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受体及其药物
- 格式:pptx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26
阿片受体1. 什么是阿片受体?阿片受体是指存在于人体神经系统中的一类蛋白质。
它们作为神经递质的受体,与内源性阿片肽或外源性阿片类药物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和药理效应。
阿片受体主要分为三类,包括μ(mu)、κ(kappa)和δ(delta)受体。
这些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组织中广泛存在,对疼痛传导、情绪调节、褒奖机制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 阿片受体的种类和功能2.1 μ(mu)受体μ受体是阿片受体家族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受体,也是致幻类药物、镇痛药和成瘾药物等的作用靶点。
μ受体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面,在疼痛传导、呼吸、消化和进食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与μ受体的结合可以减轻疼痛感知并产生镇痛作用。
2.2 κ(kappa)受体κ受体主要存在于大脑的皮层、海马和尾侧脑室中,与κ受体的结合可以抑制无痛性刺激的传递,对疼痛的感知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κ受体还参与了情绪调控、抑郁和焦虑等过程。
最近的研究发现,激活κ受体还能够减轻阿片类药物的成瘾程度。
2.3 δ(delta)受体δ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并参与了对痛觉的调节。
与δ受体的结合可以产生镇痛作用,并可能与镇痛药物的耐受性和成瘾相关。
3. 阿片受体与药物成瘾阿片受体与药物成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和海洛因可以与μ受体结合,激活μ受体从而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成瘾效应。
而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使用会导致受体的耐受性和依赖性,长期滥用还会损害阿片受体系统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于阿片受体的功能和药物成瘾的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这为探索阿片受体的调控机制和开发新型药物治疗成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
例如,利用μ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成瘾风险。
同时,对于κ受体和δ受体的研究也有望为开发新的成瘾治疗靶点提供启示。
4. 总结阿片受体作为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调控因子,对于疼痛传导、情绪调节和成瘾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未知驱动探索,专注成就专业
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是指一类药物,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阻
断阿片类物质对受体的作用。
这类药物包括纳洛酮(Naloxone)、纳尔芬(Naltrexone)和美金刚(Methylnaltrexone)。
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阿
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中毒和依赖等问题。
此外,它们也常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疼痛病症,如癌痛和慢性肠道
疾病引起的疼痛,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阿片受体
拮抗剂会竞争性地结合阿片受体,从而使阿片类物质无法
结合受体,阻断其产生的生理作用,包括镇痛、麻醉和缓
解焦虑等。
1。
阿片受体拮抗剂简介阿片受体拮抗剂是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或依赖的药物。
阿片受体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与阿片受体竞争结合位点,阻止阿片类药物对阿片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弱或阻断其药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阿片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常见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地结合阿片受体,在阿片受体上形成拮抗剂-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可以阻止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海洛因等)结合到受体上,从而干扰阿片受体的信号传导。
阿片受体分为μ(mu)、κ(kappa)和δ(delta)三个亚型。
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体亚型。
例如,纳洛酮是一种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而纳曲酮则是一种选择性κ阿片受体拮抗剂。
阿片受体拮抗剂通过结合并占据阿片受体的结合位点,阻止阿片类药物与阿片受体的结合。
这种阻断作用可以减弱或完全抑制阿片类药物对阿片受体的药理效应,如镇痛、镇静和欣快感等。
常见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纳洛酮是一种选择性μ阿片受体拮抗剂,广泛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过量或依赖。
纳洛酮可以快速竞争性地与阿片受体结合,将阿片类药物驱离出受体上的结合位点,从而逆转其药理效应。
它还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疗效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纳洛酮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鼻喷剂给药,起效迅速,并可维持一定时间。
它常与其他治疗药物如美沙酮(用于阿片类药物戒断维持治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戒断和戒毒疗效。
纳曲酮纳曲酮是一种选择性κ阿片受体拮抗剂。
它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可以竞争性地驱离与受体结合的阿片类药物,从而减弱或阻断其作用。
纳曲酮的拮抗作用可以改善阿片类药物引起的镇痛、衰竭和依赖等不良反应。
纳曲酮可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起效迅速并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它主要用于阿片镇痛药物的过量中毒治疗,也可用作手术后镇痛的辅助药物。
临床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
首先,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过量或依赖。
阿片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细则(2023)癌症疼痛(CanCerPain)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
约55%接受积极治疗的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而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超过66%o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疼痛管理的基础用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症相关疼痛。
