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20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画的装裱形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以水墨为主要材料,通过线条、笔墨和色彩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对象。
与西方画不同,中国画在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装裱以保护和展示作品。
装裱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艺术技巧,它既能够增强作品的观赏效果,也能够延长其保存时间,并凸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叙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国画装裱形制进行概述并解释说明其重要性。
然后,在正文中,我们将描述中国画装裱的历史演变、不同装裱形制的特点与应用以及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工艺技巧。
接下来,第三章将会进一步讨论一个相关主题,并会论述其中的重要要点。
同样地,第四章也将对另一个相关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引发读者思考或讨论问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中国画装裱的形制及其重要性,通过对装裱历史、不同形制特点和工艺技巧的阐述,展示中国画装裱在保护和展示作品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本文也将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画装裱的知识和理解装裱过程与技术的基础,并希望能够引发更多有关中国画装裱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中国画装裱的历史演变中国画的装裱形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画一直被视为艺术作品的重要载体,而装裱作为保护和展示画作的方式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在古代,装裱最初是基于纸张脆弱以及环境保护等考虑而起步的,随后逐渐演变出多种不同形制。
2.2 不同装裱形制的特点与应用在中国画中,常见的装裱形制包括手轴、立轴、扇面等。
每种形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手轴是将绢或宣纸以一定长度粘贴在木轴上而成,可方便悬挂和传阅;立轴是将绢或宣纸以竖排方式粘贴在木轴上,使画作具有较好的展示效果;扇面则是将绢或宣纸修整呈扇形,并用骨骼加固而成,在展示时可折叠便捷携带。
2.3 装裱中的重要工艺技巧a) 轧合技法:将绢或宣纸背后的木轴与画面用粘合剂黏合在一起,使画作能够平整展示并延长保存时间。
第一课书画装裱基本知识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机器装裱,快速装裱等等应运而生,对传统手工工艺有了极大的冲击,至此,作为一名装裱人,我想就一些传统装裱常识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古人云:“举前贤之术及,启后学于成规。
”希望装裱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第一节、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
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
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