl为主C.向AgI清液加入AgNO3,c(Ag+)增大,KSp(AgI)也增大D.若取0.1435克AgCl固体放入100mL水(忽略体积变化),c(Cl-)为0.01mol/L【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AgCl饱和溶液中c(Ag+)= c(Cl-)=(1.8×10-10)1/2=1.3×10-5mol/L,AgI的饱和溶液中c(Ag+)= c(I-)=(1×10-16)1/2=1×10-8mol/L,等体积混合后c(Ag+)=(1.3×10-5+1×10-8)/2,c(Cl-)=1.3×10-5/2, c(I-)=1×10-8/2,此时c(Ag+)·c(Cl-)<K Sp(AgCl),c(Ag+)· c(I-)>K Sp(AgI),所以无AgCl 沉淀有AgI沉淀,A错误;B、若AgNO3足量,可导致c(Ag+)·c(Cl-)>K Sp(AgCl),c(Ag+)·c(I-)>K Sp(AgI),即AgCl和AgI都可沉淀,因为溶液中c(Cl-)>c(I-),故生成的m(AgCl)多,B正确;C、向AgI清液加入AgNO3,c(Ag+)增大,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c(I-)减小,K Sp(AgI)不变,C错误;D、0.1435克AgCl固体放入100mL水,此时c(Cl-)= c(Ag+)=0.1435÷143.5÷0.1=0.01mol/L,c(Ag+)·c(Cl-)>K Sp(AgCl),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并建立平衡,c(Cl-)=c(Ag+)=(1.8×10-10)1/2=1.3×10-5mol/L,D错误,答案选B。
(满分60分时间25分钟)姓名:班级:得分:1.【2017年11月浙江选考】根据Ca(OH)2/CaO 体系的能量循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ΔH5>0 B.ΔH1+ΔH2=0C.ΔH3=ΔH4+ΔH5 D.ΔH1+ΔH2+ΔH3+ΔH4+ΔH5=0【答案】D2.【2016年海南卷】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由X→Y反应的ΔH=E5−E2B.由X→Z反应的ΔH<0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答案】BC【解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由X→Y反应的ΔH=E3−E2,A项错误;B.由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点睛:对于化学图像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化学反应原理挂钩。
②紧扣反应特征,搞清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反应。
③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等等。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结合物质反应与能量变化图,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的理解。
对于AB两项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可以从三个角度判断:一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生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高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二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三是从常见的分类去判断。
3.【2016年高考江苏卷】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 O2(g)ΔH1=571.6kJ·mol–1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 H2O(g) =CO(g)+ H2(g)ΔH2=131.3kJ·mol–1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 H2O(g)=CO(g)+3H2(g)ΔH3=206.1kJ·mol–1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D.反应CH4(g)=C(s)+2H2(g)的ΔH=74.8kJ·mol–1【答案】D【解析】A、①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A错误;B、②中ΔH2=131.3kJ·mol–1>0,反应为吸热反应,B错误;C、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C错误;D、根据盖斯定律:③-②即可得反应CH4(g)=C(s)+2H2(g)的ΔH=206.1kJ·mol–1-131.3kJ·mol–1=74.8kJ·mol–1,D正确。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化学平衡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化学平衡单选题:1.(2019•北京卷)实验测得-溶液、-溶液以及的pH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温度升高,纯水中-离子浓度增大B.随温度升高,酸性溶液的pH减小C.随温度升高,碱性溶液的pH变化是改变与水解平衡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D.随水温升高,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pH均降低,是因为自解离、水解平衡移动方向不同多选题:2.(2019•江苏)在恒压、NO和O2的起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相同时间,测得不同温度下NO转化为NO2的转化率如图中实线所示(图中虚线表示相同条件下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2NO(g)+O2(g)=2NO2(g)的ΔH>0B.图中X点所示条件下,延长反应时间能提高NO转化率C.图中Y点所示条件下,增加O2的浓度不能提高NO转化率D。
