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64.43 KB
- 文档页数:5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
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本采集:通常需要采集患者的粪便样本,可以检查粪便中是否存在细菌、寄生虫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
2. 进行细菌培养: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以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异常细菌。
3. 显微镜检查:将粪便样本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4. 培养特性观察: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边缘是否整齐等。
5. 生化试验:通过生化试验可以进一步确定粪便中细菌的种类和性质。
6. 药敏试验:通过药敏试验可以了解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观察粪便中细菌的数量、种类、生长情况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疾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肠道菌群失调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道菌群失调概述肠道内种类繁多的细菌之间相互作用以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稳定性。
肠道中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消耗氧气,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生长。
专性厌氧菌过度繁殖反过来抑制需氧菌生长,进一步抑制厌氧菌自身繁殖。
这些细菌还通过各种代谢产物互相影响,起到自身调节作用。
有些学者将胃肠道菌群分为原籍菌(或称常住菌群或固定菌群)和外籍菌(或称过路菌群或游动菌群),正常菌群是以原籍菌为优势菌群,外籍菌参与组成,外籍菌在人体中数量少而且不稳定。
当肠道内一些原籍菌由于失去制约而过度生长叫肠道菌群失调(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英文名称: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肠,腹部。
常见症状: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主要病因:腹泻、胃肠疾病、药物因素、饮食习惯、年龄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粪便菌群分析、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因持续腹泻而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低白蛋白血症、休克等。
若致病菌过量繁殖,内毒素产生增多,将引发内源性感染及内毒素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特点三、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因总述: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病多与腹泻、胃肠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症)、药物因素(如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饮食习惯以及年龄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腹泻各种原因的腹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反之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引起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肠道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明显减少,外籍菌异常增多。
一方面菌群失调造成腹泻,可能由于细菌代谢产生的羟化脂肪酸增多,或由于胆盐代谢障碍影响脂肪吸收,另一方面腹泻也导致和加重菌群失调,可能由于肠疲乏运动加快或减弱肠道菌群抗定植力,或由于慢性腹泻患者长期反复用抗生素治疗反而加重菌群失调。
粪便常规检查应用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的价值探讨发布时间:2022-11-10T01:24:04.476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8期作者:李思源[导读] 目的:分析粪便常规检查在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李思源黑龙江伊春市伊春林业中心医院伊春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 黑龙江伊春 153000【摘要】目的:分析粪便常规检查在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整理2021年秋冬两季我院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粪便常规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与2021年春夏两季收治的腹泻患儿进行对比,同样选取120例。
分析讨论粪便常规检查在该类患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秋冬季腹泻患儿的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例数显著少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肠道菌群中秋冬季腹泻患儿的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显著低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沙门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春夏季腹泻患儿(P<0.05),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菌种检出率差距不明显(P>0.05)。
12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共有107例(89.17%)肠道菌群失调,其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P<0.05。
