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书画装裱程序大全书画装裱工艺流程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一、国画装裱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
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
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原裱的绘画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
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
二、装裱简介装裱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一般的装裱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
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
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
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三、程序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之后安装轴杆形成版面而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则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及装裱中国画“手卷”(卷轴)中国画有不同的画幅形式及装裱形式,如手卷、条幅、条屏、中堂、斗方、册页、镜芯、扇面等。
(展开的董源《潇湘图》手卷)(手卷的外套)手卷,也称长卷,是中国画的装裱形式之一,手卷画裱成长轴一卷,多是横看,画面连续不断。
如卷》。
手卷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画幅的前、后,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长卷的形式)(中国画手卷示意图)手卷外有“包首”,“包首”之上贴有“题签”。
前有“引首”,中为“画心”。
紧连画心两边的是“(中国画的“立轴”)立轴主要用于竖式构图,悬挂欣赏。
画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
(“立轴”示意图)中间部分称“画心”,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
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贴实,能飘动,后贴实,纯为装饰。
“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
(中国书画“册页”)(“册页”示意图)(文徵明的《人物故事图册》)册页是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携带、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
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有的则是活页品”。
如明代文徵明的《人物故事图册》。
(竖式镜心)(宋代《芙蓉图》)镜片,亦称镜心,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
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如宋代《芙蓉图》。
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不重雕饰。
(五代徐熙《豆花蜻蜓图》)(清代钱慧安的《人物》)扇面是中国画的一种书画形式。
团扇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团扇”面,如五代徐熙《豆花蜻蜓图》。
“扇面”如清代钱慧安的《人物》。
(明代丁云鹏的《洗象图》)一长条形的字画为条幅,如明代丁云鹏的《洗象图》。
(五代《牧马图》)一张正方形的画幅是斗方,如五代的《牧马图》。
《书画装裱》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书画装裱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美术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书画装裱体现时代的审美观念,是整个艺术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书画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后需要书画装裱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其后才有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收藏,书画装裱承上启下,必不可少,所谓三分画七分裱,正是从装裱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过程的漫长与全面性。
其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了解书画装裱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掌握书画装裱的基本技法,服务今后的艺术创作。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书画装裱的综合论述以及实际操作传统手工、现代机裱的基本技法,让学生了解书画装裱与艺术活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书画装裱的基本技法,同时为今后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画装裱》课程要求学生把握装裱对艺术创作的能动作用、对艺术作品保存和传播的深远影响,了解书画装裱的功能与意义。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审视气色、裱褙、镶边、上蜡、压石、装杆等装裱技法,在充分掌握每一道工序操作技法的基础上,从而在实践中感悟书画装裱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书画装裱的综合论述和操作技法。
难点:传统手工装裱工艺对操作手法要求极高,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
