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阻滞与缺血性心脏病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研究进展星状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是由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
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到疼痛治疗中,它对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功能调节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本文笔者主要对SGB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希望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基础星状神经节的阻滞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
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作用,使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各系统的作用和痛觉传导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星状神经节是由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呈卵圆形长约2cm,宽约1cm,近年来有学者对星状神经节的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
段连丽等[1]对17具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显示星状神经节大多为星形,其周围的多个骨性和其他重要结构可以确定其位置,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阻滞法较安全且操作容易;张俊峰[2]对20具成人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与上述相同;刘毅[3]对30具尸体的解剖结果显示颈交感神经节与椎动脉表面存在着相对应的颈交感神经节交通支。
由此可见,SGB对临床疼痛的治疗作用基础是确定的。
2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管系统的作用SGB对脑血管的作用明显。
周志忠等[4]研究认为,SGB通过交感神经活性的改变,可明显改善颅内血流速度,SGB对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脑部神经递质和脑代谢有重要影响。
余倩等[5]观察了SGB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相关血管舒缩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影响,发现SGB能调节血浆ET/CGRP比例失衡,减轻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曾德亮等[6]将SGB应用在瓣膜置换术中,患者血浆TNF-α、IL-8、MDA浓度在T1~T4时降低;IL-10浓度及SOD活性在T1~T4时升高,SGB可以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颅内过度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对减轻脑损伤具有积极作用。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侯立朝;劳宁;熊利泽;曾祥龙;张宏【期刊名称】《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卷),期】2000(006)004【摘要】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两侧的星状神经节,但这种神经支配存在着不对称性.左、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窦房结、心脏传导及心肌不应期的影响不同,甚至表现为相反的效应,阻滞单侧星状神经节将产生心脏局部心肌去交感神经支配作用,从而减弱被阻滞侧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心肌的收缩性.不同区域心肌的收缩性的差异将造成整个左室壁运动的不一致,并减弱其做功.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弱的程度均比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后为大.这是因为在左心室的交感神经支配中,左侧较右侧占优势.虽然阻滞单侧星状神经节后左室功能的异常变化仍在代偿范围内,但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总页数】5页(P235-239)【作者】侯立朝;劳宁;熊利泽;曾祥龙;张宏【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中华疼痛学会第六临床中心,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中华疼痛学会第六临床中心,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中华疼痛学会第六临床中心,西安,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中华疼痛学会第六临床中心,西安,710032;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相关文献】1.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全麻冠心病患者行肠癌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 刘超;魏娜;徐扬;陈红2.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心脏功能 [J], 王颖;左辉;王桂英;柳顺锁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的疗效观察及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 [J], 李传明;蔡晓辉4.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竖脊肌阻滞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POD和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 [J], 李登峰;刘亚军;田芳;景维娜;郭朝檩5.超声辅助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胃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杨花平;吕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1883年Liverpool 和 Alexander再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时,误伤了交感神经,却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此后许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手术切断颈部交感神经。
1920年开始推广非手术经皮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
若杉文吉指出星状神经节阻滞已成为日本疼痛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很多。
研究结果表明,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该阻滞方法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使许多植物神经失调性疾病得到纠正。
例如,此法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低血压、低热、和低体温、多汗症和乏汗症或无汗症、体重增加或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肢端红痛症或肢端紫蓝症、嗜睡症或失眠症、过食症和拒食症或食欲不振症等。
使失调的机能趋于正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多认为星状神经节的阻滞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其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其周围神经作用是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此周围作用一直被、用来治疗头颈部、上肢、肩部、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
随着对星状神经节机能研究的深入,有理由认为,此法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
1.解剖和生理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颈部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一般每侧有三个交感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也成为星状神经节或者颈胸神经节,其形状不规则,大于颈中神经节,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基底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在其下方。
星状神经节呈卵圆形长约2cm,宽约1cm。
星状神经节的下界位于胸膜的后方,被疏松的蜂窝组织和脂肪组织所包裹。
一、概述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滞星状神经节神经纤维的方法,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星状神经节位于颈部,是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可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相关疾病症状。
本文将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方案。
二、适应症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2. 帕金森病相关症状3. 慢性偏头痛4. 慢性颈痛5. 慢性腰痛6. 慢性肩周炎7. 慢性下肢疼痛8. 脊髓损伤后疼痛9. 肌肉骨骼疼痛10. 妇科疼痛三、禁忌症1. 感染:如皮肤感染、局部化脓等2.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3. 对局麻药物过敏4.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5. 恶性肿瘤6. 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四、操作方法1.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偏向阻滞侧。
2.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3. 在阻滞点皮肤上用龙胆紫或标记笔标记。
