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政策是权威性公共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它由教育问题而产生,又为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此性质决定了教育政策研究必须以关注教育问题为前提和最终目的,主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如教育的政策问题是什么?背景如何?目标是什么?政策和实施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其受益者和受损者又是谁?等。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与个案研究方法,在论证教育政策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以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政策为例,对美国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从中揭示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该时期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尝试探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问题之间的互动作用。全文共分三部分。通过研究,笔者将美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即“人人享有优质教育”。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政策问题主要因未能实现上述基本理念而产生:大量处境不利儿童未能获得与正常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总体的教育质量不仅表现为国内测评结果的不良,也表现出在国际测评中的落后水平状态。本文第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第二部分主要关涉美国联邦政府20世纪80、90年代颁布和实施的主要基础教育政策——《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改革美国学校法》等主要宏观政策,三次高峰会议等主要政府行为以及在联邦政府引领下各州

响应联邦政府号召、进行“以标准为引领”的学校系统改革——其旨在解决诸如“联邦政府职责何在?”、“课程改革何去何从?”、“教师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如何选择教育?”、“改革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审视了21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引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与《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联邦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针对性及其对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解决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政府职责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评价问题等,其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即“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和理念。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同样存在,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规则相同,即都要能够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实现本国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因此,正确地认识并理解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关键词】: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71.2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12导论12-28第一部分: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揭发美国基础教育问题之报告年代28-62第一章美国基础教育理念与政策追求29-50一、教育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31-38(一)理解“教育机会均等”31-35(二)教育政策之“教育机会均等”取向35-38二、教育要提高质量38-42(一)跟不上世界步伐的美国教育39-41(二)教育政策之“教育质量”取向41-42三、承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42-50(一)回归“教育机会均等”43-44(二)美国教育的结果44-46(三)承诺“不让一个儿童落后”46-50第二章美国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50-62一、《国家在危急中》警醒美国教育50-57(一)《国家在危急中》调查美国教育状况50-54(二)全国性报告揭发美国教育问题54-57二、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现实57-62(一)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优异57-59(二)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均等59-60(三)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存环境令人堪忧60-62第二部分:弥合差距之教育政策——标准引领解决美国教育问题之年代62-187第三章全美教育目标期望高标准63-89一、第一次教育高峰会议初设全国教育目标64二、《美国2000》指引教育改革方向64-66三、《2000目标》法定全美教育目标66-74(一)何谓“优异”?66-67(二)《2000目标》继承和发展《美国2000》67-72(三)《美国2000))和《2000目标》的贡献72-74四、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重提“标准”74-75五、教育改革计划与方针之确定75-86(一)国情咨文定教育改革计划75-79(二)《所有儿童教育优异法》重申教育改革目标79-86六、第三次“教育高峰会议”再看教改新趋向86-89第四章联邦政府承担哪些职责?89-100

一、教育管理职责的重新划分89-93二、联邦政府的具体教育职责93-100第五章课程改革何去何从?100-116一、课程改革目标的确定100-103(一)改革课程之必须100-102(二)改革课程目标之确定102-103二、全国课程标准的建立与落实103-109(一)全国课程标准的制定103-105(二)州级课程标准的制定105-109(三)学校对州级课程标准的落实109三、教科书与评价109-112(一)教科书的开发、审定与提供110(二)课程标准的评价及其功能110-112四、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12-116第六章教师问题如何解决?116-151一、审视美国教师的问题116-124(一)教师培养的问题117-121(二)教师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低下121-123(三)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123-124二、“教师专业化”之政策倡导与肯定124-141(一)从《国家在危急中》到《准备就绪的国家》125-128(二)教师专业组织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128-134(三)国家教育机构政策倡导教师专业化134-141三、各州“教师专业化”之践行141-151(一)确定优质教学专业新标准142-146(二)教育学院系统内部的改革146-149(三)教育学院系统外部的支持149-151第七章学生如何选择学校教育?151-171一、颇受争议的“教育券”152-156(一)“教育券”的理论基础152-153(二)“教育券”计划的有限推行153-155(三)有关“教育券”的质疑155-156二、渐趋上升的特许学校156-171(一)建立特许学校之初衷157-159(二)特许学校性质与特点159-162(三)对特许学校的青睐162-164(四)对特许学校政策实施中均等问题的质疑164-171第八章绩效责任与学校改善171-187一、教育绩效责任实施现状171-177(一)教育绩效责任并非新鲜事物171-173(二)教育绩效责

