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 格式:pdf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4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得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得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得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得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得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得分类方法,随着研究得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得进步,对脑血管病得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得需求。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 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 25%-55%,而欧美国家 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 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 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 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 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 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 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015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2015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一、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制定了本监测总体方案及工作手册。
二、监测目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
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
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如健康教育、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监测方法建立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采用统一的监测标准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定期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五、监测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暴露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覆盖率。
六、监测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监测人员培训、监测数据审核、监测设备校准等。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撰写监测报告。
1. 2. 3. 4.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八、监测组织和实施成立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明确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九、监测经费保障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确保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
62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李迪,王文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李迪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脑血管防治工作 Email: jzlidi@ 通信作者:王文志 Email:qgnfbwwz@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62-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增刊.014关键词 脑血管病;脑卒中;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由于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而强调一级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1]。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我国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鉴于脑血管病的含义比脑卒中更宽泛,包括了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而一级预防实际应涵盖上述疾病,故本次的一级预防指南更名为《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此对该新版指南进行概要解读。
1 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一致。
相较2010版指南,新版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三部分新的内容,其他各种危险因素与前一版指南相同。
神经内科专科疾病分级护理标准要点神经内科2015年6月第3次修订目录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护理分级(2014) 第二章科室专科疾病分级护理标准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级护理标准(脑梗塞/脑血栓/T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第二节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级护理标准(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分级护理标准(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第四节面神经炎/亨特氏综合征分级护理标准第五节癫痫分级护理标准第六节重症肌无力分级护理标准第七节格林-巴利分级护理标准第八节帕金森氏症/小舞蹈病分级护理标准- - 1 - - 1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分级护理标准(脑梗塞/脑血栓/T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特级护理】一、分级依据(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12(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二、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
3.观察瞳孔变化情况及意识状态。
4.观察呕吐物及排泄物的颜色、性状、量。
5. 观察各种管路的引流情况。
三、护理措施1.24小时专人护理,建立特级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护理计划,随时记录。
2.每15分钟~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一次,取下活动性假牙,牙齿松动有脱落可能的患者,请口腔科查看后拔除松动牙齿,防护误吸发生。
长时间进行血压监测的患者,24小时更换一次测压手臂,血压袖带内垫薄毛巾或纱布,保护测压手臂皮肤。
3.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双侧瞳孔散大或缩小或一大一小,应立即准备好甘露醇及其他抢救用药,并通知医生处理。
4.患者若收缩压高于160mmHg,低于100 mmHg,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5.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内发现有红褐色物质时,应留取化验标本,告知医生并送检。
6.高热患者实行物理降温;将冰袋,冰囊放于患者腋下及大动脉搏动处,或使用降温贴,用药后半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必要时遵医嘱药物降温。
• 10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2 月第29 卷第2 期Chin J H y p erten s,February 2021,Vol. 29 No. 2•学术争鸣•无症状性脑梗死应该视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还是伴发临床疾病,如何处理?骆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新疆高血压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林甲宜(安徽省九成医院心内科,安徽安庆246200)随着C 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 RI)等影像学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了 多种无 症状性脑血管病,包括无症状性脑梗死、脑出血、脑白 质疏松和脑血管病变,其中以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涉及的临床问题亦较多,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 关注。
患者在体格检查或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等症状 时的常规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时,在影像 报告上出现“腔隙性梗死”或“多发、散在梗死灶”等描 述,然而这些患者并没有出现肢体瘫痪、麻木或口齿不 清楚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 性”或“静止性/静息性”“沉默性”“隐匿性”脑梗死。
目前对上述病变该采用何种中文名称存在争议。
《中国 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2018》采用“无症状性脑梗死”这一■名称,但缩写词采用 SBI(silent brain infarction)。
无症状性脑梗死之所以无症状,可能是因为:①梗死灶 位于脑的非主要功能区或非优势半球;②脑梗死造成的损伤缓慢发展.脑组织产生了代偿机制;③病灶相对 较小,或未影响到神经传导通路;④虽然有短暂的症状,但由于患者可能忽视或遗忘,或用其他原因解释;⑤也有人认为脑梗死症状可能在患者睡眠时发生,而 在患者清醒后又缓解或梗死灶小,为腔隙性梗死。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不产生临床症状或仅有很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肢体 麻木、步态不稳、反应迟钝、抑郁、焦虑、性格改变、认知 功能减退等。
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2015年度)长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o一六年三月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报告(2015年)一、监测目的了解长清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及其分布特征,为济南市长清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及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长清区三、监测内容(一)监测病种(ICD-10编码)1、脑卒中⑴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
⑵脑出血(I61):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⑷未分类脑卒中(I64):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⑴⑵⑶类的卒中病例。
