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

课题《竹里馆》

教科书书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诗歌,了解大意;通过译读诗歌,理解诗歌。

2.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抓取意象,联想画面。同类意象比读,把握“竹”“月”的象征意义,领悟王维“狂欢/孤单”的感情。借助注释、作者生平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通过“炼字”分析、“炼字”分析的迁移训练,从细节体会作者的情致。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热爱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炼字、借景抒情手法的分析。

3.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致,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流行语激趣,对话导入

1.对话导入:近几年,很流行一句话,“狂欢”有时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那么,我们穿越回古代,当诗人孤身一人,甚至茕茕孑立时,它是一个人的狂欢还是一个人的孤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炼字品读古诗,解开独居诗人的情感密码。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竹里馆》,走进他独居竹林时的内心世界。

二、反复诵读,解读诗歌

(一)环节一:听读诗歌,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二)环节二:译读诗歌,联想画面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解:①篁:竹林。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诗中指吟咏、歌唱。

译读: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①深林:这里指“幽篁”。②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译读: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三)环节三:抓取意象,联想画面,意象象征。

1.抓取意象,联想画面

幽篁、深林、明月。是的,这三处啊,构成了月光明亮皎洁、月华如水、竹林清幽深邃的画面。借助诗句中的形容词:幽、深等来组织语言,我们就能够巧妙地符合了诗歌的语境。

2.同类意象比读,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三处景物,同学们要注意出现了两个意象,他们在中国的古诗里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竹。比如说:竹与梅、兰、菊共称为四君子,又与梅和松称为岁寒三友。清代的诗人郑板桥也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宋代的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也写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所以竹子啊,这个不俗物在诗句中就常常成为了君子情怀、君子心净的化身。那我们的书中注释也补充了介绍,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竹里馆是陕西蓝田的辋川别墅的20景之一,就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王维晚年就选择居住在此。同学们也都知道,晚年的王维称为诗佛,他自己写:晚年为好静,万事不关心。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也就是说,在写这首诗的王维啊,他选择了这一片竹林,选择了远离官场的喧嚣,名利的羁绊。这一片竹林不仅在空间的距离上隔绝了城市的。更在他的心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他所选择的这片竹林也就成为了他淡泊的、宁静的心境的化身。

二是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中国的诗坛上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明月,明月在古诗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借明月来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也曾借助明月来传达对朋友的慰藉啊。

(四)环节四:炼字品诗,领悟感情

1.“来”字。在竹里馆中,明月更是主动地传达了情谊。明月来相照这一句中,来字你来我往,来字是主动的靠近。此处,诗人赋予明月多情,主动来陪伴诗人。有所陪伴将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应该是哪怕我形单影只,只身一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也不觉得孤单吧,也能够自得其乐吧。

“复”字。独坐弹琴复长啸等。这里的复字,在古诗文中常常是又的意思,这里有反反复复,叠加重合,动作不停止之意。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歌咏,停不下

来的欢愉呀。看来,在这首诗中,孤独真真不是一种落寞,真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狂欢呢。所以这首诗虽然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借景抒情,我们透过诗中画,透过诗中关键的用字用词,我们看到了。竹林夜晚幽静,空明澄明的景色,感受到了诗人恬淡自得、尘虑皆空的君子情怀。

三、总结提升,感悟人生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了竹里馆中的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复长啸等等语言细节,感受了月夜竹林景,感受了诗人的心境。希望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解读更多借景抒情的诗歌。

四、拓展阅读,希望寄语

(一)我们的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春夜洛城闻笛》。

(二)利用思维导图、背诵诗歌

(三)希望寄语结语

徜徉诗海,感悟诗歌魅力!