380℃下,起始浓度(O2)=5.0×10−4mol·L−1,NO平衡转化率为50%,则平衡常数K>2000实验探究题:3.(2019•全国Ⅱ)环戊二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C6H10(g) + H2(g) → C6H12(g) ΔH1 = 100.3 kJ·mol−1①H2(g) + I2(g) → 2HI(g) ΔH2 = −11.0 kJ·mol−1②对于反应:C6H10(g) + I2(g) → C6H12(g) + 2HI(g)③ ΔH3 = ΔH1 + 2ΔH2 = 78.3 kJ·mol−1.2)某温度下,等物质的量的碘和环戊烯在刚性内发生反应③,起始总压为10Pa,平衡时总压增加了20%,环戊烯的转化率为6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 = 6.0 Pa。
达到平衡后,欲增加环戊烯的平衡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B、C、D。
2019年高考化学真题试卷(江苏卷)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1.糖类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淀粉分子中不含的元素是( ) A. 氢 B. 碳 C. 氮 D. 氧2.反应NH 4Cl+NaNO 2=NaCl+N 2↑+2H 2O 放热且产生气体,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
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C 1718lB. N 2的结构式:N=NC. Na +的结构示意图:D. H 2O 的电子式: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NH 4HCO 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B. 稀硫酸具有酸性,可用于除去铁锈C. SO 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纸浆漂白D. Al 2O 3具有两性,可用于电解冶炼铝 4.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0.1 mol·L −1NaOH 溶液:Na +、K +、 CO 32− 、 AlO 2−B. 0.1 mol·L −1FeCl 2溶液:K +、Mg 2+、 SO 42− 、 MnO 4−C. 0.1 mol·L −1K 2CO 3溶液:Na +、Ba 2+、Cl −、OH −D. 0.1 mol·L −1H 2SO 4溶液:K +、 NH 4+ 、 NO 3− 、 HSO 3−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经水湿润的pH 试纸测量溶液的pHB. 将4.0 g NaOH 固体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 −1NaOH 溶液C. 用装置甲蒸干AlCl 3溶液制无水AlCl 3固体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 2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e 在稀硝酸中发生钝化B. MnO 2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l 2C. SO 2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NH 4)2SO 3D. 室温下Na 与空气中O 2反应制取Na 2O 2 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室温下用稀NaOH 溶液吸收Cl 2:Cl 2+2OH −=ClO −+Cl −+H 2O B. 用铝粉和NaOH 溶液反应制取少量H 2:Al+2OH −= AlO 2− +H 2↑C. 室温下用稀HNO 3溶解铜:Cu+2NO 3− +2H +=Cu 2++2NO 2↑+H 2OD. 向Na 2SiO 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 2SiO 3+2H +=H 2SiO 3↓+2Na +8.短周期主族元素X 、Y 、Z 、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Z 的单质晶体是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W 与X 位于同一主族。
2019年高考理综化学真题试卷(全国Ⅲ卷)一、选择题:(共7题;共42分)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 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 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2.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的是()A. 甲苯B. 乙烷C. 丙炔D. 1,3−丁二烯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 次外层电子数,且Y原子半径大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熔点:X的氧化物比Y的氧化物高B. 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大于Z的氢化物C. 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D. 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4.离子交换法净化水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经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后,水中阳离子的总数不变B. 水中的NO3−、SO42−、Cl−通过阴离子树脂后被除去C. 通过净化处理后,水的导电性降低D. 阴离子树脂填充段存在反应H++OH−=H2O5.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
关于常温下pH=2的H3P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每升溶液中的H+数目为0.02N AB. c(H+)= c( H2PO4- )+2c( HPO42- )+3c( PO43- )+ c(OH−)C. 加水稀释使电离度增大,溶液pH减小D. 加入NaH2PO4固体,溶液酸性增强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 AB. BC. CD. D7.为提升电池循环效率和稳定性,科学家近期利用三维多孔海绵状Zn (3D−Zn )可以高效沉积ZnO 的特点,设计了采用强碱性电解质的3D−Zn—NiOOH 二次电池,结构如下图所示。