4. 采用18号穿刺针,在阻滞点皮肤上刺入,进入颈部皮下组织。
5. 沿着颈动脉鞘向上进针,直至针尖到达星状神经节附近。
6. 回抽无血液,缓慢注入局麻药物。
7. 观察患者反应,若患者出现阻滞效果,可继续注入药物。
8. 注射完毕,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
五、药物选择1. 利多卡因:阻滞效果较好,但易产生毒性反应。
2. 罗哌卡因:阻滞效果较好,毒性反应较轻。
3. 丁卡因:阻滞效果较好,但毒性反应较大。
六、注意事项1. 注射前需了解患者病情,排除禁忌症。
2. 注射时注意患者体位,避免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3. 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
4. 注射后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如出现出血、感染等,及时处理。
5. 注射后嘱患者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七、治疗效果与评估1. 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2. 评估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阻滞前后的疼痛评分。
八、治疗方案1. 初次阻滞:注射1次,观察治疗效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与心脏功能
王颖;左辉;王桂英;柳顺锁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05(022)004
【摘要】冠心病(coronary arery disease,CAD)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欧美及中国城市中其死亡率占第一位,因此冠心病防治已引起各级医疗机构重视。
近年,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与心脏疾病关系的报道逐渐增多。
SGB只要掌握得当,操作简单无严重不良反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研究推广。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王颖;左辉;王桂英;柳顺锁
【作者单位】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71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初学者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与传统星状神经节阻滞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J], 杨帆;杨邦祥;肖红;宋海波;刘慧
2.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J], 侯立朝;劳宁;熊利泽;曾祥龙;张宏
3.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1、2脊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J], 孙西霞;马彩云
4.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全麻冠心病患者行肠癌手术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 刘超;魏娜;徐扬;陈红
5.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蝶腭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J], 杨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摘要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如头面部、耳鼻喉、口腔、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对于难治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抑郁症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过去常用体表定位法进行阻滞,近年来超声在疼痛科普及应用后,超声引导下SGB逐渐成为主流。
本共识总结多位专家临床经验,从星状神经节的解剖、SGB适应证及禁忌症、阻滞方法、药物选择及疗程、疗效评价、并发症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此项技术,供指导临床应用。
01前言星状神经节(SG)是颈交感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颈下神经节与T1神经节融合形成的交感神经节,位于C6和C7椎体之间。
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是目前疼痛科与麻醉科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SG周围及附近组织,包括颈交感干、颈交感神经节、节前与节后神经及其支配范围的区域,从而阻滞支配头、面、颈、肩、上肢、前胸及后背等部位的交感神经,以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张力,最终达到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及非疼痛类疾病。
SGB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方面。
中枢神经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调节丘脑活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周围神经作用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对节前、节后纤维的阻滞,使分布区域内各系统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抑制,以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疼痛方面,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由于慢性疼痛及炎性疼痛中交感神经发挥着重要作用,SGB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同时,SGB可以阻断脊髓的反射通路,降低该部位交感神经兴奋性和敏感性,扩张小血管,增加局部区域血流,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疼痛介质,终止疼痛的恶性循环。
星状神经节阻滞与缺血性心脏病陈萍蒋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氧供需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作压力加大、节奏增快使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改善缺血心肌的存活及其功能的恢复,有效地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等成为人类研究的热点课题。
实际上,缺血性心脏病的体征和症状都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的不平衡,特别是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活动亢进。
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植物神经是一种复活锻炼,可以恢复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造成的交感-迷走平衡破坏。
这预示了SGB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潜力,于是,众多学者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SGB是否能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们知道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而心室重构是MI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减缓或逆转心室重构是防治MI后心力衰竭的关键。
遗憾的是,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所以目前对MI后心室重构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来人们已经认识到,MI后左室重构(1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LVRM)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胚胎基因的激活和异常表达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刺激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提出:预防和逆转重构应该从抑制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自主神经的过度兴奋,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变化着手。
SGB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正与这一观点非常契合。
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SGB对MI后LVRM影响的研究报道。
虽然目前的研究不是直接观察SGB用于防治MI 后LVRM,但其结果对于研究SGB防治MI后LVRM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针对SGB对心肌氧供需平衡、心功能、心脏电生理、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根据SGB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展望SGB用于防治MI后LVRM的可行性。
1、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1 SGB对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星状神经节是由颈下交感神经节与第一胸交感神经融合而成,通过其发出的心下神经支,加入心丛参与支配心脏的活动。
心肌和冠状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分布密集,心肌缺血的痛觉传入神经就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状态与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
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脏交感神经将伤害性刺激信号上传而感受心绞痛,疼痛引起机体应激反应而释放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这反过来又使病变血管收缩和增加心脏做功,从而使已经缺氧的心肌加重缺氧。
