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72小时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7
黄金 72 小时地震救援的时效性与挑战地震,这个大自然的“猛兽”,总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每当大地颤抖,房屋倒塌,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救援工作就成为了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战斗。
在地震救援中,有一个被广泛提及的概念——黄金72 小时。
这72 小时为何如此关键?救援工作又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黄金 72 小时,指的是在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的 72 小时内,被困人员的生还概率相对较高。
这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时间界限,但却是基于大量救援实践和医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人体能够依靠自身的储备和有限的外界条件维持生命。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被困人员的生存状况将急剧恶化,生还的希望也会大幅降低。
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体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一定的时间。
一般来说,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最多能存活 3 天左右,没有食物则能存活7 天左右。
但在地震后的恶劣环境中,受伤、恐惧、寒冷等因素会加速人体能量的消耗和身体机能的衰退。
因此,72 小时内及时救援,为被困人员提供水、食物和医疗救助,对于维持他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
被困在黑暗、狭窄的空间中,长时间的孤独和恐惧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
在黄金 72 小时内将被困人员救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阴影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然而,要在黄金 72 小时内成功救援并非易事,救援工作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交通瘫痪是救援行动面临的首要难题。
地震往往会导致道路断裂、桥梁坍塌,使得救援队伍和物资难以迅速抵达灾区。
即使是原本通畅的道路,也可能因为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而被阻断。
这就需要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迅速评估路况,制定合理的通行方案,有时甚至需要依靠徒步、直升机等方式艰难挺进。
通信中断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地震可能会破坏通信基站、线缆等基础设施,导致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
救援队伍无法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位置和情况,被困人员也难以向外发出求救信号。
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计划方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由于地震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及时的救援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震发生后的头72小时内,被称为黄金时间窗口,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和迅速性对于减少伤亡人数和限制灾难扩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计划方案至关重要。
一、灾情评估与指挥中心的建立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步,是迅速进行灾情评估。
在地震预警系统发出警报后,各级地方政府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专业的指挥中心。
该指挥中心将有关部门汇聚于一体,调集各类救援力量和物资资源,协调指挥救援行动。
指挥中心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快速、准确的传递和共享灾情信息,为救援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员搜救与伤员救治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人员搜救是当务之急。
应迅速组织搜索救援人员,其中包括消防员、医护人员、军队部队等,他们应该能迅速响应,灵活机动,具备抢险救灾的专业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吸引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
伤员救治是救援行动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应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资质合格的医护人员,为伤员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抢救。
三、物资调配与应急供给地震发生后,救援行动中的物资调配至关重要。
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并调动各类物资资源,包括食品、水源、帐篷、毛毯、药品等。
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物资的调配,确保及时到达灾区,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
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地区、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物资支援。
四、灾民安置与心理疏导地震造成的灾民需要进行安置,这是救援行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灾民的避难场所,并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卫生设施。
另外,灾后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疏导团队应及时进入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援助,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总结地震是跨国性的自然灾害,因此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指挥中心应与相关国际救援组织保持联系,及时向他们求援,争取国际援助。
正确认识“黄金72 小时”
