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六大系统验收总结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XX煤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初验报告
一、监测监控系统
1.系统概述:
井下选用一套KJ83N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井下生产环境以及各主要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数据监测,使有关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全面了解井下环境状况,达到对各类灾害的早期预测,并进行24h值班。该系统实现了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进行了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能充分发挥其避险预警作用。
现矿井共安设了18台监控分站,32个瓦斯传感器、16个温度传感器,18个一氧化碳传感器、4个风速传感器,2个负压传感器、12个设备开停传感器,6个烟雾传感器、11对风门开关传感器、2个水位传感器。每7天对井下所有瓦斯传感器进行一次全面调校。按规定要求在采掘工作面安设了瓦斯电闭锁装置,每7天进行一次瓦斯电闭锁试验。
2.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安全监控2台主机不能双机热备,需厂家进一步完善。
(2)风门开关传感器出现常开状态与现场风门状态不符,需联系厂家查明线路接线问题。
(3)没有监控设备设计图纸,需进一步根据设计完善现场监控设备。
(4)监控系统没有专业技术负责人,管理上存在漏洞,对日常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处理。
(5)监控维护人员缺少且技术水平有限,需增加维护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学习。
(6)监控系统线路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梳理。
二、人员定位系统
系统概述:矿井选用一套KJ236人员定位监控系统,对下井人员进行监测,实现考勤管理,并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分布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可随时查询下井人员的身份,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或任一指定时间段的活动踪迹,在人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矿井共安设了11台人员分站,35个人员读卡器,下发439张人员设别卡,覆盖了全矿井,确保了对下井人员进行安全监控。
目前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三、压风自救系统
1.系统概述:地面设空气压缩机房,采用集中供风方式,空气压缩机选用SRC-150SA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三台(空压机额定排气量min,额定排气压力,配套380V,110kW电动机),两台工作,一台备用。
井下压风管路主管路选用φ159×无缝钢管,沿新副斜井井筒管敷设,旧副井和主井选用φ108×无缝管钢沿井筒管敷设。西轨道选用φ159×无缝钢管敷设,西皮带、西回风选用φ57×4无缝钢管敷设,各个顺槽统一采用φ89×4无缝钢管敷设。地面段主干管直埋敷设,大巷内沿侧帮悬臂梁安装,安装于人行道则。大巷及顺槽压风管道安装高度,整个井下安装高度一致,便于使用、观察、检修;管路安装要牢固,防止煤岩垮落或人为损坏。
压风自救装置采用ZYJ(A)型隔离式自救器(单个装置耗气量—min)和6个防护袋,可供6人使用,压缩空气供给量,每人按 /min计。井下压风管路距离采掘工作面25~40m巷道内、放炮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的位置以及回风巷道有人作业处,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每隔50m设置一组阀门三通,每隔10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大巷中每隔200m设置一组压风自救装置。
巷道名称 安装数量 巷道名称 安装数量
西轨道大巷 6套 9201运输巷 10套
西胶带大巷 4套 9201回风巷 11套
西回风大巷 6套 9104运输巷 9套
北轨道大巷 6套 9104回风巷 8套
北胶带大巷 6套 西胶带大巷 6套
9202运输巷 2套 9202回风巷 4套
北回风大巷 6套 合计: 88套