通过书画装裱课程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将书画装裱贯穿艺术活动全过程。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什么是书画装裱(2学时)1.教学内容(1)书画装裱的发展史。
(2)装裱的形制。
2.重、难点提示重点:书画装裱发展史的整体脉络;难点:装裱形制的类别以及各自的特点。
第二章装裱的色彩、规格、功能(2学时)1.教学内容(1)色彩搭配的原则。
(2)裱件尺寸规格的比例。
2.重、难点提示重点: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掌握装裱色彩、规格的基本规律;难点:不要盲目遵循基本规律,要针对每一件作品的独有风格进行装裱的二次创作。
国画装裱步骤国画装裱是指将国画作品进行包裹、固定和保护的过程。
正确的装裱可以不仅保护国画作品,延长其保存时间,还能增加其观赏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国画装裱的步骤。
一、准备材料装裱国画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包括:画框、纸张、麻布、剪刀、刮胶刀、胶水、糨糊、裱纸、裱布等。
这些材料可以在装裱店或美术用品店购买到。
二、裁剪画框首先要根据国画的尺寸选择合适的画框,并将画框的边框进行裁剪。
裁剪时要注意保持边框的平整和正方形的形状,以便于后续的装裱工作。
三、涂胶将胶水涂抹在画框的四个边框上,然后将画框放置在纸张上,用力压实,使胶水和纸张充分粘合。
涂胶时要均匀一致,避免出现滴落或堆积的现象。
四、贴纸将纸张平整地贴在画框上,注意纸张要贴紧,不能出现起泡或皱褶。
贴纸时要从画框的一个角开始,逐渐向四个方向贴紧,保证纸张的平整度和紧密度。
五、裱糊将糨糊放入水中,搅拌均匀后,使用刮胶刀将糨糊涂抹在纸张上。
涂糊时要均匀、薄而匀,避免出现厚度不均或糊糊过多的情况。
六、粘麻布将麻布平整地贴在纸张上,注意麻布要贴紧,不能出现起泡或皱褶。
贴麻布时要从画框的一个角开始,逐渐向四个方向贴紧,保证麻布的平整度和紧密度。
七、糨糊再次将糨糊放入水中,搅拌均匀后,使用刮胶刀将糨糊涂抹在麻布上。
涂糊时要均匀、薄而匀,避免出现厚度不均或糊糊过多的情况。
八、裱纸将裱纸贴在麻布上,注意裱纸要贴紧,不能出现起泡或皱褶。
裱纸时要从画框的一个角开始,逐渐向四个方向贴紧,保证裱纸的平整度和紧密度。
九、裱布在裱纸的基础上,再贴上裱布,同样要保持平整、紧密。
裱布的作用是增加画作的稳定性和保护性,使其更加耐久。
十、整理边角将装裱完毕的国画作品进行整理,将多余的纸张、布料等部分剪掉,使其边角整齐。
整理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画作。
十一、验收质量装裱完成后,要仔细检查画作的质量。
检查是否有起泡、皱褶、糨糊不均等问题,并确保画框的边角平整。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调整。
以上就是国画装裱的全部步骤。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书画装裱,是传统装潢艺术的一个种类,古籍修复工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装裱艺术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相当的重视,它对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幅新的书画或破损了的古画,经过精湛的装裱后,不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工艺美,更能突出原作和谐、典雅的艺术美。
所以,在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书画装裱也就成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书画装裱工作者,曾被人们誉为“画医”。
书画不装裱,有如病人有病不医;若“装潢不精好,又剥蚀古香,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故装裱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
对古旧破损的书画作品,首先必须制定一个严格而又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继而进行配补绢、染色纸一系列的修复准备工作。
为了避免“医不善随剂而毙”的恶果,既要除掉书画面上的累累霉斑,又不损伤作品,达到抢救、保护文物的最终目的,我放弃了使用化学剂除霉的方法,而改用30—40℃左右的温水反复漂洗。
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升温的方法改善绢本又硬又脆的现象,同时也防止了高温可能引起的丝织物蛋白脱脂。
这道漂洗手续,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但为全面修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明代周嘉胃《装潢志》所说:“书画付装,先须审视气色,如色暗气沉,烟蒸沉积,须浣洗令净。
”关于浆糊,目前在修复界争议还是很大的。
主要是应该使用面粉浆糊还是使用化学浆糊的问题。
面粉浆糊的优点在于不会损伤纸张,缺点是易引起虫蛀,且调制过程复杂;化学浆糊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快捷,随调随用,多少都宜,缺点是易引起纸张发脆。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南方气候潮湿,虫蛀是书画保存的最大危害,而北方气候干燥,纸张发脆是书画保存的“天敌”,因此,在南方以使用化学浆糊为宜。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
人们最初对书画进行装裱就是要使书画平整结实,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传统装裱的装饰性与实用性传统装裱的产生和发展,对保护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都有特殊作用。
在历代所有的珍贵书画.碑.帖等能够幸存下来,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经过了装裱,是由纸绫绢等材料,将背面.四周加保护的缘故。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与《马王堆帛画》,它们的出现是丝织,书法,绘画相融合,导致装裱的升华。
这幅画是当时祭祀.陪葬品,是古代文化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普遍信仰.思想与知识的权力。
