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恢复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84.07 KB
- 文档页数:5
《针剌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针刺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随后详述研究方法、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影响生活质量。
心率变异性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干预方法:实验组采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的方法,对照组则不进行特殊干预。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1. 心率变异性: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表现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
四、分析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可能与针灸刺激了脑部特定穴位,改善了神经功能有关。
此外,针灸还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本研究仅为小样本临床观察,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五、结论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具有积极影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提高患者的手功能。
以下将详细介绍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经过电刺激器产生的微弱电流刺激患者的特定穴位。
这些穴位通常位于手部和前臂,包括手阳明、手太冲、手阳辅等。
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激活瘫痪肢体的神经和肌肉,促进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恢复手部的运动功能。
1. 促进神经再生: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增加神经纤维的生成和延长,从而改善受损的神经传导。
经过一定的电刺激时间和强度,可以增强脑卒中后患者手部受损区域的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2. 提高肌肉张力和力量: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受损肌肉的神经,改善肌肉张力和力量。
在电刺激的作用下,肌肉可以主动收缩,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运动范围。
电刺激还可以促进肌肉的氧化代谢,提高肌肉的功能和抗疲劳能力。
3. 促进血液循环: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增加受损肢体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供氧和营养,促进伤口的愈合和神经的修复。
经过电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的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
4. 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非常直观和感知的治疗方法,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到电刺激对手部的作用,增加他们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电刺激还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激活运动功能区,增强患者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能力和康复效果的自我评估。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促进神经再生、提高肌肉张力和力量、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治疗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且需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后才可以进行。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手部的运动功能。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AE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电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在脑卒中(stroke)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经皮穴位电刺激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电流刺激穴位,激活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和相应的脑区,增强神经肌肉的活跃度和功能。
这种刺激可以改善受损手部的肌肉张力和协调性,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量。
刺激穴位还可以激活大脑的运动皮层,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和功能的重新建立,从而加快手部功能的恢复进程。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疗过程。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部的动作能力、手指的功能状态和大脑的神经功能等。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常用的穴位包括手太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等。
刺激方法包括间歇性刺激、连续刺激和脉冲刺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治疗过程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时间和频率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为2-4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治疗期间需要有专业的康复人员进行指导和监控,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手部功能,包括手指的灵活性、握力和手指的伸展能力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手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速度,减轻手部的疼痛和肌肉痉挛。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可以加速手部功能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分析宋云锋(晋城市人民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准确置入掀针,最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通过掀针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而发挥一定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5]。
本次研究行掀针治疗时选取肝俞、胆俞与三阴交作为体穴,选取角窝上、角窝中、心、缘中作为耳穴,通过刺激体穴与耳穴的方式疏通经脉,改善患者心率。
肝俞属太阳膀胱经,针刺该穴位可缓解目眩;胆俞具有疏肝利胆之效,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肝炎等疾病;三阴交调补肝肾,选取该穴位进行针刺可对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进行调整。
在养血平肝止眩汤基础上联合掀针治疗,能够增强疗效,通过内服与针刺平衡阴阳与调理肺腑,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养血平肝止眩汤联合钦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改善其血压水平、临床症状、心率与体重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汪细球.养血平肝汤联合硫酸镁对肝肾阴虚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液动力学状态及血清Hcy 、vWF 水平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125-126.[2]郝爱聪.健脾平肝降压汤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5):119-12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4]孔婉文,何逸,麦玉妹.加味平肝降压汤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压、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237-1239.[5]谈晓东,潘玉璟,蒋文波,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7):794-799.(收稿日期:2020-12-09)【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针刺疗法进展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而针刺在治疗这一功能障碍方面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首先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其次就一些局限性问题,在发挥针刺疗法优点的同时,将有效的康复方法结合进来一并讨论,希望这种结合会更有利于手功能障碍问题的解决。
