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文明,介绍了东非、西非、南非的文明代表。
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诸多领域的成就。
学习本课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世界各地区的多元性,增进对世界各地文明的了解和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了解埃及以外的非洲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概况,知道中古时期东非、西非和南部非洲产生过哪些国家,各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印第安人培育的各种农作物,认识到走向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合之前所学,知道中古时期文明范围的扩展,以及非洲和美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为后面认识理解西方殖民侵略对古老文明的冲击和毁灭提供基本背景。
解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3.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4.通过史料分析,尝试解释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兴衰的表现及原因,探析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5.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五、重难点重点: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难点: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美洲文明六、教学过程一、中古时期的非洲首先展示非洲的全貌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并且补充讲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非洲分成三部分的论断,再结合此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三大非洲文明的讲解。
初中地理美洲概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和组成。
2. 学生能够描述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和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特点。
4. 学生能够分析美洲大陆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类型。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美洲大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理解经济发展差异的态度。
##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美洲大陆的位置和组成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美洲大陆的位置,理解其位于西半球。
2. 介绍美洲大陆的北部边界是北冰洋,西部边界是太平洋,东部边界是大西洋,西北部与亚洲隔白令海峡相望。
3. 讲解美洲大陆由北美洲和南美洲两部分组成,以及巴拿马运河作为南北美洲分界线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和特点1. 引导学生理解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南美洲所有国家和北美洲的墨西哥。
2. 讲解拉丁美洲的居民组成,包括欧洲裔、非洲裔和原住民的后代,以及混血人种的占比。
3. 介绍拉丁美洲的语言特点,主要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分布,以及英语在加勒比地区的使用。
### 第三部分:美洲大陆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类型1. 分析美洲大陆的地形特征,包括北美洲的广阔平原、高山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等。
2. 讲解美洲大陆的气候类型,包括北美洲的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 第四部分:美洲大陆的经济发展1. 引导学生了解美洲大陆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墨西哥等。
2. 分析美洲大陆的经济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地图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美洲习题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b.了解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c.了解美洲的历史和文化。
2. 能力目标:a.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美洲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自然环境和资源;b.能够分析美洲历史和文化的特点;c.能够从不同角度讨论美洲的发展和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美洲地理和文化的兴趣;b.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c.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2. 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3. 美洲的历史和文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简洁的文字引入美洲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美洲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a.教师介绍美洲的地理位置,并指出美洲由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组成;b.教师列举美洲的主要国家和首都,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地理信息。
2.美洲的自然环境和资源a.教师介绍美洲的地理特点,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和盆地等;b.教师介绍美洲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等,并与学生讨论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3.美洲的历史和文化a.教师简要介绍美洲的历史发展,包括美洲原住民的文明、欧洲殖民和独立运动等;b.教师介绍美洲的文化特点,如美洲原住民的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并与学生分享相关的图文资料。
第三步:讲解练习(3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学生在个人或小组完成练习,并监督答案。
第四步:讨论交流(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美洲的发展和问题,如环境保护、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等。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思考过程,强调重要的观点和观察到的问题,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评价,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过程;2.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和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初中地理美洲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以及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
2. 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语言、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 了解两大洲的环境、地形特征,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 掌握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5. 通过事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经济部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读图法:通过观察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3. 启发法:通过提问和事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美洲吗?美洲有什么特别之处?2. 回答:美洲是地球上的一块大陆,它位于西半球,与亚洲、欧洲和大洋洲相邻。
二、新课内容1. 美洲的位置1) 美洲大陆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邻。
2) 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它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对于国际航运具有重要意义。
2. 拉丁美洲1)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南美洲和中美洲的国家。
2) 拉丁美洲的居民组成复杂,包括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
3) 拉丁美洲的语言主要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与欧洲的殖民历史有关。
3. 美洲的环境和地形特征1) 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2) 南美洲地形特点是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部的广阔平原。
4. 美洲的气候特征1) 北美洲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受地形影响,气候差异明显。
2) 南美洲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多样丰富。
5. 美洲的经济发展1) 美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国家,而其他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
初中地理湘教版美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 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 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读图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美洲大陆的位置和地理分布。
3. 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找出美洲大陆的位置。
2. 向学生解释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由来。
二、新大陆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明确美洲的地理位置。
2. 教师讲述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解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三、北美洲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北美洲气候类型图,了解北美洲的气候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等。
四、拉丁美洲1. 教师向学生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包括南美洲、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地峡和加勒比地区。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分布。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拉丁美洲的经济、文化和人口特征。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美洲的发展和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指出美洲大陆的位置,明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2.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 学生能够理解拉丁美洲的概念,并了解其地理、经济和文化特征。