结论:粪便常规检查对于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粪便常规检查;秋冬季腹泻;患儿;诊断价值正常情况来讲,人体粪便由1/4的水分,以及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无机盐、消化道分泌物和大量细菌组成,进行粪便检查,对于了解消化道及其相通器官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其中,粪便的细菌状态一定程度反映了肠道菌群的情况,正常的肠道菌群中有益菌和有害菌相互平衡制约,而肠道菌群失衡则就有可能导致肠胃道疾病,特别是小儿抵抗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同季节不同病原微生物侵袭导致腹泻。
虽然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少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判断疾病类型,但若要进行更准确的判断,还有赖于实验室检查[1~2]。
粪便涂片法检查菌群失调标准操作规程一、革兰染色液的配制(科氏改良法)共5种液体,分为结晶紫A液,结晶紫B液,革兰碘液,脱色液,复染液。
二、涂片制作1、取样:粪便标本送检时,观察标本性状,并“多位点”挑取或沾取粪便标本;2、推片与固定:以30~40度角推片,面积1~1.5×2cm,自然干燥后,酒精灯上火焰上能过3次固定(制作涂片2张,其中作为一张备用);3、染色:第一步,先加A液淹没标本,再加“等量”B液混合,染色1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二步,加革兰碘液,1~2分钟;水轻柔冲洗掉;第三步,加脱色液20秒到30秒,根据情况而定,如涂片稍薄时就适当减少染色时间;水轻柔冲洗掉;第四步,最后复染30秒,冲洗后晾干或吸干。
4、涂片制作注意要点:1、涂片不可太厚,亦不可太薄,太厚则细菌总数增加,且影响观察,太薄则涂片所见细菌总数减少,厚薄如血膜为宜。
2、注意把握染色时间,好的染色是能够清晰准确观察的必要条件。
三、镜下观察1、确定涂片和染色情况:涂片要均匀,菌体不变形,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反差要好。
2、总览细菌总数:观察总数的多少,以及有无优势菌或真菌等。
其评定标准见《肠道粪便检查图谱》。
3、观察G+杆菌、G+球菌、G-杆菌、G-球菌比例:选定有代表性的视野,计数并判定其大概比例(有经验者可根据经验判定)。
计数方法可选用纸片打孔缩小视野计数法来计数;亦可选定有代表性视野,数一定数量的细菌,再计数各种比例。
四、结果判定:请按照下表进行参照填写每个患者的菌群失调化验单(四联活菌肠溶胶囊临床试验专业)五、其它说明:1、尽量用新鲜粪便进行检测,时间半小时之内,如果耽搁时间较长,可以取稍微量多的粪便样本,取样时挑取中心位置的粪便。
2、遇粘液便,胨样便或水样便亦可采用牙签进涂片。
3、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不可只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以防误差。
六、参考文献:张秀荣.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25.制作: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部日期:2008年4月。
龙源期刊网 粪便涂片检查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作者:李勇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有研究数据显示,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大约有500余种,菌體重量约为1.0kg至1.5kg,其中厌氧菌占到了90%至99%以上,而需氧菌仅占总量的不超过5%。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的,这种平衡构成了肠道的生物屏障,它们彼此制约消长。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长期慢性疾病、手术或创伤、激素、抗肿瘤药物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疾病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应用新鲜粪便涂片染色快速检测细菌的量以及球菌和杆菌的比例,是尽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依据。
那么,粪便涂片检查要怎样应用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菌群失调以及为什么会使肠道菌群失调呢?菌群失调指的是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菌种间的比例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这种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被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者菌群交替症。
那么,什么会使菌群失调呢?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除抗生素本身毒副作用外)是主要的诱因,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有益菌,破坏了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引起菌群失调。
部分疾病也可引起菌群失调,如胃酸缺乏、肝硬化、胃肠肿瘤等。
除了抗生素和疾病,手术、激素、同位素、放射线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都可以造成菌群失调。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粪便的组成以及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粪便中细菌数量、形态、种类、比例与肠道菌群处于平衡还是失调状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粪便菌群涂片能快速诊断肠道茵群失调,为早期预防、治疗提供线索。
粪便主要是由3/4的水以及1/4的固体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未消化的食物、食物分解产物、细菌、胆汁、消化道分泌物和有形成分。
粪便涂片检查的主要目的为:①了解消化道以及消化器官是否有炎症、出血和寄生虫感染等情况,间接或者是直接判断胃肠道疾病的类型;②0B试验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过筛试验,可以间接判断消化道溃疡以及恶性肿瘤;③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状况,借以粗略地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④检查粪便中是否有致病菌以防治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粪便化学检查标题:粪便化学检查引言概述: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化学成份来匡助医生诊断疾病。
