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57.50 KB
- 文档页数:19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院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也逐渐得到了改进。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障碍,静脉壁变松弛,反流增加,造成血管扩张,形成曲张,从而影响血液循环的一种疾病。
下面将介绍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进展。
1、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包括结扎分流术和大隐静脉切开术。
结扎分流术是指将下肢深静脉与浅静脉连接处结扎,使血液只能流入深静脉,达到保持深静脉血液流动畅通的目的。
大隐静脉切开术是指在静脉切口处进行切开,使血液能够直接流回股静脉,达到恢复血液循环的目的。
这些手术虽然在治疗上有一定效果,但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术后恢复,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逐渐被应用到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中。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经皮激光闭合、内窥镜下静脉粘连术、微创静脉剥离术,这些治疗方法无需大面积切口,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和缓解静脉炎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纤溶酶原激活剂、苯丙酸、马应龙等。
解热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增强纤溶酶原的活性,促进血管内血栓的溶解,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静脉栓塞症状。
苯丙酸和马应龙则可以缓解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和疼痛感。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硬化剂直接注入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内部,促进血条的凝结和瘤栓形成,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达到消除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常见的介入治疗包括静脉硬化剂注射术、放射线介入治疗等。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且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或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和有效。
总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进展趋势是越来越微创化、个体化和精准化。
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应该根据自身病情特点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中西医治疗原发性浅静脉曲张系指小隐、大隐静脉异常扩张及延长的病变,同时不伴有深静脉病变,主要由先天静脉管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及各种因素下浅静脉高压引起。
若曲张静脉迁延失治,静脉壁严重变形后可因代谢产物堆积易遭受缺氧、炎性损害和慢性感染,进而诱发浅血栓性静脉炎(SuperficialThrombophlebitis,STP),同时血栓又可进一步破坏静脉瓣膜,两者的发病互为因果。
据夏玉双等统计,STP在人群中发病率为3%〜11%,其中有4%〜59%的STP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由于统计主要依靠临床查体,一部分隐匿性STP可能被忽略,需要超声进一步诊断支持,因此STP发病率或许更高。
虽然本病呈良性、自限性发展,但血栓性静脉炎可因血栓蔓延累及深静脉而致病致残,甚而有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致死的风险,老年患者因血液流变学改变更易形成静脉血栓,应引起一定重视。
目前病理学机制研究发现STP发病初起以白细胞浸润为主,并与滋养血管密度增高有关,静脉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炎性因子逐渐延展至周围,复发多次的STP,可能引起皮肤及皮下发生轻度的蜂窝织炎,形成皮肤硬结与色素沉着。
依其发病形态,本病属中医学“青蛇毒”“恶月底”等范畴,病机主要为多种内邪因素下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久则瘀热互结,恶血积聚不散,热不去则瘀不除,故沿筋脉循行出现红、肿、热、痛,可触及痛性条索状或串珠样结节。
目前,本病的国内外文献获取量较少,且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缺乏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报道,现将中西医正在发展和研究的疗法综述如下。
1西医手术治疗1.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加浅静脉剥脱取栓术1.1.1常规手术联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邓汝淇等对47例患者术前采取2〜5d活血化瘀治疗联合早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除术治疗,麻醉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并继续活血化瘀治疗2〜4d,出院后口服迈之灵,拆线后改穿医用弹力袜6个月以上。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下肢血管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是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其中大隐静脉常见,小隐静脉少见。
好发于父母有静脉曲张病史者;长期站立的人,比如教师、警察、厨师、服务员等;怀孕的女性;习惯性便秘、慢性咳嗽的人;肥胖、体重过大;长期进行力量负荷锻炼;久坐办公室者。
下肢的静脉血管可分为下肢深静脉和下肢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深处,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中,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很多「交通支」相连。
我们一般说的下肢血管静脉曲张都是指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
下肢血管静脉曲张是指邻近皮肤表面的静脉迂曲、扩张,最常见于腿部及踝关节,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等。
前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感知不到异样,通常发现时病情已经发展至晚期。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中需要鉴别的是由原发性静脉曲张还是因继发性静脉曲张引起。
临床可通过视诊、体格检查、结合超声影像确诊是由那种原因引起。
后期病情单纯可以靠肉眼进行诊断,由于患者早期对于这个疾病普遍不重视,对此类疾病并无太大关注,导致患者术后愈合较差。
因此疾病早期的预防是尤为重要,需要定期全身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下文将带你去了解关于下肢血管静脉曲张诱因、症状及治疗方式大全。
一、诱因下肢血管静脉曲张由腿部静脉及瓣膜薄弱所致,一般静脉内的单向瓣膜可保持血流从下肢回流至心脏。
当静脉瓣膜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时,血液会积聚于下肢,压力随之增加,使静脉变薄、扩张和迂曲,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增加、下肢静脉损伤、静脉功能不全等。
(1)遗传:遗传与基因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其后代更容易患此病。
