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及其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373.00 KB
- 文档页数:26
阿片受体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但对四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K受体、8受体和。
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可移除与这些受体结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从而产生拮抗效应。
目前的研究表明,阿片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且广泛存在于外周神经等部位。
一般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全身应用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作用,在拮抗阿片药物外周作用的同时,也减弱了中枢镇痛作用,主要包括纳洛酮、纳曲酮和纳美芬;而新型的外周阿片受体拮抗剂仅与外周阿片受体结合,与中枢阿片受体几乎不结合,可以拮抗阿片药物的外周作用,但不减弱阿片药物的中枢镇痛效应,主要包括甲基纳曲酮和Alvimopan。
一、纳洛酮(naloxone)纳洛酮又名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N-allyl-noroxymorphone)。
结构式为:H0分子式:C19H21NO4分子量:327.21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的强度是烯丙吗啡的30倍,对中枢和外周阿片受体均有效,不仅可拮抗吗啡等纯阿片受体激动药,而且可拮抗喷他佐辛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但对丁丙诺啡的拮抗作用稍弱。
纳洛酮的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的30倍,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6倍,而吗啡脑内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10。
纳洛酮的分布容积为1.81 L/kg,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6%,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清除率14〜30 ml/(kg-min)。
消除半衰期30〜78分钟。
由于在脑内的浓度下降迅速,故药效维持时间短。
静脉注射后2〜3分钟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45分钟;肌内注射后1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2.5〜3小时。
纳洛酮主要应用于主要用于:①拮抗阿片药物急性中毒的呼吸抑制;②全麻的手术结束后,用以拮抗阿片药物的残余作用;③娩出的新生儿因受其母体中阿片药物影响而致呼吸抑制,可用纳洛酮拮抗;④纳洛酮可激发阿片药物成瘾者的戒断症状,具有诊断价值。
什么是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主要是罂粟中提取的生物碱及体内外的衍生物,可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从而缓解疼痛。
包括阿片受体激动药、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及阿片受体阻断药。
1、阿片受体激动药
临床常用的药物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等。
其中,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抑制呼吸、镇咳等作用,还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而在临床主要可用于镇痛、止泻及心源性哮喘。
而可待因在阿片中含量较低,镇痛作用是吗啡的1/12~1/10,一般可用于中等程度疼痛,但无明显镇静作用。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一般包括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也都具有镇痛、呼吸抑制等作用,但相较于吗啡,成瘾性及依赖性相对较小。
3、阿片受体阻断药
主要包括纳洛酮、纳曲酮,其作用相似,但本身无明显药理活性。
而纳曲酮拮抗吗啡的强度是纳洛酮的2倍,主要可用于治疗对阿片类药物及海洛因等毒品产生依赖性的患者,也可用于治疗酒精依赖。
建议患者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片类药物,避免擅自用药或擅自更改药物剂量。
阿片受体拮抗药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对阿片受体并无激动效应,但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对κ受体和δ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可移除与这些受体结合的麻醉性镇痛药,从而产生拮抗效应。
当前临床上应用的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是纳洛酮,其次是纳曲酮和最近合成的纳美芬。
一、纳洛酮纳洛酮(naloxone)又名N-烯丙去甲羟基吗啡酮(N-allyl-noroxymorphone),与羟基吗啡酮的关系恰如烯丙吗啡和吗啡的关系。
纳洛酮拮抗麻醉性镇痛药的强度是烯丙吗啡的30倍,不仅可拮抗吗啡等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药,而且可拮抗喷他佐辛等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但对丁丙诺啡的拮抗作用较弱。
静脉注射后2~3min即可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45min;肌内注射后10min产生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2.5~3h。
此药的亲脂性很强,约为吗啡的30倍,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静脉注射后脑内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4.6倍,而吗啡脑内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10。
因此纳洛酮起效迅速,拮抗作用强。
此药的分布容积为1.81L/kg,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6%。
主要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清除率14~30ml/(kg·min),消除半衰期30~78min。
由于在脑内的浓度下降迅速,故药效维持时间短。