教学准备:1. 世界政区图、美洲地形图、北美洲气候类型图。
2. 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3《美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3《美洲》是关于美洲大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以及美洲的特色文化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美洲大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各大洲的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美洲大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美洲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洲大陆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以及美洲的特色文化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学生能够分析美洲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洲大陆的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洲大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主要国家以及美洲的特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2.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美洲的地理特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美洲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分析其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美洲大陆的认识;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美洲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准备与美洲相关的案例分析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4.准备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美洲的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美洲大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洲教学设计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和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重点介绍美洲地区的教学设计,包括其特点、目标和方法等方面。
一、美洲教学设计的特点美洲地区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文化背景:美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和包容多样性。
2. 多语言环境:美洲地区的教育系统通常面对多语言环境,教师需要设计适合不同语言背景的教学方案,提供多元化的语言支持。
3. 实践导向:美洲地区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4. 强调创新能力:美洲地区教育鼓励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洲教学设计的目标美洲地区的教学设计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培养综合素质: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情感、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 发展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
3. 培养创新能力:美洲教学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设计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三、美洲教学设计的方法美洲地区的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美洲教学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经验和互相学习。
2.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美洲教学设计中,项目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一种将学习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哥伦布美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背景和过程。
2. 了解哥伦布在美洲遇到的原住民和后来的影响。
3. 讨论欧洲文明对美洲原住民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难点:欧洲文明对美洲原住民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
2. 地理地图。
3. 美洲原住民生活展板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哥伦布的生平和他的发现美洲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背景和过程(15分钟)1. 简要介绍哥伦布的生平。
2. 详细讲述哥伦布为何出发寻找印度,最终发现了美洲的情况。
3. 分析哥伦布在美洲遇到的原住民和当地的文化。
三、讨论欧洲文明对美洲原住民的影响(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欧洲人对美洲原住民的影响包括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
2. 分析欧洲人带来的文明带给美洲原住民的影响,以及后来的变化。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意义。
2. 鼓励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哥伦布和美洲”为题目,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欧洲文明对美洲原住民的影响。
通过互动讨论和思考,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需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延伸,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美洲文明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的基本特点;3. 理解美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玛雅文明的兴衰;2. 阿兹特克文明的政治、宗教和农业特点;3. 印加文明的政治组织和建筑工艺。
教学难点:1. 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2. 美洲文明的传统与发展。
教具准备:1. 教科书《历史》;2. PPT课件;3. 美洲文明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美洲地图引导学生回答:美洲又称为什么?美洲大陆上存在过哪些重要的文明?二、讲授(30分钟)1. 玛雅文明的兴衰:教师介绍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讲述其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2. 阿兹特克文明的政治、宗教和农业:教师讲述阿兹特克文明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农业技术,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印加文明的政治组织和建筑工艺:教师介绍印加文明的政治组织结构和建筑工艺,讲述印加帝国的繁荣和衰落。
三、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美洲文明是如何影响世界其他文明的?学生可以结合课上所学内容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美洲文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2. 小组合作,撰写一篇关于美洲文明的综合性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美洲文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其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美洲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初中地理美洲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 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 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4. 理解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教学重点:1. 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1. 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 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准备:1. 世界政区图、美洲地形图。
2. 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非洲大陆的地理特点。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一个大陆叫做美洲,它位于地球的哪个位置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 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语言、文化等特点。
3. 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如地形、气候、资源、人口、城市分布等。
4. 对比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差异,如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
5. 讲解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阻挡作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等。
6. 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如美国、加拿大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差异。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2. 邀请几组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总结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主要差异。
四、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特点。
2. 提醒同学们要关注不同大陆的地理特点,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差异。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资料,总结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 思考为什么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以及南北美洲的差异。
《美洲》导学案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有关美洲大陆的地理知识,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片奇奥的大陆。
二、目标
1. 了解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掌握美洲大陆的地形地貌特点;
3. 了解美洲大陆的气候特点;
4. 能够简单描述美洲大陆的自然环境。
三、导入问题
1. 你知道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吗?
