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篇一:《夜雨寄北》《论诗》练习(附答案)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一、《夜雨寄北》(李商隐)(一)、作者作品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表演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会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先祖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二)、主题点击通过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中旬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三)、美点聚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蕴含的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
用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将深挚的唱著想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四)、内容赏析(原文略)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上同杜甫在文学史上为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元稹则有小李杜之称。
(李商隐)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 [话]:_____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君问归期内心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新设计本诵读与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读”“诵读”“赏读”“辨读”“说读”“写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素养的习得练习,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大意,领悟情感。
2.赏读,探究意象,感悟意境。
3.辨读,求同析异,品味语言。
3学情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选入苏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中。
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后,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所了解,其中对写友情的诗相对更熟悉一些。
经过前四个单元所选诗歌的学习,他们对诗歌的基本特点的了解有所加深。
因而,他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已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储备,以及较高程度的心理上的悦纳。
但是,他们的积累还不丰厚,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的诗歌阅读素养还未养成,需要不断习得,需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4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大意,领悟情感;探究意象,感悟意境。
难点: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
5教学过程5.1 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读今天,我们上诵读欣赏课,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投影片一】大家注意一下“遥”这个字的写法:爪子头,下面一个缶字,再加上一个走字底。
【板书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活动2【活动】诵读1.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诵读,大声地读,不要掉字,不要加字。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读。
【投影片二】2.大家的朗读很流畅,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假如你是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写好这首诗后,会怎样读?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3.读完后,请同学们评一评,再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是题目,是诗句,是诗后面的赏析提示,还是注解,或者是诗歌的一些常识?4.听了大家的评价后,老师也想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理解重点句子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
“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
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五、全文小结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杜牧《赤壁》阅读及翻译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古诗二首
一、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字,唐代诗人、哲学家。
题目中的“酬”的意思是,“乐天”指的是。
2,《无题》的作者是李商隐,字,号,唐代诗人,作品是。
无题是作者的题目,就以“无题”为名。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回首贬谪、抒发诗人感慨的诗句是:,;蕴含哲理、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句子是,;借用典故写自己离开家乡很久的句子是,;点明酬答友人的题意的句子是,。
4,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离别之恨的句子是,;设想对方
伤感离别后情景的句子是,;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句子
是,;作者通过传说来寻求慰藉的句子是,。
二,问答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
(1)思想感情:“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2)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按照课后小字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