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
- 格式:ppt
- 大小:4.78 MB
- 文档页数:33
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鼻咽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头颈部肿瘤之一。
鼻咽癌与其他头颈部肿瘤相比,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因此其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鼻咽癌中颅底骨质侵犯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特异性的征象,CT与MRI技术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CT征象CT扫描可通过对比剂增强扫描的方式,清晰地显示鼻咽癌的颅底骨质侵犯情况。
在CT图像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与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相关的征象。
1. 骨质溶骚与破坏: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时,常导致局部骨质溶骚、破坏甚至是完全的断裂。
CT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骨质的变化,表现为局部鼻咽部骨质的模糊、消失或者是骨质的不规则破坏。
2. 骨质增生:除了溶骚和破坏外,有时也会观察到骨质增生的征象。
这是由于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后,局部机体反应引起的骨膜增生。
CT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与鼻咽癌相关的骨质增生。
3. 颅底软组织浸润: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时,癌组织可通过骨孔或孔隙发展入颅静脉窦、颅底脑池和颅底软组织,形成软组织浸润灶。
CT图像上可表现为颅底软组织密度增高,沿软组织间隙展开的癌肿形成的楔形或条状影。
二、MRI征象与CT相比,MRI在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敏感性,因此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学方法。
1. T1加权影像:在T1加权影像上,鼻咽癌呈等或略高信号。
如果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可显示出骨质破坏区。
2. T2加权影像:在T2加权影像上,鼻咽癌呈高信号。
颅底软组织和脑池被侵犯的区域可显示为信号高于脑脊液的灶性改变。
3. 弥散加权影像(DWI):DWI技术可显示鼻咽癌侵犯颅底骨质的病灶。
鼻咽癌侵犯的软组织区域呈高信号,与健康组织相对应的灰质和白质区域呈低信号。
这种信号差异有助于确定鼻咽癌的颅底骨质侵犯情况。
三、诊断价值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CT与MRI征象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对于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1)(总分96.5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近距离腔内治疗鼻咽癌适应证为A. 限于鼻咽壁、浅表病灶B. 鼻腔受侵C. 咽旁间隙明显受侵D. 口咽受侵E. 颅底骨破坏2. 颌骨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A. 骨肉瘤B. 软骨肉瘤C.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D. 纤维肉瘤E. 淋巴瘤3. 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海绵窦受侵时最易影响的一支颅神经是A. 外展神经B. 三叉神经C. 滑车神经D. 动眼神经E. 视神经4. 晶体的放射耐受量是A. 100cGyB. 200cGyC. 300cGyD. 600cGyE. 2000cGy5. 下列肿瘤中,最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是A. 唇癌B. 口底癌C. 牙龈癌D. 硬腭癌E. 舌癌6. 常规分割时,鼻咽癌放疗的根治剂量一般为A. 6000~6600cGyB. 7000~8000cGyC. 7500~8500cGyD. 6600~7000cGyE. 8000~9000cGy7. 关于口腔癌,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B. 病理上多数为分化差的鳞癌C. 肿瘤易向周围组织浸润D. 局部可向颈部转移E. 可出现肺、骨等远地转移8. 颊黏膜癌不易侵及的解剖结构是A. 上颌骨B. 上龈区C. 下龈区D. 磨牙后区E. 颊肌皮肤9. 最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是A. 声门癌B. 声门上区C. 声门下区D. 鳞状细胞型E. 腺型10. 下列关于上颌窦癌放射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 患者采取仰卧位B. 采用双侧水平野照射C. 多采用一前、一侧两野交角90°照射D. 上颌窦癌的根治剂量为7000cGy/7wE. 采用两前野交角45°照射11. Ⅲ期鼻咽癌根治性治疗手段应首选A. 根治性手术B. 根治性放疗C. 手术加化疗D. 综合治疗E. 手术加放疗12. 鼻咽癌患者张口困难提示肿瘤最大可能已侵犯A. 二腹肌B. 颞肌C. 腭帆张肌,腭帆提肌D. 冀内肌,冀外肌E. 胸锁乳突肌13. 喉上神经支配的肌肉是A. 