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首家少儿面塑研究中心成立
- 格式:pdf
- 大小:72.03 KB
- 文档页数:1
2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卷)题号第Ⅰ卷第Ⅱ卷总分得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古人类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是A.山顶洞人骨针和装饰品化石B.北京人牙齿化石C.北京人石器D.北京人头盖骨2.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
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3.某校七年级历史社团开展主题为“中华文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篇”的探究性学习。
下列文物中,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有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②春秋时期的铁犁头③战国时期的铜冰鉴④汉代的耧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我国古代有“神农氏教民播百谷” “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海洋文明B.和谐平等C.农耕文明D.游牧文明5.依据禅让制的要求,首领地位顺利更替的实现方法是A.经过民主推选B.按亲属关系C.比试个人武功强弱D.按年龄大小6.下列关于夏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B.夏王朝始于约公元前 1600年C.夏王朝是桀建立的D.夏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束7.对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的统治B.受封的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C.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D.分封的都是同姓家族成员,外人不能被分封8.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泥范铸造技术,泥范的选料、制模、翻范、花纹都很考究;当时工匠熟练掌握了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
这说明商周青铜器A.铸造历史悠久B.装饰风格鲜明C.生产规模庞大D.制作工艺成熟9.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短视频中非遗传承人形象的“他塑”“自塑”与“共塑”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二、非遗传承人形象的“他塑” (5)2.1 “他塑”的概念及特点 (7)2.2 非遗传承人形象的“他塑”方式 (8)2.2.1 明星效应 (10)2.2.2 媒体报道 (11)2.2.3 社会活动 (13)2.3 “他塑”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与局限 (14)三、非遗传承人形象的“自塑” (15)3.1 “自塑”的概念及特点 (16)3.2 非遗传承人形象的“自塑”方式 (17)3.2.1 个人品牌塑造 (19)3.2.2 创新能力展示 (20)3.2.3 文化传承与创新 (21)3.3 “自塑”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与挑战 (22)四、非遗传承人形象的“共塑” (23)4.1 “共塑”的概念及特点 (25)4.2 非遗传承人形象的“共塑”方式 (26)4.2.1 政府主导 (28)4.2.2 行业协作 (29)4.2.3 社会参与 (30)4.3 “共塑”在非遗传承中的优势与作用 (31)五、结论与展望 (33)5.1 研究结论 (34)5.2 研究展望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探讨在短视频平台中,非遗传承人的形象构建过程,具体涵盖“他塑”、“自塑”与“共塑”三个方面。
“他塑”主要指的是在短视频中,由外部力量如媒体、制作团队等对非遗传承人形象的塑造。
这一部分将探讨如何通过视频内容、视觉呈现、叙事手法等技术手段来呈现非遗传承人的特色与魅力,以及这种塑造方式如何有效传递非遗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自塑”则关注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自我形象塑造。
这包括传承人如何通过个人叙述、展示技艺、分享背后故事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以及他们在视频创作过程中的自主性、创新性和策略选择。
“共塑”则强调在短视频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形象构建是一个多方参与、共同塑造的过程。
这涉及到观众如何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参与非遗传承人的形象塑造,以及社会各界如何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
徐州特色地域文化助力农村学校美育作者:闵凡思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摘 ; ;要: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和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进行美育是必要的。
广大农村地区美育教育因为教学条件有限,很容易受限制。
农村美育应该从本土地域文化出发,根据特色地域文化灵活进行美育教学。
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不同的,通过地域文化助力农村中小学美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地域文化的认同,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美,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
关键词:地域文化 ; ;农村中小学 ; ;美育农村中小学美育教育中,学生受家庭条件限制,不能购买到美育需要的材料。
中国曾经长期处在农业社会,所以农村地区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华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开展美育的特色资源,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将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中小学美育教学资源开发运用。
本文以徐州地区的农村为例,就特色地域文化助力农村中小学美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一、因地制宜,发掘徐州特色美育教学资源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徐州有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有“东方雅典”的雅称。
在徐州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诸如徐州泥玩具、闵氏泥模、邳州狮子头、新沂剪纸、泥塑面塑等众多非遗项目,这些资源是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是农村学生身边熟知的生活,更有现实的冲击力和吸引力,美术教师和其他各学科教师可以从农村生活中发现美育教育资源,挑选、开发然后融入教学之中。
美育教学不应该只依靠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教学效果更显著,学生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
教师可以利用徐州农村地区的地理优势,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的感觉冲击能够给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对家乡、故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育资源虽然不是平均的,但是美育可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
徐州市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农村地区更是有着非常多的风土人情,教师应该运用徐州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的美育教学之中。
