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教育孩子的12条法则
- 格式:docx
- 大小:12.28 KB
- 文档页数:1
家长教育孩⼦的理论 ⾃孩⼦出⽣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母⼀⽣的两件⼤事。
下⾯店铺收集了⼀些关于家长教育孩⼦的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教育中的六⼤经典理论 1、延迟满⾜效应—适度忍耐能成⼤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学⼼理学教授沃尔特·⽶歇尔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将⼀群幼⼉带进房间,每⼈⾯前摆着⼀个棉花糖。
孩⼦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放弃奖励,⽴即吃掉了糖果。
⼗⼏年后,⽶歇尔对这些孩⼦进⾏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强的孩⼦成绩更好、注意⼒更集中、⼈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的利益⽽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能⼒发展不⾜,孩⼦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长发育中来看,19个⽉⼤的幼⼉就能表现出延迟满⾜的能⼒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能⼒。
⽶歇尔认为,有些孩⼦之所以⾃控能⼒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
家长要善于运⽤这⼀⽅法,⽐如孩⼦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
平时可制定⼀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把零⽤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量 1960年,美国哈佛⼤学⼼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才。
”半年后,他⼜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进步很⼤。
再后来,这18个⼈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感觉获得了社会⽀持,⾃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会尽⼒达到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觉得孩⼦难管,同样的错误⼀犯再犯。
这样的⽗母不妨先⾃我反思⼀下,是否在纠正孩⼦的⾔⾏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吻,还总拿别⼈家孩⼦跟⾃家孩⼦⽐……这些⾔⾏都是在给孩⼦消极的⼼理暗⽰。
教育孩子12法则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教育孩子12法则》,作者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戴顿医生。
在书中,戴顿医生给父母提出了12条实用的教育法则,以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
这本书让我对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思考。
下面我将简要地谈一下我的体会和感想。
法则一:“接纳化解”——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这个法则让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肯定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和选择是被尊重的,从而更加愿意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
法则二:“明确期望”——给孩子清晰的目标和要求。
在这个法则中,戴顿医生提到了教育孩子需要有目标和要求。
我们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同时,我们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来实现这些目标。
适度的帮助和支持可以给孩子这样一种感受:我可以把事情做好,即使会有困难仍然可以努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体验自己做决策的自由和乐趣。
法则三:“专心”——培养孩子专注力。
这个法则强调了专注力的重要性。
因为专注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戴顿医生指出,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让孩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同时需要有耐心地学习和探索。
法则四:“莫急莫躁”——要有耐心和耐心.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需要有耐心和耐心,不断给孩子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显得急躁和沮丧时,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帮助,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法则五:“设置界限”——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在这个法则中,戴顿医生强调了家长需要清晰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
我们需要教育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维,同时也需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情。
这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规矩。
法则六:“爱的接触”——提供必要的关爱和体贴。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体贴。
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十条黄金法则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十条黄金法则是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总结,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犹太家庭,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的家庭。
这些法则涉及了家庭、社区和文化等方面,旨在帮助孩子成为道德、聪明、有品格的人。
第一条: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爱和关注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这种感受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重视。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家务活或社区服务的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三条: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提供学习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第四条: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社会的基础。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信仰、文化和权利。
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尊重他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第五条:教育孩子独立和自主独立和自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能力。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独立和自主,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和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机会来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主能力。
第六条:教育孩子宽容和包容宽容和包容是社会的需要。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宽容和包容,让孩子学会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多元文化的教育机会来培养孩子的宽容和包容能力。
第七条:教育孩子正直和诚实正直和诚实是道德的基础。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正直和诚实,让孩子知道说谎和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道德教育的机会来培养孩子的正直和诚实能力。
第八条:教育孩子勇气和决心勇气和决心是成功的关键。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勇气和决心,让孩子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
世界上教育小孩的十大黄金法则世界上教育小孩的十大黄金法则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
教育孩子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以下是世界上教育小孩的十大黄金法则。
1. 给孩子温暖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亲密的社交环境,也是孩子最早的一所学校,因此给孩子温暖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
2. 与孩子建立深厚感情父母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耐心与宽容打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只有与孩子建立深厚感情,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 借助游戏引导孩子成长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通过游戏发展各种能力和愉悦心情,父母要善于利用游戏引导孩子学习,让孩子在玩中进步,学习中愉悦。
4. 将知识变得有趣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非常强烈。
父母要善于将知识变得有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看教育视频、绘本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5.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定期作息、规律学习、健康饮食等。
这些好习惯将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6. 为孩子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让孩子的学习路径和目标更加清晰和明确。
7. 在孩子身上鼓励积极品质鼓励孩子培养自信、独立、勇敢等积极品质,是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养成良好的品质,孩子才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信心和勇气。
8. 给孩子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给孩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会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参观,开拓孩子的视野。
9. 利用时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时间是宝贵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时间为孩子的创造力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例如,周末组织家庭DIY活动,利用假期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五种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没有到过美国之前,我就对美国人不打不骂却能教育好孩子这一点很好奇。
特别是听说在美国,体罚或言语羞辱孩子,造成孩子身体或心理伤害,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就算父母不能例外,更是觉得奇怪。
上次到美国以后,恰好朋友的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
小家伙陆续参加了一些课程,朋友时间脱不开的时候就由我代理。
可以如此近距离的美国幼儿教育,我倒也是很乐意为之。
美国孩子从会讲话开始,最重要学的就是:“Please”、“Can I”、“May I”,想得到帮助或其他朋友的玩具、与别人一起玩,都需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对父母也是这样。
未经许可,不能触动别人的东西。
这一点可严格了,发现小孩有这倾向立刻制止,“You can’t touch other people’s property !”而且会教孩子请求主人的许可:“Ask nicely.”久之,孩子就习惯了。
小家伙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玩具和游乐场所时,“Share”和“Take turn”是老师和家长常提醒孩子的话。
即使只有两个小朋友,也要轮流。
还有,在教室里,老师即使有多余的蜡笔,也不会都分发给小朋友们,而是故意放置有限数量在一张桌子上,让他们轮流使用。
在美国,我常见到父母严肃地对吵闹的孩子说:“You can’t ask by harassing me.”,或“Use your words”之类的话。
如果孩子为达目的而哭闹,他们可能会让孩子哭很长时间而不让步,坚决不允许孩子依靠困恼而得到同意。
课堂上也如此。
所以美国人的孩子从小学会讲道那要是如果孩子不守纪律怎么办?父母和老师会有更为有效的办法,比如没收心爱的玩具,不可以参加下一个活动,让违规的孩子在一旁静坐等等,小孩的自尊心可强了,这项惩罚特有效。
在家里也一样。
对于一些特别难改的坏习惯和严重错误,需要使用“非常手段”,比如打手或是打屁股之类,让孩子感到痛和认识到错误即可,家长们绝对不会在公共场所使用这样的办法。
国外家庭教育孩子40条法则文档国外家庭教育孩子40条法则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40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教育孩子有哪些经典的案例教育孩子的经典案例案例1:被强迫的交往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
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
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
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
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
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2: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
”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
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
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
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
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
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3:“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