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文化之镬耳屋ppt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8
镬耳楼镬耳楼即祖楼,又名四美堂,是劳氏家族在这里的发祥地。
镬耳楼因其两边山墙形似铁镬两边的耳朵而得名。
明清时期的钦州灵山,官越大,屋山墙上的镬耳越大是其住宅的一种标志。
大芦村的劳氏第4代劳统明末时期任六品官,所以屋山墙上的镬耳特别壮观。
几百年来,镬耳楼因其屋山墙的耳大而流传广泛。
镬耳楼具有浓烈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不无关系。
该楼的始建者劳经,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为县儒学庠生,大芦劳氏第四代世祖劳弦于明朝崇祯年间(1636)考选拨贡,由国子监毕业后,授内阁中书舍人,不久升用兵部职方司主政(官拜三品),并准请朝廷封赠三代祖先,将祖屋第四进“官厅”和前门楼的封火墙建成镬耳把手形,镬耳楼由此得名。
除在建筑结构上体现了宗法的严谨,从其悬挂的楹联亦能看出当时家教森严,如:祖屋四座檐柱对联:天叙五伦惟孝友于兄弟,家传一忍以能保我子孙。
祖屋四座顶梁对联: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守高曾其规矩不愆不忘。
祖屋四座屏门对联:好把格言训子弟,须寻生计去饥寒。
祖屋四座川柱对等: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
等等。
龙山镇的民安上岳村古民居为目前发现全省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明清时代的“镬耳楼”建筑群,具有广府围屋的显著特点,2006年被列为佛冈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上,被评为“人文历史美”最美乡村示范区(点)。
“镬耳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监生余仕熹之子:余德一、余德恭、余德敏三兄弟在清朝时代考取功名发迹之后所建,座东北向西南。
故整座建筑物续建历时30多年,耗资甚多,规模之大。
属砖、瓦、石、木结构,整体结构复杂,布局合理,造型雄伟、壮观、高雅、堂皇,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属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风格的民宅。
室内雕梁画栋,墙上刻有龙、凤、鸟、鱼、花、草等一幅幅平面画廊或立体式浮雕壁画。
屋顶构造别具一格,墙头高出屋面逾3米,塑起伏游龙状,两边设计对称,故著称之为“镬耳楼”而闻名。
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3组)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
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在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
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蠔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
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在丹灶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藏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建筑群。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丹灶新农村规划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
当岁月洗尽铅华,曾经的镬耳屋还在诉说着哪些故事?说到镬耳屋,你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看完下面的图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关于“镬耳屋”的二三事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因此镬耳屋亦称'锅耳屋'。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据说,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除此之外,镬耳屋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
相传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享受这种住房优惠,所谓“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但后来山高皇帝远,这种堂皇沉雄的建筑也就慢慢平民化起来。
岭南建筑之锅耳屋筑之锅耳屋岭南传统建筑代表之一锅耳屋,其建筑结构与艺术体系虽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来很少见诸著录,而以建筑细部为主线者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将从艺术学的视角研究锅耳屋,以锅耳屋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为主要开展内容,结合到当地拍摄的相关照片材料对其进行特写,使读者对岭南传统建筑锅耳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本文以真实的图片和专业的参考文献资料为依据,突出锅耳屋的科学性、艺术性、史料性,展示它在岭南建筑体系上的位置。
锅耳屋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出现于岭南一带的民居建筑特色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建筑实物中,以讲究地理风水和风俗观念为思想依据结合科学的规划布局都集中反映着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与表现风格。
因此,独特的外型建造、多样的艺术手法装饰、丰富的装饰题材、讲究的科学的布局规划等等的多方面内容都对现代探寻研究古代建筑历史文脉有着深厚的价值意义:一是历史价值,了解岭南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二是艺术价值,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反映当时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
