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小板低严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3
60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的病因与预后目的: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致病因素与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N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
结果:NTP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22例(36.7%)和窒息16例(26.7%),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以及住院时间(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预后:进行病因治疗后,治愈55例(占91.7%)、死亡5例(占8.3%)。
足月儿死亡率(2.1%)与早产儿死亡率(33.3%)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NTP的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和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多数预后良好。
足月儿预后较早产儿预后良好。
标签: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病因;预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20%~40%[1]。
其发病较急、病因复杂,需及早发现病因,进行积极病因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可作为NTP的危重症评分指标[2-3],而NTP的预后与患儿病因及血小板的高低密切相关[2,4-5]。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诊治的60例NTP 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2月~2010年2月经本院儿科诊治的NTP患儿60例,所有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0.05)。
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住院时间(P=0.003)以及预后(P=0.00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经积极原发病治疗后,治愈55例(91.7%),死亡5例(8.3%),其中死于新生儿窒息3例(5.0%),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3.3%)。
·临床经验·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5例分析李丽英(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急诊,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年9月 2011年6月NICU收治的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lt<150ˑ109/L)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是第一位病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
结论:凡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尤其是母亲妊娠晚期存在感染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在新生儿期比较常见。
出生时约1% 5%新生儿有血小板减少,严重者血小板减少<5.0ˑ109/L,占0.1% 0.5%。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血小板减少患儿占22% 35%,故早期诊断和处理对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男34例,女21例。
足月儿10例,早产儿42例,过期产儿3例。
顺产37例,剖宫产18例。
入院体质重<2500g38例,>2500g 17例;发病日龄:≤7d31例,>7d24例;母亲孕期并感染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
血小板计数<150ˑ109/L即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1.2病因: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其中先天性梅毒1例。
新生儿窒息8例(14.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1.8%),红细胞增多症1例(1.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例(10.9%),Rh溶血病1例(1.8%)。
见表1。
表15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例(%)]病因日龄≤7天日龄>7天合计(%)新生儿感染16(29.1)22(40)38(69.1)新生儿窒息8(14.6)08(14.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1.8)01(1.8)红细胞增多症1(1.8)01(1.8)DIC4(7.3)2(3.6)6(10.9)RH溶血病1(1.8)01(1.8)合计3124551.3临床表现:35例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淤斑,其中1例除皮肤黏膜出血外伴肺出血,2例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例表现为扎针处出血不止,1例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6例颅内出血。
危急值处理1.血小板:血小板低于30×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此值,可致自发性出血。
若出血时间等于或长于15分钟,和(或)已有出血,则应立即给予增加血小板的治疗,同时要查明导致血小板降低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000×109/L高于此值常出现血栓,若此种血小板增多属于非一过性的,则应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并针对导致血小板增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2.PT延长:常见原因: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
APTT时间延长: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PT及APTT延长处理:根据病因行对症处理,积极处理原发病,必要时可输相应的凝血因子、冰冻血浆、血小板等.4.血糖:(1)血糖小于2.2mmol/L:1、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2、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萄萄糖持续静脉滴注。
3、胰高血糖素的应用有条件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但胰高血糖素价格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用拜糖平治疗的病人如发生低血糖则需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应用治疗.(2)血糖大于22.2 mmol/L:补液——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1。
总量:按体重(kg)的10%估算,成人一般4~6L. 2。
补液及胰岛素——两条静脉通道:A.补液:前4h:输入总失水量的1/3~1/2;前12h:输入总量的2/3;其余部分于24~28h内补足。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原因及危害引言: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是衡量血小板大小的指标。
正常的MPV范围是7.2-11.2 fL(飞升),如果MPV 偏低,则表示血小板的平均大小较小。
本文将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危害。
原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影响MPV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遗传疾病,如Fanconi贫血、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都与MPV偏低有关。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发育异常,使其大小较小。
2. 骨髓疾病:骨髓是血小板的主要产生地。
某些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纤维化等,可以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并且血小板的平均大小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情况下,MPV偏低是骨髓功能异常的一个表现。
