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3.96 KB
- 文档页数:12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王维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里馆》;(2)理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和语句,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王维;(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文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相关知识;(3)对诗中意象的深度剖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诗词,激发学生对王维的了解和兴趣;(2)简介《竹里馆》的背景和王维的生平事迹;(3)提问:同学们对《竹里馆》有什么了解?作者王维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找诗文背景及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3)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诗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竹”、“月”、“琴”等,体会诗人的情感;(3)探讨诗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情怀;(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3)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诗文,提高文学素养;(3)强调课后自主学习,提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竹里馆【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淡泊、清爽、幽雅的诗境。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味。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诗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课难点:感觉诗歌的境界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课过程】一、导入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论边塞、山川诗,不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竹里馆》看作于王维暮年隐居蓝田辋川期间。
王维从前信仰佛教,思想超脱,加之宦途崎岖,四十岁此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暮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
”因此经常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孤独的情怀。
诗人是在乎兴幽静、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自己所拥有的幽静澄净的属性悠闲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作者介绍王维,唐朝诗人。
字摩诘。
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乔迁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 713—741)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暮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先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川诗,经过田园山川的描述,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美,状写传神,有独到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1.教师范读。
教师从节奏、感情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诵。
2.指名读3.小组齐读4.全班齐读。
五、感知1.经过频频朗诵,与文本对话,思虑这首诗写了如何的一幅画面?2.理解诗歌粗心。
我单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抚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射。
六、赏析1.与作者对话,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如何?冷清、孤独、空灵、淡泊、安静、优美、平白、郁闷、伤感等等。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竹里馆》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 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提取信息。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
-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3.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王维的隐逸情怀,感受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竹里馆》作者: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美景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 引出课题:《竹里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纠正或补充。
(三)深入解读1. 诗歌赏析:- 解释“幽篁”、“长啸”、“明月”等关键词汇。
-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2. 课堂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王维,你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四)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可以是仿写《竹里馆》,也可以是自由创作。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意境和韵律美。
2.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竹里馆》这首诗,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古诗竹里馆教案古诗《竹里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
《竹里馆》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
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4 篇,希翼大家能有所收获!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1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普通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固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
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
“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末,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夸姣生活。
三、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资料补充: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量: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环节三:悟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中国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
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
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2课时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板书:竹里馆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3、齐读诗名指名读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 (701-761) ,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今存诗 400 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 课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合作探索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业试着鉴赏一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3学习目标1、 .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2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彻底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
3 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 1 【导入】王维田园诗鉴赏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知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 ,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位举子) ,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经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份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经作诗寄慨,于是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彻底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肃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为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学生分小学小组,自主合作赏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拓展赏析诗歌。
1、《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配乐《阳关三叠》 )2、《竹里馆》《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调唱出来。
五、课堂小结诗海泛舟,撷取明珠。
陶冶性情,提高素质。
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 4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惟独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摆布无人相伴,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做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乎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别具一格,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傲,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射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宛然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此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无非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划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