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情况及症状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肢静脉曲张的分类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通常缓慢发病,逐年加重,占发病总数的绝大多数。
2. 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由各种原因引发的深部静脉瓣膜功能损伤,如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出现的下肢静脉曲张。
这类静脉曲张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布加综合征及肿瘤压迫等疾病。
3. 先天性下肢静脉曲张:由于胎儿在胚胎期的发育缺陷,引发下肢包括骨骼、肌肉、血管的发育异常,有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TS)、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PWS)等。
此类较罕见。
4. 创伤性下肢静脉曲张:通常为局部静脉外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静脉曲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下肢静脉曲张考点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医学领域中,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为下肢静脉返流不畅,导致静脉曲张和血栓形成。
该病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深入了解下肢静脉曲张的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着下肢静脉曲张的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与诊断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下肢静脉曲张的基本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该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姿势习惯等。
最后,我们将详细描述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时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并介绍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下肢静脉曲张考点、范文模板及写作要点、总结与展望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并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论述下肢静脉曲张的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与诊断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部分将为读者提供范文模板,详细说明撰写下肢静脉曲张相关文章时应注意的写作要点。
第四部分则总结分析了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最后,在结论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下肢静脉曲张相关知识,提供给读者清晰准确地了解该疾病考点以及撰写相关文章时所需遵守的写作规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下肢静脉曲张并掌握其相关考核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如何撰写一篇完整且具有逻辑性的长文。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在学术研究或医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2. 下肢静脉曲张考点2.1 定义与分类: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深静脉和/或浅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导致血液在静脉内逆流和淤滞,造成静脉扩张、曲张和变形等现象。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下肢静脉曲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也称为特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其病因不明确。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下肢血管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是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其中大隐静脉常见,小隐静脉少见。
好发于父母有静脉曲张病史者;长期站立的人,比如教师、警察、厨师、服务员等;怀孕的女性;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的人;肥胖、体重过大;长期进行力量负荷锻炼;久坐办公室者。
下肢的静脉血管可分为下肢深静脉和下肢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深处,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很多「交通支」相连。
我们一般说的下肢血管静脉曲张都是指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是指邻近皮肤表面的静脉迂曲、扩张,最常见于腿部及踝关节,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等。
前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感知不到异样,通常发现时病情已经发展至晚期。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中需要鉴别的是由原发性静脉曲张还是因继发性静脉曲张引起。
临床可通过视诊、体格检查、结合超声影像确诊是由那种原因引起。
后期病情单纯可以靠肉眼进行诊断,由于患者早期对于这个疾病普遍不重视,对此类疾病并无太大关注,导致患者术后愈合较差。
因此疾病早期的预防是尤为重要,需要定期全身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下文将带你去了解关于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
一、诱因下肢血管静脉曲张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一般静脉内的单向瓣膜可保持血流从下肢回流至心脏。
当静脉瓣膜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时,血液会积聚于下肢,压力随之增加,使静脉变薄、扩张和迂曲,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加、下肢静脉损伤、静脉功能不全等。
(1)遗传:遗传与基因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其后代更容易患此病。
(2)血管功能退化:静脉曲张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下肢血管功能逐渐退化,静脉瓣膜张力逐渐降低,小腿肌肉泵功能减退,导致对抗静脉流出的阻力减小,造成血液回流困难,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增加,从而形成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护理常规【相关知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指单纯涉及大隐静脉和浅静脉伸长、迂曲呈曲张的状态,是临床常见疾病。
主要因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及静脉内压增高所致,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孕妇或久坐少动的人。
可见下肢浅静脉曲张扩张,迂曲,常感下肢乏力、酸胀,或出现足背及踝周水肿,病程较长者,局部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皮疹或溃疡。
【治疗原则】依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方法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病变局部,症状较轻。
(二)妊娠期间发病。
(三)症状虽然明显,但无法耐受手术。
主要方法有:1.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性抬高患肢。
患肢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使曲张静脉处于萎瘪状态。
弹力袜远侧压力应高于近侧,以利回流。
2. 注射泡沫硬化剂和压迫疗法:适应于病变范围小且局限者。
或症状虽然明显,但无法耐受手术者,如心肺功能差的老年人等。
此方法也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硬化剂为聚桂醇等。
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静脉后局部加压包扎,利用硬化剂造成的静脉炎症反应将其闭塞。
3. 处理并发症:(1)血栓性浅静脉炎:给予抗炎及抗凝治疗。
(2)湿疹或溃疡:给予抗炎药物及抬高患肢并给予创面清创换药。
(3)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抬高患肢及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必要时予缝合止血并以用止血药物。
