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7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顺父母的美德,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人离别情景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别亲人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2.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训练。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悟亲情。
3.2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4.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4.4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5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模拟亲人离别的情景,体验离别之情。
4.6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人。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分享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美好。
5.3 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并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生字词的准确性和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变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4、自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二、练习提纲1、听写生字、新词: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明白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资料,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透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此刻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最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资料。
(1)出示导读问题: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我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透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中深层次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再见了,亲人》课文。
2. 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通过多媒体展示朝鲜战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突破难写字。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
(2)讨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2)强调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祖国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是如何珍惜友谊的。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8篇)教学目标11.学习第一段,了解三个材料联系的方式。
2.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感受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3.知道反问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惟一、同归于尽、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2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3《再见了,亲人》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中的第14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
本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话别的口吻写的,语言丰富生动,情节十分感人。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部分来说课。
【说教材】根据教材编排意图,本组教学内容围绕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一训练重点编排,《再见了,亲人》,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国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亲人。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教具准备〗大白纸,马克笔。
【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小组工作、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 自学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讨论、讲授、质疑,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练习,“自学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一书。
课文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北韩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北韩人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北韩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 1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北韩的土地,和北韩人民并肩作战。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北韩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
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
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题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
【课型】精读课
【设计者】王治平/新郑市梨河镇绰刘完全小学
【教材分析】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
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
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文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通过情感朗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学习1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3、在情景感悟中学习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习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PPT课件
2、二胡《还乡行》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感受内容。
1、理解和认识“亲人”。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的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吗?(记得),当我们遨游在汉字王国时发现,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历史悠久,神奇有趣。
我们来看这一个字,(出示“亲”)大家都认识吧!一起来读“亲”。
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创造的吗?(播放课件)。
我们的祖先看到大树枝叶的茂盛,联想到是下面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亲”,来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等这样的人叫做“亲人”(出示:亲人图)(张贴“亲”“亲人”)
2、导入新课。
可是有一些人,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我们也把他们称为亲人,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五十多年前,一同感受那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中国志愿军战歌》——超链接)
3、简介背景。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罗圣教、毛岸英,就这样他们在朝鲜奋斗了八年,在漫长的抗战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当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分别时,有多少朝鲜亲人在车站为我们送行,那场面十分感人,他们互相说着“再见了,亲人”(播放课件)。
想重温那感人的一幕吗?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一同去现场感受那动人的一幕吧!
⑴注意文中的生字读音。
⑵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亲人”?(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
⑶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等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⑷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一样吗?你会恰当分层吗?(劝慰——回忆——抒情或话别、追忆、抒情)
⑸注意文中的反问句,想一想与陈述句相比,哪个表达的情感更热烈些?
(播放课件:课文情景朗读——超链接)
二、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1、汇报初读感知。
同学们,通过刚才跟着录音初读课文,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并出示课件)这些人之间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彼此怎么会称为“亲人”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先从课文的第一段入手。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
(出示课件)
3、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
⑵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⑶指导有感情朗读。
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指名读、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情感朗读——超链接)
4、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洗补衣服不睡、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情深谊厚、情谊深厚……)
5、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6、(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
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7、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
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9、指导情感朗读,理清段落脉络。
⑴指导朗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
基调:对大娘,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
例如:“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
)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
“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
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
下面大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试一试(播放背景音乐——超链接)
⑵理清脉络:大家试着按“劝慰——回忆——抒情或话别、追忆、抒情”将本段分为三层。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分清层次,理清脉络,学习构段方式;
⑷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0、请大家按照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学二、三自然段,下一节我们进行合作探究。
附: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不睡
大娘送打糕而昏倒情深谊厚
救伤员失孙子
小金花
大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