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里馆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07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品茗、欣赏美景、陶冶情操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诗人高雅的情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王维的其他诗作,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高雅的情操;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诗文相匹配的音乐或音频资料。
3.作业设计:准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竹子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竹子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人在竹林中的高雅情操。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弹琴”“长啸”“明月”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教学方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示范教案-副本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竹里馆》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竹里馆》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王维诗风的认知。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竹里馆》的原文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重点字词。
3. 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提醒学生古诗词的重要性。
2. 向学生介绍《竹里馆》的作者王维,简单介绍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二、新课展示(15分钟)1. 展示《竹里馆》的原文,让学生自读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
3.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尝试朗读和背诵。
三、深入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展示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拓展。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创作以《竹里馆》为灵感的诗词或短文。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2. 学生分享对《竹里馆》的理解和感受,反思在学习和鉴赏古诗词过程中的收获。
3.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提醒学生平时多进行课外古诗词的诵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竹里馆》这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背诵《竹里馆》,并对王维的诗风有更深入的认知。
竹里馆古诗教案教案标题:竹里馆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竹里馆古诗,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竹里馆古诗的背景,包括作者、创作时代和文化背景等。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导入: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竹里馆古诗,以及他们对古诗的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喜爱之处。
核心活动:1. 诗歌赏析:选择一首竹里馆古诗,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解读和欣赏。
可以通过逐句解读、词语解释和情感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语言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仿写或创作类似的古诗,表达自己对竹里馆古诗的理解和情感。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词语,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竹里馆古诗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
巩固活动:1. 朗诵演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竹里馆古诗,进行朗诵演练。
鼓励学生在朗诵中加入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古诗进行展示,可以是书写、绘画或口头表达形式。
通过展示,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学习,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和展示等。
2. 作品评估: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表达、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教案延伸:1. 古诗鉴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其他古诗作品,拓展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古诗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古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或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教案总结:通过竹里馆古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案设计(通用5篇)《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辋川集》王维二十首诗中第十七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竹里馆》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竹里馆》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
(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3.练习。
古诗欣赏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底蕴的结晶。
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更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和情感之美。
在古诗欣赏的学习过程中,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古诗欣赏中的一个经典作品:《竹里馆》的诵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里馆》的作者、背景和体裁。
2.熟悉《竹里馆》的词汇、语言和表达方式。
3.理解《竹里馆》所表述的主题和情感。
4.感受《竹里馆》的美感和意境。
5.掌握诵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水平。
二、教学内容1.了解《竹里馆》的作者、背景和体裁。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王之涣,字元涣,自号稻翁,开元时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文、诗、赋、曲、雕文等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竹里馆》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唐朝贞元年间。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竹里馆中,看到了一只白鹿,惊叹于自然和万物的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景观的赞美之情。
2.熟悉《竹里馆》的词汇、语言和表达方式。
《竹里馆》寥寥数语,却雅丽动人,其中涉及了不少精妙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这句诗抓住了春季里桃花盛开的特点和气氛,运用了双关语,精妙地表达了馆中的花枝浪漫一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美妙消长,运用了对比手法,自然地传递出山野春景如此美妙引人,让人不禁为之感叹。
3.理解《竹里馆》所表述的主题和情感。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心灵之美的升华。
在馆内看到白鹿,诗人不禁惊叹:“白鹿青崖口,自引众山走”,赞美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同时,他又捕捉到馆中花飘香、鸟鸣声之美,对自然万物的美妙心旷神怡,流露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情感。
4.感受《竹里馆》的美感和意境。
《竹里馆》以简洁明了、意境盎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和风景之美的情感,将诗人对山水之间的悠悠对话、怡情悦目的品位融入其中,形成了多层次且深具意味的意境。
《竹里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2)理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里馆》;(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2)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2.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竹里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竹里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2)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竹里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的情况;2. 学生对《竹里馆》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4. 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5. 学生对相关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古诗竹里馆教案
古诗《竹里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竹里馆》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描写了一个位于竹林深处的小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环境,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宁静与慰藉。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竹里馆》全文,理解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诗词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境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引出竹林是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简要介绍竹子的特点和用途。
2. 预习导入
让学生预习课文《竹里馆》,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竹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要求学生先自由发言,然后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3. 学习课文
(1) 集体朗读课文《竹里馆》,学习《竹里馆》的诗词形式、
诗的基本含义。
(2) 分组合作,小组内对诗的意境进行探讨。
选择一名代表进
行小组发言,介绍小组的结论。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和补充。
(3) 整理归纳,向学生展示《竹里馆》的主要景物和主题,可
以做成海报或诗意图画。
4. 提高拓展
(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诗的意境。
并适
当引导学生,使他们对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
一首小诗。
可以是对竹子、树木、花朵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或是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感受和体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竹子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通过诗词了解了唐代文人的生活和追求。
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有了更加深刻的
认识。
六、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自然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体验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