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补益剂
- 格式:docx
- 大小:39.84 KB
- 文档页数:5
扎冲十三味的功能主治1. 简介扎冲十三味是一种中药方剂,组成于明代十三味药物。
它以其复方的药性和独特的功效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扎冲十三味的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扎冲十三味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温阳助阳:扎冲十三味可以温阳助阳,适用于阳气不足、寒症引起的各种疾病,比如阳痿、遗精、脱肛等。
2.补气养血:扎冲十三味含有多种滋补成分,可以补充气血,调整气血的失调。
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贫血、失眠、乏力等症状。
3.理气和胃:扎冲十三味能够调节胃气,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胃脘疼痛、胸闷、腹胀等胃气不顺引起的症状。
4.除湿化痰:扎冲十三味可以排除体内湿气,减少痰湿的堆积。
对于痰湿阻滞引起的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5.活血化瘀:扎冲十三味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适用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瘀血等症状。
6.清热解毒:扎冲十三味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7.利尿通淋:扎冲十三味可以促进尿液排出,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
适用于尿道感染、尿频、尿急等症状。
3. 使用方法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师的配方来使用扎冲十三味,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1.冲剂:将扎冲十三味的药物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饮用。
注意控制好药物的浸泡时间和浸泡温度。
2.蜜丸:将扎冲十三味的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后制成丸剂。
用开水送服。
3.酒剂:将扎冲十三味的药物浸泡在白酒中,密封保存一段时间后即可饮用。
这种用法适合于需要长期服用的慢性病患者。
4. 注意事项使用扎冲十三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医学原理和剂量。
2.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者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长期服用扎冲十三味时,应定期检查身体状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存放扎冲十三味时,应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5. 结论扎冲十三味是一种中药复方方剂,具有温阳助阳、补气养血、理气和胃、除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多种功能主治。
《方剂学》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补中益气丸:[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用法]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简介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人体虚损不足诸证,成因甚多,但总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包括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后失调等)所致的五脏虚损,而五脏虚损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区别。
所以,补益剂则相应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补益气、血、阴、阳虽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开。
须从整体出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二者虽各有重点,但气血相依,补气与补血常配合使用。
《脾胃论》中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温病条辨》中说:“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因此,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或着重补气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虚者,尤当补气以固脱,使气旺则血生。
对于气虚,一般以补气药为主,虽亦可少佐补血药,但过之则阴柔碍胃。
至于气血两虚者,则宜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亦是如此。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关键词:凡是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属于中医八法中的“补法”。
四君子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四物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参附汤:人参附子(炮)各15克。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生脉散: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补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热病气阴两伤。
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
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肾气丸: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补益剂的分类: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代表方四物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双亏的病证,代表方八珍汤。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病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病证,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补益剂的常用方剂:四君子汤:组成: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什么都不想吃,面色微白方解:方中党参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术苓合用以助运化;炙甘草补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功。
