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战略走向:基于《美国教育部2012-2016国际
- 格式:pdf
- 大小:312.24 KB
- 文档页数:5
2011年第1期(总第372期)No.1,2011General ,No.372EDUCATIONAL RESEARCH——————————①“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 )”的含义在于:单纯发展经济是不好的,而更加全面、均衡的发展,才能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这一概念同“包容性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 )”一起,为近期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总署、欧盟、亚洲开发银行所倡导(《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9月28日)。
胡锦涛主席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代表中国政府首次确认“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编者按:2010年3月29日,“国际教育政策研判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到会并发表了指导性意见。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从事教育政策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20多位专家出席了研判会。
与会专家评介了2008年以来部分国家教育政策变化情况,对全球范围教育政策走向做出判断。
本刊特刊发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对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发言和对各国教育政策跟踪研究所进行的综合与分析,呈现2008—2009年各国教育政策的趋势及特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国家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推进,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将以信息的发展、传播和分享为基础,国际竞争焦点也逐渐转移到知识竞争上来,而知识经济的所有要素都依靠现代教育。
一国能否建立起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竞争和兴衰,凸显教育在国家战略能力构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正是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制定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战略规划,以求赢得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推动自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文化的国家,中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积极行动起来。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方式,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明确了其基本原则和目标。
基本原则包括开放性、多样性、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开放性意味着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鼓励国内教育机构与海外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多样性要求提高国内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鼓励国内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互惠互利强调国际合作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双方共同参与共同获益;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合作应该长期稳定进行,不仅仅是短期的一次性活动。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包括:一是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使中国高校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三是推动学术研究合作,促进学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四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同时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2021年5月20日*该文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策略的国际比较研究”(19YJA880059)、2019年度大同市软科学项目“大同市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9189)、2019年度大同市科技计划平台项目“运用信息化促进大同市教育精准扶贫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建设”(2019201)的研究成果投稿网址:摘要关键词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从资金和硬件设施援助的相关政策、软件和优秀教育资源帮扶的相关政策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三个方面对美国教育信息化扶贫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解读。
并基于上述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五个启示,以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扶贫政策教育信息化NETP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启示*王丽珍1蒋仁木2(1.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山西大同,037009;2.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201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项目,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1]。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2]。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同时,如何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摘要:近年来,国际教育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
文章介绍了美国中小学实施国际教育的原因、国际教育在州和学校层面开展的政策与实践,同时也指出国际教育目前仍面临的问题。
美国国际教育的开展对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国际教育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危机的频繁出现,美国越来越感到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命运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美国不能做孤芳自赏的国家,科技与军事的强大不足以使美国永远处于领先地位,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沟通、对话,不断理解别国的历史与文化,才能使美国得到别国的信任与支持,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共同发展。
一、开展国际教育的原因(一)经济发展需要美国近些年来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投资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已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0%。
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中小型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目前美国就业市场中每6个工作岗位就有1个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
美国经济界研究表明,世界2/3的购买力和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21世纪的美国劳动者既要掌握高科技知识,又要具有熟练的国际沟通与理解能力。
因此开展国际教育,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是美国教育领域为未来培养合格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二)安全保障需要正如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教育界造成的强烈震撼一样,“9·11事件”的爆发也给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不同和对不同宗教信仰的误解是“9·11事件”的根源,反恐策略必须从军事打击上升到文化与意识的沟通与同化。
因此,加强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和外国语言的学习是保证美国国土安全的举措。
过去,美国对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研究仅局限于大学的专门研究机构,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很少有国际方面的知识。
新西兰国际教育战略:动因、目标与价值取向作者:杨蕊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11期摘要:国际教育是各国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对于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种动因的推动下,2018年8月新西兰教育部出台了《2018-2030年国际教育战略》,以进一步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
该战略主要有三个目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学生体验、促进国际教育可持续增长、培养全球公民。
此次政策改革体现出了多种价值取向,如注重市场化发展、注重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化等。
但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处理好国际教育的市场化倾向、改善基础设施等问题,成为新西兰国际教育政策改革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新西兰国际教育政策改革各国的国际教育政策是本国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本国国际教育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推动本国国际教育进程,国际化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西兰对于本国的国际教育十分重视,并致力于以课程国际化、教学研究国际化等各种方式推进本国国际教育的发展[1]。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教育发展,并最大限度提高教育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经济价值,新西兰政府于2018年8月出台了《2018-2030年国际教育战略》(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 2018-2030),作为对2011年出台的《国际教育领导声明》(Leadership Statement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进一步调整,以推进新西兰的教育国际化进程。