粪便中的化学成份可以反映人体的消化吸收情况、肠道病变和营养状况等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粪便化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一、粪便中的pH值1.1 粪便pH值的意义粪便pH值可以反映肠道内环境的酸碱度,正常情况下粪便pH值在5.5-7.0之间。
异常的粪便pH值可能提示肠道内菌群失调或者其他疾病。
1.2 引起粪便pH值异常的原因粪便pH值异常的原因包括饮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道感染等。
饮食中过多的碱性食物会导致粪便pH值升高,而肠道感染则可能导致粪便pH值降低。
1.3 临床应用粪便pH值的检测在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二、粪便中的潜血检测2.1 潜血检测的意义粪便中的潜血检测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的方法,可以匡助医生筛查结直肠癌等疾病。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是不含有血液的。
2.2 引起潜血检测阳性的原因引起潜血检测阳性的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瘜肉等。
潜血检测阳性并不一定是癌症,但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2.3 临床应用潜血检测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测可以匡助早期发现疾病。
三、粪便中的脂肪检测3.1 脂肪检测的意义粪便中的脂肪检测可以反映人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情况,对脂肪消化功能障碍和吸收不良有辅助诊断价值。
3.2 引起脂肪检测异常的原因引起脂肪检测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功能不全、肠道疾病、胆道疾病等。
脂肪检测异常可能导致脂肪泻、脂肪吸收不良等症状。
3.3 临床应用脂肪检测在胰腺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匡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肠道消化吸收功能。
四、粪便中的糖类检测4.1 糖类检测的意义粪便中的糖类检测可以匡助医生诊断糖类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等疾病,对糖类消化吸收功能进行评估。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粪便样本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关消化道吸收、消化和排泄功能的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化学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化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消化道吸收功能:检测粪便中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等成分,评估消化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能力。
2. 消化功能:检测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评估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3. 肠道菌群功能:检测粪便中的菌群成分,评估肠道菌群的平衡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菌群失调等问题。
4. 肠道炎症: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评估肠道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患者需在排便后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避免污染和干燥。
可使用专用的粪便采集器或塑料袋,将样本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粪便样本送至检验室,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本的混匀、稀释等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检测项目: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进行分析。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 粪便脂肪检测:通过测定粪便中的脂肪含量,评估消化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
- 粪便酶活性检测:检测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评估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 肠道菌群分析:通过对粪便中的菌群成分进行分析,评估肠道菌群的平衡状况。
- 粪便pH值测定: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评估消化道的酸碱平衡情况。
- 其他指标:根据具体需要,还可以进行粪便中糖类、蛋白质、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三、结果解读1. 正常范围: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实验室的标准,确定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医生会将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202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诊疗(全文)摘要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继发性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降低及条件致病菌感染等机制相关,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和危重症住院患儿是高危人群。
本文着重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儿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知和防治水平。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