吟诵经典,炼字品诗真情!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 课题《竹里馆》 教科书书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诗歌,了解大意;通过译读诗歌,理解诗歌。 2.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抓取意象,联想画面。同类意象比读,把握“竹”“月”的象征意义,领悟王维“狂欢/孤单”的感情。借助注释、作者生平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通过“炼字”分析、“炼字”分析的迁移训练,从细节体会作者的情致。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热爱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炼字、借景抒情手法的分析。 3.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致,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流行语激趣,对话导入 1.对话导入:近几年,很流行一句话,“狂欢”有时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那么,我们穿越回古代,当诗人孤身一人,甚至茕茕孑立时,它是一个人的狂欢还是一个人的孤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炼字品读古诗,解开独居诗人的情感密码。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竹里馆》,走进他独居竹林时的内心世界。 二、反复诵读,解读诗歌 (一)环节一:听读诗歌,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二)环节二:译读诗歌,联想画面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解:①篁:竹林。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诗中指吟咏、歌唱。 译读: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①深林:这里指“幽篁”。②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译读: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三)环节三:抓取意象,联想画面,意象象征。 1.抓取意象,联想画面 幽篁、深林、明月。是的,这三处啊,构成了月光明亮皎洁、月华如水、竹林清幽深邃的画面。借助诗句中的形容词:幽、深等来组织语言,我们就能够巧妙地符合了诗歌的语境。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师生活动: 一、导入 XXX曾评价XXX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大家齐读XXX的《竹里馆》,一起来欣赏和品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屏幕显示(配乐): 竹里馆 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识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画出节奏并自由朗读。读后教师从词意、节奏、情感及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解答导入之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时而抚琴,时而吟唱,以抒寂寞的情怀,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 2.深读入画。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和情境。朗读是一种教学技能,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节奏地吟咏,抑扬顿挫,寓齐读,男、女生分别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心情,补充“竹”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 竹: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XXX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写作背景: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竹里馆》作于XXX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XXX早年信奉XXX,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 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教案_0

于幽景处见摩诘之心 【教学目标】 1.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2.学会运用“唐诗素描”,领会诗中清幽宁静的意境之美。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宁静、淡泊的情趣和诗中的禅趣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吟诵和比较阅读领会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景美和禅美。 【课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 1+X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直接入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这是一首唐诗,也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唐代诗人创造的两种新诗体——律诗和绝句。这首诗是绝句、五绝,王维的诗。 二、美诗吟诵 (一)吟诵《竹里馆》 一吟中等语速,二吟把握节奏,三吟含情抑扬。 (二)吟诵《竹里馆》译诗 (1)这首五言绝句很短,内容其实也很浅显,有没有同学来大致翻译一下。(2)出示译文,请学生轻轻地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三)吟诵《竹里馆》“唐诗素描” 1.唐诗素描 (1)接下来,我们继续吟诵《竹里馆》的“唐诗素描”,什么是“唐诗素描”?就是在译文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改写,把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对每一句诗进行优美生动的描绘。 例子:独坐幽篁里 夜幕降临了,我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任凭风轻轻吹动着树叶,发生唰唰的声响。 请同学们任选一句,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它变成一段文字。 (2)请几个同学来吟读诗句描写,而后全班齐读。

