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和押韵
- 格式:ppt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26
诗歌的平仄和押韵是构成诗歌音韵美的两个重要因素。
平仄是指诗句中声调的平缓与升降,以四声(平、上、去、入)为基础,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交替排列。
常见的平仄格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
在写作诗歌时,需要按照特定的平仄格式进行安排,以达到声律和谐的效果。
押韵是指诗歌中某些音韵相同或相近的字在一定位置上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
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句尾押韵、隔句押韵、交错押韵等。
在选择押韵时,需要注意选择音韵协调的字,避免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总之,诗歌的平仄和押韵都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对声调和韵律的合理安排,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这也需要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摸索,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有一个词叫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词的押韵及平仄》词的押韵(一)相随式词的押韵,有一韵到底的,如前面列举的《长相思》,《卜算子》等都是,换韵的词也很多,情况又是多种多样,《菩萨蛮》,《虞美人》等,一首词要多次换韵。
如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一首多韵,“水”,“泪”相押,“安”,“山”相押,“住”“去”相押,“余”,“鸪”相押。
《菩萨蛮》等词的换韵,是每两句一韵,依次换下去,不出现同韵。
这可称为相随式。
(二)回环式有的词是两句相换,先是甲韵换为乙韵,然后再由甲韵换为乙韵。
这可称为回环式,《钗头凤》,《惜分钗》等词就是。
如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这首词,先是“手”,“酒”,“柳”相押,后是“恶”,“薄”,“索”,“错”相押,再是“旧”,“瘦”,“透”相押,最后是“落”,“阁”,“托”,“莫”相押。
其中“手”,“酒”,“柳”“旧”,“瘦”,“透”为甲韵,“恶”,“薄”,“索”,“错”“落”,“阁”,“托”,“莫”为乙韵,甲乙两韵,回环出现。
(三)怀抱式还有的词,是两韵或是几韵相换,但以一韵为主,《相见欢》,《定风波》等词都是。
如欧艳炯的《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这首词,三韵相换,“纱”,“霞”,“华”,“花”,“家”为甲韵,“尽”,“忍”,“问”,“信”为乙韵,“乱”,“断”为丙韵。
甲韵的韵脚字最多,并且词的首尾又都为甲韵,所以以甲韵为主。
另外,这首词的上片,首尾都为甲韵,中间为乙韵,像怀抱着似的,可称为怀抱式。
词的押韵,除用本韵外,通韵的情况很多。
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押韵和平仄。
2.掌握常见的押韵形式和平仄要求。
3.能够运用押韵和平仄写作诗歌或词句。
二、教学重点:1.押韵的概念、形式和要求。
2.平仄的概念、形式和要求。
三、教学难点:1.识别并应用平仄。
2.运用押韵和平仄写作。
四、教学资源:1.押韵和平仄的例子。
2.诗歌或词句的示例。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或诗句,向学生引入押韵和平仄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朗读一首有押韵和平仄的古诗或现代诗。
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押韵和平仄,并引导学生讨论押韵和平仄对诗歌的作用。
1.教师简要介绍押韵的概念和形式,并提供一些例子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押韵的感觉。
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自行找出并分析一些押韵的例子,例如古代诗歌、童谣、流行歌曲等,并让学生报告自己找到的例子及分析结果。
3.教师总结押韵的要求,例如韵母相同、声调相同或近似、韵尾相同或近似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第三步:平仄的教学(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平仄的概念和形式,并提供一些例子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平仄的节奏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自行找出并分析一些平仄的例子,例如古代诗歌、四书五经中的经句等,并让学生报告自己找到的例子及分析结果。
3.教师总结平仄的要求,例如平音和仄音的交替、平仄音节的数量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第四步:运用押韵和平仄写作(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押韵和平仄的写作任务,例如写一首诗、写一段打油诗、写一首顺口溜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但必须包含押韵和平仄的要求。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反馈和讨论。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押韵和平仄的概念、形式和要求。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成果和感受,例如是否理解了押韵和平仄的概念,是否能够运用押韵和平仄写作等。
六、课后延伸:1.学生继续运用押韵和平仄写作,创作更多的诗歌或词句,加强对押韵和平仄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
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
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
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
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
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
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
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
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
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
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