电池反应为Zn(s)+2NiOOH(s)+H 2O(l) ⇌充电放电ZnO(s)+2Ni(OH)2(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三维多孔海绵状Zn 具有较高的表面积,所沉积的ZnO 分散度高B.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i(OH)2(s)+OH −(aq)−e −=NiOOH(s)+H 2O(l)C.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s)+2OH −(aq)−2e −=ZnO(s)+H 2O(l)D. 放电过程中OH −通过隔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73分)8.高纯硫酸锰作为合成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原料,工业上可由天然二氧化锰粉与硫化锰矿(还含Fe 、Al 、Mg 、Zn 、Ni 、Si 等元素)制备,工艺如下图所示。
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强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速率和生成沉淀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3.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4.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①浓度: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但K sp不变。
②温度:多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过程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同时K sp变大。
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但K sp 不变。
④其他: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K sp 不变。
以AgCl(s)垐?噲?Ag +(aq)+Cl -(aq) ΔH >0为例:(1)溶度积和离子积 以A m B n(s)m A n +(aq)+n B m -(aq)为例:(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以AgCl(s)Ag +(aq)+Cl −(aq)为例,已知K sp ,则饱和溶液中c (Ag +)=c (Cl −,结合溶液体积即可求出溶解的AgCl 的质量,利用公式S 100g=)((m m 质)剂即可求出溶解度。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已知溶解度S (因为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很少,所以溶液的密度可视为1 g·cm −3),则100 g 水即0.1 L 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的质量m 为已知,则1 L 溶液中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便可求出,利用公式即可求出K sp 。
(4)两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或同一溶液中可能产生多种沉淀时判断产生沉淀先后顺序的问题,均可利用溶度积的计算公式或离子积与浓度积的关系加以判断。
2.溶度积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原理:当Q c >K sp 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左移动,就会生成沉淀。
方法:①调节pH 法。
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中,再加入氨水调节pH 至7~8,可使Fe 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
(满分60分时间25分钟)姓名:班级:得分:1.【2018新课标1卷】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
采用湿法冶金工艺回收废旧硫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中的金属,其流程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合理处理废旧电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再利用B.从“正极片”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有Al、Fe、LiC.“沉淀”反应的金属离子为Fe3+D.上述流程中可用硫酸钠代替碳酸钠【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考查金属元素的回收、环境保护等【试题点评】本题以废旧电池的回收为载体考查金属元素的回收,明确流程中元素的转化关系以及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2016上海卷】下列各组混合物,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不能分离的是A.氧化镁中混有氧化铝 B.氯化铝溶液中混有氯化铁C.氧化铁中混有二氧化硅 D.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答案】D【解析】A .MgO 是碱性氧化物与NaOH 不能反应,而Al 2O 3是两性氧化物,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产生点睛:把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的过程叫提纯;将相互混在一起的不同物质彼此分开而得到相应组分的各纯净物的过程叫分离。
物质的分离就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将它们分离开来,所以这类题目的实质还是对物质性质的考查,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物质的性质,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才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答。