环杓后肌B. 环杓侧肌C. 环甲肌D. 杓横肌E. 甲状舌骨肌14. 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哪项描述不正确A. 气管食管间淋巴结转移不易触及B. CT或B超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5mm,可疑为转移C. 颌下区淋巴结≥2cm,可疑为转移癌D. 其他部位>1cm,可疑为转移E.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隐匿性转移淋巴结15. 避免正常组织超量的原则,正确的是A. 射野应尽量垂直于靶区的长轴方向B. 选择尽可能低的能量射线来治疗不同深度、不同体积的肿瘤C. 利用各种相同形状的挡块遮挡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和器官D. 牢记各种重要组织器官放射耐受量,照射应尽量少包括正常组织E. 必要时可利用挡块遮挡部分肿瘤组织16. 放射治疗的实施,包括:①患者的体位;②固定装置;③模拟定位技术;④放射源的选择;⑤靶区的设计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⑤E. ④+⑤17. 关于靶区设计,描述不正确的是A. 肿瘤体积(GTV)包括转移的区域淋巴结B. 临床靶体积(CTV)是比GTV要大的靶体积C. 计划靶体积(PTV)比CTV的靶区要小D. CTV包括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E. PTV应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的器官在治疗中的运动范围18. 口腔的局部解剖结构不包括的是A. 上牙龈B. 硬腭C. 软腭D. 舌体E. 口底19. 下列肿瘤中应首选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是A. 病变较小的表浅的T1期舌癌B. 牙龈癌C. 病变较小比较靠后的舌癌D. 高分级的小涎腺来源的囊性腺样上皮癌E. 累及相邻颌骨的T3、T4颊黏膜癌20. 下列有关喉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声门上区癌的放射效果不如声门癌B. 声带淋巴引流丰富,声门癌淋巴结转移相对多见C. 声门下区癌发病隐匿,少有能早期诊断者D. 舌骨上会厌病变有向上、向前发展的特点,容易侵及会厌蹊、会厌前间隙E. 放射治疗是早期(T1N0)声门癌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21. 脑瘤放疗的指征不包括A. 颅内高压严重且无有效减压措施B. 手术未能完全切除C. 高危区域不易手术D. 不适合外科手术E. 术后复发补充放疗22. 对于外耳道骨质有破坏的外耳道癌或中耳癌,最常用的手术术式是A. 颞骨次全切除术B. 颞骨全切除术C. 乳突凿开术D. 颞骨肿瘤活检术E. 腮腺腺叶切除术2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转移A. 早期可由淋巴转移B. 常直接侵犯眶、鼻咽、腭C. 很快发生耳前、颌下淋巴结转移D. 发生远隔器官转移较多E. 早期可破坏骨壁而侵入颅底24. 使声门张开的肌肉主要是A. 环杓侧肌B. 环杓后肌C. 杓肌D. 环甲肌E. 甲杓肌25.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低头时出现一过性腰、骶及下肢闪电感,这是因为A. 早期放射性颞叶反应B. 早期放射性小脑反应C. 早期放射性颈段脊髓反应D. 早期放射性垂体反应E. 放射性椎体脱钙26. 关于鼻咽癌,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鼻咽癌多为高分化鳞癌B. 鼻咽癌容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C. 局部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颈深下淋巴结和颈前淋巴结D. 下颈锁骨上区不需照射E. 一般放疗体位为侧卧位27. 关于模拟定位技术,描述不正确的是A. 常规放疗技术可在常规模拟定机上完成B. 调强照射技术可在常规模拟定位机上完成C. 3D-TPS可以优化剂量分布D. 采用CT-模拟机进行定位可以精确地确定肿瘤体积和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E. 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可评估肿瘤范围,确定靶体积,勾画正常组织轮廓28. 阻止口腔癌局部扩展的天然屏障的是A. 软腭B. 颊黏膜C. 口底D. 舌E. 硬腭29. 下列有关口底癌放疗布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肿瘤靠前者应包下唇B. 肿瘤靠后者可不包下唇C. 后界一般置于椎体前缘D. 上界在舌上缘上2cmE. 下界一般置于舌骨下缘水平30. 喉癌放射治疗常用治疗体位为A. 仰卧位B. 侧卧位C. 俯卧位D. 胸膝卧位E. 截石位31. 垂体瘤常用的放疗体位是A. 俯卧位B. 左侧卧位C. 右侧卧位D. 仰卧位,下颏尽量内收E. 仰卧位,下颏尽量后仰32. 下面关于唇癌的描述正确的是A. 好发于黑人,少见于浅肤色人种B. 约90%的唇癌发生于上唇C. 大多数下唇癌是中等分化或分化好的鳞癌D. 上唇癌以移行细胞癌为主E. 原发于皮肤且侵及唇也应诊断为唇癌33. 以下关于唇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A. 主要是鳞癌B. 多发于下唇C. 较其他口腔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D. 常发生于唇中外1/3间的唇红缘部粘膜E. 下唇癌常向颏下及颌下淋巴结转移34. 关于腮腺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原则错误的是A. 腺样囊性癌已出现肺转移者,原发灶切除术已无意义B. 