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科数学_张国楚_集合、实数、极限
- 格式:ppt
- 大小:699.50 KB
- 文档页数:45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数学分析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数学分析是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的必修课。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对极限思想和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对具体和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有一定得了解,全面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具备熟练的运算能力与技巧;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微积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数学分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知识内容融会贯通。
同时,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及时保质保量完成课后习题。
三、先修课程高中数学基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极限理论、一元(多元)微积分学。
教学难点:有一元函数一致连续性、导数的应用及定积分的应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数学分析教学采用“二合一”教学模式。
二合一教学模式是指: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定积分的基础和研究对象(2学时)1.教学内容(1)微积分的基础——集合、实数和极限;(2)微积分的研究对象——函数。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实数系的建立、邻域、函数、反函数以及基本初等函数;(2)难点是邻域的定义及其应用。
第二章微积分的直接基础——极限(12学时)1.教学内容(1)数列极限;(2)函数极限;(3)连续函数。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和连续函数的概念及计算极限、判断函数连续性;(2)难点是数列极限的“-N”定义以及判断函数的连续性。
第三章导数与微分(10学时)1.教学内容(1)导数;(2)求导数的方法——法则与公式;(3)微分及其运算。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函数导数的概念、求导数的方法;(2)难点是求复合函数的导数、函数连续性与可导性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导数的应用问题——洛比达法则、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张载:《张载集》只要将数学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之后,才能使得文明社会的发展成为可控制的现实。
——怀特海本章简介导数作为函数的变化率,在研究函数变化的性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章将介绍中值定理,然后以中值定理为基础,以导数为工具,解决一类特殊极限的简便计算问题,函数的增减性、极值和最值,以及函数图像的绘制等问题。
1联结局部与整体的纽带——中值定理1.1费马定理提出问题函数在某个区间的整体性质与该区间内部某一(或某些)点的导数之间有无关系?若有,那是什么关系?(本节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过程1、函数极值概念设函数在点的某邻域有定义,如果对于该邻域内任意异于的值,都有,则称函数在点处取得极大值(极小值),而称为函数的极大值点(或极小值点)。
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函数的极值,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称为函数的极值点。
比如,函数在点处取得极大值1,而在点处取得极小值-1。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可导函数的曲线在和处的切线平行于轴。
把函数的这种性质加以概括总结就可得出费马定理。
2、费马定理及其几何意义(1)费马定理如果是函数的极值点,并且在该点可导,那么。
证明:不妨设在邻域内,于是,当,当时,.由导数的定义和极限的性质得:因此,。
(2)费马定理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图象如果在相应于极值的点处有切线的话,那一定是一条水平切线。
(3)驻点(稳定点)使导数为零的点称为函数的驻点或稳定点。
想一想:驻点是否一定是极值点?回答是否定的。
如下图4.1、4.2所示,的极小值点,所以,即的驻点;而函数虽有,即的驻点,但它不是极值点。
做一做:请求函数的极值点。
此函数有驻点吗?1.2中值定理提出问题请观察图4.3,然后回答:在连续曲线弧上除端点外,是否存在一点(或一些点),使通过该点切线平行于联结端点的线段AB?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将这一结果加以总结便可得出中值定理。
心理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安司法、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相应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为人师表。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如数学、教育学、生理学等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基本能力。
(5)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应用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掌握一种外国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达到较高水平。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
