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小学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导学案«再见了,亲人»导学案学习目的1、看法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凶讯、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玉石俱焚、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4、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中心解读教学过程(一) 结合〝十注〞初读生疑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全体感知卒章反刍运用教员调整栏1、结合〝十注〞静思默读,做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记多积聚(1)端起书,自在地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写( )的,全文分( )个自然段,感受作者是分( )层写的。
(2)拿起笔,独立地初读课文,用红笔勾勒不看法的字,读完后向同窗讨教。
(3)再独立阅读课文,用红笔整理搜集的词语,勾勒出自己不了解的。
(4)依据以下提示,说说感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或段落,至少2—3处。
第( )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
(5)小组协作学习生字词,然后组长选择比拟难写的生字词听写在下面田字格。
(6)在读课文,全体感知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后自测。
(1)、我会写zhàn yì xiāo yān qíngyì è hào kuà zhe lán zi xuě zhōng sòng tàn duò jiǎo ā mā nī(2)、辨字组词硝( ) 耗( ) 谣( ) 挎( ) 嫂( )消( ) 耕( ) 摇( ) 跨( ) 搜( )(三)文中写了哪几团体?他们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读前三个自然段,看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通过学习,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
3、体会亲人的含义,让学生从三件事情中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学法指导】紧扣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适当拓展课外知识,引入抗美援朝的知识,加深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感情的体会。
【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激情导入,走近文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炮轰朝鲜地区,并把战火烧至我国边境。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同时还谱写出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
八年的朝夕相处,八年的并肩作战,转眼间,已是1958年的10月,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日子。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的呼唤。
----再见了,亲人二、初步感知,自主思考,走进文本1、找出课文的主人公,理解课题,解析“亲人”的含义2、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概括主要事迹(完成表格1)主要人物主要事迹三、细心研读,体会情感,深入文本1、自主思考,体会感情,谈谈感受(完成表格2)人物让你感动的句子细节描写你的感受大娘小金花大嫂2、读悟结合,教师引导,深化情感四、总结升华,延续情感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4、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前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3.读课题①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②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③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4.提问: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板书:朝鲜人民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
板书:不是亲人可是…… (出示课件:再见了,亲人)5、介绍背景,导入新课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二、自主预习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再见了亲人》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关系和情感变化。
2. 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再见了亲人》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教学卡片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亲情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亲人的感受和经历。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亲情关系和情感变化,讨论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或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
5. 表达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和自己分享的情感体验,总结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位亲人,写一段关于他们对你的意义和感激之情的话。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亲情主题活动,如亲情绘画、亲情故事分享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对亲人的爱意。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分享彼此的情感故事,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表达练习,评价他们的表达效果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改进和提升。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活动,丰富教学资源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改实验教学案例《再见了,亲人》导学案《再见了,亲人》课改实验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看待亲人的离开,学会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失去的悲伤。
2.通过阅读故事,让学生明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坚强地面对困难。
二、教学内容:1.《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关于父母的离开的文学作品,故事将有助于学生明白正确看待亲人的离开,理性应对悲伤,面对挫折坚强地担当自己的义务。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故事,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勇气和无畏,使学生明白失去亲人的时候,也能做到安静、坚强,而不是垂头丧气。
3.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失去的情感,要学会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 用自己的行动来激励自己,做自己的英雄所在。
4.在课后,可以提供一些思考题,以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遗憾,做出更好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1.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思考和意见与全班学生分享,以此铺垫故事情T o2.在课堂上,教师将阅读《再见了,亲人》这篇经典故事,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表现出的坚强,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学会一种新的看待失落的态度。
3.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拿出类似的其他文章,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借此激发学生们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4.在最后一节课中,将分析主人公在离开亲人时所表现出的坚强,将对这种毅力的认识和认同向学生传达,让他们学会在失去时更加坚强,在遇到挫折时也能勇敢地面对。
四、教学评价:1.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看待亲人的离开的态度,以及面对失去的情感时的坚强和毅力。
2.将文学作品中的教训和真理,借鉴到学生的生活中,以此促进学生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做出正确的选择。
3.利用小组活动,让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2.学习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
学习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介绍背景: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战争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
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53年7月25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随后,我国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引出课题:打开课本68页插图,这是1958年3月15日,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相送,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这一句话(再见了亲人)(生读课题)
复习内容:(找同学回答)
(一)我会读: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噩耗刚强篮子
雪中送炭深情厚意
(二)我知道:
1.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朝鲜的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画波浪线。
3.你觉得文中谁是谁的亲人?为什么?
作者简介
魏巍:(1920.3.6—2008.8.24),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
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崇高称号和代名词。
《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几代中国人,至今依然留存在人们心底。
《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过渡: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朗读你最感动的小故事,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学习,什么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笔画出来,说说体会。
(生边读边勾画)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1.课文选取了哪几个亲人做为代表向她们告别?
2.课文中讲了她们的哪些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1)大娘:(为给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为救志愿军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侦查员老王失去妈妈)
(3)大嫂:(到前沿阵地挖野菜失去双腿)
3. 朗读课文前3自然段,想想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共同点),再和同学交流。
如,
从句式看,每段结尾都是反问句。
(开头都以人称开头,是祈使句;中间都讲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故事;结尾都是反问句。
)
4. 反复品读,读出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学习展示:
1、细读课文,想想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为什么?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体会顶、冒、穿、动词用法,看出大娘遇到的危险及困难)
2、”救助伤员,失去孙孙”(唯一看出大娘只剩下一个亲人)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
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
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3、小金花和侵略军争执,体现小金花刚强。
指导学生读文,读出小金花的恨
师: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时她没有哭,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她落泪了,她和志愿军叔叔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与小金花分别时,志愿军关切地说——(生读)
4、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可以看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在志愿军眼里,大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当分别时,志愿军对大嫂真情的说——
师:这三个自然段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生汇报)
师: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即将启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带着离别的情读最后三段。
(生读)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亲可敬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呼喊——
师:列车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志愿军多想再看一眼他们呀,于是,他们只好祈求隆隆前行的列车——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我们越来越远,志愿军大声呼喊——
2.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生随便说)
(二)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四)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同朝鲜 ________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
___________ 的深情。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八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这友谊行进在依依惜别的深情,行进在晨曦初露的东方,让我们把这份感动凝聚在这深深的呼唤中——(再见了,亲人)
课内拓展:
课文中是志愿军再向朝鲜的亲人告别,然而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作出的贡献也很多,仿照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吻向志愿军告别。
(生写、汇报)
师:同学们,列车已经过去,时间也已经过去,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忘记,中朝两国人民也不会忘记,那就是中朝两国人民通过血和泪,生与死铸成的伟大友谊,是经得住考验的。
元中朝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愿中朝两国人民永远远离硝烟、远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