腮腺深叶癌无面神经受侵者可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C. 位于腮腺浅叶的、较小的、无外侵的腺泡细胞癌,可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D. 如果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应将受侵的和邻近组织切除E. 腺样囊性癌神经侵犯者应切到切缘阴性为止35. 鼻咽癌耳前野摆位时,下列哪一个部位不需挡铅A. 眼睛B. 喉C. 脑干D. 颅底E. 脊髓36. 关于鼻咽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鼻咽癌多为低分化鳞癌B. 局部浸润广泛,常超越鼻咽腔而侵及周围重要结构C. 鼻咽癌容易早期发生血行转移D. 标准照射野为“面颈联合野+下颈锁骨上野”E.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采用同一体位进行放射治疗37. 关于靶区的设计,描述正确的是A. 肿瘤体积(GTV)不包括转移的区域淋巴结B. 临床靶区(CTV)不包括肿瘤周围的亚临床病灶C. 临床靶区(CTV)比肿瘤体积(GTV)小D. 计划靶区(PTV)比肿瘤体积(GTV)大E. 临床靶区(CTV)比计划靶区(PTV)大38. Ⅲ、Ⅳ期口腔癌患者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约有多少患者会出现头颈部的第二原发癌A. 1%B. 3%C. 6%D. 10%E. 20%39. 下列有关牙龈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上牙龈癌较为少见,常侵犯上颌骨B. 牙龈癌确诊时约1/3的患者出现淋巴转移C. 牙龈癌以放射治疗为首选D. 下牙龈癌照射野应包括同侧全下颌骨(尤其是下牙龈癌侵犯下颌骨)E. 牙龈癌单纯放射治疗应注意治疗过程中逐渐缩野40. 关于喉癌放射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 单纯放疗6000~7000cGy/6~7wB. 采用侧卧位,垂直照射C. 声门上区癌放疗包括范围较广D. 早期声门癌放疗不必包括淋巴引流区E. 声门下区癌野下界应包括锁骨及食管颈段、主气管、甚至上纵隔41. 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常用体位是A. 仰卧位B. 左侧卧位C. 右侧卧位D. 俯卧位E. 屈膝卧位42. 术中发现左侧肿大淋巴结与颈内静脉粘连明显,将其与全部颈淋巴组织一并切除,胸锁乳突肌、副神经未受侵犯,予以保留。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主管技师)考试:2022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真题模拟及答案(5)1、乳腺癌半野切线等中心定位时,用两根铅丝预设内外切线边界时,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单选题)A. 一般内切线的铅丝放于体中线B. 有内乳野时,内切线的铅丝一般放在内乳野外界C. 一般内切线的铅丝放于体中线偏健侧1cmD. 一般外切线的铅丝放于腋中线E. 外切线的铅丝也可放于腋后线试题答案:B2、在胸部肿瘤放疗时,下列不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单选题)A. 放射性食道炎B. 放射性肺炎C. 肝损伤D. 心脏损伤E. 放射性脊髓炎试题答案:C3、直肠癌三野等中心照射侧野定位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 患者一般为仰卧位B. 上界一般放在腰5下缘,下界根据肿瘤下界距离肛门口的距离而定C. 前界放在股骨头1/2处D. 后界可放在骶骨1/2处E. 后界放在尾骨尖后缘1cm处试题答案:A4、下列属于给角照射技术应用的主要难点的是()(单选题)A. 不能避开重要器官B. 不能减少正常组织受量C. 不利于采用最佳角度治疗D. 相邻野匹配问题E. 不能提高肿瘤靶区剂量试题答案:D5、下列关于放疗技术员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 每日工作前检查治疗机设备状况B. 检查各项安全指示灯及仪表各项指标是否正常C. 检查机器各项运动是否正常D. 检查各种常用摆位辅助装置是否齐全E. 检查治疗计划系统运行是否正常试题答案:E6、在乳腺癌半野切线源皮距照射定位时,一般向内切野方向转动机架角度为()(单选题)A. 10°~15°B. 15°~30°C. 31°~40°D. 45°~60°E. 65°试题答案:D7、当鼻咽癌放疗到3600~4000cGy缩野时,一般上界、前界不动,后界一般到()(单选题)A. 椎体中后1/3处B. 椎体后缘1cmC. 棘突后缘D. 棘突后缘0.5cmE. 椎体前缘试题答案:A8、食管壁厚约4mm分为()(单选题)A. 1层B. 2层C. 3层D. 4层E. 5层试题答案:D9、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海绵窦受侵时最易影响的一支颅神经是()(单选题)A. 外展神经B. 三叉神经C. 滑车神经D. 动眼神经E. 视神经试题答案:A10、全脑全脊髓照射时,头部野与上脊髓野(电子线野)在皮肤表面上的间隙大约为()(单选题)A. 0.3cmB. 0.45cmC. 0.6cmD. 0.8cmE. 1cm试题答案:B11、直肠癌三野等中心照射侧野定位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单选题)A. 患者一般为仰卧位B. 上界一般放在腰5下缘,下界根据肿瘤下界距离肛门口的距离而定C. 前界放在股骨头1/2处D. 后界可放在骶骨1/2处E. 后界放在尾骨尖后缘1cm处试题答案:A12、肺癌术后辅助性放疗范围包括()(单选题)A. 原发病灶、已知的转移淋巴结B. 原发病灶和受侵的邻近组织C. 原发病灶、已知的转移淋巴结和受侵的邻近组织D. 残留的肿瘤及瘤床E. 残留的肿瘤、瘤床和需要预防照射区域试题答案:E13、下列关于斗篷野照射体位的描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 前野体位仰卧位,头后仰,下颌骨垂直床面B. 