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56 KB
- 文档页数:9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继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有印象的试着背一背。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1)利用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困)(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根据课文意思选择合适的解释。
)c、“白日”是什么意思?(指傍晚的太阳,即落日。
)(3)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古诗二首一、教材剖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习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习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偏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体验”。
教学中要按部就班,体现指导的条理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攒。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大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衬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丰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烘托得十分宏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五湖四海,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画了一幅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格调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规范(2011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取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柔美。
”温儒敏老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规定就是重复诵读,熟读成诵。
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没必要在主习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器重朗诵的指导,通过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每一次朗诵要到达什么目标,老师要心中有数。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教案一:《清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和他的代表作《清明》。
2.学习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性认识和美学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清明》的诗意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学会后续与“况”韵的韵词拼写。
3.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美学情趣向深入发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先让学生观看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朗诵《春眠不觉晓》。
2) 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背景。
2. 正文
1) 朗诵、欣赏《清明》。
2) 分析《清明》所表达的诗意和思想。
3) 了解韵脚为“况”的二声韵词。
4) 学习诗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凤玄武,两个宫(字),坐什(字)么等什么(字)(用别墅新内容加深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重复朗读几遍,带领学生跟读。
)
5) 给学生时间尝试做课堂口头测试。
3. 延伸
1) 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朗读。
2) 分组演绎。
3)课后家长和学生一起尝试朗诵《清明》以及发挥想象创作唐代故事。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朗读《清明》并理解其中的诗意;学会了后续的“况”韵词的拼写;能够向深入发展出对美学想象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感受古诗的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 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
3.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绘画、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对家乡和大自然的感受。
5.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加强他们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5.3 内容理解: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4 文学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编写类似的诗句或短文。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供相关的文学材料和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3. 能够认识和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静夜思》作者:李白大意:描述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和家人的情感。
2.2 古诗《悯农》作者:李绅大意: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敬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认识和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3.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第五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5.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悯农》。
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4. 生字词学习:讲解和巩固古诗中的生字词。
5. 理解与描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大意。
6.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景。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时间安排教学步骤1-3:10分钟教学步骤4-6:15分钟教学步骤7-8:10分钟总结与拓展:5分钟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平以及运⽤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寺 táng lǐ bái [唐] 李⽩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 楼 ⾼ 百 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 可 摘 星 ⾠。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 敢 ⾼ 声 语,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 惊 天 上 ⼈。
chì lè gē 敕 勒 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 阴 ⼭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① ⽜ ⽺。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同“现”,出现。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8课《古诗⼆⾸》课⽂原⽂ 夜宿⼭寺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形、义。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古诗中的意思。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2.3 教学难点: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图片。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录音材料。
3.2 教室环境: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4.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跟读录音材料,纠正发音和语调。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4.3 理解与解释: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通过想象理解古诗中的景象。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4.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古诗中的意思。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让学生选择一幅与古诗相关的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5.2 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的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向学生推荐与本节课古诗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故事书、诗歌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课件或黑板。
2.学生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静夜思》1.教师出示《静夜思》的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观察诗句。
2.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教师示范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
4.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6.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学习《春晓》1.教师出示《春晓》的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观察诗句。
2.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教师示范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
4.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6.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自主朗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教师出示生僻字和词语的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认读和书写。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诗句或诗歌,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六、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韵律和韵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两首古诗,使学生领略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朗读、背诵、解析、讨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韵律和韵脚,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领读两首古诗,学生跟读,注意韵律和韵脚。
3.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两首古诗,教师检查并指导。
4. 解析:教师解析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两首古诗的背诵和解析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
六、板书设计1. 两首古诗的标题、作者、背景等信息。
2. 两首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3. 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要求准确无误。
2. 解析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要求文字表述清晰、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