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鸦片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XXX《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研究、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得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对严峻危急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本钱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冲动听心的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清楚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本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风险?英国为什么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中国会失利?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新课研究1、虎门销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中国封建主义,日益腐败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够出完成了工业反动,商品经济发达装备陈旧,军备废弛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封建统治,危急四伏船坚炮利殖民扩张本钱主义疾速崛起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政治日益糜烂,土地兼并严峻,阶级矛盾尖锐;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第12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一)、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鸦片走私(1)背景: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西方为扭转逆差,改变原有贸易格局,进行走私贸易;(2)危害:鸦片走私导致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危及统治虎门销烟:意义:抵御外来侵略,鼓舞中国人民斗志角度,林则徐堪称民族英雄扭转逆差改变贸易格局危及统治借口扩大中国出超————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英国(根本原因)政治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立宪制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业革命;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对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与掠夺军事军备落后坚船利炮思想天朝上国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虎门销烟(直接)(三)、概况1、进程:①1840、6——1842、8②广州至南京,主要战场在东南沿海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3、结果:⑴、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⑵、内容:①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通商口岸——广、福、厦、宁、上④丧失:领海主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五)、鸦片战争的影响破坏性: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设性:经济角度: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形态(近代工业)产生等。
革命角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
思想角度: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如抵抗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社会角度: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概况(1)目的:扩大在华权益(2)时间:1856年——1860年(3)进程:从广州至天津、北京(4)侵略国家:英法(5)暴行:火烧圆明园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根本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二)、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⑴.割地——香港九龙司⑵赔款——1600万白银⑶开放通商口岸——天津等11处⑷丧失:内河航运权、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破坏性: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第12课:鸦片战争(一)新课导入部分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材料:刚才,我们一起听了一段材料。
材料主要是想告诉我们: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40年以后的中国,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1840年以前,我们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文明历程,我们始终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走着自己的路,始终是在传统的历史轨道中不断的循环。
所有的外来文明,都被我们所包容,都被我们所同化,最后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
而在1840年以后,面对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却再也没能将之融入其中,五千年的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
在工业文明的撞击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溢出了传统的轨道,开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一百多年以来,我们中国人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了救亡走过了革命,走向了崛起走向了腾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鸦片战争。
(二)课堂教学部分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17世纪的40年代,中英两国都发生了社会巨变。
在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人类历史从此改道;而在中国,旧的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的巨浪打翻。
满洲贵族的铁骑,横扫南北,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又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
中国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循环。
而经过了长达200年的发展,到了1840年,这两个国家又各自发生了那些变化呢?我们先来看英国,1840年的英国,是这样的景像。
我给大家读一下:“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同学们都学过历史,都知道,1840年的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短短的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
政治上君主立宪,经济上大机器生产。
那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社会,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某某某你把这段材料给大家读一下吧)●有理想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但丁●为伟大的事业捐躯,从来都不能算作是失败——拜伦●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不自由,毋宁死——巴德里克·亨利●我的茅屋,就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英国民谚●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好,请坐。
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好的知识构造,具有一定的问题的才能。
2、才能架构:
他们虽然形成了比较完好的知识构造,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才能。
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储藏和对历论问题的理解才能还有限,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展深化的理解,更不能进展知识间的纵横联络。
所以,在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展因势利导。
3、情感态度:
高一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型的阶段。
作为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感情充分,爱憎清楚,乏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和讲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浸透、点拨,加强有针对
练。
要分层次、多角度鼓励学生,增强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意识,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探究出适宜点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的
工程
时间是是1840—1842年1856—1860年
目的翻开中国场进一步翻开中国
场
侵略国英国英法美俄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等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等。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一、虎门销烟.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1)爆发: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8月(2)内容:①中国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1858年)和《》(1860年)。
4.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情景剧场]场景一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
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场景二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第12课鸦片战争——两个世界的碰撞(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材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战争过程中,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强烈震撼;以及战争结束后,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伤害和渗透。
能力目标: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材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能力:(1)通过分析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强烈震撼,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2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虎门销烟1.背景(1)国际: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2)国内: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导火线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3.过程(1)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