抗菌药物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是AAD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可降低肠道碳水化合物和胆汁酸代谢而致渗透性和分泌性腹泻,还可引起对抗菌药物不敏感菌、耐药菌或真菌过度增殖而致感染,或因药物直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而致病。
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是AAD的常见致病菌。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是AAD的高发人群,早产、低出生体重、接受肠道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长时间住院、有严重基础疾病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增加AAD发生风险。
一、临床分型儿童AAD的潜伏期一般为2~6d,典型病例通常在停用抗菌药物期间起病,仅有8%~15%延迟起病,可迟至使用抗菌药物后2个月。
1.轻型(单纯性腹泻):最常见。
仅表现为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无中毒症状,通常为I度或轻∏度肠道菌群失调。
临床常被忽略。
2 .中型:菌群失调∏度以上,腹泻次数较多,可有肠道条件致病菌感染。
临床易被误认为感染性腹泻。
3 .重型:在严重菌群紊乱基础上继发条件致病菌如艰难梭菌或白假丝酵母菌等感染。
症状重,腹泻次数一般10-20次/d,可达30次/d,可伴有发热、腹部不适和里急后重等。
4 .极重型(暴发型):除腹泻外,还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可并发肠穿孔。
二、实验室检查(一)粪常规及培养轻型可无白细胞和红细胞;中型以上可见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增多(O度菌群失调者可见大量白细胞X真菌可直接镜检发现,但应注意排除口服酵母菌制剂。
粪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粪大肠菌群检测是评价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于评估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
以下是一般粪大肠菌群检测的参考标准:
1. 总菌群量:正常情况下,粪便样本中的大肠菌群数量应该在10^7~10^9 CFU/g之间。
2. 菌群多样性指数:通常使用菌群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指数)评估菌群的多样性程度。
正常情况下,指数应该在较高水平。
3. 优势菌群和病原菌:粪大肠菌群检测还可以确定主要的优势菌群种类和比例,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菌。
正常情况下,优势菌群应该是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而病原菌应该是少量或不存在。
4. 菌群平衡和稳定性:正常的粪大肠菌群应该具有良好的平衡和稳定性。
如果菌群失调或不稳定,可能会导致肠道问题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粪大肠菌群检测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实验室和研究领域而有所差异。
因此,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实验室或临床医生的建议进行参考。
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肠道菌群失调在医院住院病人中经常发生,由于大量广谱抗菌素的应用,使其在冶疗过程中会出现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多等症。
基层卫生院实验室条件差,一般不具备肠道细菌的培养。
因此,粪便直接涂片染色观察肠道菌群比例失调是一种既简便又快捷的方法,帮助临床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和紊乱症,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粪便直接涂片肠道菌群失调【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230-01肠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会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相互制约,并构成肠道屏障。
但是,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肠道功能的紊乱,致使出现大便次数的增多、腹泻等症状。
而打破这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致使菌群失调在医院住院病人中尤为突出,并发生率逐年上升。
粪便直接涂片检查操作方法简单,时间短,一般15分钟即可出结果,因此非常适用基层条件差的实验室。
1、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来自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住院的39例腹泻或合并腹泻患者。
其中,内科23例、外科16例,它们都有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情况。
1.2 标本采集:采用无菌容器留取新鲜粪便约5克左右送检。
1.3 方法:将新鲜粪便直接涂抺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粪便推成厚薄如血膜样为宜,面积约1~1.5cm×2 cm大小的薄膜,自然干燥后再在酒精灯上固定,用革兰氏染液染色镜检。
可将直接粪便涂片观察到的细菌分为四类:即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通过标本中四类细菌的百分比来评价受检者的菌群状态。
2、标本直接观察2.1 用油镜观察涂片菌群时,首先需总览涂片的细菌总数。
见表1表1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本表主要适用于成年人,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 :25 [区间为百分率之比(73.5~97.5):(2.5~26.5),数量之比(7.5±1.0):(1.0±0.5)]。
