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简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1、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影响,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3、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签定的条约(2)难点: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时:1(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看美丽的罂粟花图片(创设问题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国近代一百年的屈辱历史却是从它身上开始的”,导入新课。
(二)讲述新课一、虎门销烟1、讲述鸦片提炼的过程;2、提出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学生阅读第一目内容,并回答,老师总结。
观看图片。
过渡:正是因为道光帝坚定了“严禁”的态度,才有了林则徐的广州之行。
3、虎门销烟总结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4、演示从中英正当贸易到虎门销烟的过程。
二、鸦片战争1、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四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讨论: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讨论,回答。
阅读英国人的两段话,体会鸦片战争的原因。
总结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过程:起止时间,中国人的应对策略:既有英勇抗敌,又有愚昧无知,令人扼腕叹息。
3、结果: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对条约的内容重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课标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初中的教材第一主要讲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和世界的概况,其中主要与政治和外交比较为主;第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第三,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措施;第四,英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经过。
第五,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南京条约》。
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三)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案标题: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链接。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了解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包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鸦片的输入和禁烟令、战争爆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议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清晰认识。
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供学生参考资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后果。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短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小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学生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链接。
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提供多样化的参考资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XXX《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研究、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得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对严峻危急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本钱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冲动听心的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清楚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本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风险?英国为什么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中国会失利?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新课研究1、虎门销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中国封建主义,日益腐败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够出完成了工业反动,商品经济发达装备陈旧,军备废弛闭关自守,愚昧无知封建统治,危急四伏船坚炮利殖民扩张本钱主义疾速崛起1.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政治日益糜烂,土地兼并严峻,阶级矛盾尖锐;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编者:李颖秋教学过程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进入新课】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国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疯狂对外扩张(根本原因)国内:(1)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2)清王朝统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导火线:列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问题1:英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问题2:为什么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英国会处于入超地位?一方面是由于清政府实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和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学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和失败原因的分析,体会在国际关系中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闭关自守政策,输华商品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问题3:面对鸦片肆虐带来的巨大危害,清政府的对策: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如何禁绝鸦片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有人主张“驰禁”,有人提出“重治吸食”,也有人主张禁止鸦片贩卖,“禁绝入口”。
第13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鸦片战争的背景;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影响.2。
能力目标a.通过对鸦片战争相关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客观、全面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b。
通过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紧跟历史潮流,强化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
b.通过感悟与体验,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学习同仇敌忾、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二、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三、教学难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展示单元体系理解单元知识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环节二:课标、概念分析【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概念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确课标要求理解历史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理解概念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环节三:一、鸦片战争(1840-1842) 思考:讲授新课问题探究: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根据课本知识找出相关的知用有效地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二、烽烟再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思考: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马克思: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鸦片战斗教学设计篇1鸦片战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综合多种教学手法。
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叙述法。
对鸦片战斗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叙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状况及缘由、鸦片战斗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4.影像资料帮助法。
为了加深同学对鸦片战斗的印象,可以通过影像等动态画面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5.争论法。
鸦片的危害,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评价,都可以引导同学争论解决。
6.图文结合法。
要想把握好本课的内容,必需充分利用好地图,比如《鸦片战斗形势示意图》《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等。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和熟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峻危害,并由此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斗的基本史实。
把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硝烟的壮举。
熟悉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培育同学搜集整理信息的力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看分析问题的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分组争论的方法,使同学得出结论。
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鸦片战斗爆发的缘由。
运用所学学问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合作探究分析鸦片战斗失败的缘由,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加深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对此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到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熟悉到“落后就要挨打”,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斗、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头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媒体1.投影仪、电脑。
2.关于鸦片战斗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教学设计第12课鸦片战争【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2)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论;3)林则徐虎门销烟;4)鸦片战争的过程;5)中英《南京条约》;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9)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11)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12)洋务运动的兴起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地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试与价值观1)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后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3)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清政府也开始改变政局。
【学情分析】新疆班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许多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精讲精练的方式展开课堂交流活动,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针对部分专有名词及其他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汇,或加维吾尔语的翻译,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以破解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
【重点与难点】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扩大?【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原则”,以《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为底本,安排学生预习,初步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案[课标扫描]列举鸦片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清单](自主学习)一、虎门销烟.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经过(1)爆发: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3.《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8月(2)内容:①中国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③协商关税④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
(3)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1858年)和《》(1860年)。
4.影响(1)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
(2)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3)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兴起。
[体系构建](教师点拨)[情景剧场]场景一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
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造成这一“天才设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场景二有一诗人叹道:“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道光帝在位)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销烟(鼓舞了人民斗志)结果:签订《南京条约》①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④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⑤赔款2100万银元影响:①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③思想:掀起了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的思潮④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⑤习俗:社会习俗发生变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咸丰帝)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参与国:英法联合发动,美俄趁火打劫典型事例:火烧圆明园结果: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①增开天津等11个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影响:政治: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沦丧,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经济: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起步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掀起了中体西用的思潮【知识拓展】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及启示(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由于科学技术领先,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取得胜利实属必然。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军备废驰。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以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认识战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4、通过讲述鸦片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5、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阐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
本课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将罂粟花图片制成ppt)这是一种美丽的花儿,它鲜丽夺目,娇艳欲滴,它的果实成熟饱满,但它却在美丽的外衣下包裹着罪恶,也是它引发了一场战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12课鸦片战争。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标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课标)师:我们知道:中英两国一个在亚欧大陆的东端,一个在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一)山雨欲来——探究篇析背景师: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英国居首位。
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等;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
材料二从1781年到1790年,中国卖给英国茶叶的总值为9600多万银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国卖给中国货物的总值仅为1600多万银元,只及茶叶的1/6。
《鸦片战争》教案设计【教案设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背景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提高其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加深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理解与掌握。
2. 难点: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鸦片战争的视频或呈现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话题。
2. 探究(2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并汇报各自小组的发现。
3. 分析(15分钟):教师对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辨析(2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辨析,了解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6. 拓展活动(15分钟):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书籍,进一步扩展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后续发展,完成相关的作业或报告。
四、教学资源与评估:1. 教学资源:视频资料、图片、文献资料、课本、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五、板书设计:(根据具体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关键知识点)六、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触觉,但在组织学生讨论和辨析环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更紧密的引导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相关知识。
同时,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学资料,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2、思想教育: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能力培养:(1)根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性,培养学生根据具体史实作具体分析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1)重点: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旧日的辉煌不再,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步入存亡危机之秋,那么同学们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引发的吗?其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1842年8月)(一)背景和原因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通过对比分析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在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对外政策、对外贸易、综合国力差别,让学生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1、背景: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骄虚自大,闭关锁国2、根本原因(和学生一起分析材料,根据材料归纳出其根本原因)材料一、19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 回答问题:(1)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么?市场是资产阶级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2)市场”、货物“销量”对英国资产阶级意味着什么?高额的利润从而总结出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