在帛画的形式上具有装饰性,显现出墓主的高贵。
隋炀帝时府内书画分为上中下三等,用轴头来区分档次,如红琉璃轴.绀琉璃轴.漆轴。
用不同的颜色质地来区分。
都穆《听雨记谈》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
”我们今天称大部头书籍为一卷.二卷......,就是从卷轴装延续下来的。
将书籍装成卷轴,具有便于收藏等优点,与简册相比进步多了。
鉴于此,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推出了将书卷前后折叠的“书折”。
因大都用以抄写佛经,故成为最早的册页形式。
早期的书籍与书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唐人抄写经卷来说,它既是书籍,待印刷术发明后,书籍才由卷形变为叶子,并产生了适合于自身特点的“蝴蝶装”等装祯样式。
时代的进步,纸.丝织品大量的出现,材料的普及,人们就从简向卷轴的转变。
卷轴重量轻,装饰的新颖很快就被人接受。
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晋代以前装备不佳”“凡煮糊必去筋”,至今我们也是采取这种方法的,这样有益于画幅的平整。
他还说在制糊时少加入一点细研过的熏陆香粉末,可以永防虫蛀,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实,如何解决书画避虫蛀蠹蛀的问题,早已引起古人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彦远提出画杆的论述:白檀身为上,香洁去虫。
传统装裱的精神性很早以来,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想法,宇宙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天”.“地”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刻而神秘的互相关系,不仅天文学意义上的“人”乃至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天地人精神上也互相贯通。
中国画装裱工艺的步骤与技法书画装裱工艺是以其独有的工艺造型、操作手法和选材用料而成为装潢学科中的一门根基很深的传统艺术。
由于气候、风俗、环境等方面的种种不同因素,自然地形成了南、北各方所特有的不同艺术风格。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不可变动的教条。
不论是在传统的品式、技法和工序,还是在配色、用料和规格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新的东西就可以用宋代替那些无法适应今天这个在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求的旧东西。
但是传统的东西,有许多精华之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书画装裱工艺的工序在其制作的程序上,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细分出许多小的程序。
如果将这些小的程序连接起来,大约有近三十道大小不同的制作工序。
比如:第一部分的定型备料大工序中,就包括制浆、托复褙、审画定品式和定配色、托染绫绢等。
第二部分画心上浆托纸平心,则包括调试浆水、配托纸、画心润性、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
第三部分的画心方裁和下料,包括画心的下墙,画心的取正方裁,镶嵌材料的合理量裁。
第四部分的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和定型,其中就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镶天地头、卷边或沿边、折夹口、贴夹口纸、粘护口判和上钉角等。
第五部分的复画上褙,包括配复褙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褙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
第六部分的最后完成包括活件的下墙,打蜡砑光、剪边、装天地的杆轴,拴纲结带。
以上的每一道大小工序,都有其不同的操作技法和用途。
由于每个装裱师的经验和平法都有其各自习惯和特点,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操作技法。
本章所要介绍的内容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实用技法。
第一节托的技法托的技法在整个工艺中的使用是最为广泛,也是极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同工序所需上浆技法的基础。
要想掌握这一技法并不难,关键是根据不同的画心,应学会灵活地运用并能充分地发挥这种托的技法,以达到在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的得心应手,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托的技法,根据需要也就形成了如下几种托法:一般的托法、飞托法、复托法、综合托法。
中国画的装裱形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以水墨为主要材料,通过线条、笔墨和色彩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对象。
与西方画不同,中国画在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装裱以保护和展示作品。
装裱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艺术技巧,它既能够增强作品的观赏效果,也能够延长其保存时间,并凸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叙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画装裱形制进行概述并解释说明其重要性。
然后,在正文中,我们将描述中国画装裱的历史演变、不同装裱形制的特点与应用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工艺技巧。
接下来,第三章将会进一步讨论一个相关主题,并会论述其中的重要要点。