双臂置于胸前C. 后野仰卧位,颊尖着床,头后仰,下颌骨与床面垂直D. 头部可以过伸E. 脊柱侧弯者为保持直线,必须强迫性体位试题答案:A14、下列不是电子线全身照射需要保护器官的是()(单选题)A. 晶状体B. 阴囊C. 指甲D. 肺E. 趾甲试题答案:D15、垂体瘤三野等中心定位时,灯光野中心一般放在()(单选题)A. 体中线与两外眦的连线的交点上B. 体中线与两外眦的连线的交点偏上0.5cmC. 体中线与两眉弓连线的交点上D. 体中线与两眉弓连线的交点偏上0.5cmE. 体中线与两眉弓连线的交点偏下0.5cm试题答案:D16、在乳腺癌全野切线源皮距照射定位时,下列错误的描述是()(单选题)A. 放好内外切线野的铅丝,向内切野方向转动机架50度左右,将内切野的内缘放在铅丝处B. 升降床并左右移床至源皮距100cmC. 透视并转动机架同时调节治疗床使两根铅丝与射野中心重叠并切肺1.5~2cmD. 用虚线画上内切线E. 调整源皮距及射野的长度和宽度,保证外界有足够的开放试题答案:C17、患者男,48岁。
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鼻咽癌早期特征症状隐匿,自己不易察觉。
等到确诊很快就进入了癌症晚期,所以警惕蛛丝马迹的早期征兆至关重要。
鼻咽癌早期症状,一起来看看。
一、头痛
常以偏头痛为主,以颞顶部头痛为多见。
也会有枕项部疼痛。
头痛的起因与鼻咽附近的血管、神经、或骨受肿瘤影响所致。
对固定的、持续的、严重的头痛要特别注意,有可能是由于颅底骨破坏所引起。
二、眼耳鼻症状
由于鼻咽部肿瘤增大,瘤体表面破溃、坏死引起出血,病人可出现反复喀血、鼻衄,偶尔也有大量出血。
肿瘤阻塞后鼻孔时则有鼻塞现象。
若鼻咽部肿瘤挤压耳咽管口时,则有耳鸣、听力减退、耳痛或鼓膜内陷等症。
当肿瘤侵犯邻近的眼眶,或影响入眶的颅神经时病人会有复视、视力障碍或眼球外突。
三、颅神经受损
人有12对颅神经,其中,最易受到影响的是外展神经,病人会产生复视症状。
其次是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受累,主要表现为病侧眼球固定、上眼睑下垂、瞳孔扩大、面部及舌体感觉麻木、张口活动时下颌骨偏斜。
四、颈淋巴结肿大
鼻咽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且较早出现。
常见的颈淋巴结转
移部位是上颈部耳垂水平的肌肉深部。
初起淋巴结稍大,能稍活动,无痛,以后淋巴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且渐融合而固定。
颈淋巴结由上而下发展,直至锁骨上区。
约半数鼻咽癌病人因颈部肿块而去医院诊治。
一旦出现以上鼻咽癌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鼻咽癌的CT影像分析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影像征象及向周围侵犯的影像表现。
方法:回顾分析53例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
结果: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副鼻窦受累8例,翼腭窝受累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颈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受累13例。
结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窄,咽旁间隙外移、变窄是其主要征象,肿瘤向上可侵犯颅底,向前可侵及翼腭窝,向后侵及颈动脉鞘。
标签:鼻咽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033-01鼻咽癌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我国南方发病率最高,CT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是其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鼻咽癌患者中,男38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18~67岁,平均43岁。
53例鼻咽癌患者中,鳞癌52例,腺癌1例。
1.2 临床表现鼻腔流血或涕中带血26例,鼻塞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颌面部疼痛、麻木5例,视力障碍1例,耳鸣1例。
1.3 方法本组53例患者均作CT平扫,其中CT增强扫描8例,CT扫描机器为菲利浦Brilliance,6排螺旋CT,层厚3 mm、层距为3 mm,CT增强为用60%碘海醇,速率为2.8~3.3 ml/s。
2 结果53例患者均可见鼻咽壁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其中双侧咽隐窝变浅21例,左侧咽隐窝变浅17例,右侧14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表现为咽旁间隙受压外移,咽旁间隙密度增高,呈软组织密度影;口咽部软组织增厚5例;副鼻窦受累8例,表现为副鼻窦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蝶窦4例,上颌窦2例,筛窦1例,蝶窦及筛窦联合受侵1例;翼腭窝受累2例,表现为翼腭窝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例伴骨质破坏;中耳乳突炎5例,表现为乳突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呈溶冰改变,成骨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其骨质密度增高,其外形无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并出现骨质密度增高影;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压受累13例,其中单侧受累8例,双侧受累5例,表现为颈动脉鞘间隙变窄,结构不清,出现软组织影。