本题中涉及到镁、铝、铁、铜、硅等元素的化合物,重点考查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
对于答案A ,虽然氧化镁和氧化铝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根据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特点,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将二者分开,过滤得氧化镁固体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可得氢氧化铝沉淀,过滤,将氢氧化铝加热可得氧化铝;对于答案B ,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氢氧化铁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可得氢氧化铝,过滤,然后用盐酸分别溶解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可得到氯化铝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对于答案C ,一个碱性氧化物,一个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过滤,得氧化铁固体和硅酸钠溶液,往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过滤,将所得沉淀加热即可得到二氧化硅。
2019年高考备考之【五年高考真题】微测试专题36 沉淀溶解平衡(满分60分时间25分钟)姓名:班级:得分:1.【2018新课标3卷】用0.100 mol·L-1 AgNO3滴定50.0 mL 0.0500 mol·L-1 Cl-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AgCl)的数量级为10-10B.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c(Cl-)=K sp(AgCl)C.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 mol·L-1 Cl-,反应终点c移到aD.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1 Br-,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答案】C【解析】精准分析:A.选取横坐标为50mL的点,此时向50mL 0.05mol/L的Cl-溶液中,加入了50mL 0.1mol/L的AgNO3溶液,所以计算出此时溶液中过量的Ag+浓度为0.025mol/L(按照银离子和氯离子1:1沉淀,同时不要忘记溶液体积变为原来2倍),由图示得到此时Cl-约为1×10-8mol/L(实际稍小),所以K SP(AgCl)约为0.025×10-8=2.5×10-10,所以其数量级为10-10,选项A正确。
B.由于K SP(AgCl)极小,所以向溶液滴加硝酸银就会有沉淀析出,溶液一直是氯化银的饱和溶液,所以c(Ag+)·c(Cl-)=K SP(AgCl),选项B正确。
C.滴定的过程是用硝酸银滴定氯离子,所以滴定的终点应该由原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决定,将50mL0.05mol/L的Cl-溶液改为50mL 0.04mol/L的Cl-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0.8倍,所以滴定终点需要加入的硝酸银的量也是原来的0.8倍,因此应该由c点的25mL变为25×0.8=20mL,而a点对应的是15mL,选项C错误。
D.卤化银从氟化银到碘化银的溶解度应该逐渐减小,所以K SP(AgCl)应该大于K SP(AgBr),将50mL0.05mol/L的Cl-溶液改为50mL 0.05mol/L的Br-溶液,这是将溶液中的氯离子换为等物质的量的溴离子,因为银离子和氯离子或溴离子都是1:1沉淀的,所以滴定终点的横坐标不变,但是因为溴化银更难溶,所以终点时,溴离子的浓度应该比终点时氯离子的浓度更小,所以有可能由a点变为b点。
选项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沉淀溶解平衡以及图像分析等【试题点评】本题应该从题目所给的图入手,寻找特定数据判断题目中的沉淀滴定的具体过程。
注意:横坐标是加入的硝酸银溶液的体积,纵坐标是氯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本题虽然选择了一个学生不太熟悉的滴定过程——沉淀滴定,但是其内在原理实际和酸碱中和滴定是一样的。
这种滴定的理论终点都应该是恰好反应的点,酸碱中和滴定是酸碱恰好中和,沉淀滴定就是恰好沉淀,这样就能判断溶液发生改变的时候,滴定终点如何变化了。
2.【2018江苏卷】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ΔH<0 B.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 )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C.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D.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O42− )越大c(Ba2+ )越小【答案】C【解析】精准分析:A项,升高温度,lgK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的ΔH0,A项正确;B项,根据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c(H2O2)变化趋于平缓,随着反应的进行H 2O 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B 项正确;C 项,根据图像,没有滴入NaOH 溶液时,0.1000mol/LHX 溶液的pH 1,故HX 为一元弱酸,C 项错误;D 项,根据图像可见横坐标越小,纵坐标越大,-lgc (SO 42-)越小,-lgc (Ba 2+)越大,说明c (SO 42-)越大c (Ba 2+)越小,D 项正确;答案选C 。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图像的分析,侧重考查温度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酸碱中和滴定pH 曲线的分析、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的分析。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化学反应原理类图像题解题思路是:①分析图像,首先看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其次分析线的起点、终点、拐点等特殊点,最后明确曲线的变化趋势。