任并非全民支持173-175(三)各州绩效责任政策实施现状175-177二、联邦政府对绩效责任的政策倡导与支持177-179三、州绩效责任政策制定与实施个案179-182(一)得克萨斯州的教育绩效责任政策与实施179-181(二)北卡罗莱纳州的教育绩效责任政策与实施181-182四、绩效责任发展趋向182-187(一)增值方式的采纳182-183(二)政府接管的实践183-184(三)公立学校的选择184-187第三部分:续写“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篇章——监控基础教改结果之绩效年代187-237第九章目标与现实之差距再现188-208一、美国中小学生在国际测评中的成绩189-196(一)美国中小学生在TIMSS中的表现189-192(二)美国中学生在PISA中的表现192-195(三)美国中学生在其他国际测评中的表现和位置195-196二、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存环境196-208(一)遭受污染的德育环境196-202(二)未能兑现的平等承诺202-208第十章设计新世纪教改蓝图208-237一、克林顿2000国情咨文总结成绩并倡新革命208-213二、《NCLB法》设计新世纪教改蓝图213-230(一)《NCLB》规划新世纪教改之蓝图213-220(二)《NCLB法》立法强化《NCLB》教改重点220-224(三)《NCLB法》的实施224-230三、布什连任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新动向230-237(一)教育领导及改革重心的变动230-231(二)总统论证美国公立高中改革231-233(三)针对性实施的若干计划233-237待续的结语237-246一、美国基础教育政策实施的积极成效237-242二、美国仍处于危急之中吗?242-243三、且行且珍惜的美国基础教育政策243-246附录246-254附表254-258参考文献258-273后记273-27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徐文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 refer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se issues. In recent year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2009,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decisively put the package in a timely manner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 major step. Keywords: Country ;Agriculture; Farmer; “T hree rural issue”; Policy ;Suggestion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因此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关于农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突出的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占美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208期)No.4,2012Serial No.208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越显密切。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各国均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策对教育实施计划、指导、协调与宏观调控。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奠基 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我国上亿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质量、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建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的安定与祥和。然而,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这意味着在我国1.3亿0—6岁儿童中,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仅一半,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与投入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如 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和满足所有0—6岁儿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的现状。 然而美国在政策层面做出了值得业界关注的努力,即通过一系列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起点公平,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几近普及。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与发展任务,但截至今日,国家尚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政 策出台,我国学前教育依然面临着入园难、 入园贵、质量低的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经验。 一、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主线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政策制订与实施,挖掘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处境不利儿童指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儿童,主要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新移民家 庭、 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的学前儿童,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儿童,如身体残疾或有心理[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和演变的价值取向突显“排富扶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运用国家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帮助其获得学前教育机会;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这使得其国家资金投入增加、受益儿童数量递增,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我国目前仍面临着入园难、普及率低、质量低的困境,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国应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通过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11-8-20;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12-3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课题“幼儿双语音乐教育整合课程研究”(编号:ELA1004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宋占美,E-mail :songzhanmei@https://www.doczj.com/doc/4912926559.html,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宋占美**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5