缓解气加陈皮四物汤: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补益剂分类:补气—气虚证(四君子汤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参苓白术散人参100g 茯苓100g 白术(炒)100g 山药100g 白扁豆(炒)75g 莲子50g 薏苡仁(炒)50g 砂仁50g 桔梗50g 甘草100g【性状】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补中益气汤:黄芪18 人参8 炙甘草9 白术15 当归6 陈皮6 升麻6 柴胡6)补血—血虚证(四物汤熟地15 当归15 白芍10 川芎8 功用补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生姜、大枣。
1. 心脾气血两虚证。
2. 脾不统血证。
血不归脾则妄行。
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远志苦泄心热,枣仁酸敛心气),心者脾之母也。
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
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当归补血汤黄芪(30克)当归(6克)【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气血双补—气血双亏证(八珍汤[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炙甘草汤)补阴—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补阳—阳虚证(肾气丸)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地黄饮子)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病机】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治法】益气健脾【方解】君: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补益剂表12 1、三子养阴汤:作用:养肝益肾,清热安神;主治:怔忡,不寐等。
由于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所致的心烦不寐,怔忡心悸,头昏眼花,健忘遗精,腰酸神疲,口干,舌赤少苔,脉沉细数等。
:加当归、龙眼肉、白芍、枸杞子。
心肾阴虚。
辨证:心肾阴虚火旺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
人参、玄参、丹参、茯苓各6远志、桔梗各6五味子9当归身9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各9生地154、幻觉用百合地黄汤合龙骨、牡蛎,以滋阴潜阳收摄浮越之神魂;伍甘麦大枣汤加味。
百合50生地20生龙骨20生牡蛎50远志15 麦冬15茯苓20五味子15甘草15小麦50大枣6枚合欢花305、滋(肾)水清肝饮+生脉饮+甘麦大枣汤:生地25淮山药15萸肉12丹皮10泽泻12茯苓15柴胡6当归6白芍20山栀子12枣仁30太子参20麦冬15五味子10甘草9小麦30大枣5枚.6、大定风珠:炙甘草12生地黄18麦门冬18生白芍18阿胶9麻仁6生牡蛎15生鳖甲12生龟板12五味子6鸡子黄2枚7、(焦树德)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肝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生地.白芍.玄参.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赭石.天麻10.钩藤.桑寄生30牛膝12.夏枯草.菊花8、归脾汤:白术10人参(太子参代)10黄芪10(黄精代)当归10(丹参代)龙眼肉10(大枣代)茯神10枣仁10炙甘草6远志6木香2_8红枣3_5生姜2_3片9、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内经: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烦躁---系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燥。
内热则烦,外热则燥。
桑叶10石膏8麦门冬5甘草3人参3胡麻仁3阿胶3杏仁3枇杷叶3;痰多加贝母3、瓜篓3,血枯加生地黄10,热甚加犀角3、羚羊角,或加牛黄。
10、清宫汤:(风热入营,邪陷心包,营阴耗损,清心营,养心阴)9(君)、连心麦冬9(臣)、莲子心3(使)、竹叶卷心6、连翘心6(佐)。
清膻中心包宫,膻中痰热清则心窍自开。
(全方清心养阴为主,豁痰开窍力不足,加安宫牛黄丸).清营汤:犀角[水牛角代30] 生地黄15 元参9 竹叶心3 麦冬9连翘6 丹参6黄连5 银花911、[章真如滋肾养肝汤:女贞子.旱莲草15.熟地12.当归.白芍9.玄参12.麦冬.生龙牡24.草决明24.沙苑子.何首乌.白蒺藜1512、资生清阳汤[阴虚阳亢型]滋阴清阳:石决明30钩藤12(后下)桑叶10杭10菊丹皮9竹柴胡5天麻10石斛10白蒺藜12白芍15决明子30生地30薄荷3生甘草8--------------------------------------------------------------------------- 血虚多由过度忧愁思虑,营阴暗耗或失血过多,以致头晕目花,急躁易怒,心烦少眠,手足心热,朝凉暮热,皮肤甲错甚至拘挛。
13补益剂补益剂教案首页课程名称:方剂学教材:21世纪方剂学教材教学内容:补药学时:6学时教学形式:课堂理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课堂类型:(中医本科)教学时间:讲师:一、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补品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用补药处方的组成、疗效、主要治疗特点及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意药物配伍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补药处方的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补药处方和临床处方的能力。
二、教学分级要求1.熟悉补品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2、掌握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3、熟悉方剂:当归补血汤、泰山磐石散、左归丸、右归丸。
4.知道处方:人参葛节散、八珍汤、石斛夜光丸、补肺阿胶汤、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须丸。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和熟悉方剂的证候和治疗特点。
2.需要掌握的处方组成原理(配伍关系)。
3、理解补益剂各类方剂之间配方特点以及间接补法──“虚则补其母”的涵义。
4、理解参苓白术散是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而体现“培土生金”之法的?5、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与柴胡、升麻与柴胡、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关系。
6.根据李东源对“气虚发热”的理解,如何理解补中益气汤的“温甜清热”机理。
7.玉屏风散中黄芪与防风、黄芪与白术的配伍关系。
8、四物汤中熟地黄与当归、当归与川芎、熟地黄与白芍、当归与白芍配伍的关系。
9、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黄芪与当归配伍的意义;本方药物用量比例的意义。
10、归脾汤“归脾”之义;方中配以补气药的意义。
11.为什么泰山磐石粉的功能与“泰山磐石”相比?12、理解炙甘草汤中重用干地黄的意义:以及方中药物配伍关系(炙甘草与人参、生地黄与麦冬、桂枝与炙甘草等)。
13.炙甘草汤治疗“心悸脉结”的机理。
