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3温病的病因及发病
- 格式:ppt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50
《温病学》病因病机条文,中医必背!一、温病大纲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上焦篇(一)温热类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虐,不在此例。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
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二)湿热类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中焦篇温热类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黄连黄芩汤主之。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疾病分类温病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瘟疫病两大类。
温热病是指由热邪侵蚀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种有温病、疟疾、流感等。
温瘟疫病是指瘟疫、霍乱等热性传染病。
温热病在中医传统中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温热病的研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病的病因1. 热邪侵袭:温病的主要病因是热邪的侵袭。
热邪是一种外邪,以热症为主要特征,能够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热邪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接触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温病的发生。
2.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也是引起温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不畅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内热。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温病的病机1. 邪正交争:温病的病机是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正气相争,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2. 阴阳失调:温病的发生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相关。
热邪侵袭机体,破坏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使病变更为负性,形成病理状态。
四、温病的临床表现温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身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
在不同的温病类型中,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温病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病辩证、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及时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七、温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自我免疫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在传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佩戴口罩等,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
八、温病的中药治疗中药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是以中药为主。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一、温病的病因温病是外感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人体防御机能正常与否及外界致病因素有关。
人体的防御机能,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它是温病发生与否的内在决定因素。
在人体正气充盛时,对外界致病因素有充足的抵抗力,因此,温病就不容易发生,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人体正气不足,或致病因素过于强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则易导致温病的发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发病与四时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引起温病发生的外界致病因素,一般认为有六淫、温毒、疫疠等邪气。
四时气候特点虽然各不相同,六淫邪气的性质也各自有异,但其侵犯人体,皆可从阳化热,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一般说来,温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五种。
1. 风热邪气风性主动,无处不到,四季皆有,六淫邪气致病,往往以风邪为先导。
且风为春季主气,风邪为患多见于春季,春为四季之首,故古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犯人,可以从阳化热而为风热邪气,亦可风与热相合而同时致病,导致风温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生温病,往往先伤及肺卫,初起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等临床表现。
风性善行数变,因此,风热为患往往变化迅速,很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痉厥等重证。
2. 暑热邪气暑为热极,乃夏季之主气,暑邪为患见于夏季,发生暑温病。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
暑热邪气为患,多发病急骤,初起即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证候。
进而每易消耗津液,甚则损及肝血肾精,而致亡阴失水之重证。
暑邪易耗气伤津,暑热为患又易导致气津两伤,甚至成虚脱重证。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触,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故暑邪为患,又往往挟有湿浊,每易导致湿热病。
3. 湿热邪气湿为长夏之主气。
夏末秋初,雨水较多,气候炎热,自然界湿热弥漫,此时人体最易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生湿热病。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答案一、填空题1.①未即发病 ②邪气伏藏 ③ 逾时而发2.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②变化迅速3.病位以肺为主 易致津液干燥 易从火化4温邪5.卫气营血 三焦 功能失常 实质损害6.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易于耗气伤津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7.①从皮毛而入 ②从口鼻而入8.温邪入侵 体质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9.新感温病 伏邪温病10.秋燥 秋11.暑温 夏12.温热性质13.湿温 长夏二、选择题(一)A型题14.B。
答案分析:燥邪有燥热、燥凉病邪,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温燥,即书本所论之秋燥。
15.E。
答案分析: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
16.D。
答案分析: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伏气温病。
17.B。
答案分析:《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寒化温”学说的渊源。
18.B。
答案分析: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春温,属伏气温病。
19.C。
答案分析: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故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
(二) B型题20.B。
答案分析:湿为重浊阴邪,具郁闭之性,故可见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的特点。
21.C。
答案分析:燥性则干,热盛伤津,故燥热病邪易致津液干燥。
(三) D型题22.AC。
答案分析:区分新感与伏气温病,其主要意义在于区分病位的深浅轻重,从而指导辨证用药。
23.BD。
答案分析:湿属粘腻阴邪,胶着难解,不易祛除;脾胃同属中土,而湿为土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24.BE。
答案分析:春温、伏暑为感邪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伏邪温病。
(四)X型题25.ACD。
答案分析:伏邪温病病发于里,故宜直清里热;伤阴明显,故要顾护阴精,同时要注意透邪外达。
26.ABC。
答案分析:新感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故无里热证表现,如口渴、苔黄等。
27.ABCDE。
答案分析:伏气温病初起即可见到一派里热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