一般灾害发生后的72 小时内,被认为是黄金救援时间,比如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 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也是灾民存活几率最大的时间段。
但煤矿透水事故有其特殊性,救援工作和地震等其他灾害救援不同,即使过了黄金72 小时,也并不意味着生存希望渺茫。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科研办公室的老师介绍,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如果被困的作业人员处于一个合适的空间,等待救援的时间即使超过72 小时,生存的几率仍比较大。
“以煤矿透水事故来说,首先要探测清楚矿难发生的地貌,想办法确定受困人员的位置和生理状况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工程学院辽宁省煤矿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的老师表示,这样的经验在四川威远矿难中得到进一步印证,矿井内的斜坡成了被困矿工重要的避难场所。
据了解,威远矿难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零死亡的奇迹。
该起事故发生后,根据逃生人员的讲述、长期积累的救援经验,指挥部迅速判定出了煤矿透水的地点,判断生存空间,最终在下井矿长的带领下井下人员成功获救。
智利矿难之所以创造生命奇迹,是因为其拥有比较完备的矿业安全法规,规定矿井内必须保证配备基本的安全条件和措施,如逃生通道、避险洞及足够的食物等。
因此,矿下避难设备和矿下应急食物
储存是国内应该吸取和借鉴的。
生命是最宝贵的财产,只有在充分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企业生产部门在日常运作中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
如若发生意外事故,要把生命救援放在第一位, 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72小时地震救援黄金时间的时间分配计划《72 小时地震救援黄金时间的时间分配计划》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 24 小时: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时刻,救援工作的重点是迅速展开紧急救援行动,同时进行灾情评估和信息收集。
前 0 6 小时:1、紧急救援队伍应在第一时间出发,迅速抵达受灾区域。
这些队伍包括消防队、武警部队、医疗急救团队等。
他们需要携带必要的救援设备,如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尽快进入倒塌的建筑物和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2、设立临时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各救援队伍的行动,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指挥中心需要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汇报灾情和救援进展。
3、同时,启动灾情评估工作。
通过卫星图像、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快速了解受灾区域的范围、建筑物破坏程度等情况,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4、开辟救援通道,确保救援队伍和物资能够顺利进入灾区。
清理道路上的障碍物,修复受损的交通设施。
6 12 小时:1、持续进行生命搜索和救援工作。
扩大搜索范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幸存者的角落。
2、医疗急救团队在现场对救出的伤者进行紧急救治,处理伤口、止血、固定骨折等,并将重伤者迅速送往附近的临时医疗点或医院。
3、建立临时避难所,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食物、水、帐篷等。
4、组织志愿者参与救援工作,协助救援队伍进行物资搬运、人员疏散等工作。
12 24 小时:1、进一步加强生命搜索和救援工作,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区域,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重点排查。
2、对救出的幸存者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帮助他们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
3、加强物资调配和管理,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4、对灾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和处理,防止疫情的发生。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 24 小时:在第二个 24 小时内,救援工作逐渐深入,同时开始进行灾后重建的初步规划。
24 36 小时:1、继续全力搜索幸存者,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对已经搜索过的区域进行复查,防止遗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汶川大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全过程记录5月12日定格的时钟总参谋部立即命令有关部队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指示有关抗震救灾部队,紧急灾情和有关情况可直接向设置在北京的指挥部报告,以减少指挥环节。
成都军区迅速派出三架直升机紧急赶赴汶川现场救援。
四川省军区派出的300名官兵正前往救灾一线。
当日,成都军区向灾区各个方向派出的救援人员已达6100人。
很多部队正在开进途中。
成都军区派出由副司令带队的一线指挥所开进至都江堰附近,因道路损毁受阻。
有关部队在都江堰展开紧急救援。
19.:30成都市区上千辆出租车自发的奔赴都江堰灾区。
20:02 空军两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运送国家地震救援队175人飞往灾区。
20:00 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向汶川灾区出发。
22:00 运送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两架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先后抵达成都。
深夜第三军医大学紧急抽调联合应急医疗队于赶赴四川灾区。
医疗队于13日凌晨到达四川德阳灾区一线后,迅即开展救灾工作。
5月13日1:12 成都军区空军派赴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区查看灾情的4架军用直升机遭遇恶劣天气被迫返航。
当地当时正在下着大雨。
公安部消防局调派重庆等10个消防总队1060名消防官兵和30条消防搜救犬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3:00 公安部紧急从公安边防部队抽调200名、从公安消防部队抽调100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救援队,连夜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治伤员。
3:24 武警部队已出动13000余名官兵急赴灾区抗震救灾。