夜幕降临了,我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幽深的竹林里。风轻轻地吹过,我盘打着双腿坐在竹林中,闻着一阵又一阵的竹叶的清香,感到心旷神怡。坐在琴前,悠然地弹奏着,那一个个音符打破了夜色的宁静。对着远处,我嘬着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惊起了山上的鸟儿。 竹林有多幽深,没有人知道,我也不想有人知道。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竹林里,附近一片黑暗,抬头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柔和地洒下来,此刻,只有那天上的明月照耀我、陪伴我。 (3)小结:引导学生通过唐诗素描这个环节,感受苏轼所说的:“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板书:诗中有画——景美(静) 三、美诗品析——拓展比较阅读 1.同中求异 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 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李白《九日登山》处处闻管弦,无非送酒声。——刘禹锡《路旁曲》(1)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2)这种生活与我们诗中的生活一样吗?你从《竹里馆》的哪个字看出来刚好成相反对立状态? (3)如果你是诗人,试着说说这种独处状态之于唐朝人生活的好处?我们就从“独”字入手,独的反义词是“多”,请你用“外面的生活多,而这里却”的句式回答。 比如:外面的生活应酬多,这里却无人打扰,让人心灵放松。 小结:我们试着替诗人言说了种种独处的优点,但是诗人是一时兴起,还是享受这种状态呢?我们来结合以下三首诗歌感受一下。 2.异中求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创新教案(PDF版)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0),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作品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曾评价 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王维的名句回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 二、划分节奏,朗读诗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 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三、品读诗歌,读懂诗歌情感。 1.解词: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 2.诗歌大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 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 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诗歌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了解“幽篁”“长啸”“玉笛”“折柳”的含义。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朗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配套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古诗相关知识; 2、品尝语言,体会古诗境界; 3 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频频朗读,领会古诗的境界。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启迪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教课要点: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课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爱的诗句。 教法学法:朗读法,议论法,读写联合法。 教课课时: 2 课时 教课过程 一、学习《竹里馆》王维 1、朗诵指导 竹里馆王维 独坐/ 幽篁里, 抚琴/ 复长啸。 深林/ 人不知, 明月/ 来相照。 2、作者:王维 字摩诘,唐朝优秀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绰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晓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敬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诗歌特点 苏轼评论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到现在这个评论都遇到了学者的一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先期的诗多数反应现实,后期则多是描述田园山川,王维最善于的也是田园诗。 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闻名,特别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晓。他对山川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建了水墨山川画派,别的,还兼擅人物。 宦途际遇 开元九年( 721 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由于署中伶人舞黄狮子违禁,受了牵涉而谪为济州司仓从军。开元十四年( 726 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督查御史, 40 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克长安,王维被安禄山威迫作了他的官员。可是他其实不肯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所以获得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3、注释 幽篁(huáng):幽静的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洪亮的声音,近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4、诗歌粗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_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诵读-《竹里馆》教案_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知人论世阅读方法,总结王维田园诗的特点教学难点归纳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语: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知道摩诘是指谁吗?(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竹里馆》,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PPT展示)王维(701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诗人别称(利用PPT的遮盖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后展现)1.王维——诗佛2.李白——诗仙3.杜甫——诗圣其诗称“ 史诗” 4.李贺——诗鬼(二)多种形式朗读1、听朗读音频后,两个学生个别试读,其他学生点评2、教师范读3、观听名家朗读视频(利用PPT的插入功能,插入视频)4、学生集体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三)感悟诗意1、一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个别翻译。 (2)观听解释视频(教师利用PPT展示纠正,并插入诗意解释

视频强化理解)(3)学生个别解释诗歌。 (4)展示诗意(PPT)三、赏析诗歌二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利用PPT点拨纠正)(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竹林怎样的环境和诗人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2)后两句写林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诗中反衬、拟人手法(PPT展示,学生个别回答)。 (4)这是一首写隐者生活的诗,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起到了什么样表现效果?(1)请用如:诗中手法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 三品: 再次听读,结合,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创作背景: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教师讲析: 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 1、诗中贯穿全篇是哪个字?诗中写景写人的词语有哪些?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和气质?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你还能举例吗?(学生抢答) 3、教师小结写法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视听兼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四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一」 教学目标: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 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 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三、下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二」 一、设计理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竹里馆》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竹里馆》选择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旁批注释和诗歌后的赏析比较凝练。作为农村的七年级的学生理解、领悟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的。本节课将会从“诗中有画”的特点切入,设计诵读赏析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古诗。 2.描绘出诗歌的画面美。 3.理解诗人的高雅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古诗。 2.描绘画面,体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高雅志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曾评价过一位诗人,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位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诗歌《竹里馆》,感受诗中的画面。 二、走进作者。 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起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被誉为“诗佛”。苏轼评价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诵读。 1.指名读准字音。篁huáng 啸xiào 2.听范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感情。 3.自由诵读。 4.推荐朗读优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评价) 四、赏析。 (一)赏画面之美 王维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而这首诗是代表作。 现在请同学们们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勾勒诗中的景物和