2.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压风自救装置采用快速接头连接,快速接头经常丢失或快速接头上的U型销丢失。球阀经常是关闭状态,不能正常使用;须加强压风自救装置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四、供水施救系统
1.系统概述:永久避难硐室有两种供水水源,水源一是罐装纯净水,预先存放在避难硐室内;水源二引自工业场地生活供水系统,水源取自奥灰水。该管路供救生舱生活间用水及饮用水。在灾变期间,生活供水管道在地面主、副斜井处相连,饮用水由洒水管道进入避难硐室。生活管道与井下洒水管在井口处由常闭阀控制。生活供水管道上加装止回阀,防止生活供水系统被污染。
在所有的采掘工作面和其他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了供水阀门,并按要求50米设置了三通和阀门,每隔100米安装一组供水施救系统装置,大巷中每隔200m设置一组供水施救装置,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得到应急供水。
井下供水管路主管路选用φ133×无缝钢管,沿新副斜井井筒管敷设,旧副井选用φ57×无缝管钢沿井筒管敷设,主井选用φ108×无缝管钢沿井筒管敷设。西轨道选用φ133×无缝钢管敷设,西皮带、西回风选用φ108×4无缝钢管敷设,各个顺槽统一采用φ108×4无缝钢管敷设。
2.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供水自救装置采用快速接头连接,快速接头经常丢失或快速接头上的U型销丢失。球阀经常是关闭状态,不能正常使用;加强压风自救装置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五、通信系统
(一)调度通信系统
金庄煤矿通信系统采用JSY--2000型调度通讯系统,于2012年5月份安装并投入使用,全矿现有内线电话110部,其中地面有69部,井下41部,其中9201采区4部,9104采区4部,9202掘进运输2部,回风2部,集中运输皮带机头机尾各安装电话一部,中央变电所,采区变电所,中央水泵房,采区水泵房,避难硐室等要害场所各安装了一部直拨电话和一部直通电话,井下值班室,梭车硐室,移变硐室,溜煤眼上下,各掘进迎头等分别装有一部电话。
本通讯系统井下主电缆采用矿用MHYAV50*2*通讯电缆,从机房到井下,铺设2根,合计总长950米,北轨道巷北运输巷铺设MHYAV20*2*通讯电缆1500米,西轨道巷西运输巷铺设MHYAV10*2*通讯电缆1150米,接线盒采用矿用防爆通讯接线盒,
井下采用HBZ矿用本安型(按键)电话机,地面为普通电话机,地面64部电话机分别安装在矿领导办公室,各科室,各区队办公室以及地面各个场所,可满足本矿生产要求。
(二)无线通讯系统
1.系统简介:井下采用KT169矿用无线通讯系统,该系统以Wi-Fi无线网络技术和TPC/TP协议为基础,以工业以太环网为主干传输平台,在煤矿井下设立若干基站,通过无线通信手段,实现了人员的语音通讯、人员监测、数字化视频监控及环境监测等;并通过该系统方便了生产调度、应急救援与安全监控。 KT169矿用无线通讯系统包括井上和井下两个部分。井上包括服务器,语音网关IPPBX,Howay6100无线控制器,井上交换机四个部分。井下包括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KT169-F, 矿用本安型天线KT169-T, 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稳压电源KDW660-12B(B), 矿用本安型网络交换机KJJ12, 矿用本安型手机KT169-S五个部分。
该系统在2013年1月2日—1月11日进入试运行阶段,运行基本正常,系统功能及设计符合要求。经2013年1月12日,矿方领导进行两套系统的初步验收,基本符合合同相关要求及产品功能。
2.存在的问题
1、手机在经过盲点后,当再次接受到信号来源时需从新启动手机才能进行正常使用,手机短信功能暂不能够正常使用。
2、两条皮带巷信号覆盖存在问题盲点较多,需要增加设备将其盲点覆盖,部分基站任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试。
3、井下信号源覆盖任然存在盲点,例如北轨道绕道口、北皮带机尾部等,需增加设备解决此问题。
4、井下设备电源接地,存在问题。
3.解决方案
1、手机需要在此重新启动问题,已上报正在进行实验改良,手机短信功能软件正在升级中,待软件升级完成后,手机短信功能正常使用。该功能在节后能够保持正常的使用
2、以上第2、3点,各盲点位置需要移动天线位置的进行移动位置,部分地点需要增加无线通讯系统基站。具体时间根据本公司业务与矿方交涉后确定后续设备到货后完成整改。
3、对于设备电源接地问题,已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咨询,待提出整改意见后,根据专家组成员建议进行整改。
(三)无线广播系统