与时间赛跑地震救援的黄金 72 小时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地震救援行动,那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战。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
我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一些教育资料,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让我瞬间失去了平衡。
“地震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整个办公楼顿时陷入了混乱。
等我回过神来,已经身处一片废墟之中。
周围是人们惊恐的呼喊声和房屋倒塌的轰鸣声。
我定了定神,意识到必须尽快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
地震发生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因为大家都知道,救援的黄金72 小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在最初的几个小时里,现场一片混乱,大家心急如焚,却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消防队、武警部队迅速赶到,拉起了警戒线,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救援。
我跟着救援队伍,来到一处倒塌的居民楼前。
一位母亲跪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她的孩子还被埋在下面。
救援人员迅速展开行动,用各种工具奋力挖掘。
我在一旁帮忙传递工具,眼睛紧紧盯着废墟,心里默默祈祷着能尽快找到孩子。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汗水湿透了救援人员的衣衫,但他们的动作没有丝毫减缓。
终于,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后,我们听到了孩子微弱的哭声。
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工作越来越艰难。
有些地方被巨大的水泥板挡住,需要调用大型机械才能搬动。
但每搬动一块水泥板,都有可能引发新的坍塌,这让救援工作充满了危险。
在一处倒塌的学校里,老师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废墟中寻找着自己的学生。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双手满是鲜血,还在不停地挖掘着。
她说:“我的孩子们还在等着我,我不能放弃。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我深受感动。
夜幕降临,救援现场亮起了一盏盏明灯。
灯光下,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
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因为每多一秒,就可能多一份生的希望。
到了第二天,已经陆续有不少幸存者被救出。
但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因为还有很多人依然被困在废墟之下。
救援人员已经疲惫不堪,但没有人停下脚步。
地震救援黄金 72 小时的关键策略与实际操作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救援工作的展开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为发生地震后的72小时。
在这个关键时刻,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实际操作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地震救援的关键策略和其实际操作。
一、快速反应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救援人员需要迅速做出反应。
快速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警报系统:建立高效的地震警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甚至几分钟内提前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逃生和保护措施。
2. 人员调动:迅速调动救援人员,包括搜救队、医疗队和物资运输队等,确保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灾区。
3. 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包括食物、水、医疗用品等,以便在第一时间为受灾人员提供救援。
二、组织协调地震救援需要各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协作配合。
组织协调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
以下是一些组织协调的重点:1. 指挥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有序指挥各个救援部门和组织的行动,确保信息流畅、任务明确、资源合理分配。
2. 信息共享:及时分享灾情、人员需求、物资供应等信息,确保各个救援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3. 联合行动:各部门和组织之间要进行联合行动,互相支持,协同作战,提高效率。
三、有序救援在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组织有序的救援行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序救援的策略和实际操作:1. 快速搜救:迅速组织和展开搜救行动,优先救助被埋压的人员,确保他们能够在黄金时间内被成功营救。
2. 医疗救护:及时组织医疗队进入受灾区域,为受伤人员提供紧急救治,并将重伤员优先转移到医疗设备齐全的医院。
3. 疏散安置:为无家可归的人员提供临时避难所,并进行疏散安置工作,避免次生伤害和疾病的发生。
4. 心理疏导:为受灾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克服创伤和压力,重建生活信心。
黄金 72 小时拯救生命的关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神秘而关键的时间段,被称为“黄金 72 小时”。
这可不是什么虚构的概念,而是在拯救生命的战场上,实实在在的决定性时刻。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儿,让我对这“黄金 72 小时”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去郊外爬山。
山不算高,但风景很美。
我们一路上有说有笑,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可就在快到山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同行的一位小伙伴突然脚下一滑,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大家都吓坏了,赶紧跑过去查看情况。
只见他躺在地上,脸色苍白,腿上有明显的伤口,还在不停地流血。
这时候,大家都慌了神。
有的人急得直哭,有的人拿出手机想要拨打急救电话,却因为紧张手抖得连号码都按不对。
我还算比较冷静,脑子里马上想到了“黄金 72 小时”这个概念。