人物活动。(播放配乐朗诵) 你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做什么?独坐弹琴长啸 (学生评价是否正确,可补充) (二)悟志趣之高 1、通过这些景物和诗人的活动,你能说一说这首诗营造了怎么的氛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本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诗人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和幽篁明月相伴,在其间弹琴长啸是如此惬意、闲适,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 2、诗人脱俗的高雅志趣,我们还可以在哪里看出来? “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你能举例子吗?(课件展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君子品格的独特标准。 “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隐居独唱。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怀才不遇的独自伤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坚守理想的内心独白。 五、我是大文豪。 1、请同学们聚精凝神,寻找自己内心的独一份。(5分) 提示:花草树木、风霜雨雪、志趣爱好。 2、发挥想象和联系,描绘诗中的画面。(3分) 方法指导: 1.抓景物 2.添修饰语 3.展想象(联想) 4.补情感。 (学生展示) 六、我是表演家。 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充分了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那么谁能将这首诗的情感声情并茂的传递出来呢? 1、朗诵。 2、吟唱。(视频展示吟唱)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完成小练笔。 3.阅读王维其他诗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题名称《竹里馆》备课时间2022年4月4日课程类别新授课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味。 2、会翻译和描绘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3、体会王维的思想感情,了解王维的人生态度,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 点重点: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描绘诗歌呈现的画面,感受王维诗歌中的画面美。 难点:从诗中读出王维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教师 活动 一、引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走进课外古诗诵读部分。大家可能一看到古诗就头疼,因为古诗意味着又要背诵了!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都已经背诵了这些古诗,并且大部分人已经成功默写过关,度过了这个难关。但是诗歌不仅仅能背能默写就可以了,我们还需要理解,很有可能大家在不理解的时候背诵诗歌的时候心里会想: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些诗人怎么一天天这么多灵感,祸害我们。希望在老师的带领下,你们能够理解这些古诗,减少一些对诗人的抱怨,如果能够喜欢上这些诗,并且理解他们,那真是能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看看前两首诗,试试水,让还对你们不太熟悉的我了解一下你们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大家先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不要像个老学究一样摇头晃脑,最好眼睛死死盯着那些字。 2,现在老师想要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预设:学生朗读 引导: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老师觉得他读得很好,语音语调和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但是总是感觉不太对劲儿。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呢?我们来留个悬念,先去细品一下这首诗,最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赏析诗歌 1,读诗先看题,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 预设:竹里馆 引导:对,是竹里馆,大家看到课本右边的注释,齐读一下。 预设:(学生齐读)竹里馆, 是陕西蓝田辋wǎng川别墅的胜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引导:好!现在请大家来看老师出示的这张竹里馆的图片,大家觉得竹里馆环境怎么样?你们想住在竹里馆吗?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王维山水田园诗品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特点 2.了解诗句意思,并通过描绘的景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诗歌内容,丰富描绘诗歌画面,感悟意境。 2.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习山水田园诗鉴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思考,一禅小和尚的师父对“美好”的理解是什么?怎样才能体会到这些美好? 美好往往存在于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对自然山水之景有过体察与描写。然而心态不同,所感受到的美好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体会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怀。 二、访诗人 孟子曾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诗人的创作倾向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读王维的诗,要先了解王维其人。课前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任务。现在我来考察大家对诗人王维的了解程度。 【基本信息创作特点】(展示)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祖籍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己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著名的《竹里馆》。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幽幽竹林,感受王维眼中的山水之美,山水之静。 三、居竹林 “三分诗,七分读。”朗读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至关重要。先放声自主朗读两遍,边读边揣摩重读及停顿。 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的朗读? (找学生点评,从重读、停顿方面)再读 听配乐朗读,揣摩技巧,配乐齐读 齐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1、苏轼曾称赞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你能否用优美的语句重现王维诗文中展现的画面?(抓住了典型景物,竹林和明月。那谁能在他的基础上作补充。充分展开你的联想,画面当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景物:清幽活动:绝俗高雅 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你能够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景致与内心的宁静】宁静淡泊悠然自得 四、寻根源 竹林之外,王维依旧以平静的心态观照自然之景。像《竹里馆》