普通话合格。
(8)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
二、毕业应修读学分和获得学士学位的要求毕业生修读不少于164学分,依廊坊师院授予学士学位的暂行规定及有关要求,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修业年限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依学业完成情况可在3-6年内毕业。
四、专业主干课程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五、教育教学时间表六、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表二)专业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七、教学计划表(表四)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教学时间计划表注:带*为专业主干课。
(表五)方向课程模块教学计划表(表六)副修专科专业及辅修专业方向课程表注:1.副修专科专业应从专业课程表中至少选修35学分。
第一章微积分的基础问题——集合、实数、极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²为政》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本章简介在中学,我们学习过集合、实数和简单的极限以及微积分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学习微积分为什么要学习集合、实数和极限,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涉及到所谓的数学基础问题,即数学的可靠性问题.本章将粗略介绍微积分的基础问题,使文科学生对数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中学学过的实数和极限知识作一些引申,而集合的具体知识不再述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是介绍集合、实数和极限。
要求了解集合、实数与极限在微积分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在我国古代数学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二)课程内容1.极限、实数与集合在微积分中的作用2.实数系的建立及邻域的概念实数系的演变及性质、刻画极限的邻域概念。
3.变量无限变化的数学模型——极限从分形几何中Koch雪花的周长谈起——数列极限、函数极限、无穷小量、极限的四则运算。
4.我国古代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三)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集合、实数与极限在微积分中的作用、邻域的概念。
本章难点:极限概念及其在微积分中的作用。
(四)课程要求1.了解:集合、实数与极限在微积分中的作用,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在我国古代数学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理解:函数极限、无穷小量。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1极限、实数与集合在微积分中的作用提出问题数学史中有所谓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它与微积分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来开始研究这一问题。
学习过程(1)第二次数学危机概说17 世纪上半叶笛卡儿(法)创建解析几何之后,变量便进入了数学.随之,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集众多数学家之大成,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被誉为数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微积分诞生不久,便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然而初期的微积分在逻辑上存在着矛盾.粗略地讲,牛顿、莱布尼茨的导数概念是建立在所谓的“无穷小”理论之上的,他们所谓的无穷小,时而是零时而又不是零,这违背了逻辑学中的排中律.正因此,不少学者对微积分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并且一些思想保守的人物借此提出非难,特别是代表守旧势力的英国红衣大主教贝克莱,从维护宗教神学的利益出发,亟力反对蕴含运动变化这一新潮思想的微积分.数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的许多人围绕微积分的逻辑基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被数学史界称为第二次数学危机.(2)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微积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自身理论完善过程中,法国数学家柯西和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先后建立了极限理论,从而摒弃牛顿、莱布尼茨的含混不清的“无穷小”概念,而代之以“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为无穷小量”的明确定义,从而解决了微积分的逻辑基础问题,也就消除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可见极限是微积分的理论基础.(3)极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极限是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然而极限作为运算不总是通行无阻的,例如在有理数范围内就可能行不通.譬如,由的不足近似值构成的有理数序列1, 1.4, 1.41, 1.414, 1.4142,…若在有理数范围内来考察,就不存在极限.但在实数范围内来考察,它的极限就是.可见实数是极限的理论基础,进而可知实数是微积分的基础.