专题片脚本民间艺术教育的守望者——张振华配音(朗诵)导入:汉乡传古艺,老树绽新葩。
妙矣封侯虎,巧哉张振华。
——选自胡成彪题诗(配音乐,中间字幕(胡成彪手写墨迹)动画一句一句出来,画面以沛县大场景:千岛湿地、汉城公园、刘邦像、沛公园群雕、汉画像石、张振华缝制布老虎及教学场景)引出字幕:民间艺术教育的守望者——张振华配音解说:2010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评选近十年来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张振华的《沛县封侯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1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沛县体育中学张振华老师开发的《沛县封侯虎》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专家们一致认为:张振华将儿童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开发的《封侯虎》综合课程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承中寻求到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契合点,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民间美术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子。
(配音乐,中间加字幕,配画面:办公桌上成果著作、评选文件材料组合)配音解说: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博士这样评价:“我很感动,张老师开发的‘封侯虎’课程会让每一个了解这门课程的人从心底生出一种回家的感觉。
因为这样的课程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也来自于那些孩子们共同的生活。
所有经历过这门课程的孩子,都会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
”(下字幕,配画面:孩子们的笑脸,课堂教学图片)现场采访(张振华):“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课,爱上你的课,因为喜欢和爱是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的。
布老虎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不仅仅让孩子们学会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美术兴趣培养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把孩子们的认知体验与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下字幕,配采访画面)配音解说:1991年,19岁的张振华以优异的成绩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沛县实验小学任教,成为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
第一章面塑的起源及面塑的概况第一节面塑的起源及区域分布(一)面塑的起源艺术的起源学说有“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等。
邓福星在其著作《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中表明,艺术是起源于劳动的。
从面塑艺术与地域饮食行为来看,面塑的起源应是劳动说。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有两面性的。
故,在探究某项艺术品类的起源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它的起源。
“上帝只花了六天工夫,就把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第二天,上帝创造出了空气;第三天,上帝把天下分成大海和陆地,又让地上生长出各种植物,第四天,上帝创造了两个光体:天阳和月亮;第五天,上帝造出了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飞鸟;第六天,上帝又造出了地上活动的各种牲畜、野兽和昆虫,还仿照自己的形体,用泥土造出了第一个人,给他吹了一口气,他就活了……。
”这是《创世纪》中的神话。
(《社会发展史》大镛主编人民1982年10月第1版P4)“天神女娲造人”是我国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
这位女娲,是“人头蛇身”的天神,她神通广大,一天当中变化七十次,孕育了天地万物。
她来到广阔的上,看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仍然感觉寂寞,便把黄土掺上水,捏成了一个个灵敏的小孩,跟自己一模一样,她吹了口气,小孩都活了,自称是“人”,都尊呼女娲为妈妈。
女娲捏了很久很久,已疲惫不堪,觉得这样太慢了。
于是,她从山崖壁上拉下一条藤子,伸进泥浆中搅和,然后抽出来一甩,那些溅落的泥浆洒在地上,居然变成了人群。
据说,女娲还是“婚姻之神”,她让男人和女人配合成亲,传中接代,这样上的人类就渐渐繁衍起来了。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神话中,也有说人是泥土捏成的:黄土捏成男人,白土捏成女人。
这类由神创造人的神话,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流传。
埃及神话说: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土塑造了泥人,温柔的女神哈托把生命注进泥人的身体,就变成了人。
希腊神话说:取火神普罗米修斯,曾将具有生命力的小片粘土做成虫、鱼、禽、兽,最后才仿照神的形状捏成了人。
岚县面塑:指尖上的魔术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8年第5期历史久远底蕴深厚面塑,即用面粉制作的各色物品造像,诸如动物、植物、人物等。
面塑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组合而成,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等多种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艺术发展到现代,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北方的面塑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山东等地区,南方则集中于江苏、浙江等地。
由于所处区域不同,面塑的花样和制作手法呈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上等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地方特色鲜明。
在山西按地域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绛州面塑和吕梁地区的岚县面塑。
岚县面塑历史久远。
岚城从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建城到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历代均为州或县治所,人文底蕴深厚。
岚县面塑即生发于这片土地并流传至今。
岚县面塑从何时何地起源,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
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块区域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并且居住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据1991年《岚县县志》记载“自春秋战国,岚县始建邑城,直至南北朝时期,这里都是治所之地。
从公元410年开始,岚县就被扩建成一座王城,辉煌了近一个多世纪”。
既然岚县一直就有人类居住,那么就不会缺少与人类相关的民俗活动。
2005年,岚县东河村发现了一座元代古墓。
在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了古墓中的很多壁画,壁画的内容反映的是元代人饮食起居的大致情况。
壁画中女主人身后的奴仆手中端着一盆面点,这可能就是岚县面塑早期的造型之一。
另有乾隆版《岚县县志》“岚县冬长,人喜蒸花”的记载。
岚县面塑主要分布在岚城镇及其周边地区。
岚县地处吕梁山西麓北端晋西北腹地,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小县城,面积1 500 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9万,平均海拔1 400多米,周围多山,在汉语中“岚”的意思是“山间的雾气”,形象地说明了岚县的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