(2)血管功能退化:静脉曲张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加,下肢血管功能逐渐退化,静脉瓣膜张力逐渐降低,小腿肌肉泵功能减退,导致对抗静脉流出的阻力减小,造成血液回流困难,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增加,从而形成下肢静脉曲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年1月 第2卷 第1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2, No.1, Jan 2016*通信作者:周为民,E-mail :zrzwm@ 下肢静脉曲张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余召军 周为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南昌 330006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有时伴随患侧肢体肿胀、胀痛、酸胀或者沉重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下肢静脉曲张可以是一种症状,也可以是单纯的疾病。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和先天性血管畸形等,这些疾病都能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明确病因加以鉴别方可对症治疗。
本文对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作一系统综述。
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先天性血管畸形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浅静脉迂曲扩张,有些患者伴有患侧肢体肿胀、胀痛、酸胀或者沉重感,小腿和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包括皮肤瘙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甚至反复溃疡形成。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
下肢浅静脉曲张既可能是一种临床表现,也可能是一种单纯疾病。
在临床上因为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屡见不鲜。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下肢浅静脉曲张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1 病因分类和静脉曲张病理变化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有多方面,具体可以分为2大类:下肢静脉倒流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并且临床表现、病情和程度各不相同。
静脉曲张的病理变化是由于血液缓慢淤滞,静脉压力增加,静脉壁中层肌纤维和弹力纤维代偿性增厚,随病情进展肌纤维和弹力纤维萎缩、消失,被结缔组织替代,有的静脉壁扩张变薄,有的静脉壁因为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厚,形成不均匀的表浅皮下团块。
2024下肢静脉曲张常见诊疗方法的评价慢性静脉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等病变。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成年人患病率为10%,男性和女性患病率接近,女性患病率略高。
发病原因就静脉曲张来说主要包括静脉壁薄弱,瓣膜功能减退和静脉高压等。
静脉本身的条件是先天的,遗传易感性是疾病发展的内因,而静脉高压则和很多因素有关,长期站立坐姿不变的工作,比如教师、理发师、厨师以及长期坐姿办公白领等职业,下肢静脉长时间承受压力后不能回复导致变粗拉长形成曲张。
妊娠以及负重腹压增大也会引起静脉回流压力增大导致会同样结果。
静脉瓣膜功能减退和静脉迂曲、扩张是不可逆的过程,保守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及部分缓解症状。
所以药物治疗和压力治疗只是缓解酸胀、水肿以及色素沉着以及溃疡等表现,不能纠正已经曲张的静脉。
外科治疗才是解决曲张静脉的根本措施。
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方式很多,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热消融及化学消融等。
微创治疗因其疗效好、安全性高、恢复较快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临床医师的优先选择。
我们结合下肢静脉静脉曲张各种共识指南和临床实践对各种常用诊疗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做简要评价介绍。
1静脉曲张患者的评多普勒超声对千下肢漫性静脉疾病患者,尤其静脉曲张患者,毫无争议作为辅助诊断的首选检查,必要时才会选择CTV、MRV等其他影像学检查。
一直以来。
很多人认为多普勒超声很难检查出股深静脉及骼静脉的细微病变,其实不然,超声避开积气肠道的位置,完全可以清楚的显示骼静脉的狭窄、血栓以及侧支静脉的详细病变状况。
静脉曲张CO、C1级无需超声检查,C2级以上患者应该常规检查。
2.药物治疗静脉曲张治疗药物有很多,包括七叶皂基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等,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相关症状;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和保护血管壁等作用。
很多共沪J旨南都认为静脉活性药物贯彻静脉曲张治疗始终,但是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对千没有症状的患者来说,我们也并不强求患者服用相关药物。
下肢静脉曲张【概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为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亦称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继发性类型则是深静脉病变导致深静脉压增高,破坏隐没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而引起浅静脉曲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也有大、小隐静脉同时发病,单纯小隐静脉曲张较少见,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国外统计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南在我国男性发病率高.【临床路径】1.病人久立,坐位或行走后患肢沉重,酸胀或胀痛,易疲劳,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症状可减轻,有晨轻尊重的特点,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好发因素(1)长时间站立或坐位。
(2)体型高大和肥胖(3)妊娠和腹压增高(4)遗传和习惯性便秘可能与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关.。
3.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甚至迂曲成团,站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病情长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
4.曲张静脉容易并发浅静脉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红肿的索条,有压痛。
【诊断要点】1.患肢沉重、酸胀,且晨轻暮重,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2.踝都和足背部肿胀,病情严重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试验可发现有无大隐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试验阴性,证明深静脉通畅,对怀疑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应做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或静脉造影。
4.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见深静脉通畅及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可以作为手术的依据;5.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浅静脉曲张,无创检查能够确诊的病例不必常规行静脉造影。
【治疗方案及原则】1.保守治疗适用于病变轻、妊娠期妇女或者不愿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保守治疗只能够减轻症状,而不能治愈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