人教(2016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设计

竹里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二、背景介绍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四、会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从节奏、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2.指名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竹里馆》 一、情境导入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首诗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文学常识 1.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皈依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2.背景资料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1.欣赏情境课文。 2.读准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读懂诗歌。 注释: 幽篁( huáng ):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四、品读诗歌 1.诗中重点写了哪几种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 2.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活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五、诗歌小结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竹里馆》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2.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诗句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2.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盛唐,走进王维,一起欣赏《竹里馆》。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鹊起。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安史之乱后,王维被捕被迫出任伪职,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战乱平息后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来官至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半隐半官。 2.背景资料 早在张九龄执政时,王维就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建造了一座私人园林,设计了二十个景点,每个景点王维都赋诗一首,并且让同样隐居的好友裴迪和诗一首,最后编成了一部《辋川集》,再画一幅辋川图,辋川也就奠定了唐朝最著名文人园林地位。竹里馆就是其中一景,《竹里馆》就是为此处景点所作的一首诗,是《辋川集》组诗中的第十七首。 四、吟诵诗歌 1.听范读 2.自由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配乐读(配《高山流水》) 五、释读诗歌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王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2.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3.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描写的情景。 二、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句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描写的情景。 2. 通过吟诗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通过示范、点拨、讨论、吟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老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王维的生平资料、有关《竹里馆》的赏析资料。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 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正音。 (“篁”为第二声,要读准。) 3. 知道“竹里馆”是什么意思吗?(“竹里馆”为诗人王维中年以后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意思是“竹林里的一所小屋”。)

4. 读课题,你读出了什么?(馆主人的清雅、闲适;竹林的清幽、宁静等) 5.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2)、读通诗文,整体感知 1. 介绍王维。 2. 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读正确。 3. 指名读,齐读。 4. 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 质疑不能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解答。 (3)、品读诗文,体验感悟 1. 赏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独坐”两字怎样理解?诗人为什么“独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的流露?(2)“幽篁”指什么?“幽篁”里是什么?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吗? (3)诗人独坐在这样的幽篁中,干什么呢?(弹琴、长啸) (4)“弹琴”“长啸”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指什么?“复”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弹琴复长啸”?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以悠长的气息读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2.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可以换成哪些词?(吾、我)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 (2)“明月来相照”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静谧的月夜,倾听着悠扬的琴声,对于独坐幽篁的诗人来说,该是何等的心旷神怡呀!他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月夜之中了!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表达出诗人这种愉悦的心情呢?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说诗中哪些字写得好,好在哪里?体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为什么诗人觉得“深林人不知”呢?“独坐”“人不知”,你从中体会到了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 ◆任务一:学习《竹里馆》 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 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 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 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 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2)夜深人静,竹林萧萧,明月洒着大地,诗人在竹声中陶醉好一副迷人的景象!如若让你为这幅画面配上背景音乐,让他活起来,你会将那些声音糅合于其中呢? 预设: 琴声,诗人的歌唱声。因为诗人告诉我们,他坐在竹林中弹琴且长啸; 虫鸣声。如此美丽的景色,定不止诗人为之着迷,说不定小生物们也在美景中欢唱呢! 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 流水潺潺声。就背景资料我们可知,作者的辋川别业以湖为中心,水要有源头,可能在深林之中还有潺潺的流水声。 师点拨:琴声、水声、虫鸣声、流水声夹在在一起,场面是不是很热闹?(不是。每处细微的声音之所以可以听得清清楚楚,正是因为环境安静、清幽。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 (3)景是清幽之景,有景有声还有人,诗人在此独坐、弹琴、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景是清幽之景,人是________之人! 预设: ①人是孤独之人。诗中写道“独坐幽篁里”,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个人坐在竹林深处,周围环境又如此的安静,可见是一位孤独之人。 ②人是高雅之人。(诗人为什么选择坐在幽篁里?)竹子自古是高雅的象征。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 第1课时 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竹里馆 一、导入新课 师:XXX之一的XXX曾这样评价XXX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XXX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从XXX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研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识作者。(参见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知背景。(参见本课“背景链接”栏目) 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相识,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相识XXX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控XXX诗歌中的情感。【设计意图】相识了作者的根本情形后,再明白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心理解和掌控诗歌。 1 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 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 1.读出意境画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如何的画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