我知道,在这 72 小时内,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我迅速让大家不要慌乱,先检查他的呼吸和心跳是否正常。
幸运的是,他的生命体征还算平稳。
接下来,我们找来了一些干净的布条,简单地为他包扎了伤口,以减少出血。
同时,不断地和他说话,让他保持清醒。
有人去找附近的村民求助,有人留在原地照顾伤者。
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
每一秒钟的流逝,都让我们的心揪得更紧。
但我们都清楚,必须要和时间赛跑。
终于,在差不多一个小时后,救援人员赶到了。
他们迅速把伤者抬上担架,送往医院。
后来,经过治疗,这位小伙伴脱离了危险。
医生说,幸好我们在最初的时间里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措施,为救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黄金 72 小时”的重要性。
在灾难或者突发状况面前,这 72 小时真的就是生命的希望之光。
比如说地震救援,地震发生后的72 小时,被称为救援的黄金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被困者的生存几率相对较高。
救援人员会争分夺秒地在废墟中寻找生命的迹象。
他们可能会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可能会看到从缝隙中伸出的一只手,每一个线索都可能是拯救一条生命的关键。
“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是救援(学)界的共识。
救援界认为,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
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简介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伤亡惨重,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得主王昂生教授于2008年5月15日早上称,灾后72小时过后,只能等待奇迹了。
“72小时过后,并不是不能存活。
”王昂生说,从唐山大地震等经验来看,灾后10余天也有存活的例子,但那是特例。
救难“黄金72小时”救援“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这是救援(学)界的共识。
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黄金72小时要添砖不添堵在黄金72小时内,把生命通道留给专业救援队伍与有经验的赈灾组织,这应当成为抗震救灾的一个共识。
简单讲,就是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参与不要盲动。
[1]目前,芦山地震的生命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但从前方传来的消息,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也难以进去。
据悉,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一度也被堵在路上,只能下车步行。
芦山地震发生以后,全社会目光都集中到了灾区,从“国家队”到“地方队”,从民间组织到热心公民,都紧急集结了起来,投入抗震救灾的紧张运作之中。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政府反应速度,还是民间赈灾能力,比以往都有明显提高。
特别是全民抗灾的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但应看到,打通生命通道,是紧急救援、救治伤者的前提。
在灾区有的道路中断、仍在抢修情况下,保持可通行道路的畅通,事关抗震救灾效率乃至成败。
只有让专业救援人员和急需物资及时送进去,让伤员及时运出来,才能减少伤亡数字,避免地震造成更多伤害。
这时候,对于准备前往灾区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有必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是否必须这时候进入灾区。
如果不是专业救援团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或许留在后方组织赈灾物资更为妥当。
千万不能在后备厢装几箱方便面、矿泉水,就想着到灾区赈灾。
那样做,只会是添乱。
汶川地震时曾前往灾区赈灾的韩寒就专门撰文表示,相对于专业救援,热血志愿者到灾区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
他还特别呼吁,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
在黄金72小时内,把生命通道留给专业救援队伍与有经验的赈灾组织,这应当成为抗震救灾的一个共识。
简单讲,就是要帮忙不要添乱,要参与不要盲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抗震救灾效率,为幸存者换来更多援救时间。
当然也要看到,专业救援不等于不需要民间救援,民间救援也不等于非专业救援。
集结各方专业人员,为灾区提供各种救援服务,这也是提高抗震救灾水平的必要做法。
目前,雅安地区有关路段已实行交通管制。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紧急提示,公司企业和个人不要自行驾车前往灾区送物资。
这是不得已的做法,而且这么做也会降低救援车辆通行效率。
因此,在实行交通管制的同时,有必要在灾区外围设立一个抗震救灾协调点。
这个协调部门一方面可以负责接纳各方送来的救灾物资,另一方面也可把分散的有经验的民间救援团体与个人组织起来,根据需要安排到灾区。
这样既可保障生命道路畅通,也可集结民间救援力量参与抗震救灾。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分每一秒对抢救幸存者都弥足珍贵。
不妨先听从现场指挥调度,让出抢救生命的紧急通道。
黄金72小时过后,灾区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有热心和志愿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不妨时刻准备着。
而在这时候,“不添堵”就是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概念阐述救援界认为,灾难发生之后存在一个“救难黄金72小时”,在此时间段内,灾民的存活率极高。
每多挖一块土,多掘一分地,都可以给伤者透气和生命的机会。
在世界各地历次大地震中,72小时内的国际化救援是最有效的救援方式。
WHO西太平洋地区紧急灾难专家裴西根说:“有些人可能会在被建物压迫后生还,但要是不马上给予特别照护或流体食物,他们会立刻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指出,72小时后,救出来的要么是尸体,要么就是奇迹。
有时候奇迹确实会发生,1980年意大利发生大地震,一名男孩被压在瓦砾13天后获救。
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期间,灾民的存活率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
在第一天(即24小时内),被救出的人员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存活率在50%-60%;第三天,存活率在20%-30%。
但是也会挖出尸体。
以后的话那么以百分之5到10的生还几率。
心理危机干预黄金72小时专家认为,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最佳干预时间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也就是“黄金72小时”。