待并发症缓解后择期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适用于深静脉通畅、无手术禁忌者,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根本方法。
1. 传统手术:涉及三个方面 1)高位结扎大隐或小隐静脉;2)剥除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及曲张静脉;3)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2. 微创疗法:伴随医学激光和超声等技水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出观了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旋切刀治疗,以及静脉内超声消融治疗等微创疗法。
微创疗法的特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以逐步代替传统治疗方法。
【护理】一、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1)职业及工作特点、是否妊娠、有无腹内压增高等病史,是否使用过弹力袜或紧身衣裤。
下肢静脉曲张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刘成平(长宁县人民医院外三科;四川宜宾644300)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都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作息等因素使得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一般来讲,引发下肢静脉曲张最根本的原因是静脉部分功能的丧失,其发病机制也包括遗传、体质、性别、地理环境等多方面。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慢性渐进性疾病,本文首先主要介绍其早期症状、常见诱发因素,最后总结提出一些诊断建议,以期能够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一、下肢静脉曲张常见的症状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静脉中血液淤滞,导致静脉压力增加,血液含氧量逐渐减少,静脉壁中层肌纤维及弹力纤维逐渐被结缔组织替代而萎缩甚至消失,静脉壁有时会因扩张而变薄,有时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厚。
下肢静脉曲张由于病变程度不同,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后期并发症有所不同。
随着病变程度不断加深,早期临床表现主要是以症状为主,后期则以曲张的静脉表现和产生的并发症为主。
(一)早期临床症状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早期,一般患者的病变下肢经常会感到酸胀不适、在走路或运动时会感觉下肢沉重并伴随着疼痛感,而且下肢容易疲劳。
但是,有时在行走或者平卧时,这些症状会得到缓解,这是由于腓肠肌收缩产生挤压作用,血液易于回流,从而使得静脉内压力降低。
早期曲张静脉会表现出扩张隆起,进而弯曲的症状,这种症状进一步引起瓣膜闭锁不合,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二)后期并发症下肢静脉曲张的后期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静脉曲张性静脉炎:这种症状一般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所引起的,但在许多临床研究中也表明:部分外伤也会引发静脉曲张性静脉炎;二、溃疡发生:下肢静脉经长期淤血,导致静脉中血液含氧量逐渐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液体外渗,组织水肿,引起局部抵抗力降低,再加上轻度外伤而引发溃疡。
这类溃疡经常发生在内踝上部和小腿内下三分之一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踝、小腿内部周围组织变薄,色素沉着并伴随湿疹。
静脉曲张主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1、腿部异常发病早期,静脉曲张患者通常没有太明显症状,患者会出现小腿皮肤痒、腿部肿胀、酸痛、疲劳、腿部有沉重感等症状。
而站立可见小腿静脉隆起,如果把脚抬高就会比较舒服。
这也是静脉曲张的症状之一。
2、不明原因的发热、发冷静脉曲张患者的肢体有异样的感觉,如发冷或潮热,患肢变细,变粗。
皮肤有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灼热感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静脉曲张的症状。
3、血管突出血管突出皮肤表面,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疙疙瘩瘩。
下肢静脉曲张会逐步造成下肢水肿、小腿皮肤颜色变黑、淤积性皮炎、静脉血栓疼痛,甚至溃疡。
这也属于静脉曲张的症状之一。
早期静脉曲张可无明显症状,静脉曲张的症状仅有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彭出体表,似蚯蚓样或葡萄球样。
4、水肿在踝部、足背可出现轻微的水肿,严重的静脉曲张患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
大量的淤血使局部皮肤变黑或呈黑褐色,皮肤粗燥,静脉曲张的症状主要为下肢肿胀明显,局部特痛,可形成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非手术静脉曲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适用于下列情况:①病变局限、程度较轻而无症状者;②妊娠妇女,鉴于分娩后症状往往自行消失,可暂行非手术疗法;③估计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硬化剂注射和压迫疗法:采用硬化剂如5%鱼肝油酸钠作血管内注射,由于受到注射部位的限制,绝不能在腹股沟区的大隐静脉内注射,无法从根本上进行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单纯应用复发率较高,因此仅适用于膝关节以下的单纯型病变,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以处理剥脱不尽而残留的曲张静脉。
手术疗法:这是处理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根本办法。
凡是有症状者,只要没有禁忌证,如手术耐受力极差等,都应手术治疗。
临床最为常用手术方法是曲张的大小隐静脉剥脱术。
1.妊娠:目前,约有20%的孕妇在怀孕期间会出现静脉曲张,原因是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使静脉平滑肌松弛,促成瓣膜功能不全,这种现象一部分患者可以在产后自行消除,一部分患者不经过治疗很难康复,甚至越来越严重,这也是静脉曲张的病因。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
我们只把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而没有下肢深静脉曲张的病变称做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也叫做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发病情况
下肢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但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的、大范围的发病情况的调查计结果,只有个别系统或地区的调查数据。
国外人士对我国的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的估计大约在10%左右。
1963年,上海邮电系统职工的调查显示,全系统的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为6.4%。
1988至1990年华东地区二省一市(上海、安徽和山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5岁以上的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9.26%,与国际人士对我国的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的估计是接近的。
据此估算,除去15岁以下的少年和儿童,我国大约有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约8千万到1亿人左右,其中就包括了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
其中男性占11.5%,女性6.4%;双侧下肢静脉曲张占30~40%。
在各种血管疾病中,下肢静脉曲张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各种血管疾病的96.19%。
这种病多见于从事长久站立的职业及体力劳动者,以青壮年时期发病者居多,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生活。
发病症状
轻度下肢静脉曲张,除了可见蚯蚓状的弯弯曲曲的浅静脉外,可以没有任何其他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逐渐进展而加重,原来弯曲的浅静脉迂曲成团或成片,使皮肤突出,以下肢静脉曲张小腿最明显,有点甚至连大腿也有大片的曲张浅静脉,站立时更为突出。
平卧后,可以消失。
除此之外,在站立时间长了或者行走举例较远时,患病的肢体容易出现酸胀、疲惫,也可以引起小腿肌肉痉挛发作。
久而久之,会在小腿下端出现皮炎:小腿皮肤可能因为局部营养不良而出现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变硬,严重的会出现慢性溃疡,久经不愈。
也会引发曲张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因为曲张静脉在站立或行走过程中,承受着较高的压力,如果曲张静脉的部位受伤,甚至轻微外伤也可能造成曲张静脉破裂,导致出血。
出血是相当危险的并发症,因为压力较高,加上病变的静脉管壁又没有弹性,破裂后导致的出血很难自行停止,必须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