肠道菌群检查报告详解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生的各种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它不仅参与消化吸收、营养代谢等重要生理功能,还对免疫调节、心脑血管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肠道菌群的状况对我们判断健康状况、合理调整饮食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肠道菌群检查内容通过肠道菌群检查,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内容:1. 菌群成分检查报告会列出肠道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而常见的真菌有念珠菌、毛霉菌等。
了解菌群成分可以判断菌群是否均衡,是否存在过度生长或较少数量的情况。
2. 相对丰度相对丰度指的是各类微生物在菌群中的占比。
通常来讲,某一类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超过30%可以被认为是过度生长,而低于5%可能代表菌群失调。
3. 功能分析肠道菌群检查还可以通过对菌群中不同微生物的功能进行分析,比如检测出是否存在产生有益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的菌株。
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通过补充益生菌改善菌群的平衡。
二、肠道菌群检查报告解读1. 菌群成分肠道菌群检查报告中通常会列出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和比例。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菌群是否平衡。
如果某一类细菌或真菌的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注意,在判断异常之前,我们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2. 相对丰度肠道菌群的菌群相对丰度是指各类微生物在菌群中所占的比例。
菌群失调往往伴随着某类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异常。
比如,肠道中念珠菌的相对丰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念珠菌感染相关疾病。
因此,在报告中,如果某类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超过正常范围,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治疗。
3. 功能分析肠道菌群的功能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如果某类微生物在菌群中所占比例较高,并且被识别为能够产生有益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的菌株,那么可以推断这种微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积极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症诊断及治疗[诊断]1,症状本证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或原有腹泻加重,即可考虑继发本病。
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
真菌感染可呈泡沫样稀便,有腥臭味,脓血便。
个别病例粪便中漂浮有呈粉红色粘膜样碎片,大小不一。
腹泻多数顽固,每日5一10次,甚至20余次。
一般有轻度腹痛,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
重症可发生休克。
2,检查本证的检查是通过有关微生物实验室检查,即菌群定性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与一般微生物检查相同,如葡萄球菌肠炎粪便少,革兰染色可发现成堆的阳性葡萄球菌及中性多形核细咆,粪便培养可有大量的葡萄球菌生长。
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可采用病理材料直接涂片,经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并革兰染色,镜检可见成簇的卵圆形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阳性,细胞内着色不均匀,细菌培养可形成奶油色表现光滑细菌样菌落,带有酵母气味。
但定性检查除三度比例失调(即菌群交替症)能检查出外,资阳水工医院专家表示其他比例失调则难以分析,尚需进一步做定量检查,以判断数值是否正常。
定量检查首先需将粪便均质化,并按一定比例稀释,培养后须计算各类细菌菌落计数,以求出细胞总数值,手续比较麻烦,一般细菌实验室很少采用。
定性定量检查相结合,分析致病菌的类型。
[鉴别诊断]资阳水工医院专家提出肠道菌群失调有许多类型,除实验室检查外,还应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1.葡萄球菌性肠炎多见于长期应用抗菌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进行肠道手术的年老患者或慢性病患者。
健康人10%一15%的肠道内带葡萄球菌,但不致病,当优势菌或脆弱类杆菌、大肠杆菌等因抗生素的应用被抑制或杀灭后,比较耐药的金葡菌即乘机繁殖而产生肠毒素,并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腹泻多于术后或用药后3—6日开始,日排黄绿色稀便3—20次,伴有腹胀。
腹痛一般不重,吐泻严重者可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尿素氮升高、血压下降。
2.白色念珠菌性肠炎这是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一种。
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用于菌群失调的诊断和防治
理论和基础
一、粪便直接涂片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设备简单
②操作简单
③时间短
④形象直观,直接了解粪便菌群的“像”,熟练者对诊断菌群失调有较高的准确性。
2、缺点:
①检验者必须有一定的经验,否则易判断错误
②主要是定性检查,确定分度较困难。
二、操作技术:
1、涂片将新鲜大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粪便不可稀释以防细菌变形。
标本务求新鲜,涂片厚薄适宜。
2、外观肉眼检查外观颜色、形状(若含有膜状物的大便应补做艰难梭菌培养)。
3、镜检染色技术是诊断准确成功的关键,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要对比鲜明。
镜检时应将涂片视野全面观览,切不可看几个视野就计数或报告。
三、检查方法:
1、细菌总数:观察菌群涂片首先要总览细菌总数。
了解涂片上细菌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有无优势菌或真菌。
细菌总数过多的情况较少见或不易引起重视。
菌群失调时细菌总数多在正常、减少或消失。
细菌总数评定标准
每油镜视野细菌数评价
<10显著减少
11—100明显减少
101—500略微减少
501—5000正常
>5000增多
