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后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16.33 KB
- 文档页数:3
愚公移山一、注音:仞.箕畚..孀.龀.匮.荷厝.惩.叟.二、解释:A.解释:(1)杂然相许()(2)投诸渤海之尾()()(3)惩山北之塞()(4)寒暑易节()(5)毁山之一毛()(6)河阳之北()B.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指通豫南C.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今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今义何苦..而不平曾何苦:古义 ;今义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D.一词多义方:方七百理今方来,吾欲辱之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固若金汤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蝉则千转不穷非咨询不穷其致穷凶极恶如:其如土石何闻水声,如鸣佩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如法炮制如意算盘通:指通豫南初极狭,才通人政通人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通计一舟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E.词类活用现象1.面山而居2.惩山北之塞惩: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险:三、划分节奏:⑴惩山北之塞⑵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⑶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⑷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⑸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四、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五、“达于汉阴”“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阴”“阳”的意思是什么?请列举我国两个带有“阴”或”“阳”字的城市名。
五、重要词语解释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如.太行、王屋何.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4.汝心之固.5.虽.我之死6.何苦.而不平7.杂然相许.8.惩.山北之塞9.且焉.置土石11.寒暑易.节12.而山不加增..14.固不可彻.1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6.无陇断焉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3.如太行、王屋何?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部编版《愚公移山》练习(附答案)16279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2)荷.担()(3)箕畚..()()(4)孀.妻()(5)始龀.()(6)穷匮.()(7)智叟.()(8)雍.南()(9)朔.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4)寒暑易.节( )(5)河阳..之北( )()(6)而山不加.增()(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 )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固.不可彻()固.众人()(4)杂然相许.()曳屋许许..声()(5)操蛇之神闻.之()不能称前时之闻.()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1)争论不__()(2)移风__俗()(3)诉__法律()(4)原形__露()(5)付__实施()(6)鞠躬尽瘁,死而后__ ()6、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_________;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_________;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精选2019-2020年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第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傅说(fù)富贵不能淫(yín)B、百里奚(xī)行拂乱其所为(fó)C、胶鬲(gé)往之女家(rǔ)D、管夷吾(yí)妾妇之道也(qi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rèn)冀州(jì)B、荷担(hè)箕畚(qí)C、朔东(shuò)雍南(yōng)D、河曲(qū)魁父(kuí)【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初一语文课后练习《愚公移山》练习题一、下列各组注音有误的是:1、A智叟sǒu B虽我之死sūiC远见卓识shíD万仞rèn ()2、A投诸zhūB出入之迂yūC脍炙人口jiūD荷担者hè()3、A山北之塞sèB朔东shuòC孀妻shuāng D冀州yì()二、为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惩山北之塞焉置土石始龀无穷匮也A、chěng苦于yān哪里chèn换牙kùi完B、chéng苦于yān什么chèng换牙kuì完C、chéng苦于yān怎么chèn换牙kùi穷尽D、chéng苦于yān哪里chèn换牙kuì穷尽三、根据拼音填入正确的汉字1、céng不能2、bó海之尾3、箕běn运4、wú以应5、无lǒng断6、汝之不huì四、划线词在文中解释有误的是1、A毕力平险铲除B杂然相许赞同C荷担者背或扛D方七百里周围()2、A出入之迂曲折,绕远B一厝朔东放置C始龀七八岁D汝之不惠聪明()3、A固不可彻改变B始一反焉往返C焉置土石安放D河阳北岸()五、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含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汝: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之不惠;焉:焉置土石;无陇断焉;其:惧其不已;其妻献疑曰;之:以君之力;本在冀州之南;汝之不惠;六、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
()2、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3、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4、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课后问题《愚公移山》课后问题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参考答案]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2 愚公移山课后练习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22 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
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魁.父()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_______ ______ (2) 毕力平险
.._________ _ 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 ______ (4) 渤海之尾.__________ ___
(5)寒暑易.节_______ ______ (6) 始一反.焉_________ ____
4.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 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 __ (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 (5)无陇断焉_______ ______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 ____ 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
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__ ②始一反焉/无陇断焉_________ 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甚矣,汝之不惠。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遥远,有什么作用?
9.概括本文的主题。
10.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11.文章用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12.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你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13.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人,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14.写几句关于战胜困难的格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③〔意〕估计
15.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
1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7.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或“Ⅹ”。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
()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18.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
15、(1)苦于(2)通(3)通“慧”,聪明(4)不久16、(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分)(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分)17、A×B×C√D√(2分,每个0.5分)18、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