纳洛酮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阿片受体拮抗药,主要用于:①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的呼吸抑制;②在应用麻醉性镇痛药实施复合全麻的手术结束后,用以拮抗麻醉性镇痛药的残余作用;③娩出的新生儿因受其母体中麻醉性镇痛药影响而致呼吸抑制,可用此药拮抗;④对疑为麻醉性镇痛药成瘾者,用此药可激发戒断症状,有诊断价值。
由于此药的作用持续时间短暂,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时,单次剂量拮抗虽能使自主呼吸恢复,一旦作用消失,可再度陷入昏睡和呼吸抑制。
为了维持药效,可先静脉注射0.3~0.4mg,15min 后再肌内注射0.6mg,或继之以静脉输注5μg/(kg·h)。
阿片受体拮抗剂简介阿片受体拮抗剂是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或依赖的药物。
阿片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与阿片受体竞争结合位点,阻止阿片类药物对阿片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弱或阻断其药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阿片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常见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地结合阿片受体,在阿片受体上形成拮抗剂-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可以阻止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等)结合到受体上,从而干扰阿片受体的信号传导。
阿片受体分为μ(mu)、κ(kappa)和δ(delta)三个亚型。
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体亚型。
例如,纳洛酮是一种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而纳曲酮则是一种选择性κ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结合并占据阿片受体的结合位点,阻止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这种阻断作用可以减弱或完全抑制阿片类药物对阿片受体的药理效应,如镇痛、镇静和欣快感等。
常见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纳洛酮是一种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过量或依赖。
纳洛酮可以快速竞争性地与阿片受体结合,将阿片类药物驱离出受体上的结合位点,从而逆转其药理效应。
它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疗效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纳洛酮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鼻喷剂给药,起效迅速,并可维持一定时间。
它常与其他治疗药物如美沙酮(用于阿片类药物戒断维持治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戒断和戒毒疗效。
纳曲酮纳曲酮是一种选择性κ阿片受体拮抗剂。
它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可以竞争性地驱离与受体结合的阿片类药物,从而减弱或阻断其作用。
纳曲酮的拮抗作用可以改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镇痛、衰竭和依赖等不良反应。
纳曲酮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起效迅速并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它主要用于阿片镇痛药物的过量中毒治疗,也可用作手术后镇痛的辅助药物。
临床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
首先,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过量或依赖。
阿片受体激动剂1. 引言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类能够刺激阿片受体的药物。
阿片受体是一类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受体蛋白,与镇痛、镇静和欣快等生理作用密切相关。
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在疼痛管理、麻醉、药物成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2. 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种类目前已知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最早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们与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产生类似的药理效应。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哌替啶、氢化可待因等。
2.2 酰胺类阿片受体激动剂酰胺类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合成的化合物,它们与阿片受体结合,产生类似于阿片类药物的作用。
与阿片类药物相比,酰胺类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更为选择性和特异性。
目前常见的酰胺类阿片受体激动剂有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2.3 醇类阿片受体激动剂醇类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类在阿片受体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的化合物。
它们与阿片受体结合,产生类似于阿片类药物的药理效应。
与阿片类药物相比,醇类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结构更为稳定,更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常见的醇类阿片受体激动剂有可乐定、氟雷帕酮等。
3. 阿片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产生其药理效应。
具体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刺激阿片受体阿片受体激动剂与阿片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受体,导致细胞内二级信号的改变。