公共政策期末考试

1,公共政策的含义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s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做与不做的事情。政府要处理许多事务:调节社会内部冲突;动员人民协同对外;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象征性的奖励与实质性服务;以税收的形式,从社会中汲取资金。因此可以说,公共政策涉及调节个体行为,构建官僚体系,分配利益,征税,或同时完成这些事务 2,研究公共政策的意义 Political science is the study of politics---the study of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It is more than the study of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political science is als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的学问,它研究的是“谁得到了什么,何时得及如何得到”等问题。因此政治学不仅限于对政府制度的研究,政治学也要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即描述和解释政府行为的原因及结果 3,我们从政策分析中主要可以学到什么? First, we can describe public policy---we can learn what government is doing (and not doing) in welfare, defense, education, civil rights, health, the environment, taxation, and so on. 第一、描述政策政策分析,我们能够描述公共政策------可以得知政府在社会福利、国防、教育、公民权利、医疗卫生、环境、税收等领域里正在做的事情(或者不做的事情)。Second, we can inquire about the causes, or determinants, of public policy. Why is public policy what it is? Why do governments do what they do? We might inquire about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on public policy. 第二、调查原因。通过政策分析我们能够探究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为什么公共政策是这样的?为什么政府做这些事情?为此,我们可以探寻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 Third, we can inquire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r impacts, of public policy. 第三、探究结果。通过政策分析,我们能够追寻公共政策的结果或产生的影响。 4、政策分析的含义 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 A primary concern with explanation rather than prescription. 1、政策分析主要关注的是政策的解释说明而不是提出政策建议 A rigorous search fo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ies. 2、政策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原因与结果 An effort to develop and test general propositions about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ublic policy and to accumulate reliable research findings of general relevance. 3、政策分析还试图发展并检验关于公共政策因果的一般性命题,以及积累具有普遍意义 的、可靠的研究结果 5、政策分析的局限性 一、政府权力的有限性Limits on Government Power 二、社会问题认定上的分歧Disagreement over the Problem 三、政策解释的主观性Subjectivity in Interpretation 四、人类研究设计的局限性Limitations on Design of Human Research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在传统的观念中,幼儿园担当着保姆的角色,不过是带孩子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做做游戏,仅此而已。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地位和重要程度也远比不上小学教育。 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负责实施小布什政府资金总额最大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苏珊·纽曼,对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她在刚刚出版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儿童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国家长远的减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政府应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学前教育,而不是花在免费高中教育上。 传统意义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该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是面向所有儿童?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苏珊·纽曼,就上述问题展开了交流。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尽管政府对公立学校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但无论学校能对学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会被儿童贫困率过高这一残酷现实所消解。近30年来,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上升了240%,但学生的成绩依然和以前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教育,一些项目投入的总资金甚至达到70亿美元,但各种项目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却大相径庭。 例如,与小学低年级高度专门化的阅读补救项目相比,“开端计划”主要是针对3-4岁贫困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每名儿童的平均花费约6666美元,而阅读补救项目中平均每名儿童花费为15000美元,每年的总体支出要比“开端计划”超出21亿美元。相比之下,“开端计划”不仅仅在经济上更高效,在促进贫困儿童未来的能力发展上也效果明显。 对此,苏珊明确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在那些没有效率和高回报的项目上继续投入,而是将公共经费投入到更为迫切的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不是保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帮助儿童如何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脑发展方面,有非常充足的教育成分,能极大地帮助贫困儿童从根本上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苏珊看来,政府决策者并没有看到学前教育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能给贫困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就没有办法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真正走出贫困。 苏珊还以任职教育部部长助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助手排错了日程,把她送到了一所两年前曾参观过的学校。这所学校曾借助极其有效的阅读项目,成为帮助贫困儿童走出困境的典型代表。但后来,学校转而支持另外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教育项目,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优秀教师开始成群结队地离开。 “优秀的学校能帮助贫困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走得更远,但教育不公平深深根植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只靠学校无法根治整个问题。”苏珊认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儿童,需要政府认识到学前教