②用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和判断各选项所考查的知识点。
3.【2017新课标3卷】在湿法炼锌的电解循环溶液中,较高浓度的Cl -会腐蚀阳极板而增大电解能耗。
可向溶液中同时加入Cu 和CuSO 4,生成CuCl 沉淀从而除去Cl -。
根据溶液中平衡时相关离子浓度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SP (CuCl)K 的数量级为710-B .除Cl -反应为Cu+Cu 2++2Cl -=2CuClC .加入Cu 越多,Cu +浓度越高,除Cl -效果越好D .2Cu +=Cu 2++Cu 平衡常数很大,反应趋于完全【答案】C 【解析】A .K sp (CuCl)=c(Cu +)·c(Cl -),在横坐标-1(Cl )lg mol L c --⋅为1时,纵坐标-1(Cu )lg mol L c +⋅大于-6,小于-5,所以K sp (CuCl)的数量级是10-7,A 正确;B .除去Cl -反应应该是Cu+Cu 2++2Cl -=2CuCl ,B 正确;C .溶液中存在平衡:Cu ++Cl -CuCl 、2Cu +Cu 2++Cu ,加入纯固态物质Cu 对平衡无影响,故C 错误;D .在没有Cl -存在的情况下,反应2Cu +Cu 2++Cu 的平衡常数约为2 6.77.927.32(Cu )1010(Cu )(10)c c +-+-==,平衡常数很大,反应趋于完全,D 正确。
答案选C 。
点睛:本题考查溶度积常数的计算及平衡的移动,难点是对溶液中平衡时相关离子浓度的关系图的理解,通过图示可以提取出K sp(CuCl),2Cu+Cu2++Cu的平衡常数,并且要注意在化学平衡中纯物质对反应无影响。
4.【2016海南卷】向含有MgCO3固体的溶液中滴加少许浓盐酸(忽略体积变化),下列数值变小的是A.c(CO32−)B.c(Mg2+) C.c(H+) D.K sp(MgCO3)【答案】A【解析】MgCO3固体的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gCO3(s)Mg2+(aq)+CO32−(aq),加入少量稀盐酸可与CO32−促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中c(CO32−)减小,c(Mg2+)及c(H+)增大,K sp(MgCO3)只与温度有关,不变。
故选A。
5.【2014上海卷】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CaC2,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所得溶液中()A.c(Ca2+)、c(OH-)均增大 B.c(Ca2+)、c(OH-)均保持不变C.c(Ca2+)、c(OH-)均减小 D. c(OH-)增大、c(H+)减小【答案】B【解析】碳化钙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HC≡CH↑。
由于原氢氧化钙是饱和溶液因此生成的氢氧化钙不可能再溶解。
另一方面溶剂水被消耗,导致原溶液中氢氧化钙析出,但温度不变,析出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因此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均保持不变,答案选B。
6.【2014新课标Ⅰ卷】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溴酸银的溶解时放热过程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C.60 ℃时溴酸银的K sp约等于6×10-4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答案】A【解析】解决本题,首先要认识坐标系,弄清在坐标系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
然后分析物质的性质变7.【2017新课标1卷】Li 4Ti 5O 12和LiFePO 4都是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可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 3,还含有少量MgO 、SiO 2等杂质)来制备,工艺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5)若“滤液②”中21(Mg )0.02mol L c +-=⋅,加入双氧水和磷酸(设溶液体积增加1倍),使3Fe +恰好沉淀完全即溶液中351(Fe ) 1.010mol L c +--=⨯⋅,此时是否有Mg 3(PO 4)2沉淀生成? (列式计算)。
FePO 4、Mg 3(PO 4)2的K sp 分别为22241.310 1.010--⨯⨯、。
【答案】(5)Fe 3+恰好沉淀完全时,c (34PO -)=2251.3101.010--⨯⨯mol·L −1=1.3×10–17 mol·L −1,c 3(Mg 2+)×c 2(PO 43-)=(0.01)3×(1.3×10–17)2=1.7×10–40<K sp [Mg 3(PO 4)2],因此不会生成Mg 3(PO 4)2沉淀。
【解析】(5)K sp [FePO 4]=c(Fe 3+)×c (PO 43-)=1.3×10–2,则c (PO 43-)=()sp3Fe K c +=1.3×10–17 mol/L ,Q c [Mg 3(PO 4)2]=c 3(Mg 2+)×c 2(PO 43-)=(0.01)3×(1.3×10–17)2=1.69×10–40<1.0×10–24,则无沉淀。
8.【2017海南卷】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主要采用氨碱法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3)向含有BaSO 4固体的溶液中滴加Na 2CO 3溶液,当有BaCO 3沉淀生成时溶液中2324CO SO c c --()()=_____________。
已知K sp (BaCO 3)=2.6×10−9,K sp (BaSO 4)=1.1×10−10。
【答案】(3)24【解析】(4)在同一个溶液中,c(Ba 2+)相同,依据溶度积的数学表达式,则有 222933322210444()()()() 2.610()()()() 1.110c CO c CO c Ba Ksp BaCO c SO c SO c Ba Ksp BaSO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