这些信号改变会影响细胞内的离子通道开闭,调节钙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3.2 调节神经元突触传递阿片受体激动剂能够影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通过调节突触前细胞的神经递质合成、包装和释放,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改变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3.3 镇痛作用阿片受体激动剂的镇痛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理效应之一。
阿片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细则(2023)癌症疼痛(CanCerPain)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
约55%接受积极治疗的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而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超过66%o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疼痛管理的基础用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症相关疼痛。
1、强阿片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和作用受体代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美沙酮、哌替哽等。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从作用受体分析,羟考酮对内脏痛、神经病理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吗啡。
吗啡羟考酮+++ ++ + 芬太尼+++ + + 美沙酮+++ - +++ 哌替咤+ - - 2、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1)通过对阿片受体配体结合的实验研究,目前共发现五种阿片受体,分别是U 受体、8受体、K 受体、。
受体和£受体;受体 作用 特点μ1μ2 脊髓以上镇痛、镇静、催乳素分滂 呼吸抑制、欣快感、瘙痒、缩瞳、抑制肠挑动、恶心呕吐 镇痛强呼吸抑制、易成瘾 K 脊髓镇痛、呼吸抑制(较P 轻)、缩曜(较μ轻)、镇静 外周镇痛作用,不产生欣快感δ 镇痛、血压下降、欣快感、缩瞳、调控μ受体活性参与吗啡的镇痛 σ 镇痛作用不确定、呼吸兴奋、烦燥不安、幻觉及焦虑 幻觉、烦躁(2)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可分为四种:口、6、K、0。
其中口、3及。
型各又可分为1、2两种亚型,K型可分为3种亚型。
(3)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羟考酮对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是:除与吗啡一样对U受体有非常强的作用之外,与其他常用阿片药相比,羟考酮对K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而K受体与内脏痛密切相关。
(4)芬太尼为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3亚基蛋白,减少钙离子内流,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3、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吗啡IOmg30mg非胃肠道:口服=1:3可待因200mg 非胃肠道:口服=1:1.2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曲马多150mg吗啡(口服):曲马多(口服)=1:5羟考酮15*20mg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1.5~2:1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透皮吸收)60mg芬太尼贴:吗啡(口服)=4.2mgQ72h:30mgQ12h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羟考酮(口服)=200:1(1)需要注意NCCN已经取消曲马多和吗啡之间的换算比例,旨在限制弱阿片药物曲马多在癌痛治疗的使用。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opioid agonist-antagonists)是一类对阿片受体兼有激动和拮抗作用的药物。
这类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σ受体也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由于对受体的作用不同,这类药与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药相比有以下一些区别:镇痛强度较小;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很少产生依赖性;可引起烦躁不安、心血管兴奋等不良反应。
根据其拮抗作用的程度不同,这类药中有些药物(如喷他佐辛、丁丙诺啡、纳布啡等)主要用作镇痛药,另一些药物(如烯丙吗啡)主要用作拮抗药。
一、喷他佐辛喷他佐辛(pentazocine)商品名镇痛新(Talwin),为苯吗啡烷类(benzmorpans)合成药。
喷他佐辛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4~1/3,即此药30~40mg相当于吗啡10mg。
肌内注射后20min起效,持续约3h。
此药不产生欣快感,剂量较大时反可激动σ受体而产生焦虑、不安等症状。
由于它兼有弱的拮抗效应,很少产生依赖性。
此药的呼吸抑制作用与等效吗啡相似,主要也是使呼吸频率减慢。
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同于吗啡,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管阻力增高和心肌收缩力减弱,故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镇痛。
对胃肠道的影响与吗啡相似,但较少引起恶心、呕吐,升高胆道内压力的作用较吗啡弱。
没有缩瞳作用。
口服后容易吸收,但通过肝脏的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仅20%。
口服后1~3h、肌内注射后15~45min达血浆峰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35%~64%。
此药亲脂性较吗啡强,在体内分布广泛,分布容积3L/kg。
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也可透过胎盘。
此药主要在肝内经受生物转化,其甲基氧化成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随尿排出。
约5%~25%以原形从尿排出,不到2%随胆汁从粪便排出。
消除半衰期2~3h。
对大剂量喷他佐辛引起的呼吸抑制和中毒症状,不能用烯丙吗啡对抗,但可用纳洛酮对抗。
喷他佐辛主要用于镇痛。
临床麻醉中与地西泮合用,可实施改良法神经安定镇痛,但由于此药可引起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已很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