美国阅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93期 2010年04月 183-216頁 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 張佳琳* 摘要 閱讀能力是國民教育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美國是個移民色彩濃厚的國家,學童閱讀能力一直呈現極大差距,故政府當局積極期望以國家施政提升閱讀教育成效。本文藉由政策及文獻分析,探討美國主要閱讀政策之內涵,並將其分為「倡導期」、「挑戰期」、「優先期」、「衝頂期」等四個階段,呈現其從倡導閱讀活動、推動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到逐漸重視閱讀教學與評量之歷程,並分析相關政策對閱讀論戰、閱讀教學與評量之影響,探究其值得我國參採之借鑑。 關鍵詞:閱讀政策、閱讀教學與評量、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 *張佳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a222209999@https://www.doczj.com/doc/4912926559.html, 來稿日期:2010年1月20日;修訂日期:2010年2月6日;採用日期:2010年4月15 日

第 九十三期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a Lin Chang * Abstract Reading capacity is the key index of the success of civi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land for immi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countered the problem of the unequal capacity of reading among students. Aware of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such fac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various policies, hoping to give all students the same capacity of reading.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cuments, analysed the policies of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etc., we divide them into 4 phases: reading promoting, reading challenging, reading first and reading to the top. Our work shows that these policies have well promoted reading. Keywords: r eading policy,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 C hia Lin, Chang, Part-tim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 Education University E-mail: a222209999@https://www.doczj.com/doc/4912926559.html, Manuscript received: January 20, 2010; Modi ?ed: February 6, 2010; Accepted: April 15, 2010 184

公共政策方面毕业论文

公共政策方面毕业论文 浅谈我国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进入到了经济的新常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由高速向中低速发展,社会不同领域都面临着改革,改革环境也是阻碍重重。而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 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 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三农”问题 仍然是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中央对农业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在中全面部署了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要求加大政策措施,提高支农惠农力度。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 各级政府多年来都在致力于研究并出台一系列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主要有财政支农政策、 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现代化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促进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着农村社会 全面建设,使农民能够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得到 实现,则依赖于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但是现行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不论是政策问题还是 执行问题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国家扶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促 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初衷没有得到实现。因此,清楚的认识到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二、我国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对“三农”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和农民增收都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得看到,相关政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存在于收入 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这三个方面。 一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存在的问题 政策合理性的欠缺。涉农收入分配政策虽然大体上制定的合理,但政策本身在制定的 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譬如涉农税收政策中,国家对许多农业生产资料饲料、化肥等在生 产和销售环节都实行免税或者减税政策,政策的初衷是让农业生产者减少购买生产资料的 成本。但在流通环节,诸多商家会把价格抬高,生产厂家或经销商真正获利,农民并没有 真正得到实惠;政策可操作性的欠缺。现行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在实际的贯彻过程中会遇 到了政策执行贯彻主体和受惠群体的阻碍,政策执行起来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执行机关的执行,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也是一样。政策执行人 员素质、执行部门功能都对政策贯彻执行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贯彻部门人员内部