4.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1.鸦片战争(1)爆发: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抗英:涌现出关天培、定海人民等爱国志士。
(3)结果: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1)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2)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西方列强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2.过程(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时间: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
(2)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4.影响(1)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2)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1.背景(1)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2)清政府闭关自守,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3)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4)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3.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1.鸦片战争(1)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2)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8月.(2)内容:①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战争影响(1)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2)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3)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
5.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破坏.(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轻巧识记] 两次鸦片战争[概念阐释]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形态,即它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知道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双方的国情,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和中国战败原因;通过对鸦片战争过程的观察,了解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的科技、文化和思想的落后的状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鸦片战争的学习,认识“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
理,理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必然性,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鸦片战争的过程,不平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1792年,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首的外交使团,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商务关系。
见到乾隆后英国使团向中国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望远镜、地球仪、钟表以及一艘英国最先进的炮舰模型,大清国也回了国礼,其中有丝绸、宣纸等。
英国使团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通商要求,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
此后五十年,当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的时候,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世界级头号强国。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以极其复杂的心态和极其沉重的步伐,开始了漫长的近代化历程。
二、虎门销烟
教师: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国情。
英国国情:政治方面: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
经济方面: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外交方面:在世界范围内侵略扩张。
思想方面:深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中国国情:政治方面: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贪官横行,军备废弛。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外交方面:闭关锁国。
思想方面:统治者闭目塞听,盲目自大,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在传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是处于出超地位,中国的茶叶、丝、瓷器深受欧洲人欢迎,而英国向中国出口的棉纺织品、毛纺织品却没有什么市场。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获得高额利润,英国商人向中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查抄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禁烟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叫嚣道:“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销毁,这是我们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狠狠教训它。
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鸦片战争爆发。
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战争断断续续的进行了两年多,最后清军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三、《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教师: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呢?《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影响?
学生:
原因:统治者愚昧无知,用人不当。
清政府战和不定,数易主帅。
清军装备陈旧,军备废弛,战术落后,调兵迟缓。
英国制度先进、国力强盛,武器领先。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 1.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2.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走向近代。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已交战两年,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竟然提出“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到底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等问题。
中英火炮样式原理大同小异,但是铸造工艺却有很大差距。
清朝的冶炼技术落后、,铁
水无法提纯,炮身杂质多砂眼多,容易炸裂。
为了防止自爆,则加强炮管厚度。
很多炮台安置的火炮是固定的,不能调节射程。
英国制造武器的技术水平明显高很多,制造的火炮轻巧灵活。
中英都使用黑火药,中国火药是凭经验配制的,而英国火药是按照化学方程式配置的,火药威力差距很大。
清军的炮弹都是实心弹,英军则有爆破弹、霰弹。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关税协定,此外,通过《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五口通商,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割让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税协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中国开始丧失司法主权。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资产阶级满心以为可在在中国大赚一笔,获得巨额利润,可是事与愿违,五口通商以来的十年间,大量商品中国中国市场上滞销,英国商人把这种状况归结与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
被清政府断然拒绝后,英国决定再次发动侵略战争。
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相对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分布有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
主要内容:十一口通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款800万两,割地,公使驻京,华工出国。
变化: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伸向内地。
实质: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整个东部沿海,并伸向内地。
影响: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了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等机构,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展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从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打停停,进行了四年事件。
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清政府要求英法公使进京必须对中国皇帝三跪九叩,英法两国使团拒绝跪拜,强行进京换约。
咸丰皇帝下令逮捕39名使团成员。
但拘捕期间,滥用刑法,不到一个月有20人折磨致死,释放的时候仅余19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五、小结
两次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开始走上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近百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耻辱的百年,但也正是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刻画出了一幅血与火的壮丽画卷,引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前进。
随堂练习
思考: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而言有无客观进步作用?
鸦片战争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迫使清政府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众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
板书设计
12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