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临床分析
高健全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05(016)008
【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临床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0月经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病人共1423例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56例CT显示有颅底骨质破坏.听眦线为扫描基线,横断面和(或)冠状面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5nm.结果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特征性症状是头痛或接近中线部位的疼痛和(或)颅神经症状,颅底骨质最常见的破坏部位是斜坡.结论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主要症状,可能是颅底骨质破坏的重要指征.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高健全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肿瘤科,广西,梧州,5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3
【相关文献】
1.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颅底补量的临床研究 [J], 黄国森;胡学锋
2.鼻咽癌颅底骨质受累的临床与CT特征 [J], 黄国森;王桂华;涂青松
3.MRI与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临床价值比较 [J], 李少朋;程传东;邓克学
4.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颅底骨质复发与颅底骨质放疗后改变鉴
别中的应用 [J], 谢艺才;卢绍路;叶丹枫;郭子霞;李耀志;李怡;蒙海明;全梦艳
5.鼻咽癌颅底骨受累与相关症状的关系 [J], 吴慧;邱荣良;张秀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MRI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差异性的临床意义作者:喻俊林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对CT、MRI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差异性进行具体分析,研究CT、MRI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临床意义。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CT检测患者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率,实验组行MRI检测患者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率的检测结果。
结果:经两种方法检测后,实验组MRI检测出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的检出率为90.00%,对照组CT检测出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的检出率为60.00%,实验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CT;MRI;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差异性;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7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69—01本院将收治的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CT和MRI检测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率,鉴于MRI对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发生率具有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男女比例为33:27。
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6.15)岁,平均病程为(2±10)个月。
其中,25例为活检病理证实的初次确诊患者,35例为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25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17例患者外展神经受损,5例患者听力下降,6例患者进行性视力下降,7例患者动眼神经损害。
所有患者均符合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标准。
将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中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 CT检测法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