此次出台的国际教育战略体现了新西兰对于国际教育的重视,是新西兰国际教育转折式的发展,对于新西兰国际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国际教育政策改革的动因任何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有动因。
新西兰政府认为,保持未来教育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推动教育的国际化。
为进一步促进新西兰国际教育的发展,出于以下原因的考虑,新西兰政府颁布了《2018-2030年国际教育战略》。
福师《比较教育学》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捷克大教育家()在唤起欧洲各国关心外国教育,努力争取相互理解与和平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 夸美纽斯. 朱利安. 萨德勒. 阿尔特巴赫正确答案:2. 比较教育学界人们常说的“比较教育之父”指的是( )。
. 阿尔特巴赫. 朱利安. 萨德勒. 康德尔正确答案:3. 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教育比较。
法国的( )在《对国外教育和教学的不同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一文中,对欧洲各国的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 康德尔. 巴塞. 萨德勒. 阿尔特巴赫正确答案:4. ____布什总统签发了由教育部长亚历山大负责起草的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
. 1985年. 1989年. 1991年. 1996年正确答案:5. 1986年6月,苏共中央公布了____。
经过9个多月的全民讨论,1987年3月正式公布。
. 《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 《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正确答案:6. ( )有着世界上最庞大、最发达、最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
. 日本. 美国. 法国. 德国正确答案:7. 1948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____,把受教育权规定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 《世界人权宣言》. 《儿童权利宣言》. 《联合国宪章》. 《学会生存》正确答案:8. 日本现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____。
. 教育部. 文部省. 国家教委. 联邦教育部正确答案:9. 美国第一所注重学术研究的研究型大学是( ),它首先创立研究生院,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 哈佛学院. 哈佛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赠地学院正确答案:10. 霍尔姆斯在杜威和波普的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称为____。
. “问题法”. “比较四步法”. “反省思维五步法”. “科学量化法”正确答案:11. 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是____。
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作者:张迪任瑞瑞樊清华于晓霞孙玉芳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年第06期[摘要] 本文通过对全球胜任力理念及其发展的介绍,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培养医学生全球胜任力应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个维度,以山西医科大学的探索实践为例构建了医学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的经验,从国家战略、医学院校教育以及医学生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全球胜任力;医学教育;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19-0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并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10年发表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对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做出了展望,提出将胜任力的培养作为未来医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号召各地区医疗工作者开阔国际视野。
同时,国家于2015年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迅速走上国际化的道路[1]。
随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医药卫生事业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这都要求医药卫生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
因此,新时代医学教育要以担当民族复兴伟大重任为着力点,站在高远的历史角度,拓展国际化视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全球胜任力的发展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二战结束初期,为稳固其战后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先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通过《富布莱特奖学金法案》、五十年代通过《国防教育法》等条例来支持对具备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培养[2]。
到冷战中后期,美国意识到要培养具备国际适应力的人才来应对世界多元化的趋势。
于是,在八十年代末期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发表的《为全球胜任力的教育》首次应用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并强调其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CISA《2023年至2025年战略规划》解读
孔勇;鲍旭华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化》
【年(卷),期】2022()10
【摘要】2022年9月12日,美国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发布了《2023年至2025年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这是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机构的第一个全面战略规划,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美国CISA基于2018年11月发布的《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法案》创建,根据法案要求,国土安全部(DHS)下属的国家保护与计划局(NPPD)及相关机构进行重组,资源和责任全部转移到CISA,旨在保护国家的网络和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总页数】8页(P39-46)
【作者】孔勇;鲍旭华
【作者单位】路云天网络安全研究院;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多举措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国际竞争力——《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2014-2018年)》解读
2.《美国材料基因组计划战略规划》要点解读会
3.以均衡促进教育以教育提振经济--《美国教育部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解读
4.打破学科界限、融合不同资料,在时域探索地球中关键元素的循环和分配——美国国家科学基
金会(NSF)地球科学十年战略规划解读5.发展GNSS基础设施,满足新的科学需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地球科学十年战略规划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校合作的国际趋势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的发展就像一项复杂的、浩大的工程,学校和家庭作为儿童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场所,只有在儿童发展早期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儿童成人成才。
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全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家校合作研究和实践,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卓有成效,我们可以依据国情、校情,批判地分析和吸纳,顺应国际大潮,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一、家校合作的国际趋势(一)美国:国家政策为主导,制度化的家校合作起源1815年,美国在波特兰市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家长教育班,成为了现代意义上家长学校的雏形。
1897年,“全美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成立,这是家校合作最初的组织保障。
20世纪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学校强调家长指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参与式管理思想开始盛行,但仅仅是有限的被动的参与。