1、强阿片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和作用受体代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美沙酮、哌替哽等。
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从作用受体分析,羟考酮对内脏痛、神经病理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吗啡。
吗啡羟考酮+++ ++ + 芬太尼+++ + + 美沙酮+++ - +++ 哌替咤+ - - 2、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1)通过对阿片受体配体结合的实验研究,目前共发现五种阿片受体,分别是U 受体、8受体、K 受体、。
受体和£受体;受体 作用 特点μ1μ2 脊髓以上镇痛、镇静、催乳素分滂 呼吸抑制、欣快感、瘙痒、缩瞳、抑制肠挑动、恶心呕吐 镇痛强呼吸抑制、易成瘾 K 脊髓镇痛、呼吸抑制(较P 轻)、缩曜(较μ轻)、镇静 外周镇痛作用,不产生欣快感δ 镇痛、血压下降、欣快感、缩瞳、调控μ受体活性参与吗啡的镇痛 σ 镇痛作用不确定、呼吸兴奋、烦燥不安、幻觉及焦虑 幻觉、烦躁(2)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可分为四种:口、6、K、0。
其中口、3及。
型各又可分为1、2两种亚型,K型可分为3种亚型。
(3)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羟考酮对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是:除与吗啡一样对U受体有非常强的作用之外,与其他常用阿片药相比,羟考酮对K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而K受体与内脏痛密切相关。
(4)芬太尼为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3亚基蛋白,减少钙离子内流,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3、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吗啡IOmg30mg非胃肠道:口服=1:3可待因200mg 非胃肠道:口服=1:1.2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曲马多150mg吗啡(口服):曲马多(口服)=1:5羟考酮15*20mg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1.5~2:1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透皮吸收)60mg芬太尼贴:吗啡(口服)=4.2mgQ72h:30mgQ12h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羟考酮(口服)=200:1(1)需要注意NCCN已经取消曲马多和吗啡之间的换算比例,旨在限制弱阿片药物曲马多在癌痛治疗的使用。
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opioid agonist-antagonists)是一类对阿片受体兼有激动和拮抗作用的药物。
这类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σ受体也有一定的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由于对受体的作用不同,这类药与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药相比有以下一些区别:镇痛强度较小;呼吸抑制作用较轻;很少产生依赖性;可引起烦躁不安、心血管兴奋等不良反应。
根据其拮抗作用的程度不同,这类药中有些药物(如喷他佐辛、丁丙诺啡、纳布啡等)主要用作镇痛药,另一些药物(如烯丙吗啡)主要用作拮抗药。
一、喷他佐辛喷他佐辛(pentazocine)商品名镇痛新(Talwin),为苯吗啡烷类(benzmorpans)合成药。
喷他佐辛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4~1/3,即此药30~40mg相当于吗啡10mg。
肌内注射后20min起效,持续约3h。
此药不产生欣快感,剂量较大时反可激动σ受体而产生焦虑、不安等症状。
由于它兼有弱的拮抗效应,很少产生依赖性。
此药的呼吸抑制作用与等效吗啡相似,主要也是使呼吸频率减慢。
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同于吗啡,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血管阻力增高和心肌收缩力减弱,故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镇痛。
对胃肠道的影响与吗啡相似,但较少引起恶心、呕吐,升高胆道内压力的作用较吗啡弱。
没有缩瞳作用。
口服后容易吸收,但通过肝脏的首过消除大,生物利用度仅20%。
口服后1~3h、肌内注射后15~45min达血浆峰浓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35%~64%。
此药亲脂性较吗啡强,在体内分布广泛,分布容积3L/kg。
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也可透过胎盘。
此药主要在肝内经受生物转化,其甲基氧化成醇,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物随尿排出。
约5%~25%以原形从尿排出,不到2%随胆汁从粪便排出。
消除半衰期2~3h。
对大剂量喷他佐辛引起的呼吸抑制和中毒症状,不能用烯丙吗啡对抗,但可用纳洛酮对抗。
喷他佐辛主要用于镇痛。
临床麻醉中与地西泮合用,可实施改良法神经安定镇痛,但由于此药可引起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已很少应用。
【临床应用】1.用于拮抗阿片类药物复合麻醉术后的呼吸抑制或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
2.用于促醒(如阿片类药物复合麻醉术后、急性乙醇中毒、安眠药中毒、休克等)。
3.用于对麻醉性镇痛药成瘾者、吸毒成瘾者的催促戒断综合征的试验性诊断。
4.用于急性阿片类药物过量的诊断。
5.亦可用于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性痴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药理】1.药效学本药为阿片受体拮抗药,本身几乎无药理活性,但对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特异性拮抗作用,能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μ、δ和κ,对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无对抗作用。
本药通过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的拮抗而发挥兴奋中枢神经、兴奋呼吸、抑制迷走神经作用,能使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使血压上升,从而完全或部分纠正阿片类物质的中枢抑制效应(如呼吸抑制、镇静和低血压)。
动物试验表明,本药能改善大脑皮质氧的供应,增加神经细胞的电活动。
阿片类药(如吗啡)中毒者小剂量(400-800μg)注射本药后,2分钟即可逆转其作用,对抗呼吸抑制等中枢抑制症状,对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治疗较有效。
对阿片类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中毒需较大剂量才能对抗。
对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美沙酮、哌替啶、尤其是二乙酰吗啡)依赖者,肌内注射本药可激发严重戒断反应,结合用药史和尿检结果,可确认为阿片类成瘾。
但本药鉴别试验为阴性者,不排除有阿片依赖为阳性的可能。
本药还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动脉压,改善组织的血液灌注,增加心肌血流,有助于缺血心肌的保护;稳定溶酶体,降低心肌抑制因子作用。
本药为纯阿片受体拮抗药,不具有其他阿片受体拮抗药的“激动性”或吗啡样效应,不引起呼吸抑制、拟精神病反应或缩瞳反应。
用药后未见耐药性、生理或精神依赖性。
2.药动学本药含服吸收速度较快,口服经肝脏迅速代谢失效,多需注射给药。
含服后10分钟即可产生作用,静脉注射后通常2分钟内起效,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15分钟后即可起效,作用时间可达1-4小时,肌内注射作用时间长于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