发生危机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及时干预,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如危机事件类型、心理刺激强度、污染人群数量、污染人群划分、现场的资源等。
干预措施包括快速构建危机现场的心理动力模型、快速制定出危机干预方案、尽快实施危机干预。
在早期危机干预中,常使用的一些技术有集体晤谈、放松训练、眼动脱敏再加工等。
其中,眼动脱敏再加工是利用专门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包”,帮助人们淡化灾难记忆图像,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干预心理危机通常采取六步法: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制定计划;得到承诺,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当然,危机干预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自身素质不过关,在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也可能受到损害,并且对受创人员形成不良影响,使得受创人员更加无助、恐慌,形成二次创伤,减弱自身求治的动力。
危机干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刺激承受能力。
事实上,很多危机干预人员在经历危机事件后,也会出现一些反应和感受,但是,作为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可出现生理反应,但是在两三天内应缓慢消失;闪回的症状比较弱,对睡眠的影响不大;思维上能够接纳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反应,逻辑思维不受较大影响;情绪上保持稳定,可以有紧张、恐惧等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自己有所察觉;精力和体能能够保持较为旺盛的状态。
北京安定医院已经组建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他们都经过了严格而科学的训练,可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专家提醒震区群众:如果无法获得专业人员的帮助,可以采取亲友晤谈等方式,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尽量宣泄负面情绪,而不要否认或掩饰内心的担忧和恐惧,甚至用抽烟、酗酒等消极方法逃避现实,以免造成一生的创伤。
相关资料核心提示:72小时过后,并不是不能存活。
从唐山大地震等经验来看,灾后10余天也有存活的例子,但那是特例。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在一篇题为《论减轻地震灾害的国家战略》的报告中称:根据统计,地震救援的最佳时间,应该是震后第一天,此后埋压人员的生还概率迅速下降,到第六天,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几乎没有生还希望。
所以,应就地震救援给予特别的重视。
在地震救援中,抢救生命,具体说来就是“和时间赛跑”,而“抢时间”,靠的是救援科技的现代化。
2008年5月15日专家称:“有效的救援时间越来越少,时间紧迫。
”走过今日(5月15日),汶川地震后救援“黄金72小时”只剩十几个小时!但进入震中汶川的抢救队伍,还没有获得重型机械支援,只能徒手救援。
汶川地震72小时救灾记录汶川大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全过程记录5月12日总参谋部立即命令有关部队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总参谋部指示有关抗震救灾部队,紧急灾情和有关情况可直接向设置在北京的指挥部报告,已减少指挥环节。
成都军区迅速派出三架直升机紧急赶赴汶川现场救援。
四川省军区派出的300名官兵正前往救灾一线。
当日,成都军区向灾区各个方向派出的救援人员已达6100人。
很多部队正在开进途中。
成都军区派出由副司令带队的一线指挥所开进至都江堰附近,因道路损毁受阻。
有关部队在都江堰展开紧急救援。
20:02 空军两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运送国家地震救援队175人飞往灾区。
20:00 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向汶川灾区出发。
22:00 运送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两架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先后抵达成都。
深夜第三军医大学紧急抽调联合应急医疗队于赶赴四川灾区。
医疗队于13日凌晨到达四川德阳灾区一线后,迅即开展救灾工作。
5月13日1:12成都军区空军派赴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区查看灾情的4架军用直升机遭遇恶劣天气被迫返航。
当地当时正在下着大雨。
2:30 公安部消防局调派重庆等10个消防总队1060名消防官兵和30条消防搜救犬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3:00 公安部紧急从公安边防部队抽调200名、从公安消防部队抽调100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救援队,连夜飞赴四川地震灾区救治伤员。
3:24 武警部队已出动13000余名官兵急赴灾区抗震救灾。
同时,正在待命的某机动师4600名官兵已做好出发准备,随时执行抗震救灾任务。
4:00 云南边防总队启动紧急预案,成立由总队长那顺巴雅尔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连夜抽调医疗救护队,紧急调运价值15万元医疗药品,迅速赶赴四川灾区现场。
清晨 800余名部队官兵已赶赴汉旺镇展开救援工作。
5:40成都军区两支救援部队的800多名官兵抵达地震灾情严重的绵竹市,随后分赴灾区各乡镇展开救援工作。
6:00 重庆的医疗救援队到达德阳,负责协助德阳市和绵竹县的医疗救援工作。
到12:00,已救治一千多名伤病员,还有两三百人在临时救治中心接受治疗。
6:30 驻灾区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已投入16760人,其中军队11760人,武警5000人。
13日还将计划使用20架军用飞机输送兵力至灾区。
7:00 “河南省消防总队抗震救灾应急救援队”紧急启程,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7:00 武警部队已向地震灾区投入兵力13820人,救出受伤人员1800余人。
7:00 总指挥温家宝再次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
他强调,务必要在今天晚上12时以前打通通往震中灾区的道路,全面开展抗震、抢险、救人工作。
7:00 武警部队共投入20460名兵力参加四川地区抗震救灾。
截止目前,武警部队共搜救、挖掘被压埋群众、抢救伤员4130名,转移疏散群众3万余人。
7:30 重庆市公安消防部队由200名官兵、25辆消防抢险救援车组成的应急救援队紧急开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执行救灾任务。
7:30成都军区赴汶川先遣部队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向成都军区驻都江堰前线指挥所报告:都江堰通往汶川的213国道出现10余处塌方,机动车辆基本不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