同样地,第四章也将对另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引发读者思考或讨论问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中国画装裱的形制及其重要性,通过对装裱历史、不同形制特点和工艺技巧的阐述,展示中国画装裱在保护和展示作品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本文也将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画装裱的知识和理解装裱过程与技术的基础,并希望能够引发更多有关中国画装裱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中国画装裱的历史演变中国画的装裱形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画一直被视为艺术作品的重要载体,而装裱作为保护和展示画作的方式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在古代,装裱最初是基于纸张脆弱以及环境保护等考虑而起步的,随后逐渐演变出多种不同形制。
2.2 不同装裱形制的特点与应用在中国画中,常见的装裱形制包括手轴、立轴、扇面等。
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手轴是将绢或宣纸以一定长度粘贴在木轴上而成,可方便悬挂和传阅;立轴是将绢或宣纸以竖排方式粘贴在木轴上,使画作具有较好的展示效果;扇面则是将绢或宣纸修整呈扇形,并用骨骼加固而成,在展示时可折叠便捷携带。
2.3 装裱中的重要工艺技巧a) 轧合技法:将绢或宣纸背后的木轴与画面用粘合剂黏合在一起,使画作能够平整展示并延长保存时间。
《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教案设计
王倩云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装裱。
2、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实践托裱画心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画装表的基本知识,对装
裱的形式、常见术语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书画艺术有更近一步的认识
更加深入体会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理解“三
分画七分表”的说法,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重点难点:了解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具体形式:横披、条幅、册页、扇面等。
引导阶段:通过视频进行导入,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装裱是一种十分讲究、工序繁而不乱、效果华丽高雅的手工艺技术。
发展阶段:提问1:中国画的展示是直接贴出来吗?学生讨论:书法、国画是怎样展示的?中国书画作品都是经过精心装裱后才挂出来展示的。
提问2:为什么中国书画要经过装裱这一过程才能算是完整的艺术作
品?学生讨论:书画装裱的作用是什么?装裱一是加厚了画面用纸,
使得画面更牢固;二是起到衬托、装饰画面的效果,二者相得益彰。
知识讲授阶段:书画装裱的基本格式:镜心、条幅、手卷、册页、扇面等。
学生对老师讲解的装裱形式进行了解。
游戏环节:教师出示几件艺术作品,让学生们根据作品说出适当的装裱形式,并选用合适的绫边进行配色。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初级装裱知识,进行
装裱形式的设计。
课堂总结: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是我国一项悠久的手工艺技术,它和书画艺术一起发展、变化。
我们应该了解这门技艺,并将它传承下去。
增强学生弘
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书画的装裱形式今天带你了解下书画的装裱形式:一幅可以拿来展出,拿来装饰的书画作品一定是需要经过“装裱”的。
所谓“装裱”是指裱褙和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专门技艺。
经过装裱后的书画更增美观,便于观赏收藏,同时对残破的纸张也能进行修补。
从目前所流行的比较普通的装裱形式有:立轴(中堂)、手卷、册页、镜片(镜框)等。
对于这几种常见的,常用的装裱形式我们今天来简单的普及一下。
【第一:立轴(中堂)】从左往右分别是:一色,两色,三色,斗绫,纸镶绫边,纸镶绢边从左往右分别是:框二色,宋(宣和)式,诗堂,集锦,锦眉,间隔一色立轴,也可以称作挂轴,包括条幅、竖幅、中堂、对联等等。
其中特别的窄的还被称作“琴”。
一般呢,从上往下分作,绳带、天杆、天头(可带惊燕)、画心边框(分上下主副隔水)、画心(包含和边)、地头和地杆。
【第二:手卷】上为撞边卷、下为套边卷由于中国书画,基本遵循从右往左的习惯,所以可以间接类似的认为,是吧之前的立轴装裱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制式上基本类似。
从右往左依次是:绳带(八宝带+插杆)、天杆、天头、画心边框(分主副隔水)、画心(包含和边)、地头(拖尾)和地杆(卷杆)、轴片。
根据手卷的装裱形式,分撞边(上下镶仿古皮质,对折粘牢)和套边(粘仿古棉条纸)。
【第三:册页】经折装推蓬式、蝴蝶式简单说来,册页更具翻阅的方式有所区分。
如果章节众多,如同佛经,长文前后连贯那般,连绵翻折的,那就是经折装。
如果绘画或者单品书法,可间断独自为页,那么可以按现行书籍的方式,以上下翻折或者左右翻折为异,分为推蓬式或者蝴蝶式。
册页的装帧相对简易,但是可以做的极其考究。
对于材质以及配色的选择可以突出这么册页的品位高低。
所以册页一般用在小而精的多幅作品上,书房经卷气息浓郁。
【第四:镜片(镜框)】镜片通常在单幅的斗方、小品或者扇面上使用较多。
因为镜片一般带木框以及玻璃(有机玻璃),在小尺寸作品上有易于保存、易于墙挂、易于观赏的有点。
但是如果尺幅较大,那么在运输上,会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
书画装裱的技巧“三分字画,七分装裱”,书画作品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这也使得书画装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工艺。
装裱不仅能使新的书画“锦上添花”,而且还能修复那些年代久远,不同程度毁坏的古旧书画,使这些古旧书画“枯木逢春”,焕发出夺目的风采。
7月底的一天,记者在龙岩城区从事字画装裱20多年的张潮辉师傅家领略了字画装裱——“托”、“镶”、“覆背”、“磨”、“装杆”、“上带”的整个流程。
“托”,也称小裱。
“托”也就是把一层宣纸黏合到画芯或绫、锦等镶料背面,托的效果是背面的托纸与画芯或镶料黏合平整,无缝无褶,使画芯和镶料不再那么软而皱。
托的工具主要是排笔和棕刷,托的时候将画芯平铺在大、平、光滑的台面上,用排笔刷上湿的糨糊水,再在上面盖一层宣纸,用棕刷把上面那层宣纸刷平与下面一层宣纸贴合并确保不烂不褶,然后再贴到墙上自然晾干(如图)。
“镶”。