20世纪80年代,家长由参与学校教育的“局外人”转变为“局内人”,两次重要的管理权下放改革之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同时形成了完善的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美国教育部长贝尔在《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报告中倡议家长,要做“学校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制订的规范中小学教育的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学校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1994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家中参与教育定为美国教育八大目标之一;1998年,美国专门制定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六项标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家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学校社区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家长自主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参与孩子学校的帮助和指导……随着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全国性的家长组织“全美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成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组织保障,开展了很多活动,成为了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力量。
总第419期2017年第11期《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edinfo@一、“一体两翼”国际教育合作格局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趋势深入发展。
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进一步凝聚共识,发挥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合作和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其中,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承担着“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
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先后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构建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框架与机制,国际教育合作开启了新的纪元。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以来,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历史使命,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以产教融合方式着力推进中美、中英、中德、中爱、中芬等国际教育合作,并在国际教育合作创新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国际教育合作理念,即以产教融合为主体,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两翼,以先进教育输入和本土化改造为基础,以“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为核心模式,打造国际教育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
首先,在合作模式上,采取“平台对平台”的方式。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着力打破过去点对点的合作方式,通过在国内建立一个面向国际合作的平台,并对接国外一个平台,或者与国外合作方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平台,形成一个平台化的合作模式。
通过多元主体开放合作、多层次的网络协同,形成一个具备自我演化能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个创新生态系统以人的创造性价值为核心,大型企业、创业企业、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社区学院等共同发挥作用。
其次,在合作主体上,采取“学校+企业”的方式。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双重进度计划把传统的分科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组,半天按能力分组,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在剩下半天内,则不分级,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
2.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3.“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4.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5.古儒学校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的一种学校。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
这种学校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7或8岁,学习内容主要有识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
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2.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给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这场运动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特许学校、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
培养全球胜任力:国外的经验及启示[关键词]全球胜任力;国际教育;跨文化交流;跨学科全球胜任力是一种更好地胜任全球范围内多种职务,适应全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素养。
它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
不论是出于自我实现还是人类进步的目的,具有全球胜任力对正在建构思维观念的青少年们来说尤为重要。
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进行深入探讨。
一、全球胜任力的概念界定有关全球胜任力的内涵,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其的界定侧重点有所不同。
美国国际教育发展协会(Americ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uncil)认为,具备全球胜任力即学习者能够理解人与世界的相互联系,掌握历史进程和全球事件的一般事实,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存在,以及理解多样性的丰富内涵。
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认为,具备全球胜任力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其他地域、文化和国际问题;使用英语及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在跨文化或跨领域的环境中工作,并积极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和民族的价值观。
戈德比(Godbey)等人认为,全球胜任力是一种在多种文化共存的世界中更好地生活、交流和工作的综合能力。
亨特(Hunter)认为,全球胜任力指思想开放且包容,积极理解不同文化规范,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和有效协作的能力。
简单来说,全球胜任力即适应全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全球胜任力包含多种能力素养。
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认为,在各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分歧中相互理解并有效沟通是使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能力,也是全球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奥尔逊(Olson)和克勒格尔(Kroeger)认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要同时具备知识储备能力、充分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在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有效沟通和互动的能力。
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角色——美国2017版《教育者标准》的解读马欣研1,2,朱益明1(1.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2. 上海开放大学 教务处,上海 200433)摘 要: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出台“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的《教育者标准》。
标准以美国2015版“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与ISTE2016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继承与发展了ISTE自1993年以来四个版本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在维度与指标的设置上都突出了时代特色与发展要求,变化了能力维度的呈现方式,更加强调教师的“学习者”“分析者”角色。
标准在重审教师在信息时代的角色与定位、思考师生教育技术标准一体化、配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注重标准的时效性与前瞻性等方面对我国相关标准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ISTE《教育者标准》;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标准制定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9.02.012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于2017年6月颁布《教育者标准》(Standards For Educators),它是ISTE 一系列“国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针对教育者的标准,也是四个ISTE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后的又一新版本。
2017版《教育者标准》以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不同角色为维度,以不同角色所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为指标,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其它同类型的标准有较大区别,对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能够对我国相关标准制订起到借鉴意义。
一、美国2017版《教育者标准》的由来(一)“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引领2015年12月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颁布名为《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的“2016版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简称NETP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