3. 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可以影响血小板的生长和成熟过程,从而导致MPV偏低。
例如,抗癫痫药物、抗凝血药物和某些化疗药物等,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大小和数量。
4.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自身释放的炎症介质会影响血小板形态和功能,使其平均体积偏低。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与MPV偏低存在一定关联。
危害:1. 凝血功能障碍: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出血倾向性增加。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 免疫功能下降:血小板不仅参与凝血过程,还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MPV偏低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降低,易感染。
3.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一些研究发现,MPV偏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关联。
低MPV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尤其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相关性较强。
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偏低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骨髓疾病、药物使用和慢性炎症有关。
MPV偏低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生儿常见血液系统问题及治疗方法新生儿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群体,他们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内面临着各种健康风险。
其中,血液系统问题是新生儿常见的健康难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生儿血液系统问题,并探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新生儿贫血贫血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红细胞功能异常,导致氧气无法充分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新生儿贫血的症状包括皮肤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药物治疗:新生儿贫血常常需要补充铁剂和叶酸,以帮助促进红细胞生成。
2. 输血治疗:对于严重贫血症状的新生儿,输血是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的有效方法。
二、新生儿出血新生儿出血包括皮下出血、颅内出血等,主要由于新生儿凝血机制不完善造成。
出血的症状有皮下淤血、呕血、抽搐等。
治疗方法如下:1. 维生素K注射:维生素K是促进凝血的重要物质,新生儿常常需要注射维生素K来增强凝血功能。
2. 血浆输注:对于出血严重的新生儿,血浆输注可以提供凝血因子,有效遏制出血情况。
三、新生儿白血病新生儿白血病是新生儿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指的是新生儿体内异常白血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浑身不适和贫血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1. 化疗:新生儿白血病需要通过化疗来消除异常的白血细胞,恢复正常造血功能。
2. 骨髓移植: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以替换异常的造血细胞。
四、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儿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血液凝固功能不足。
症状包括容易出血、皮肤出血点等。
治疗方法如下:1. 血小板输注:输注健康的血小板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血液凝固能力。
2. 药物治疗:通过给予患儿一些药物,如克勒酮和肾上腺素,可以帮助提高血小板生成和活性。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常见的血液系统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
然而,对于新生儿健康来说,预防还是最好的方法。
产检期间的全面筛查和妊娠期间的合理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血液系统问题非常重要。
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级标准及治疗方式如下:
分级标准:
1. 轻度:血小板数量为75-99×10^9/L。
患者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但可以从事日常活动,如洗碗、扫地、做饭等,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搬砖。
2. 中度:血小板数量为50-74×10^9/L。
患者应尽量避免日常活动,以休息为主,避免磕碰等引起出血的行为。
3. 严重:血小板数量为26-49×10^9/L。
由于血小板已经严重减少,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并遵医嘱使用咖啡酸片、升血小板胶囊等药物,提升机体的血小板含量。
4. 极重度:血小板数量小于25×10^9/L。
血小板数量极低,有自发性出血的危险,尤其是颅内出血,需要立即到血液内科或急诊科就诊,由医生立即给予输注血小板治疗。
治疗方法:
1. 观察和找原因:除了观察症状,还需要找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2. 糖皮质激素治疗:当血小板数量小于30×10^9/L时,一般会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3. 中药治疗:可以用一些刺激造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新生儿血小板低严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新生儿身体敏感脆弱,容易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严重会引起贫血,这些都是会导致血小板低下的其中因素,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宝宝的状态。
日常要注意饮食,尽量母乳喂养,补充维生素C,吃些水果蔬菜汁,加强营养供给,适量增加宝宝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等,那么新生儿血小板低严重还有哪些因素?
血小板很低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引起血小板减少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亦异.一般临床常见如下三种情况: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等
血液病以及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此时常伴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其中多数原因不明部分继发于自身免疫
病及应用某些药物后;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脾肿大等,血小板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赶紧去医院医治,不可忽视,很多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用了就升高不用就下降作为父母的你能做的是可以。
考虑食疗推荐以下方剂:参莲粥:取人参9克旱莲草9克白糖适量粳米60克,先将人参切片炖熟;旱莲草洗净煎汤去渣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
熬煮成粥加入人参即成,日服1剂连服数剂,具有补气养血功效。
红枣羊胫骨糯米粥:取羊胫骨1--2根红枣20枚糯米100克,先将羊胫骨洗净敲碎加水适量煎取汤汁去骨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和去核的红枣一同入锅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
继调味后即可食用,具有补脾养血补肾益气功效。
白茅根藕节煎:取鲜白茅根60克鲜藕节60节,将白茅根挖采后洗净切段,将鲜藕挖采后切下藕节洗净切片与白茅根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上下午分服.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功效。
花生米炖红枣:取花生衣30克红枣20枚,将红枣洗净与花生衣同入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煨炖30分钟即成,上下午分服饮汤吃花生衣嚼食红枣,具有补气摄血功效。
蜂乳牛奶:取蜂乳20克牛奶250毫升,将牛奶倒入锅中煮
沸晾至温热状态时加入蜂乳搅匀即成.早晨与早点同时服食,具有益气摄血补精养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