托好的画芯从墙上取下来时,已经平整、清晰了,接着进行裁边,镶上渠条和镶料,整个过程是手工贴的,做的人一定要心细、手巧,镶的过程全凭目测,渠条边的粗细是否合适、均匀,全看手艺人。
“覆背”,也叫大裱。
覆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再次黏合过程。
同样是要翻来覆去地摆弄宣纸,不停地刷浆、黏合再用棕刷紧固刷平,然后上墙晾干。
“磨”。
取下墙的字画上过浆,干了后未免会出现硬、糙,因此要把画的背面打上蜡,用一块圆滑的石头一道一道来回磨动后,画的背面就会光亮起来,然后将画摆正,就会发现画已经变得平滑,卷起来会缓慢地自然回平。
最后一个步骤是装杆、上带。
将磨好的字画装上天杆、地杆,系上挂绳,并绑上绛色的丝带,一幅作品就算装裱好了。
至于装裱古旧字画,则需经过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刺制裱绫、镶嵌绫绢、转边扶背、砑光上杆等几十道细致复杂的工序,既要保持古色,又要将古画的残缺之处补上,甚至连补上去的纸的纤维纹路也要同原画一样,要求技艺高超,如今民间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画装裱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国画装裱工艺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掌握国画装裱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国画的装裱。
教学对象:初中美术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国画装裱简介》、《装裱工具及材料介绍》2. 实物展示:不同风格和装裱方式的国画作品3. 装裱工具及材料:宣纸、国画颜料、毛笔、裁纸刀、浆糊、胶带、装裱框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几幅不同装裱风格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有什么意义?”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国画装裱。
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国画装裱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艺术价值。
2. 展示装裱工具及材料,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幅国画作品和装裱所需材料。
2. 教师示范国画装裱的步骤:裁纸、上浆、粘纸、覆背、上框。
3. 学生按照示范步骤,尝试完成一幅国画的装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总结装裱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装裱技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还记得装裱的步骤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装裱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裁纸技巧、浆糊调制、粘纸方法等。
2. 介绍不同风格和装裱方式的国画作品,让学生了解装裱的艺术表现力。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幅国画作品和装裱所需材料。
2. 教师示范更高难度的装裱技巧,如覆背、上框等。
3. 学生按照示范步骤,尝试完成一幅更高难度的国画装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总结装裱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装裱技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画装裱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 学生掌握装裱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能否独立完成一幅国画的装裱。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四单元第三课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五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四单元第三课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第三课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具体形式:横披、条幅、册页、扇面等。
(2)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装裱。
(3)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实践托裱画心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画装裱的基本知识,对装裱的形式、常见术语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书画艺术有更近一步的认识,深入体会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理解“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视频进行引入(二)新课讲授提问:中国画的展示是直接贴出来吗?提问:为什么中国书画要经过装裱这一过程才能算是完整的艺术作品?书画装裱的基本格式:镜心、条幅、手卷、册页、扇面等。
游戏:教师出示几件艺术作品,让学生们根据作品说出适当的装裱形式,并选用合适的绫边进行配色。
(三)总结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是我国一项悠久的手工艺技术,它和书画艺术一起发展、变化,创造了一件件高雅的艺术作品。
我们应该了解这门手艺,并将它传承下去。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第三课寄情山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2、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书画装裱唐朝张彦远讲:“夫金出于山,珠产于泉,取之不已,为天下用;图书岁月既久。