选用1套ZB12D井下数字广播系统。系统正常情况下为工人提供音乐与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意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程序,调动相关应急预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也可以人工调用应急预案语音,播放给指定区域;还可以通过麦克风,直接指挥有关人员撤离。 无线广播系统于2012年11月安装至2012年12月安装完成,2013年1月进入试运行。广播通讯系统是一套由服务器、网络广播对讲音箱、IP网络寻呼话筒、网络交换机和电源组成,集广播、对讲、实时采播于一体的大型数字化系统。
该系统目前已安装、调试完毕,运行良好。
六、永久避难硐室
1.工程概述
保利金庄煤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人数为85人,建设在二轨道大巷与回风大巷之间,长度64米。两个出口分别设置在主进风巷和回风巷,在回风巷测硐室出口以外设置一个风门。
硐室从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过渡硐室、生存硐室以及辅助硐室;生存室位于中间,两端各有一个过渡室,辅助硐室位于两侧,一个在进风巷过渡室内作为厕所,一个在生存室回风巷侧作为气瓶硐室,并安装密闭门。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钢制防护密闭门,密闭可靠,开关灵活,配置有观察窗。硐室的建设中留有紧急压风接口、供水接口、单向排气管、单向排水管、电力供应、有无线通信接口、视频接口和环境检测数据传输接口等。硐室的各种管路敷设于硐室侧面的沟槽内。
过渡室配置防爆密闭门,避险人员进入过渡室内时,压缩空气幕和喷淋系统同时打开,最大限度的防止外部有毒有害气体随人员进入,同时通过喷淋系统完成对过渡室的洗气,排出随人员进入过渡室的部分有害气体。
过渡室内提供紧急压风系统接口,保证在矿井压风系统未受损害的情况下,由外部提供硐室内的供气,以延长避险救援时间,也为气幕和喷淋系统提供备用气源。
过渡室内配有多个压缩空气瓶,用于风幕、喷淋、正压系统等,另外还配有单向排气口、单向排水口和电气设备等设施,进风巷过渡室内配备有厕所。
生存室主要为灾害发生期间的避险人员提供生活空间,配置有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温湿度调节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照明、通讯以及生活等系统。
避难硐室配备有三级供氧系统:紧急压风供氧、医用高压氧气瓶供氧、矿用隔绝式自救器(逃生时使用)等。
生存室内的空气净化装置可以去除生存室空间内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同时配有高效吸湿剂,用于吸附水份,以保证硐室内的空气环境安全干净。
生存室内配置有矿用蓄冰空调系统,可有效降温和除湿,在井下正常时,使用电力将蓄冰箱中的水制成冰储存,发生矿难后,利用储存的冰作为冷源,为硐室内降温。在防护期间内,可根据硐室内人员生存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和空气除湿,保证硐室内温度最高不超过35℃,湿度小于85%。
空气净化装置和温湿度调节系统通过风道连接,采用风机带动硐室内的空气流过空气净化和空调装置,配合CO2吸附剂、CO吸附剂或氯化钙干燥剂,使通过风道出来的空气干净、清凉。空气净化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的串联可以大大降低动力的消耗。
硐室内配有环境监控系统,主要用于监测过渡室内氧气、一氧化碳浓度;生存室内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浓度等数据;硐室外监测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参数。系统将采集到的各种数据处理后,完成本地的数据显示、报警功能,硐室内人员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硐室内、外的全部环境参数,同时可以通过传输接口,实现数据的上传。
硐室内配有矿用巷道灯用于内部照明,外部配有红色信号灯,矿难发生时用于指示避难硐室方位,引导避险人员快速进入硐室内。
生存室内配有本质安全型按键电话机和人员定位基站,实现通讯和人员定位。另外硐室内也可以配备无线小灵通基站,与矿井已有的系统相连通,实现灾变期间的通讯可靠。
硐室内还配有生存所需的食品、水、医疗设备、灭火工具以及维修工具等生活必需品。
2.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硐室内双回供电,现在只有一回供电;
解决方案:合同签署时为单回供电,设计院设计方案增加一回,施工前经协商增加部分为矿方提供,现在第二回供电线路已经铺设。
(2)缺少温湿度传感器和矿用压差传感器;
解决方案:煤炭设计总院没有温湿度传感器,只有温度传感器,现有检测传输基站的传输口已经全部用完,要增加传感器需要怎加传输基站一台,合同约定为两台传输基站。增加的基站无法解决。现在硐室内配有机械式温湿度计和U型压差计,不影响验收。缺少传感器问题暂时没法解决;
(3)缺少后备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