美国教育投资体系现状与政策

美国教育投资体系现状与政策 何秀超发布时间:2005-08-31 00:49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州与地方政府(学区)对教育的投入远大于联邦政府,且有增长趋势。因美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权力。据统计,1999年,教育经费占州和地方政府支出的 35%左右。美国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拨款多于高等教育的拨款。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 美国中小学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经费来源包括联邦、州和地方(学区)三级政府拨款,其中以州和地方提供经费为主。目前,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小学投入的比例分别为8%、49%和43%。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拨款大多来自政府预算,即政府日常收入所依赖的各项税收。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是联邦和州政府支持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财产税是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 联邦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拨款占总体的比例并不大,绝大多数是对特定的教育项目的专项拨款。地方政府所承担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地方财产税,学区支持中小学经费的能力基本取决于地方财产总值。因各地财产状况差别很大,同样税率所产生的财产税往往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投资体系只注重于教育投资的平等性,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绩。近年研究发现,虽然教育经费与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紧密联系,但教育经费的多寡并不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如何通过有限的教育经费提高教育产出,便成为教育财政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NCLB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通过后,各州更致力将投入与教育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联系。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奇缺。 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经费越来越多,但并没有换来学生成绩的提高,事与愿违。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由于美国公立教育处于垄断地位,缺少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为此,有些地方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体制弊端,给予家长和学生具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力。学校为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采取多种办法,并提高教育经费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 摘要:公共政策是国家制定政策为祖国的各种公共问题,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制定策略的一门政策制度。公共政策公分四个主要阶段: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概念、意义、类型、功能、特性。 公共政策的导论 政策科学的发展: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3年,拉斯维尔在其备忘录上提到“政策科学”这一术语,1950年,拉斯维尔与劳纳主编了《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 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在政策评估、政策执行和政策终结方面形成了各种理论。 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方政策科学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 概念: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具有公共性、价值性、权威性、动态性。功能:一,目标导向功能,目标导向功能指的是公共政策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社会经济朝向这一目标发展。二,法律规制功能,经济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许可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产品或服务的价

格或质量、交易方法和条件所进行的规制;社会性规制为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福利以及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而对危害社会安全和秩序的行为实行的规制。三、利益协调功能,利益协调功能就是对国家和地方范围内出现的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它不断趋于和谐。四、政治象征功能,这类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也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它用宏观的规范性话语来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确立调整社会秩序的标准与条件,以此来达到表达政府政治态度和决心、表明政府立场的作用。五、社会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指公共政策能够运用其财政的物质动力来实施其具体措施,以达到改变现状、实现预定目标的作用。类型:从政策内容标准来划分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军事政策、外交政策;从政策层级标准来划分有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从政策功能标准来划分有分配性政策、规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主体: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最主要的政策制定主体,它代表着国家意志的表达);官僚机构(官僚机构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党是进行政治整合,政治意志表达的政治组织。它由具有共同志愿和政治理想的公民组成,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参加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影响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党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两大类);利益集团;思想库(思想库主要是由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对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等过程进行跟踪式的分析、咨询、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等的组织机构。思想库有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政策是权威性公共政府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行动准则,它由教育问题而产生,又为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此性质决定了教育政策研究必须以关注教育问题为前提和最终目的,主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如教育的政策问题是什么?背景如何?目标是什么?政策和实施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其受益者和受损者又是谁?等。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与个案研究方法,在论证教育政策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基础上,以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政策为例,对美国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期望能够从中揭示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该时期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并尝试探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问题之间的互动作用。全文共分三部分。通过研究,笔者将美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即“人人享有优质教育”。20世纪80年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政策问题主要因未能实现上述基本理念而产生:大量处境不利儿童未能获得与正常儿童均等的教育机会,总体的教育质量不仅表现为国内测评结果的不良,也表现出在国际测评中的落后水平状态。本文第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第二部分主要关涉美国联邦政府20世纪80、90年代颁布和实施的主要基础教育政策——《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改革美国学校法》等主要宏观政策,三次高峰会议等主要政府行为以及在联邦政府引领下各州

响应联邦政府号召、进行“以标准为引领”的学校系统改革——其旨在解决诸如“联邦政府职责何在?”、“课程改革何去何从?”、“教师问题如何解决?”、“学生如何选择教育?”、“改革成效如何评价?”等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审视了21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引证《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与《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联邦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针对性及其对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旨在解决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如政府职责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评价问题等,其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即“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和理念。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同样存在,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规则相同,即都要能够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实现本国的教育目标和理想。因此,正确地认识并理解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关键词】: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美国基础教育政策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571.2