(4)实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19世纪,数学家们认识到实数的可靠性来源于自然数.于是自然数便成了实数的基础,进而自然数成了微积分的基础.(5)自然数的基础是什么?数学家们对数学基础的研究并未到自然数为止.19世纪末,又认识到自然数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儿提出的集合来定义,于是微积分的可靠性就取决于集合论的可靠性.因而集合又成了微积分的基础.而微积分又是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于是几乎全部数学都可以建立在集合基础之上.可见集合是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石.(6)数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体会到,对微积分基础的研究大大推动了微积分的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数学发展动力的一个方面,即由数学自身矛盾运动产生的内部力量.还应认识到数学发展动力的另一个方面,即由人类社会实践所产生的外部力量.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正是推动微积分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力量.(7)检验数学可靠性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数学的可靠性问题,我们固然应该根据数学科学的特点追求数学的逻辑可靠性,但最终还要符合实践可靠性,即数学的可靠性尚需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小结微积分的理论基础如下图所示.集合自然数实数极限微积分作业思考题微积分的基础是什么?§2 实数系的建立及邻域概念提出问题实数既然是极限的基础,那么,实数具有什么性质呢?在实数范围内又是如何实现极限的呢?学习过程由微积分的基础可知,微积分所涉及的数仅限于实数,本节将简述实数的演变及刻画极限的邻域概念.2.1 实数系的演变及性质(略,有兴趣的学生可参阅教材)(1)为什么要先介绍邻域概念?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是极限,而极限的理论基础是实数.要在实数范围内用极限解决微积本身的问题,就要借助于邻域概念.(2)如何从几何直观抽象出邻域概念?观察图1.1,在点x0附近的数轴上,有一个开区间(x0-δx0+δ)(δ>0),其内凝聚着无穷多个连绵不断的点,当δ变小时,开区间(x0-δx0+δ)便会变小,其内仍然凝聚着无穷多个连绵不断的点,由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以及实数的连续性可知,当δ越来越小时,开区间也会越来越小,但其内仍有无穷多个连绵不断的点,这就表明落在(x0-δx0+δ)内的变数x便会与x0越来越接近.显然这样的开区间便可作为刻划变量x无限接近于常数x0的一种工具,这一工具便称为x0的δ领域.由此可抽象出领域概念.定义与点x0距离小于δ(>0)的全体实数的集合称为点x0的δ领域,记作U(x0,δ),x0称为邻域的中心,δ称为邻域的半径(图1.1).显然点x0的δ领域可用集合记号表示为{x||x-x|<δ﹜,或用区间表示为(x0-δ,x0+δ).如果点x0的δ邻域U(x0,δ)不包括点x0,则称为点x的去心邻域(图1.2),记作U°(x0,δ),也可用集合记号表示为{x|0<|x- x|<δ.例用邻域符号和区间符号表示不等式(ε>0)所确定的x的范围,并描绘在数轴上.解由得,即.所以它表示以点为中心、以为半径的邻域,用邻域符号表示为U().由得,所以用区间符号表示为(,).数轴表示略.小结实数最重要的性质是连续性,正是由于这一性质,极限才得以通行无阻,而邻域是极限在实数范围内得以实行的工具。
第二章 微积分的直接基础——极限§2.1 从阿基里斯追赶乌龟谈起——数列的极限 一个实际问题:如可用渐近的方程法求圆的面积?设有一圆, 首先作内接正四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1;再作内接正八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2;再作内接正十六边形, 它的面积记为A 3;如此下去, 每次边数加倍, 一般把内接正8×2n -1边形的面积记为A n . 这样就得到一系列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 A 1, A 2, A 3, ⋅ ⋅ ⋅ ⋅ ⋅ ⋅ , A n , ⋅ ⋅ ⋅设想n 无限增大(记为n →∞, 读作n 趋于穷大), 即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 内接正多边形无限接近于圆, 同时A n 也无限接近于某一确定的数值, 这个确定的数值就理解为圆的面积. 这个确定的数值在数学上称为上面有次序的数(数列) A 1, A 2, A 3, ⋅ ⋅ ⋅ , A n , ⋅ ⋅ ⋅当n →∞时的极限.数列的概念:如果按照某一法则, 使得对任何一个正整数n 有一个确定的数x n , 则得到一列有次序的数x 1, x 2, x 3, ⋅ ⋅ ⋅ , x n , ⋅ ⋅ ⋅这一列有次序的数就叫做数列, 记为{x n }, 其中第n 项x n 叫做数列的一般项. 数列的例子: {1+n n }: 21, 32, 43, ⋅ ⋅ ⋅ ,1+n n⋅ ⋅ ⋅; {2n}: 2, 4, 8, ⋅ ⋅ ⋅ , 2n, ⋅ ⋅ ⋅; {n 21}: 21, 41, 81, ⋅ ⋅ ⋅ , n 21, ⋅ ⋅ ⋅ ; {(-1)n +1}: 1, -1, 1, ⋅ ⋅ ⋅ , (-1)n +1, ⋅ ⋅ ⋅ ; {nn n 1)1(--+}: 2,21, 34, ⋅ ⋅ ⋅ , n n n 1)1(--+, ⋅ ⋅ ⋅ .它们的一般项依次为1+n n , 2n , n 21, (-1)n +1, n n n 1)1(--+.数列的几何意义:数列{x n }可以看作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它依次取数轴上的点x 1, x 2, x 3, ⋅ ⋅ ⋅ , x n , ⋅ ⋅ ⋅.数列与函数:数列{x n }可以看作自变量为正整数n 的函数: x n =f (n ),它的定义域是全体正整数. 数列的极限:数列的极限的通俗定义:对于数列{x n }, 如果当n 无限增大时, 数列的一般项x n 无限地接近于某一确定的数值a , 则称常数a 是数列{x n }的极限, 或称数列{x n }收敛a . 记为a x n n =∞→lim .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 就说数列是发散的.例如11l i m =+∞→n n n ,021lim =∞→nn , 1)1(lim 1=-+-∞→nn n n ; 而{2n }, { (-1)n +1}, 是发散的.