SGB一方面可迅速缓解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状态,直接阻断疼痛上传,疼痛缓解的同时紧张与恐惧减低或消除,应激反应被抑制.儿茶酚胺分泌减少,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另一方面SGB可直接阻断交感神经下行冲动,使心率和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
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可增加心肌氧耗,SGB可降低应激、心肌梗死等因素诱发的游离脂肪酸的生成,从而减少心肌耗氧。
但也有文献显示左侧SGB可增加心肌氧耗,而右侧SGB能保护缺氧心肌。
Rogowski等在心脏外科手术时,对患者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已证实了SGB 后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文献报道,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可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床的扩张能力,特别是改善边缘区的灌注,从而可限制缺血区扩展。
Sidi A等报道,左侧SGB可降低实验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心率,减少缺血区心肌组织的氧供和氧耗,但氧供/氧耗增加,缺血区乳酸盐的生成量减少,打断“缺血—疼痛—缺血”的恶性循环。
1.2 SGB对心功能的影响Mullenheim等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狗进行左侧SGB,观察SGB对左室压力和心输出量的影响,发现即使在心衰期左侧SGB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也很小,确证了SGB的安全性。
但也有报道单侧SGB使室壁收缩不协调,恶化心功能。
Lobato等临床研究中表明,行右侧SGB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没有显著改变,行左侧SGB后心脏的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没有改变,等容舒张时间延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左心室等容舒张期延长,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加,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全身血供,对改善左心室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Lobato和Koyama认为SGB可同时抑制心脏交感及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并可抑制心肺压力感受器兴奋所致的反射性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使体位变化(从平卧位到直立位)前后的心率及血压不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行双侧SGB后.可致血压及心率同时下降。
其原因可能为双侧SGB后导致储存的儿茶酚胺暂时性的完全消耗所致。
有研究显示,全麻诱导前行SGB.具有抑制气管内插管及手术切皮时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这可防止因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诱发心肌缺血,无疑对冠心病人的心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1.3 SGB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Egawa等对十例志愿者用7ml 1%的马比佛卡因进行了左侧和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右侧SGB可引起Q-T 间期的延长,而左侧SGB引起Q-T间期的缩短。
还有研究发现,右侧SGB可使PR间期明显缩短,RR、QT间期、QT离散度增加;左侧SGB可使QT间期和QT离散度显著下降。
超激光照射左侧星状神经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使心电图中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的ST段提高,其效果与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相似;可减少心肌的QT离散度,有助于防止心肌缺血的再发生。
车润平等用SGB治疗围手术期频发性室早发现,SGB组总有效率达100%,阻滞后作用起效时间(5.54±0.76)min,经一次注射治疗后术中不需再次追加用药。
静注1 mg/kg利多卡因治疗组患者中有效总有效率66.67%,阻滞后作用起效时间(12.32±2.64)min,且无效者均为合并冠心病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说明SGB对频发性室早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率高,作用时间长。
近年来,由于神经心脏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神经肽Y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同位于交感神经末梢,可收缩冠状动脉,主要使小动脉强烈收缩,甚至可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并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欧阳碧山等报道,通过切除星状神经节,明显减少NPY和NE,从而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目前认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心律失常的的发生与MI后交感神经重构密切相关,而神经营养因子从梗死区逆行性进入星状神经节从而激发非梗死区该因子水平的显著上升,这一病理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么是否能够通过SGB防治MI后心律失常呢?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索。
2、SGB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SGB可通过改善下丘脑的血液循环,调理下丘脑功能,维护内环境稳定,从而使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等保持正常。
张娟等用超激光照射左侧星状神经节可改善冠心病患者惊恐不安等交感神经亢进引起的伴随症状,使情绪稳定,睡眠改善。
研究发现,SGB后全麻诱导插管及手术切皮时血浆皮质醇、催乳素水平呈下降趋势、胰岛素水平呈上升趋势,而未行SGB的变化与之相反,说明SGB抑制应激反应,使丘脑下部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Iwade等还观察到SGB可明显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5-HT,P物质的含量。
由此不难看出,SBG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
研究还发现,疼痛、癌症、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行SGB后血清中的NE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而正常人行SGB后,血浆中NE的浓度虽有所改变,但差异不显著。
可见SGB只抑制增高的交感神经活性,恢复交感一迷走的平衡。
3、SGB在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证实了星状神经节切除术对血管痉挛症和心绞痛患者有益。
之后,国内外相继开展了SGB防治心绞痛的研究,证实SGB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Yildirim V等发现在冠脉搭桥手术时,SGB能增加桡动脉移植物的血流量,防止桡动脉痉挛,降低抬高的S-T段,降低房颤发生率。
研究还发现,SGB可降低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降低游离脂肪酸;提高体内抗氧化指标,降低自由基含量。
冠心病人由于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的增加和血小板的激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这也是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原因之一。
SGB可降低应激反应引发的血小板的活化和凝学机制的激活,以及局麻药吸收入血直接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
在SGB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伴有血液高粘度综合征的患者,SGB可以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高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
4、SGB防治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展望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而心室重构是MI后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减缓或逆转心室重构是防治MI后心力衰竭的关键。
遗憾的是,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所以目前对MI后心室重构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来人们已经认识到,MI后左室重构(1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LVRM)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胚胎基因的激活和异常表达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刺激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提出:预防和逆转重构应该从抑制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自主神经的过度兴奋,神经内分泌的异常变化着手。
SGB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正与这一观点非常契合。
虽然以上研究不是直接观察SGB用于防治MI后LVRM,但其结果对于研究SGB防治MI后LVRM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相信,随着学者们的共同努力,SGB对缺血性心脏病人影响的机制将逐一展现,对SGB在临床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人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能有助于为缺血性心脏病以及MI后LVRM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拓展麻醉的业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