标签:针刺疗法;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脑卒中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所致致残率居各类致残病症首位。
资料显示,在卒中后偏瘫治疗中,上下肢功能的恢复往往有明显差异[1]。
上肢在皮层投射区较大,其功能恢复困难,精细动作恢复尤其缓慢,甚至停留在以屈肌痉挛为表现的阶段,并可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本文将目前的针刺疗法分为传统针刺疗法、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和特殊针法三大类,分别进行阐述.1传统针刺疗法1.1体针基本选穴:肩髃、臂儒、极泉、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列缺、尺泽。
针刺手法:手三里、曲池、内关、外关、合谷、列缺、尺泽施捻转补法;肩髃、臂儒、极泉穴用捻转泻法。
针刺加力量训练可以减少卒中患肢的肌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1.2头针头针已广泛成为脑卒中治疗的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头针能有效改善动脉硬化,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脑动脉血液循环,改善上肢肌电活动,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2]。
头针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西药相比效率更高。
1.3腹针薄氏腹针疗法认为腹部有一个酷似神龟的全息影像,即针刺腹部达到治疗肢体的疗效[3]。
腹针对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改善有重要意义。
2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2.1 针刺疗法结合功能训练王伟敦[4]等采用针灸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卒中,结果显示患者不仅运动功能得到提高,还降低了卒中患者康复期病变心理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种综合治疗在降低张力,预防、改善异常运动模式,提高患者ADL上有良好的优势。
针刺配合穴位敷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SOD、MDA影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方法:117例患者按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针刺组40例、针刺加化瘀贴敷贴组35例、针刺加安慰剂敷贴组42例。
15次为1个疗程。
结果:针刺配合化瘀贴组有效率91.43%、愈显率60.00%,与针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
2 治疗方法2.1 针刺组:取穴为头针运动区(病灶侧)、肩髃、肩髎、曲池、尺泽、外关、八邪、伏兔、血海、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
口角歪斜加颊车、夹承浆,语言不利加舌下三针。
操作: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仪(选取上、下肢各一对穴位,舌下三针不加电),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
每天1次。
2.2 针刺加化瘀贴组:针刺取穴及操作同上,敷贴穴位为气海、大椎、命门。
将“化瘀贴”于针刺后1小时敷贴在相应的穴位上,每日换药1次,连续敷贴12小时以上。
化瘀贴系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心制作。
药物组成:葛根提取物、丹参提取物、川芎油、肉桂油、龙脑等(水杨酸甲酯、月桂氮酮、薄荷脑、樟脑等作为促渗剂)。
剂型:乳膏剂。
方法:使用时将乳膏剂直接涂抹在穴位表面成1cm×1cm的薄层,每穴需药0.5~1g,再用医用输液贴固定。
2.3 针刺加安慰剂组:针刺处方及操作,敷贴穴位及方法、时间亦同上。
安慰剂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心制作,不含药物及促渗剂,气味与色泽与化瘀贴相似,肉眼无法辨识。
以上3组均以15次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各组未给予溶栓抗凝西药及口服中药。
3 检测与统计方法3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抽取静脉血3.0ml,立即分离血清,置-20℃冷冻待测。
SOD、MDA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两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4 结果4.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4)1.3 认知功能和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5)1.4 本研究的边界和研究方法 (6)2. 针刺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7)2.1 中医理论基础 (9)2.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10)2.3 针刺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11)3.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12)3.1 缺血性脑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3)3.2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16)3.3 认知功能的评估方法 (17)4. 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18)4.1 针刺对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改善 (19)4.2 针刺对语言和空间认知的促进作用 (20)4.3 针刺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影响 (21)4.4 针刺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的综述 (22)5. 针刺对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23)5.1 针刺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 (25)5.2 针刺对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改善 (26)5.3 针刺对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 (27)5.4 针刺在高级躯体运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28)6.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29)6.1 针刺治疗的时机和疗程 (30)6.2 针刺治疗的操作与参数控制 (31)6.3 针刺与其他康复手段的配合 (33)6.4 患者个体差异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34)7.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35)7.1 研究趋势的分析 (37)7.2 针刺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8)7.3 针刺与其他现代化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40)7.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41)1. 内容概览缺血性脑卒中概述:简要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为后续研究背景做铺垫。
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现状分析:阐述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以及这些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