对无限接近的刻划:x n 无限接近于a 等价于|x n -a |无限接近于0,极限的精确定义:定义 如果数列{x n }与常a 有下列关系: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ε (不论它多么小), 总存在正整数N , 使得对于n >N 时的一切x n , 不等式|x n -a |<ε都成立, 则称常数a 是数列{x n }的极限, 或者称数列{x n }收敛于a , 记为 a x n n =∞→lim 或x n →a (n →∞).如果数列没有极限, 就说数列是发散的.a x n n =∞→l i m ⇔∀ε >0, ∃N ∈N +, 当n >N 时, 有|x n -a |<ε .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 例题: 例1. 证明1)1(lim 1=-+-∞→nn n n .分析: |x n -1|=nn n n 1|1)1(|1=--+-. 对于∀ε >0, 要使|x n -1|<ε , 只要ε<n1, 即ε1>n .证明: 因为∀ε >0, ∃]1[ε=N ∈N +, 当n >N 时, 有|x n -1|=ε<=--+-nn n n 1|1)1(|1, 所以1)1(lim1=-+-∞→nn n n .例2. 证明0)1()1(lim 2=+-∞→n nn .分析: |x n -0||0)1()1(|2-+-=n n 11)1(12+<+=n n .对于∀ε >0, 要使|x n -0|<ε , 只要ε<+11n , 即11->εn .证明: 因为∀ε >0, ∃]11[-=εN ∈N +, 当n >N 时, 有|x n -0|=ε<+<+=-+-11)1(1|0)1()1(|22n n n n ,所以0)1()1(lim2=+-∞→n nn .例3. 设|q |<1, 证明等比数列 1, q , q 2, ⋅ ⋅ ⋅ , q n -1, ⋅ ⋅ ⋅的极限是0.分析: 对于任意给定的ε >0, 要使 |x n -0|=| q n -1-0|=|q | n -1<ε ,只要n >log |q |ε +1就可以了, 故可取N =[log |q |ε +1]。
第三章变量变化速度与局部改变量估值问题——导数与微分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恩格斯本章简介数学中研究导数、微分及其应用的部分叫做微分学,研究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的部分叫做积分学.微分学与积分学统称为微积分学.微积分学,或称数学分析,是高等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数学很多分支的基础.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宇宙奥妙乃至人类自身的典型数学模型之一.恩格斯(F.Engels,德,1820-1895)指出:“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微积分发展史曲折跌宕,撼人心灵,是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和对人们进行文化熏陶的极好素材.然而,微积分教学存在着遗憾,正如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R. 柯朗(R.Courant,1888-1972)所指出的那样:“微积分,或者数学分析,是人类思维的伟大成果之一.它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地位,使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别的有效工具.遗憾的是,微积分的教学方法有时流于机械,不能体现出这门学科乃是一种撼人心灵的智力奋斗的结晶”.我们在微积分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微积分震撼心灵的力量.积分的雏形可追溯到古希腊和我国魏晋时期,而微分概念却姗姗来迟,16世纪才应运萌生.至17世纪,由天才的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与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在不同的国家,几乎同时在总结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各自独立地创建了划时代的微积分,为数学的迅猛发展,科学的长足进步,乃至人类文化的昌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本章与下章介绍一元微分学,俟后两章介绍一元积分学.本章介绍导数、微分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1函数的局部变化率——导数1.1抽象导数概念的两个原型问题提出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需要了解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外,有时还需要研究变量变化快慢的程度.例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等,而这些问题只有在引进导数概念之后,才能解决.学习过程原型Ⅰ求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设一质点从点开始作变速直线运动,经秒到达点,求该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分析(1)以为原点,沿质点运动的方向建立数轴——轴(图3.1)用表示质点运动的路程,则有(2)质点作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速度=(3)想一想如何处理速度变与不变的矛盾?(4)分以下三步解决速度变与不变的矛盾①求增量给一个增量,则路程有了增量②求增量的比(局部以匀速代变速)③取极限(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即为在时刻的瞬时速度)原型Ⅱ求曲线切线的斜率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斜率分析如图3.2所示:(1)复习曲线在点处切线的概念曲线上两点和的连线是该曲线的一条割线,当点沿曲线无限趋近于点时,割线绕转动,其极限位置就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2)复习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3)提出问题如何以直代曲,实现曲与直矛盾的转化?