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13
什么是岭南建筑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
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
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在广州陈家祠感受传统岭南建筑的力广州陈家祠可以说是中国岭南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
作为一个游客,我也有幸到访了这座古老且神秘的建筑,深深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西关,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座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大型宗祠建筑群。
进入陈家祠的大门,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丰富的雕刻和细腻的彩绘赋予建筑独特的美感。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深受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体现了岭南建筑追求和谐、富丽的审美追求。
整个建筑群包括门楼、大宗祠和东西厢房,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空间序列。
每个建筑都充满了细节和层次感,让人惊叹于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在陈家祠的大堂,我看到了大量的木雕和石雕作品,这些作品细腻精美,内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寓意。
木雕和石雕的技艺在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陈家祠将其发扬光大,展示了岭南传统工艺的精髓。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还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在大堂的壁画中,我看到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的描绘,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装饰的功能,更传递着历史与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古老的文物收藏,如唐代的字帖和明代的陶瓷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更加了解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在游览陈家祠的过程中,我被这座建筑所散发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它见证了岭南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也记录了无数家族的兴衰和传承。
探索陈家祠的每一个角落,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相遇,感受到了岭南建筑的力量。
除了建筑本身,陈家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深深打动了我。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岭南人民对家庭、传统和历史的重视。
每个建筑元素和装饰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情感表达的追求。
游览结束后,我深深被陈家祠的魅力所吸引。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这次的感受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41/69专题七:建筑元素分析一、背景介绍佛山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扼西、北两江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业以及交通优势,使佛山的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从唐末时朝起逐步发展成为岭南的大都会。
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是佛山的“古城”所在。
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也是佛山传统民间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佛山老城中的“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在基于多次现场实地调查和测绘基础上对这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要素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二、典型建筑类型分类1.简介佛山富足,盛产石料和精细的黏土砖,所以本地建筑以绮丽清新、精雕细凿的砖木结构居多。
选“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民居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整形式的民居,将其立面构图以简化的示意图,按不同的大小规模及类型加以排比,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成熟的构图手法,足见传统建筑造型的多姿多采。
典型建筑中民居建筑平面结合气候湿热的特点,采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基本都是厅房与天井组成的小院子,如单开间、三间两廊、三合院、四合院,并且其组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地形,进行不同布局处理。
不规则形状的民居单开间3—4米,进深深浅不一,1—3层不等,青砖或红砖砌筑,建筑年代不一,建筑质量一般。
是街区肌理的主要构成单位。
742/70典型三间两廊民居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与面宽相近,院落空间狭小;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山墙或为镬耳山墙。
三开间的传统民居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一进三开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诵常几栋并列。
单开间竹筒楼民居面宽3—4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狭长,屋顶做法有坡顶和平顶,通常几栋并列。
沿福贤路骑楼建筑原有商业空间,2—3层,无天井或院落,每开间面宽3—5米,进深10—14米不等,数十栋单体沿街而立,形成连续的界面,保留了近代传统骑楼街的元素.二层多作居住用途。
岭南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灵魂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
竹筒屋还有一种叫法,那就是“商铺屋”。
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
当时广州工商业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内地皮开始紧张,地价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竹筒屋这种商住屋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
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
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O多米。
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
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
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
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特点分析摘要:岭南园林由于其在气候、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造园手法、实用性方面都有别于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
本文通过对岭南四大名园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的布局特点描述和评价,来分析归纳岭南园林的布局特点。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四大名园;布局手法;造园理念前言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重要因素,岭南园林作为一地域文化形态,其产生和特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脱离不了岭南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一、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岭南古称南粤,秦末汉初它是南越王国的辖地。
所谓岭南指五岭以南,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闽南和广西大部。
地理环境上处于低纬度,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至东北风为主。
全年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夏季有台风侵袭,具有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特点。
同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而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方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业文化往往追求务实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正是这样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岭南“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
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无疑也对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在中国的私家园林布局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区与园林区相对分隔,这种类型的园林精髓在于园林区,园林包围建筑,空间结构以自然空间为主,建筑在其中起辅助、点缀作用,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
此布局方式在江南园林中较为常见。
另外一种是生活区和园林区相互融合,这种类型一般是建筑包围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室外空间场所,因此可以称为“庭园”,以区别于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
岭南古典园林多采用此布局方式。
三、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手法比较分析在众多岭南园林中,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晚清四大名园,有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以及佛山梁园。
深入福建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岭南建筑群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一个迷人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中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曾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在泉州,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即岭南建筑群。
岭南建筑群是指泉州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代宅院和建筑群落。
在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中,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而古朴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岭南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屋顶形式和精细的雕刻工艺而闻名于世。
岭南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其独特的造型给建筑增添了几分飘逸之感。
岭南建筑的屋顶檩条镂空彩画和嵌板雕刻精美绝伦,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巧。
屋顶色彩斑斓,常常使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一种热闹而喜庆的感觉。
岭南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清代中兴楼,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雕刻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除了屋顶形式和雕刻工艺,岭南建筑群还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而著名。
岭南建筑群中的宅院往往按照传统的中国园林风格进行设计,常常有着内外两重院落和重复廊道的布局。
院落内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生机。