关于公共政策的论文集锦

关于公共政策的论文集锦 下面是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国反收购之立法政策: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基础与保障 一、引言:国作出反收购立法政策选择的迫切性 所谓上市公司反收购,乃相对于上市公司收购之敌意收购而言,是指目标公司为防止其控制权发生转移,而采取的旨在预防或阻止收购人收购本公司股份的对抗性行为。从表面上看,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反收购主体,但实质上目标公司管理层或其所代表的控制股东才是真正的反收购主体。在面对收购压力时,目标公司管理层被置于最为困难的处境,他们只有有限的几种选择:荐接受或拒绝收购要约,并且同时对此阐述理由;或者简单地发表一个大意为管理层保持中立或目前不能对要约收购利弊评判的声明[1]。因此,在敌意收购发生或可能发生时,目标公司管理层或控制股东自然希望采取反收购措施,以维护其作为公司控制人的既得利益。应当说,作为国际并购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行为,反收购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包括英国这样的传统上对上市公司反收购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国家,都允许上市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2]。 就我国而言,在股权分置背景下,由于敌意收购在公司并购中比例极小,因而反收购行为也不多见。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

在全流通背景下,敌意收购与反收购的市场地位必将逐渐提升。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8月2日发布并于同年9月1日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系对200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修订),已对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制度作了重大修订。《收购办法》明确规定收购人既可实施全面要约收购也可实施部分要约收购,还规定部分要约收购可兼采现金、证券方式,只有全面要约收购才必须提供现金选择。该修订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收购人的收购成本,在全流通背景下,使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受此影响,敌意收购在我国似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为防范敌意收购的发生,不少上市公司已未雨绸缪,通过修改公司章程采取了一些防御性反收购措施。此外,在西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反收购措施以及我国1993年以来所发生的反收购实践,也受到各上市公司尤其完成或即将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高度重视。 但就我国反收购立法而言,则无论是新《证券法》还是《收购办法》,都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而承担反收购具体规范任务的《收购办法》还存在着与全流通背景下必然存在的反收购需求相矛盾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在我国反收购实践中,由于规范的缺失,目标公司所采取的反收购措施往往存在合法性争议。譬如,在我国证券市场影响很大的广州通百惠公司收购胜利股份、大港油田收购爱使股份、北京裕兴公司收购方正科技等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实际上都存在着反收购措施是否合法的问题。在敌意收购与反收购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势必要通过立法加强法律规制。尽管《收购办法》修订稿如今已获通过

公共政策论文范文集锦

公共政策论文范文集锦 公共政策的论文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试论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 学术界对利益集团的概念有诸多说法。20世纪50年代,戴维?杜鲁门首次提出“利益集团”的称谓,他认为利益集团是任何建立在享有一个或更多共同看法基础上,并且向社会其他集团或组织提出某种要求的组织。”英国学者格雷海姆?威尔逊在其著作《美国的利益集团》中写到“一个利益集团是一种组织,它设法代表一些有着一种或几种共同利益或共同信念的个人或集团。” 这里,我们可以对其作出这样的定义:利益集团是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态度的社会成员所联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它以增进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时常通过其组织优势对政策的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压力的方式来达成其目标,所以也称为“压力集团”。 一、我国的利益集团及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 (一)我国利益集团形成的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大众的现实利益分化尚不明显,传统的政治话语断然否认不同社会阶层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因此不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阶级阶

层结构分化剧烈,新的利益阶层逐步形成,各种利益取向的利益群体也不断涌现,活跃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其影响,向政策制定者表达其利益诉求,或者提出各种政策意见和建议,以期影响政策结果。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利益集团一词才大方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变迁、政治治理的又一崭新视角。 1.我国利益集团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结构不断分化重组,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这使利益集团的大量形成和逐步发展具有了客观的社会基础。 (2)公民利益意识的觉醒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是具有相似利益的人们为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的集团意识的形成(集团意识是客观上具有共同利益基础的社会群体,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以及运用集体力量实现或维护其利益的意愿和倾向),为利益集团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3)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党和政府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发展,为利益集团的形成提供了宏观的政治条件和制度背景。 (4)现代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利益群体的组织化成本,为利益集团的形成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持。这些条件的聚合使得我国利益集团的大量形成成为一种客