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
三是科学价值,首先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事物证明,同时它为今天的建筑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这三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岭南风格创造实践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到处喊着“破四旧”口号,导致锅耳屋受到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还有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对古建筑的拆改和损害,现今在广东省还保存相对完好的锅耳屋群已经不多,目前发现有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四会市威整镇奇石河景区、佛山禅城区福贤路东华里、广州从化太平镇钱岗古村等地方。
镬耳屋名字的由来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镬耳屋的功能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镬耳屋的含义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多年过去了,巷子里不知出过多少名门望族、巨贾豪绅,而这些镬耳屋,也不知换过多少主人,但门庭依旧,老屋小巷相辉映,与其他街道的色彩与氛围大相径庭。
来到昔日的“大户人家”屋中,屋顶镬耳状的瓦片装潢细致入微,清晰可见的瓦中雕刻,花鸟虫鱼,寓意吉祥。
“谁家镬耳大,选材讲究,装饰堂皇,谁家就越有财势”。
镬耳屋的形状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蠔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
镬耳屋的分布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
这片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西城村六巷街徜徉六巷细品“镬耳”晨光初现,徜徉在西城这条小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镬耳屋顶、水磨砖墙,木雕屏风,麻石板路……村前老井旁几位阿姨拿着衣服在洗涮,一切显得古朴而幽静。
这里便是被西城村人称之为六巷的地方,六巷是六条古老巷子的统称——“荣阳首里”、“朱正邸”、“家乐里”、“青云巷”、“居仁里”、“悉里”。
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荣阳首里“青石板小巷里,伴随着久经风霜的循上石阶,清一色的“镬耳屋”错落有致,分列两旁。
据专家介绍,这里是西城村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石巷。
村中年近六旬的文叔告诉我们,六条巷子中的镬耳屋超过30间,不少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古老的甚至有300余年。
岭南民居-镬(huò)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
在厚街镇桥头新屋村古老的巷子里,就“藏着”明末清初镬耳屋古建筑。
一座小桥,一条小巷,水磨砖墙,还有麻石板路……老巷里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正在聊家常,一切显得幽静,古朴。
“镬耳”的功能
站在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瓦顶的龙船脊和“镬耳”,上面不仅装饰了花草虫鱼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而且两边用青砖垒起的“镬耳风火墙”,亦比一般瓦屋墙坚固许多。
风火墙既可遮蔽斜射阳光,又可用来挡风挡火。
镬耳状建筑通风性能良好。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镬耳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白石围井,处处无不透着古代人们的灵巧与细致,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屹立不倒。
细致“镬耳”身份象征
镬耳屋的“镬耳”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只获得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
“谁家镬耳大,选材讲究,装饰堂皇,谁家就越有财势。
”。
岭南镬耳屋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无镬耳,不岭南!漫步在岭南古镇的小巷里,参天古树旁,星罗棋布的镬耳屋古韵犹存。
我走在青石板上,抬头仰望那镬耳屋,寻找那份属于岭南的独特之美。
镬耳屋两头翘起,中间高耸,青黑的颜色更显出一派古朴的神色。
镬耳屋的墙面上会雕刻一些灰塑,造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你看那条龙,龙爪看上去锋利有力,龙身上下起伏,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还有那条鱼,它微微跃起,每一片鳞都是那么生动,那么传神;还有那水草纹,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还体现了上善若水、均衡协调的美好愿景。
镬耳屋这种独特的建筑处处彰显着岭南人的智慧。
镬耳屋廊檐相间的布局,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意境,并且便于空气流通,利于消暑热,另一方面,还起到隔绝风雨、遮挡阳光的作用。
镬耳屋的建造还非常讲究好“意头”:镬耳屋的封火墙又称“鳌头墙”,是为“独占鳌头”之意;前高后低,意为“步步高升”;行列之间,用青石板铺就,且一路向上,意为“青云直上”!
走在被时间打磨得有些光滑的青石板上,轻闭双眼,双手轻抚着那青黑色的屋墙,仿佛能听到古屋静静的诉说:昨天的喧嚣和今日的沧桑落寞。
镬耳屋顶那一条条惊艳了时光的曲线,亦不停地向我们诉说着岭南的山、岭南的水还有那可爱的岭南人!
苍老的古树,青黑的砖墙,斑驳的青石板,窄窄的小巷,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一幅只属于岭南的水墨画!恍惚间,我又走进了那片
古色古香的镬耳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