廊道上常常摆放装饰精美的花瓶和雕刻精美的屏风,给人一种高雅和典雅的感觉。
宅院内外的空间划分清晰,有着居住区、工作区和娱乐区等不同功能的场所,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岭南建筑群中还保存着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建筑群中的石头雕刻和木雕作品。
这些雕刻作品精美绝伦,展示了岭南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
石头雕刻常常以花鸟为题材,精细而传神,给人一种静美的感觉。
木雕则常常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造型独特,寓意深远。
这些雕刻作品是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们了解岭南历史文化的窗口。
岭南建筑群不仅是泉州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细的雕刻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岭南建筑群的保存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岭南建筑文化源流》(续) 第八章现代主义与岭南建筑王河三、佘峻南与莫伯治彳每昤南派建筑推上高峰自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后,推动了岭南建筑创作的新风尚,并培养 和带动了一大批的岭南建筑师走向了现代岭南建筑探索和创作的新道路。
在夏昌世淡出岭 南建筑舞台后,余峻南和莫伯治两位建筑师杠 起了岭南建筑创作的大旗,他们继承了夏昌世 提出的新岭南建筑创作的思想,并通过自身大 量的创作实践,将岭南建筑从一个建筑流派推 向了一个建筑学派的历史高度,并且,影响和 培养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继承者,在他们之后,以何镜堂院士为首的岭南建筑师再一次的将岭南建筑学派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创作高度。
其中,佘峻南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创作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创作理念;莫伯治则根 植于地域文化,将传统岭南庭园融入现代建筑的创作中。
(一)岭南派建筑的旗手佘峻南佘峻南是广东潮阳人,1915年10月6曰生于越南南汀,1937-193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1年10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后历任湖南衡阳市执业建筑师、唐山工学院讲师,曾在广州、香港任建筑师,1951年4月从香港回到广州任广州市卫生 建设委员会建筑师,1952年11月起在广州市设计院工作任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 工程师、副院长、名誉院长,1989年荣获中国工 程设计大师称号,1991年被列为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德高望重的老专家,1997年11月为中国 工程院院士、资深院士。
佘峻南是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是岭 南建筑学派得以确立的一面旗帜。
佘峻南努力 探索、开拓和发展我国南方地区现代建筑,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
他在设计技术 和设计创作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强调现代意 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提出设计 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钱制宜。
佘峻南的大学导师林炳贤在现代建筑运动正在欧洲蓬勃发展时受业于美国,对佘峻南 的建筑创作思想影响至深,将他“带进现代主 义建筑世界中去,并奠下牢固的基础”。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展开全文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
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岭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岭南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和谐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岭南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在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例如,岭南民居多采用坡屋顶、白墙黛瓦的外观设计,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此外,岭南建筑还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池塘、花木等,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注重实用岭南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用的设计细节,如宽敞的厅堂、明亮的采光、通畅的通风等。
此外,岭南建筑还注重空间利用,善于利用空间进行分隔和组织,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
例如,岭南民居中常见的“走马廊”设计,既能够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三、装饰精美岭南建筑注重装饰,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这些装饰元素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例如,岭南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等景观元素,往往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此外,岭南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也经常采用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四、中西合璧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建筑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
一方面,岭南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另一方面,岭南建筑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如注重空间利用、强调立面效果等。
例如,岭南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元素,既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
总之,岭南建筑风格独特,独具魅力。
它既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又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既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
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古代宗教建筑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
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
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
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
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
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
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
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
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
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
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在梅花村盖。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梅花村建了一公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有洋房四幢,内设有草地、假山、六角亭等,气派得很。
在市政建筑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堤和沙面建起一批样式典雅、美观的西洋式大型建筑。
位于长堤的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
这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用粗壮的石柱状柱墩承重,第二层用爱奥尼柱廊,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典雅。
邮电大楼旁边的广州海关,是一座罗马巴洛克式的大型建筑。
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爱奥尼双柱组成一排门廊。
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原本古典庄重的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巍峨和壮观。
位于长堤的大新公司(现南方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广州最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也是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设计颇有特色,可以通过一条斜道把人力车一直拉到天台游乐场。
邮电大楼、海关大楼、大新公司三大建筑牌同一珠江长堤上,都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给传统的广州城市建筑带来面目一新的感观。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教授指出,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赵红红教授指出,广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邓其生教授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
(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
(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
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不是“穿西装戴瓜皮帽”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在陈希同做北京市长时,曾强制北京的建筑都建一个符号性的“小亭子”,虽然有些跟建筑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认为是“穿西装戴瓜皮帽”,不伦不类。
在现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种文化并存的今天,不应该强求一个城市以一种建筑符号风格来统一。
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根据广州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岭南建筑的消失令人遗憾黎宝松(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时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州,那时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保留挺好,当年东濠涌、新河浦、沙河涌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鱼,两岸都是岭南特色民居,当时的水乡民居环境绝对不比周庄、同里差。
今天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好特色的传统的建筑。
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
可资继承的建筑文化元素岭南建筑文化历史遗产丰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建筑也应该随时代而变化。
邓其生教授认为,对古代岭南民宅的态度,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
现代人的生活变了,思想变了,一些地理环境也变了,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也必然会变。
邓其生指出,岭南居住文化的变化有:住宅的功能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物质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
住宅变成一种享受。
住宅的文化内涵加深发展。
更强调人性化,要求实用舒适外,还要求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使住户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住宅文化审美的变化,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住宅文化艺术处理的灵活性,自动化、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新岭南住宅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