美国教育论文

近几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教育研究者们在考察了各类中小学后发现,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学生的品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小学花了约三年,中学花了六年左右。考察成功地区成功学校教改的历程,可以发现这样三种现象:1、内部激发动力的现象,即学校为求更好地发展,激发出巨大的内部动力。2、积极面对外界变化的现象,也就是学校在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冲击时能卓有成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既充分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又能将外部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内部动力。…… 有识之士指出,美国的教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其一,这些成功只发生于为数不多的学校,也就是说改革的努力并未获得广泛的成效,我们无法一个又一个地“复制”成功的学校;其二,虽然有些学校教改初见成效,但我们却不能确保这些成效长期保持下去。考察一下这些学校的成功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虽然积极采取种种教改的举措,却疏于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学校取得成功的个别事例为数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获得成功的完整的运作体系是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学校是在这种体系下得到发展提高的。那些报道成功学校的研究者们,对这些学校是如何“起身飞跑”起来的,仍然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他们罗列总结了学校的各项成功,却无法发现成功运作的系统机制,更谈不上去促成更多此类学校的产生了。 有研究者指出,美国之所以难以全面推进教改,之所以难以维持教改的成果,是因为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和其周边基础结构的品质,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基础结构是指学校发展所必须的“软件”、“硬件”等外部条件。此外,社会对教改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我们如果能将上述教改中的三种现象结合起来作通盘思考,就不难发现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框架。这个框架融合了教改的“三要素”,必将极大地推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教改。 一、内部激发动力(内在要素) 众所周知,协调发展的学习氛围(或可称之为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但直到最近:由于弗莱德·纽曼及其同事们的努力,我们才弄清楚那些协调发展的学校成功的秘密。这种内在激发动力的现象可称之为改革的“内在要素”。弗莱德等研究者发现,有的学校在影响学生的品学方面做得异乎寻常得好,其基本因素可归结为下面三个方面: 1、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形成一种专业学习的小社会; 2、重视学生的品学表现,并不断对其进行评估; 3、及时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促进学生品学的提高; 弗莱德等人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成功学校和谐发展的秘密,同时也揭示了对学生不断进行品学评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变得更善于评估;即使没有外界教育责任制的压力,教师和校长也必须成为评估的行家。这种评估包括:①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能力。他们是否能就学生品学方面的资料进行阐述。②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完善教育指导计划的能力,并据此及时调整其对学生的指导或及时改变其他教育因素,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和谐发展的学校里,教育和评估相互反馈信息,并通过这种互动来促进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有些学校想从学校发展的“内在要素”中吸取教益时,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必须注意“结构调整”与“文化重建”之间的区别。“结构调整”顾名思义就是构架的调整,以及对机构的作用及相关构成要素的调整。举例来说,学校设立一个驻校教育参谋组或地区教育委员会就是一种结构的调整。结构的调整比起文化重建要容易得多,因为它可以通过立法来实现:其次结构调整本身对教育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能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文化重建。文化重建的过程就是形成专业学习的校内小社会的过程,就是从原来的对教育评估较少关注的

美国私立教育政策的若干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美国私立教育政策的若干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孙绵涛(华中师范大学) 前年,我作为福布莱特学者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学一年,其间研究了美国私立教育政策。以下就是我对美国私立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的一些初步认识。 一 美国私立学校教育可以这样来概括,即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影响好。所谓历史长,是指美国私立教育的历史要比公立教育长。美国独立以前,学校完全是私立的。当时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就有了读写学校和带有慈善性质的贫民学校,以及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等教育方面,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分别成立于美国独立前的1636年、1701年和1755年。美国公立教育的产生还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事情。如美国在1834年才出现第一所公立小学,1839年在麻州才开办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所谓比例大,是指美国私立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据美国私立学校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School)1 994年统计资料(NAIS Statistics)介绍,美国私立中小学数为2469 0所,占全美中小学校总数109268所的23%;私立中小学的教师数占全美中小学教师数的12%;私立中小学校学生数占全美中小学生数的11%。以上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占全美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美国私立高

