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74 KB
- 文档页数:4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结合时代背景,抓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课件;相关音乐文件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师:“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生: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
(师板书中国志愿军,朝鲜人民|)师:课文中亲人指的是谁?生: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师:从血缘关系来说,他们是不是亲人?生:不是。
(师板书不是亲人)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年迈的大娘,年幼刚强的小金花,拄着拐杖的大嫂,看看她们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生:我知道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生:小金花为了救老王而失去了妈妈。
生: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
师: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又何止千千万万。
而作者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老年、中年、少年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之一。
二、走近“亲人”,品悟感动(一)走近大娘师:孩子们,在送行队伍中,有一位年迈的大娘。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大娘,体会大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活动一: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勾句子——抓关键词——作批注,品味大娘带给我们的感动。
学生汇报:生:令我感动的句子是(出示句子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难点: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巩固:读字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脉络。
二、学习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情景,并总结学法。
1、合作学习: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让学生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玛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读出劝慰、恳求的语气,体会志愿军和大娘的深情厚谊。
)(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抓住连动词和“雪中送炭”来理解,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4)第三件事: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养伤的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唯一”是仅有一个的意思,说明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亲。
)3、练习朗读,并展示朗读。
4、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1)找事例,体会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是“亲人”。
(2)抓重点词句,做批注,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法迁移,学习志愿军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
1、合作学习:按照学法提示,先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做批注,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并运用“雪中送炭、同归于尽、噩耗”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以读悟情,培养语感,通过形式多样有感情朗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
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身边的亲人,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引入课题。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亲人。
二、细读品味,体会感情(一)走近大娘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大娘是“亲人”。
用“_______”画出令你感动的事例,并在旁边作批注。
2、生交流反馈感动的事例(1)送打糕①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②强调抓住关键词“带、顶、冒、穿”等词语进行有感情朗读。
③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雪中送炭”。
(2)救伤员①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十册14课《再见了,亲人》。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2、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电影《三八线上》剪辑。
2、汽笛长鸣,亲人话别场景。
3、文中的重点句段。
4、配乐曲。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初步的了解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你都知道了那些内容?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与志愿军话别?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二)自主阅读,感悟理解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
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
好好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生:自读课文师:哪位同学说一说,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汇报自学。
生:文中的大嫂让我感动。
(板书:大嫂)师: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谈体会。
生:“我们清楚的记得……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从这段话我知道,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跑到前沿阵地去挖,敌人的炮弹在她身旁爆炸,大嫂失去了双腿。
(板书:挖野菜)师: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大嫂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齐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师:“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生:“这样高的代价”是指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师: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整整八年。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祖国时,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师:一起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相机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3、他们之间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相机板书:不是亲人)那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去。
二、延伸情景,指导自学(一)师指导学志愿军与大娘告别一起看大屏幕,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自学。
(出示课件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2、在文中圈画批注,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并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根据学习任务,自读感悟:2、让我们一起走进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感人的场景中去。
预设回答:送打糕生:送打糕(板书)出示句子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生:大娘对志愿军慈母般的关怀。
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体会出来的?生:我是从“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一系列动词体会到的。
师:(课件标红齐读这一系列动词)当时的朝鲜完全被敌机封锁,到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别说是上前沿阵地,连待在村子里都十分危险,她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打糕。
请你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况危急读出来。
指名读师:大娘年纪大了,但她还领着全村的妇女来送打糕。
志愿军的人数很多,她们必须不分昼夜地做,而且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阵地上来,用自己的努力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再见了,亲人》的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学习课文描写细腻、感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品词析句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
2.学习课文细腻的描写,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1.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感人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在上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词、难句,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1)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的含义,体会亲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志愿军战士们把一碗炒面送给朝鲜人民,自己却吃野菜充饥。
”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3)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友谊的珍贵。
第四环节: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亲人、友谊的感悟。
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人之间感人故事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互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分享,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理念:古语道:“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此文蕴涵着伟大而丰富的情感,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饱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进而抒发、升华自我情感。
于是,本人遵循“披情入文,和谐共振”这样的理念设计这节课的教学。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学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搜集抗美援朝的资料(英雄图)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师: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响起来了,让我们也跟着唱起来吧!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久远的故事: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野心狼,无情的战争让许许多多的中国好儿女倒下了,但是,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在战斗中,中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师:请看屏幕,这是一幅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回祖国的那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战士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再见了,亲人!(比较两个句子:◇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14 再见了,亲人学生读课题,老师问:①“再见了,亲人”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②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不是。