2、观察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
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包括球菌/杆菌)比率反映了粪便菌群的质素,它一般不受粪便稀释或浓缩的影响,所以较细菌总数有更大的意义,更能反映菌群的本质和预后。
选定有代表性视野中的部分区域作细菌分类计数,需要数100—200个细菌以求得比例。
不同年龄的人的比例都不一样,一般杆菌与球菌比例约为75:25。
各年龄组细菌比率平均值的正常参考值(%)
年龄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1d30.7—61.538.5—60.90—2.20—0.01
2d60.0—71.634.8—36.93.0—3.50—0.01
3d66.9—82.716.0—31.41.3—1.60—0.05
4d79.2—86.212.4—19.21.4—1.70—0.1
5d85.5—87.511.0—12.81.4—1.70.08—0.4
6d—7d75.4—90.17.2—20.81.3—2.90.1—0.6
8d—15d72.4—93.35.3—18.90.8—1.90.1—0.8
1个月76.1—95.23.3—21.80.9—2.60.2—1.1
3个月80.7—95.93.2—17.00.9—2.80.3—1.5
半年82.1—96.42.3—15.80.5—2.60.2—1.1
1岁78.4—94.53.5—16.61.5—2.60.3—1.7
2岁68.3—90.67.5—26.61.8—12.20.2—2.1
5岁51.7—86.310.6—37.72.0—13.21.1—5.4
10岁56.7—88.57.6—30.72.5—12.22.0—6.7
18—25岁54.3—78.312.2—35.22.3—10.52.4—9.0
26—40岁54.3—78.612.2—35.22.2—12.52.4—9.0
41—55岁39.4—59.337.3—49.62.4—5.93.4—6.7
56—65岁35.3—56.844.3—49.62.3—5.93.6—6.7
66岁34.5—55.226.1—49.62.8—10.93.3—7.4
检查要点与报告要点
为了对菌群失调的诊断有个基本的了解可将直接粪便涂片观察到的细菌分为四类: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通过标本中四类细菌的百分比、有无比例倒置与正常菌群平衡状态的正常百分比的比较,来评定受检者的菌群状态。
一、肠道菌群的种类:
正常健康人的粪便,其细菌总数约为1010个/g左右,分类可达几百种,绝大多数是专性厌氧菌,约占总数的99.9%,占少数的是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及微需氧菌。
常见的有:
⑴、双歧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⑵、优杆菌属(真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⑶、乳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
⑷、拟杆菌属(类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⑸、肠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⑹、消化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⑺、消化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⑻、肠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⑼、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
⑽、梭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
⑾、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有芽胞的粗大杆菌。
⑿、酵母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
二、报告方式:
1、文字描述法:
具体描述细菌总数,革兰氏阳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变化,有无优势菌,可能的特征性细菌,并考虑该年龄段菌群特点,提出肠道菌群的初步印象诊断。
如:
涂片所见:细菌总数:明显减少
革兰氏阳性杆菌:较正常明显减少
革兰氏阴性杆菌:较正常略减少
革兰氏阳性球菌:较正常增加
革兰氏阴性球菌:未见改变
酵母菌:较正常略有增加
其它:可见少量脓细胞
镜下印象:呈Ⅱ度菌群失调改变
还可在报告中增加描述,如球菌是链球菌,有梭状芽胞杆菌等等,另正常的或未见到的可以不报告,如革兰氏阴性球菌、酵母菌等。
Ⅰ、Ⅱ度菌群失调是数量改变,Ⅲ度菌群失调是质量的改变。
2、菌群失调分度诊断的标准:
分度ⅠⅡⅢ
临床表现为潜伏型,临床症状不明显,是可逆的,即只要去除病因,不经治疗也能恢复。
为局限型,通常是不可逆的,即不经治疗难以自然恢复。
临床有慢性病的表现。
为弥漫型,又称二重感染或菌交替症。
主要表现急性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性状多呈粘液性和稀水样、脓血便。
病情重或凶险。
粪便外观可以是正常成形软便,或不成形软便或稀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水样便、脓血便或柏油样便。
多为程度不等的稀便、也可为粘液便,常呈黄绿色或黑色。
涂片可见细菌总数在正常范围,正常低值或略有减少;革兰阳性杆菌在正常低值;革兰阴性杆菌多有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在正常高值或增加;类酵母样菌、梭菌常有增加;总之,仅是数量和比例轻度改变。
细菌总数明显减少或无明显改变,偶见部分病例细菌显著减少;革兰阳性杆菌明显减少;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增多,有时达90%以上;有的病例革兰阳性球菌增多(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和球菌比例倒置(正常值约为75:25左右)。
类酵母菌或梭菌呈明显增多,总之,粪便菌群已有明确改变,Ⅱ度菌群失调应补做粪便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总数呈显著减少,粪便中原来的菌群大部分成员被抑制,只有一种细菌或真菌占绝对优势,最常见有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艰难梭菌、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总之,原菌群中的某一种少数菌成为菌群的绝对优势是Ⅲ度菌群失调症的主要特点,应同时做粪便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各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指标性的分界线,要严格的区分是有困难的。
检验者应根据病人年龄、粪便性状、病情表现、用药治疗等情况,综合进行判断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