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综合提高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24《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6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苦于)B.杂然相许.(应允)C.其妻献.疑曰(提出)D.何苦.而不平(担心)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河曲智叟亡/以应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下列四个熟知的神话故事中,表述的意义和《愚公移山》最相似的一项是()A.盘古开天辟地B.夸父逐日C.女娲补天D.后羿射日4.读了这篇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
B.像愚公一样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我们若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应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
D.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有愚公的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
5.下列古代寓言、深化故事中,与《愚公移山》的意义不相同的是()A.夸父逐日B.精卫填海C.女娲造人D.大禹治水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历史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D.古代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比如“始龀”指七八岁,“而立”指二十岁。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7.【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方.七百里古义:今义:(2)河阳.之北古义:今义:(3)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4)达于汉阴.古义:今义:(5)虽.我之死古义:今义:8.根据课文《愚公移山》内容填空。
(1)本文体裁是,选自,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家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我们学过的有等。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坚信移山能成功的原因是:。
24愚公移山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2.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B、妇女C、男子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B、思想C、做法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B、痛苦C、愁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B、并、乃C、曾经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优化作业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聪明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 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 固不可彻彻:变通C.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D. 无陇断焉垄断:阻隔4. 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甚矣,汝之不惠B. 河曲智叟亡以应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 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 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D. 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7.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 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二、选择题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寒暑易节 易:更替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且焉置土石置:放置C.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D.寒暑易节易:容易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毕力平险毕:尽、全C.汝之不惠惠:仁爱D.寒暑易节易:更替10.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始龀.(chèn)焦渴.(kě)箕畚.(běn)匆.匆忙忙(cōng)B.新鲜.(xián)清澈.(chè)万仞.(rèn)喜出望.外(wàng)C.荷.担(hè)膝.盖(qī) 穷匮.(kuì)端.端正正(duān)D.孀.妻(shuāng)河畔.(pàn)迄.今(qì)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在网络走红,使纪录片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B.虽然说之前的影视界一度风靡“韩流”,那么如今,以中国网络剧为代表的“华流”风头正健。
C.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
D.10月29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通知,对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021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B.“经过娄底市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娄底市去年一举摘下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来之不易!”娄底市市委书记邹文辉强调,“要坚持常态长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拔高训练六十三➢第1题【单选题】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 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寒暑易节易: 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课文《愚公移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B、策之不以其道C、杜少府之任蜀州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rèn)冀州(jì)B、荷担(hè)箕畚(qí)C、朔东(shuò)雍南(yōng)D、河曲(qū)魁父(kuí)【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其如土石何?( )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
B.荷.担者(hè)箕畚
..(jīběn)始龀.(chèn)
C.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
D.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老人)
B.汝心.之固(思想)
C.何苦.而不平(担心)
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方/七百里
B.惩/山北之塞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投诸/渤海之尾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始一反焉“”同“”,
(2)汝之不惠“”同“”,
(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
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6.下列对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1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
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
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11.下列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12.(2016·湖北武汉单元测试)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B.《列子》是西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著的。
C.《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D.《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③。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 )
②以弊.大众(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14.(2016·重庆中考)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2015年6月,重庆市政府启动了“暖冬计划”。
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涉及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
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墙暖电热板、电烤炉、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投入8 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
学生张薇说:“现在教室安了油汀,像春天一样温暖。
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冻疮了!”
材料二“暖冬计划”实施后,孩子们出于好奇,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触摸取暖片,很容易
烫伤手或触电。
老师一方面要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心取暖设备的保护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介绍什么是“暖冬计划”。
(50字以内)
“暖冬计划”指的是
(2)根据材料二,按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一:
活动形式二:
(3)张薇同学想给重庆市政府写一封感谢信,但又怕同学们说她出风头。
要打消她的顾虑,你该怎么说?
参考答案
1.C 解析“冀”应读“jì”。
2.D 解析“曾”用在“不”前,表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3.C 解析应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1)反返往返 (2)惠慧聪明 (3)亡无
没有
5.C 解析 C项中的“诸”意思都是“之于”。
A项中的“且”分别解释为“况且”“将近”。
B项中的“曾”分别解释为“连……都……”“同‘增’,增加”。
D项中的“室”分别解释为“全家人”“房屋”。
6.D 解析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是A.B.C三项,操蛇之神的帮助是意料之外,不是愚公的想法。
7.(1)水的南岸 (2)削减 (3)更替
8.(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9.D 解析 D项中的“以”都解释为“凭借”;A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中的“焉”分别解释为“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不译”;C项中的“然”分别解释为“……的样子”“对”。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1.D 解析愚公不仅有移山的决心,而且有具体的办法和行动,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2.B 解析《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著的。
13.(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示例①从苏代的角度看: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②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马上成为那个渔人!所以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
”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这件事。
14.(1)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2)示例活动主题:安全取暖,从我做起活动形式:举办“安全取暖”活动讲座开展“安全取暖”手抄报比赛(须围绕如何安全使用和保护取暖设备、保障自身安全等方面来设计活动
主题和活动形式)
(3)示例张薇同学,你是“暖冬计划”的受益人,知恩图报,表达感激之情是应该的,这并不是出风头,你就不要有这样的顾虑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