小学语文优质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对“亲人”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推动。
2.在自读中,学习并体会联系上下文和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文中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学习领悟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亲如兄弟般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和领悟中国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1. 领悟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怀。
2.在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内容在表达上的特点,并能根据课文的写法,仿写句子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无数的仁人志士面对凶狠残暴的侵略者,他们抛头颅,撒热血,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牢不可摧的万里长城,让中华民族的血脉得以延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那场充满悲情的战争留给我们的深刻记忆。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片段,讲述: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就在此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轰炸我国边境,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命令,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最终打败美帝国主义。
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回到祖国。
板书课题:14.《再见了,亲人》,学生齐读课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课文。
2.在我们生活中“亲人”指那些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2.课题中的“亲人”有哪些?(大娘小金花大嫂)3.这些人物他们代表的是谁?(朝鲜人民)4.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情景)二、学习领悟课文1.全班自由朗读1-3段,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经历了什么,请用简练的语各一个事情的经过言。
指名回答,板书大娘→救伤员→失去孙孙小金花(妈妈)→救老王→妈妈牺牲大嫂→挖野菜→双腿伤残2.这三个自然段,上下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3.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叙事抒情相结合)4.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这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5.小结:课文中的感情丰富,作者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含义;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
只有在了解一些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后,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第一课时开课时,已经给学生介绍过本课的历史背景,学生已经知道这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的送别场面,课前又布置了相关的资料预习,这些资料的补充能对学生的情感引起一些共鸣,为感情朗读课文做了铺垫。
教学重点: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1、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手段: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到达了56年前的朝鲜车站,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与朝鲜人民挥泪告别吧。
二、品味感悟,体会感情(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师:仅仅是劳累?还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在这里我们知道为了志愿军,大娘————理解雪中送炭。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亲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亲人之间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
2.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大意。
2.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自主学习a.课文中讲述了哪些亲人之间的故事?b.你认为课文中的亲人分别代表了哪些品质?c.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表达了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读写,理解词义。
a.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b.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
a.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情感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b.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亲人之间的深情。
四、课堂活动a.课文中亲人之间的故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b.你认为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是如何体现的?c.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故事。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再见了,亲人》的内容,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但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深入体会亲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4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入境入情地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品读思考,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并练写表达感情。
教学重点:入境入情地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难点:品读思考,领悟文章表达方法,并练写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今及古,缅怀“亲人”
1.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一个法定假日“清明”,大家有没有文明祭祖呢?清明节,我们不仅应对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更应该对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先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就在清明前夕,第五批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国安葬,英雄归故里,浩气满乾坤。
让我们来聚焦这则报道:(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行队礼!请坐!
2.同学们,1950-1958年,八年来,中国人名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停战后,又和朝鲜人民齐心协
力,重建家园。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
请齐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体会“亲情”
1.请快速浏览课文,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只有这三位吗?(是所有朝鲜人民的代表,选取典型材料)
2.请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请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说说你的体会?(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预设: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对待志愿军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雪中”的危急,哪些词句写出了大娘“送炭”的不畏艰险?“带、顶、冒、穿、送”等动词写出了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志愿军战士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大娘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把食物送给志愿军战士而表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这个事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失去亲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付出的代价之大,比亲人还要亲。
最后一句运用反问,无论是在情感的抒发上,还是在语气上,其表达效果都更加强烈。
4.有感情朗读课文。
5.速读第2、3自然段,说一说回忆了什么事情?(小金花救老
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炸伤双腿)
三、研读文本,领悟写法
1.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1)开头祈使句,表示恳求,劝亲人不要送了。
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
(2)回忆事例,叙事抒情。
(3)最后一句用反问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朝鲜人民强烈的感激之情。
2.“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是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志愿军战士更是朝鲜人民的亲人,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
你们分成两组,一组以小金花的身份,这一组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好不好?
【指导写法:怎么写呢?咱们也分三层来写。
现在我们就是来送行的小金花、大嫂,当志愿军战士对我们说完告别的话,我们要接着志愿军的话来说。
比如:你们是志愿军,我是大娘,你们读最后一句话“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大娘:志愿军同志,我们更不会忘记你们哪!八年来,你们浴血奋战,你们吃了无数的苦,受了无数的累,有多少年轻的生命为了我们的安危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
接着回忆一件往事——记得……
第三层,一想朝鲜人民是来送行的,就会知道该说什么——现在,你们就要走了,我们怎么能舍得?志愿军同志们,请带上大娘为你们做的打糕吧,让你们路上吃,祝你们一路顺风,我们会永远牵挂着你们的!】
3.现在开始写,看谁写得生动,让人听了感动。
记着你们的身份,小金花、大嫂。
四、写话表达,抒发“亲情”
1.学生练写,老师相机指导。
2.开头的话一定要接的顺,顺着志愿军的话说。
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读读开头的一句话。
【如: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刚强,我实在不想让你们走啊!……“志愿军同志,有多少志愿军战士为我们献出了生命!
我为你们受点伤还不应该吗?”】
3.同学以志愿军和小金花身份对话读,然后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4.结束语:孩子们,正是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有了这些在危难时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英雄们,才有了今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
山河已无恙,愿英雄们来世也能享这锦绣繁华。
然而,今天世界并不宁静,各种争端仍不时出现,枪声仍不时响起。
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愿我们在这新时代,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
老师送你们一首歌:《少年中国说》。
6.拓展作业:1.读一读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摘录让你感动的语句。
2.看一看电影《英雄儿女》。
3.学一学《少年中国说》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