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 日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翼大家下载后,能够匡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味、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want to know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这是《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
《我爱这土地》的生字词
一、生字词
1. 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形容声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2. 汹涌(xiōng yǒng):水势翻腾上涌。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3. 黎明(lí míng):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4. 腐烂(fǔ làn):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二、解析
1. “嘶哑”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为祖国命运而呐喊时,声音因激动、悲愤而变得沙哑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忧虑之情。
2. “汹涌”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如汹涌的波涛一般,局势严峻,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不安。
3. “黎明”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在诗中,它代表着诗人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尽管当时的祖国处于黑暗之中,但诗人坚信黎明终将到来。
4. “腐烂”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堕落,国家处于一种病态的状态。
诗人用这个词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改变这种状况的渴望。
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 6 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 10 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 “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 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 “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 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土地” 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 “嘹亮” 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我爱这土地》赏析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歌颂家乡。
这篇课文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和感受。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
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能还没有达到文中诗人的程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作业:提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他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我爱这土地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视频入手导入新课同学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这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诗人艾青也冲到了时代的前沿,像一只喉咙嘶哑的鸟,为大地的兴衰而歌哭,他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甘愿为祖国的强盛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从赏读入手掌握朗读技巧1、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小声试读,读准字音。
嘶哑(sīyǎ)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làn )3、视频朗读欣赏4、朗读指导注意他在读时有什么技巧?比如,他是按照怎样的基调去朗诵的?他是怎么处理停顿和重音的?大家可以边听边做记号,停顿处用斜线划开,重读的词语要在字的下面点上点。
有些要拖长音的可画上破折号。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主要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
《我爱这土地》是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对诗歌朗读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能力,并且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也有一定的功底,适宜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品读、析读中去把握象征意象所代表的涵义和作者的情感,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停顿和重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情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依据: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个中心、三种方法、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把朗读作为教学本诗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诗意,领会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其在读懂诗人情感的同时,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真正的使课堂成为熏染的熔炉。
教学中针对难点适时点拨、引导,授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于193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以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私奉献的情感。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符合我国教育部门对九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要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并欣赏诗歌。
但他们对这篇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欣赏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土地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7.课后作业:学生撰写课后感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爱土地爱祖国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进行。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介绍: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
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