耗散将尽,名人艺士,不复更生,可不惜哉”。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在关注着书画作品的命运,也暗示当时有着精良的裱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裱画操作工艺。
1、立轴有一色、二色、三色裱,纸镶绫边、纸镶旗杆边等格式。
立轴画心的四周,一般由"圈档"(紧包住书画的绫、绢或纸的窄边)、"隔水"(紧靠书画的那部分绢或绫)、"天地头"(隔水上、下的两部分绢或绫,上为"天头",下为"地头")、"包首"(书画背包起首部位,在书画卷起后包于卷的外部的那部分丝织品)、"惊燕"(裱贴于"天头"上的两条竖的绫或绢的条子)、"天地杆"(包卷在书画两头内的两根木杆)、"轴头"(套住"天地杆"暴露于书画外的木杆的两头,卷画时手握之处)、"签条"(贴于包首上的绢或绫的长形条子,用于书写书画名)等组成。
2、根据建筑物高低、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定,并予以相配合。
①一色镶边框的"天地头"用同一浅色绫绢挖嵌或镶成,不用"惊燕"。
②二色裱由"圈档"、"天地头"、"惊燕"组成。
"圈档"随画心配色,"惊燕"与"圈档"颜色相同,"天地头"用蟹青、古铜等较深颜色。
③三色裱与二色裱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副隔水"的颜色比"圈档"较深,"惊燕"色彩有别于"副隔水"("三色裱",是在"天地头"和"隔水"之间再加一层绢或绫的裱,故有三截。
第一课书画装裱基本知识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机器装裱,快速装裱等等应运而生,对传统手工工艺有了极大的冲击,至此,作为一名装裱人,我想就一些传统装裱常识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古人云:“举前贤之术及,启后学于成规。
”希望装裱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第一节、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
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
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指点你中国画的装裱步骤古语有云:“三分字画,七分裱”,精致的装裱工艺不仅可以使字画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起到烘托字画,突出神韵的作用。
书画装裱的步骤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卷轴或者装框条成镜框。
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工具/原料宣纸、浆糊、尺子、鬃刷、背板、绢或者绫、轴或框条等步骤/方法第一步:观察字画。
揣摩原作的气度,以利于更好地选择装裱材料烘托原作气质。
第二步:托裱画心。
1.将画心反铺在干净的画案上,用喷壶在画心背面均匀喷洒水花;2.待画心潮润且平整得贴附在画案上时,用排笔在画心背面均匀刷浆;3.一手持特制的装裱棕刷,一手持略大于画心的托纸,对齐一边,用棕刷自上而下排扫托纸,逐渐使整张托纸平整贴附于画心背面;4.用手指在托纸边缘均匀抹上浆糊;5.待画心略干后,轻轻揭起,转贴至挣墙晾干。
第三步:镶条。
1.待画心干透,用裁刀将其从墙面取下,裁去托纸不整齐的边角部分;2.在画心四角均匀抹浆,镶上助条;3.在助条边缘抹浆,镶上边条。
第四步:覆背。
在已镶条的画作后重复第二个步骤。
第五步:装框。
已制成的画作如需装框则在画作干透后进行平整,镶装画框;如做成卷轴,则应在画作上下装上天杆和地杆,并牵上挂绳,拴入绛色丝带。
注意事项一般的装裱能够收藏的是手工的,浆糊的质量也是收藏时间的保证。
裱画的糨糊不同于普通的糨糊,不仅黏稠度和透明度有所差别,并且在熬制时还要加入一些防治蠹虫的配料北京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一家专业装裱字画,高仿水印书画的老作坊,成立于1984年,主要经营:手绘高仿字画,古字画揭裱修复,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装裱,剪纸、十字绣卷轴裱,配框等。
框类有国画框、油画框、版画框,素描画框、水彩画框,摄影配框、剪纸配框。
第四单元自己办展览
第二课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
课型:综合•探索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具体形式:横披、条幅、册页、扇等。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装裱,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实践托裱画心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画装裱的基本知识,对装裱的形常见术语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书画艺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理解“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具体形式:横披、条幅、册页、扇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装裱。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实践托裱画心的过程对我国书画艺术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理解“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策略
教师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及实物展示,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解,从兴趣培养到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再到有意义的创造,更多从现代性、时尚感、创新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创新方案。
多角度赏析初步完成的作品,突出探究式学习方式,具体而言,需要营造问题情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和学生进行一些互动,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改善作品完成装裱配框的应用任务。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