2、冠心病⑴急性心肌梗死(I21-I22):28天(包括2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⑵缺血性心脏骤停(冠心病猝死)(I46):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短时间内以意识突然丧失、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不是由医疗干涉、触电、溺水或其它严重的生理损害引起和自发性心脏骤停,而推测是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发室颤引起的,没有明显的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除上述疾病外,以下疾病或由于以下各种情况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则视为非监测病种,不需要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⑵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⑶冠心病发病;⑷严重的颅(脑)外伤;⑸肿瘤,如原发性或转移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或良性);⑹代谢障碍或体液与电解质紊乱所致的昏迷,如:糖尿病、低血糖、癫痫、低血容量、中毒、药物过量、尿毒症或肝脏疾病所致者;⑺颅神经炎,如面神经炎的周围性面瘫等;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肉芽肿,脑膜炎,脑炎及其它任何累及脑膜的感染;⑼药物,如应用抗凝血药物引起的出血;⑽其他,如脑梗死后继发出血;抢救引起的出血;28天(包括28天)内原发灶的复发等。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她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她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她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她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她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她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她(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她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与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她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她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她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她(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脑血管疾病谱的变化作者:韩淑辉张文召张钦昌王振焕周红平雷云曹栋梁斐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25期【摘要】目的了解新的医疗形势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脑血管疾病谱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神经内科诊断为脑梗死(CI)、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循环缺血(PCI)的住院病例3320例,按脑血管疾病种类分组,探讨不可变因素年龄、性别对脑血管疾病谱的影响。
结果脑梗死(CI)、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循环缺血(PcI)这五种疾病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0.29%、3.22%、0.3%、2.56%、43.6%;脑梗死(CI)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25.113.03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病因的第一位疾病,因其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一直都是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老龄化和2009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医保、医疗体制改革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脑血管疾病总体人数量扩大,每年新增病例约700万人,同时低收入人口开始进入医院,就医人数明显增加,可能导致脑血管疾病谱的变化。
此次笔者以我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1年内收治的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对脑血管疾病谱做一次横断面研究,为决策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个病区)因脑血管疾病住院治疗的病例,收集患者的主要诊断、年龄、性别、主要合并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住院天数、民族、出院方式等资料。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2、椎-基底动脉系统(二)脑梗死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7)其他2、脑栓塞(1)心源性(2)动脉源性(3)脂肪性(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脑分水岭梗死5、出血性脑梗死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7、原因未明(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四)慢性脑缺血二、出血性脑血管病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其他2、脑血管畸形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5、原因未明(二)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出血(4)脑叶出血(5)脑干出血(6)小脑出血(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8)多灶性脑出血(9)其他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3、淀粉样脑血管病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5、瘤卒中6、脑动脉炎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8、原因未明(三)其他颅内出血1、硬膜下出血2、硬膜外出血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四、高血压脑病五、颅内动脉瘤(一)先天性动脉瘤(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三)感染性动脉瘤(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五)其他六、颅内血管畸形(一)脑动静脉畸形(二)海绵状血管瘤(三)静脉性血管畸形(四)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五)毛细血管扩张症(六)脑-面血管瘤病(七)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八)硬脑膜动静脉瘘(九)其他七、脑血管炎(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炎(梅毒、结核、钩端螺旋体、HIV、莱姆病等)2、免疫相关性脑血管炎(1)大动脉炎、(2)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3)结节性多动脉炎(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血管炎(5)其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白塞病等)3、其他(药物、肿瘤、放射性损伤等)八、其他脑血管疾病(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moyamoya病)(二)肌纤维发育不良(三)脑淀粉样血管病(四)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和伴有皮层下梗死及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五)头颈部动脉夹层(六)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八)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九)其他九、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一)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二)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三)直窦血栓形成(四)海绵窦血栓形成(五)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六)脑静脉血栓形成(七)其他十、无急性症状的脑血管病(一)无症状性脑梗死(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二)脑微出血(未引起急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脑实质内小量出血)十一、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二)脑出血后遗症(三)脑梗死后遗症(四)脑血管病后癫痫(五)其他十二、血管性认知障碍(一)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二)血管性痴呆1、多发梗死性痴呆2、关键部位的单个梗死痴呆(如丘脑梗死)3、脑小血管病性痴呆(包括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白质病变、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微出血)4、脑分水岭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5、出血性痴呆(如丘脑出血、SAH、硬膜下血肿)6、其他(如CADASIL)十三、急性脑血管病后抑郁关于《中国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的几点说明目前我国脑血管病分类仍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分类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检查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不断更新,原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015~2019年中国居民脑卒中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陈晓荣;颜流霞;厚磊;蔡小宁;龙政;吴静【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24(39)5【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9年中国居民脑卒中发病、死亡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方法:利用2014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00个县(市、区)建立的中国心脑血管事件登记系统中2015~2019年脑卒中发病和死亡数据,以监测地区常住人口为分母,计算年度脑卒中粗发病率;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运用Joinpoint模型分析脑卒中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变化趋势;以年度脑卒中病例的死亡数量(例)与报告发病数量(例)的比值计算死亡发病比。
结果:2019年脑卒中粗发病率为468.48/10万,比2015年升高9.41%(APC=2.12%,95%CI:1.43%~2.82%,P_(trend)<0.01),且男性脑卒中粗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男性和女性的粗发病率分别升高11.26%(APC=2.53%,95%CI:1.83%~3.24%,P_(trend)<0.01)和7.26%(APC=1.63%,95%CI:0.81%~2.46%,P_(trend)<0.01)。
2019年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23.82/10万,比2015年下降7.47%(APC=-1.72%,95%CI:-3.23%~-0.20%,P_(trend)<0.05),女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降低9.56%(APC=-2.27%,95%CI:-3.99%~-0.52%,P_(trend)<0.05),城市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降低13.19%(APC=-3.49%,95%CI:-5.34%~-1.61%,P_(trend)<0.05),城市女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幅度(15.82%,APC=-4.27%,95%CI:-6.34%~-2.15%,P_(trend)<0.01)大于城市男性(11.40%,APC=-2.95%,95%CI:-4.56%~-1.31%,P_(trend)<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