2. 美洲大陆的地形地貌特点有哪些?
3. 美洲大陆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四、讲解内容
1. 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美洲大陆位于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三大洲之间,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南界南极洲。
2. 美洲大陆的地形地貌特点
美洲大陆地势东高西低,西侧为山地,东侧为平原,地形多为大陆架,地貌复杂多样。
3. 美洲大陆的气候特点
美洲大陆气候分布广泛,北部为温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中部为亚热带气候,气候多变。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对美洲大陆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作业
1. 请用地图标注出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2. 请描述美洲大陆的地形地貌特点;
3. 请简要介绍美洲大陆的气候特点。
第三节美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事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的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美洲 1一设情激趣公元 1507 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为“亚美利加州”,简称美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美洲。
二自主探究1、1 读图 1-31 总结美洲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周围的海洋与陆地经纬度位置:以经过的重要经纬线为参照物半球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和东西半球位置1、2 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1、3 巴拿马运河位置、作用 1、4 美洲、拉丁美洲、中美洲、南美洲、北美洲区分它们的范围、分界线三合作交流针对自学内容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由小组记录员进行总结。
四成果展示由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教师点拨五拓展延伸1.美洲的人种构成及历史原因2.美洲的语言美洲 2一设情激趣北美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像两个三角形,所以可以从这里入手,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拉丁美洲音乐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拉丁美洲音乐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拉丁美洲音乐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木瓜恰恰恰》。
2、用自制的设计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1、学生喜欢投入到音乐活动中,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表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能够听辨歌曲的情绪及两部音乐的不同,准确地掌握弱起小节、切分节奏,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热带水果等,加深学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印象。
教学重点:1、感受歌曲的情绪和结构,能够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2、准确地掌握弱起小节、切分节奏。
3、能够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连续的切分音填词演唱时的换气。
教学准备: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教师准备印度尼西亚风光图片和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木瓜恰恰恰》的旋律,学生进教室。
教师:刚才伴着我们进教室的音乐是什么情绪的?学生:欢快、活泼、高兴的。
教师: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叫《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歌曲,你们对印度尼西亚有哪些了解?学生:教师:(播放课件:印尼的自然风光、美丽的风景。
)同学们,你们对印尼了解的可真多啊。
印度尼西亚,意为“水中岛国”,是一个由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又称为“千岛之国”。
由于火山活跃,又被称为“火山之国”。
地跨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湿度大。
另外印尼的音乐《梭罗河》、《星星索》、《哎呀妈妈》、《椰岛之歌》也是很有名的。
教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感受《木瓜恰恰恰》热烈欢快的情绪,随着音乐,在xxx处按节奏拍手示意。
学生:在xxx处拍手,感受欢快的情绪。
教师:说到“恰恰恰”,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恰恰舞。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包括殖民统治的压迫、经济剥削、文化控制等方面。
(2)掌握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历程,如海地革命、墨西哥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解放运动等。
(3)理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宝贵。
(2)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历程。
(2)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贡献。
2、教学难点(1)理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分析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和数据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拉丁美洲风情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拉丁美洲的美丽图片,如巴西的狂欢节、墨西哥的金字塔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拉丁美洲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吗?”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①殖民统治的压迫讲解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方式,包括政治上的专制统治、经济上的掠夺和剥削、社会等级的划分等,使学生理解殖民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