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对毛竹笋材两用林土壤养分分布与肥力状况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6
毛竹笋材两用林培育问题研究【摘要】对广德县山区和丘陵区毛竹笋材两用林定点观测研究表明:(1)良好的林分结构是竹林丰产的关键。
(2)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应改大小年竹林为花年竹林,花年竹林的产量增产13%以上。
(3)培育毛竹笋材两用林,需提高竹林的经营管理(松土、施肥等)水平,才能保证竹林(笋、材)的持续丰产高效。
【关键词】毛竹;笋材两用林;丰产结构我们于2010年在广德县进行了毛竹笋材两用林的调查,设置了经营度不同、立竹度不同和年龄结构不同等固定试验样地42块,进行观测研究,旨在为培育持续、高产、高效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区基本概况试验系在安徽省广德县境内进行。
其地处丘陵竹区,为北亚热带气候。
年均气温15.1~15.4℃,年均降雨量1005.7~1136.0mm。
地带性土壤为下蜀系黄棕壤,土层厚60~70cm,土壤肥力中等。
试区海拔100~200m,坡度10~15°,个别地块坡度为20°以上。
2.研究方法2.1试验标准地设置在对安徽省毛竹林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广德县经营的毛竹笋材两用林林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了不同类型区(立地级为ⅱ、ⅲ)试验固定标准地42块。
每块样地面积0.02~0.047hm2,样地四周开隔离沟为30cm×30cm,并又设置了临时样地11块进行补充调查与辅助观察。
2.2观测方法2.2.1标准地每竹调查对样地内的毛竹林进行每竹调查,内容包括:标准地内总立竹数、每支立竹年龄和立竹胸径等,并按试验要求逐块进行立竹数量、龄级结构的调控。
2.2.2出笋成竹观测笋期从出笋至结束,每隔2~3d插牌观察标准地内出笋数量,及时挖取小弱退笋数量,并称重。
8~9月量测新竹胸径。
每年11月择伐老竹。
2.2.3成竹蓄积量(新竹秆重)按w=0.152 7d2.175 6式计算(不包括枝叶重)。
3.结果与分析3.1立竹度与新竹产量的关系本文的立竹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毛竹砍伐后保留的株数。
配方施肥对毛竹笋材两用林产量的影响施肥区毛竹笋材两用林的竹笋和竹材产量比中,以N 2P 1K 1和则为增加单位面积竹材产量最佳注:A 为总氮含量46.4%的尿素;B 为P 2O 5含量61%和N 含量12%的磷酸二氢铵;C 为K 2O 含量60%的氯化钾。
表2各试验处理养分量主要从事营林、森林培育和森林保护方面的研究。
各试验处理施肥量·21·2.4试验地施肥方法施肥期为2年。
2014年9~10月采用沟施法对N1P1K1、N1P1K2、N1P2K1、N1P2K2、N2P1K1、N2P2K1、N2P1K2、N2P2K2共8个处理各样地竹林施肥,先开挖深宽都为20cm的水平带沟,沟距3m~4m,肥料撒入沟内后,回土覆盖。
对CK处理各样地不施肥。
2015年5~6月采用沟施法对N P K、个样地及时采挖春笋在采挖春笋时留足养竹笋,并记录出笋时间、采笋重量、成竹数以及量测新竹胸径,并按W=(竹材产量),不包括枝叶平均仅为1819.8kg/hm2。
各处理竹笋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从高到低顺序为N2P1K1>N2P2K1>N2P1K2> N2P2K2>N1P2K2>N1P2K1>N1P1K2>N1P1K1>CK。
由此可见,施肥能大大地提高竹笋单位面积产量,但施肥也不是越多越好,只有科学平衡施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竹笋单位面积产量,节约成本。
备注:F0.05(8,16)=2.59,F0.01(8,16)=3.89,F0.05 (2,16)=3.63,F0.01(2,16)=6.23从表4竹笋产量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试验处理间单位面积竹笋产量差异较大,达极显著水平,而重复间单位面积竹笋产量差异不显著。
由此可见,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由于肥料配比不同,所以竹笋单位面表5不同试验处理的新竹数量、备注:N为新竹每hm2成竹数量,D为新竹平均胸径,W为新竹每hm2竹材产量(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