等教育的统计数。所谓质量高,是指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私立大学和私立中小学。众所周知,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一批久负盛名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哈佛建校至今,已培养出了6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以万计的政界要人、商界巨子和学界泰斗。哈佛的高质量是有口皆碑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剑桥友人学校及密尔顿学园也是全美知名的私立中小学。这些学校毕业的多数学生能以高分考取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正因为美国私立教育的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所以美国私立教育的声誉较之于公立教育要好。笔者在哈佛大学进行美国公私立教育的比较研究访谈时,与对美国公立教育的某些责难声相反,听到的则是对美国私立教育的赞扬声。在美国,不仅有钱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有些不富裕的美国人也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学习。原因是这些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孩子会在私立学校学得更好。前几年,尽管美国的经济并不景气,不少美国人抱怨他们的收入不高,且私立学校的学费比较昂贵,但据NAIS1994年统计,1993年至1994年,美国私立学校的入学率增加了2.3%,而前两年分别只增加了1.7%和1.0%。 美国私立学校之所以办得比较好,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与美国有一套适合于私立学校发展的政策有关。 首先,美国有适宜于私立学校发展的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体制从构成的要素来说,它由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两部分组成;从这两因素所组成的体制系统来说,它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两部分组成。从私立学校教育体制来看,美国允许公民举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

美国公共政策小论文

0专业:通信工程班级:5班姓名:黄依国学号:2014210139 关于美国枪支问题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 【枪支存在到底合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自1865年林肯总统、加菲尔德总统、麦金莱总统和肯尼迪总统被暗杀以来,枪支暴力对美国人来说已相当常见。最近我们总是看到在美国的一些枪支事件的报道,譬如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巴巴拉市的分校附近街区23日晚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包括枪击嫌疑人在内的7人死亡,另有7人受伤,更让我们吃惊的是:每年都有超过10万美国人遭遇各种枪击,平均每天死伤高达291人!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美国枪支法案的颁布, 美国的枪械法是基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纪律优良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受侵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及州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来保证枪支的合理化,我们有时会大感吃惊,拥有枪支不会更混乱吗?我们知道美国的文化是十分复杂的,它是有着移民文化的国度,肯定会处处存在矛盾。因此,美国必须让枪支的存在合理。 我们知道,自肯尼迪总统被暗杀后,枪支问题又引起了争议。为什么枪支就是不禁止呢。我认为,枪支的制定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安全问题,在美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许拥有枪支就可以推翻不合理的政府,毕竟,我们知道,美国人就是这样推翻英国人的统治的。对于枪支的执行,我们会看到美国对枪支的一些管理,譬如买枪者必须有合理的身份,其次还要满足一定的的年龄,最后还要登记备案,警察再调查,有可能还要考试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让枪支合理化。对于对枪支的评估,有时候,枪并不是枪,更是一种权利。只要你合理运用,这都是允许枪支存在的。最后,只要政府能够处理好种族歧视问题,毒品问题等等,更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枪支的管理,枪支存在就是合理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枪支是无法禁止的,也没有证据说,美国人拥有枪支就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所以,第一,我们必须承认枪支合法性的存在,既然美国都认可枪支,那么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可能说哪一天美国被侵略,希望每个人都能出力,虽然说会比军队差一些,但是人数和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加上具有一定攻击的能力,一定会成为一股不小的阻力。第二,有人说,枪支问题导致了犯罪,但我要问,犯罪就是枪支问题导致的吗?我不否认,但是,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种文化的融合必然会导致冲突,只不过这种冲突的解决方式是以枪支解决,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