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鸦片战争(陈爱辉)
- 格式:ppt
- 大小:7.34 MB
- 文档页数:57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案标题: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链接。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了解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包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鸦片的输入和禁烟令、战争爆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清晰认识。
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供学生参考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后果。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短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小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链接。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提供多样化的参考资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议;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搜集,掌握从不同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运用多种史料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历史事实的方法。
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学会依据不同史料,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关于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应到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理清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三、教材内容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五、知识链接“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但清朝官员认为有关洋人的诉讼由他们自己裁决更便当。
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及公民的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等待遇。
通常通过签订商务条约由缔约国双方相互给予,这是发展国际间正常贸易、消除贸易歧视的一种手段。
第12课鸦片战争2016.10.21【课标要求】了解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抗英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1.爆发的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中国:(2)导火线:①原因a.为扭转贸易逆差,改变原有的贸易格局,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
b.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②时间:1839年6月。
③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3.中国人民的抗争(1)战争中先后涌现出关天培等英勇抗敌的爱国将士。
(2)定海人民英勇杀敌,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去。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5.条约内容(1)割地赔款:(2)通商口岸:(3)协定关税:。
(4)其他特权:、、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6.影响(1)政治:(2)经济:【深化探究】探究一鸦片战争的原因材料一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凡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
——1838年10月林则徐奏折1、思考:据材料说明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什么?【易混易错】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2、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探究二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材料三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第12课《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二、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 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
“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已处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末期,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政治极度腐败、军事疲弱,经济上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处于虚假繁荣状态,阶级矛盾激化。
长期闭关锁国政策更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还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1)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保守、落后、自给自足)(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原料)03)对外:闭关锁国要求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指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限制对外贸易。
这虽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也妨碍了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中外交往。
★注意:讲背景的时候应将中西方对应着分析,从比较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调:英国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决定了英国一定要打开中国大门,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导火线:林则徐禁烟运动(直接原因)1)“烟”从何来?——英鸦片走私2)“烟"何以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的目的)出超即贸易顺差,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其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而形成的顺差,又称贸易盈余.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目的所在。
3)“烟"的危害:林则徐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抑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