14、六味地黄丸在组方配伍上是如何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15、大补阴丸在组方配伍是如何达到“培本清源”之效的?16、左归丸药物组成与六味地黄丸药物组成的区别。
17、一贯煎中配伍性味苦寒的川楝子的意义。
18.参芪丸中滋阴与补阳药的关系;处方中选择附子和桂枝的意义。
19、理解肾气丸中治疗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的机理。
20、肾气丸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小便反多的机理。
21.地黄汤的病机为痰浊,为什么与滋阴收敛液配伍。
补益剂教案续页【课堂教学安排】[第一节][导言]1、补益剂概述──概念、分类、使用注意。
(15分钟)注意强调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与脏腑功能衰退两个方面。
阐明各类方剂之间的关系,以说明组方配伍特点。
简要说明间接补法──“虚则补其母”的涵义。
2.四君子汤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处方原理分析、临床应用及衍生处方。
(12分钟)注意重点分析方中人参配伍白术、白术配伍茯苓之意义。
介绍衍化方: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理中丸比较3.参苓白术散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方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3分钟)注意配方中的配伍特点、应用桔梗的意义以及所体现的治疗方法。
定义:培土产金。
【第二节】1.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5分钟)强调并分析黄芪与升麻、柴胡结合的意义,以及配方中性健康橘皮的功能特点。
简要阐明李东垣对“气虚发热”的认识。
说明“甘温除热”的涵义。
阐明中气下陷证,气虚发热证的证候特点以及临床的应用。
本方药理研究极多,举例药理研究概况,并说明中医学相关理论。
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比较。
研究补中益气汤、百度散、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中柴胡的特点。
2.玉屏风散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8分钟)注意分析中应用防风林的重要性;《齐书》与《方锋》的结合意义。
强调药物剂量、疗效和适应症之间的相关性。
3、生脉散主治、证治机理、配伍原则分析、临证运用。
(10分钟)注重方中人参与麦冬的配伍分析。
问:本方和清舒益气汤均可用于治疗发热后气阴两虚综合征。
如何区分临床综合征?生脉散──清暑益气汤比较4.病例分析-补中益气汤。
(5分钟)【第三节】[引入]1.四物汤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临床应用及来源。
(15分钟)注意分析处方中补血药与活血、调血药合用的效果。
衍化方:桃红四物汤、圣愈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丸。
四物汤─逍遥散比较2.当归补血汤的主治、辨证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0分钟)注意剂量和剂量比例的特殊点,以解释其主要药物和功能的特点。
如何区分“白虎样综合征”和“白虎样综合征”?3、归脾汤主治、证治机理、配伍原则分析、临证运用。
(15分钟)注重证治机理分析,强调病机与证治的两个方面。
分析方中配伍补气药的意义。
了解木香与补气药配伍在旅中的作用和意义,了解调气药与补气药配伍的意义。
提问:本方与理中丸均可用治脾虚出血,其功效、主治有何不同。
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的作用特点。
[第四节]1、泰山磐石散的主治、证治机理、配伍原则分析、临证运用。
(10分钟)侧重分析本方组方配伍的特点:以补气、补血之品中配伍安胎之药。
2、炙甘草汤的主治、证治机理、配伍原则分析、临证运用。
(15分钟)注重分析所治“心动悸,脉结代”的病机特点。
阐明方中重用生地黄的意义。
桂枝在方中配伍炙甘草的意义。
归纳本方组方配伍的特点。
问题:桂枝在炙甘草汤、桂枝汤、小建中汤和当归四逆汤中的作用和特点。
3.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临床应用及衍生配方。
(15分钟)注重分析方中“三补”、“三泻”药的配伍,使补中有泻,滋而不腻。
理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涵义。
衍生配方: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茨丸。
解读:水和木头。
【第五节】[引入]1.大补阴丸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0分钟)本方主要论述蒸骨潮热、咳嗽、咯血的机理,以及龟壳熟地的意义。
问:大补阴丸如何体现“真阴骤补,相火相发,功效优于六味”?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比较。
2.调和汤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5分钟)注意苦楝在该旅补药中配伍的重要性。
简析一贯煎与逍遥散均治胁痛之证,二者功效、治证病机有何不同。
3、左归丸──从六味地黄丸引入。
(10分钟)与六味地黄丸组成、功效、主治之区别。
4、病例分析──归脾丸。
(5分钟)[第六节]1、肾气丸的主治、证治机理、配伍原则分析、临证运用、衍化方。
(10分钟)证治机理分析注意其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小便反多之机,以及用治脚气、消渴、痰饮、转胞之机理。
根据阴阳学说,分析了温阳补火在滋阴中的意义。
分析理解:“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涵义。
衍生配方:济生肾气丸。
参芪丸六味地黄丸桂枝在炙甘草汤、肾气丸、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的作用特点。
2、右归丸──从肾气丸引入。
(10分钟)与肾气丸组成、功效、主治之区别。
3.地黄汤的主要治疗方法、证治机理、配伍原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10分钟)从该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分析处方的配伍特点。
闷热4、病例分析──肾气丸。
(5分钟)5、小结。
(3分钟)6.复习思考问题。
(2分钟)(1)试述补益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补中益气汤和普济消毒饮有升麻和柴胡。
它们之间的兼容性意义有什么区别?(3)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均具有益气作用。
如何在临床上使用它们?(4)为什么补血药经常与益气药结合使用?试着用例子来分析和说明。
(5)当归补血汤为何重用黄芪?该方与白虎汤均可治疗发热,临床如何区别运用?(6)四物汤、归脾汤、八珍汤、逍遥散是妇科常用的调经方剂。
它们的疗效和适应症有什么不同?(7)一贯煎中选用干地黄、当归、麦冬的意义?为什么方中加入苦燥寒凉之印楝?(8)中药汤剂与逍遥散合用可治疗肝郁证疑痛。
如何在临床上使用它们?(9)参芪丸的养阴药是温阳药的数倍。
你怎么理解这个方子是补阳的?(10)六味地黄丸由肾气丸衍化而来,二方在组成、主治和功效方面有哪些异同?如何理解其功效的变化?(11)试着描述甜温清热法、培土生金法、补气生血法、金水相生金法等的含义和代表性公式。
(12)右归丸去“三泻”之品,再加温肾助阳之药,意义何在?(13)试描述地黄汤的配伍特点。
(14)桂枝在炙甘草汤、肾气丸、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的作用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