(4)解决曲与直的矛盾即求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斜率的三个步骤.①求增量:给一个增量,则有②求增量比(局部以直代曲)③取极限(即割线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的斜率)1.2导数概念问题提出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两个原型的共同点引入导数的概念(1)求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变化快慢程度,即变化率问题;(2)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相同;(3)数学结构相同.学习过程1、定义设函数在点的某一邻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在点处有增量(点仍在该邻域内)时,相应的函数有增量如果与之比,当时的极限存在,则称这个极限值为在点处的导数,记作,即(3.1)亦可记作,注意(1)若极限(3.1)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2)若极限(3.1)不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不可导;(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函数的平均变化速度称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4)函数f(x)在点x0处的瞬时变化率导数称为函数在点处的瞬时速度.(5)概括导数的概念导数是平均变化率的极限2、导数的力学意义导数的力学意义是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3、导数的何意义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的切线斜率.4、求导数的步骤(1)给一个增量,求相应的函数增量;(2)求平均变化率;(3)求平均变化率的极限,即5、应用举例例1 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解(1)确定,即(2)求,即(3)求,即(4)取极限得6、函数在区间内可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内的每一点处可导,则称函数在区间内可导.7、导函数若函数在区间内可导,则称为函数的导函数,记作,,或导函数的计算公式=(x) ==想一想与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是关于函数,是在点处的导数,是一个常数(2)联系是在点的函数值,即:8、应用举例例2 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解(注意利用与的关系)总结幂函数的导数例3 求常数函数的导数分析常函数的特点(当自变量从变到时,函数的增量为0即)解即常数函数的导数恒为零.例4 求的导数解任取,给一个增量,得,∴做一做求的导数1.3 求导过程中的哲学分析提出问题求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思想方法中主要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1)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和量变质变规律;(2)体现了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和矛盾转化的思想;(3)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想一想求导过程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1.4 函数的连续性与可导性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函数的连续性与可导性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过程定理2 如果函数在点处可导,那么在点处连续.注意(1)可导则连续;(2)连续不一定可导:例如在点处连续但不可导.做一做举例说明可导和连续的关系1.5高阶导数的概念提出问题在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位移关于时间的变化率,而加速度则是速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对“变化率的变化率”的讨论,就引入了高阶导数的概念.学习过程1、二阶导数如果函数的导数可导,则称的导数叫做函数的二阶导数,记作即注意还可记作想一想二阶导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阶导数设函数存在阶导数,并且阶导数可导,那么的导数,叫做函数的阶导数,记作.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称为高阶导数做一做求的三阶导数小结(1)导数的定义;(2)导数的几何意义;(3)可导与连续的关系.作业必作题习题三 1选作题习题三 2思考题函数可导是否为连续的充要条件?求导数的方法——法则与公式2.1求导法则问题提出求变量的变化率—导数,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根据定义求导数往往很繁难,有时甚至不可行,那么能否找到求导数的一般法则或公式呢?学习过程1、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定理设u=u(x),v=v(x)是x的可导函数,则(1)(υ±ν)′=υ′±ν′(2)(Cυ)′=Cυ′(C是常数)(3)(4)注意(1)有限个函数代数和的导数等于各个函数导数的代数和;(2)应用举例例1已知,求解=例2 已知,求.解(注意对求导法则熟悉之后可以简化步骤)例3已知,求解例4已知,求解2、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设y=f〔(x)〕是由函数y=f(u)及u=(x)复合而成的函数,并设函数u=(x)在点x处可导,y=f(u)在对应点u=(x)处也可导,则有复合函数y=f〔(x)〕的求导法则:或=或=(u)(x)注意其中表示y对x的导数,,(u)表示y对中间变量u的导数,、(x)表示中间变量u对x的导数.例5,求y′解(1)分解复合函数即令(2)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得想一想求复合函数的关键是什么?注意熟练之后可省略中间变量,从外向量,逐层求导例6,求解例7y=ln|x|,求分析函数中含有绝对值,所以首先应去掉绝对值符号,用分段函数表示函数解当x>0时,当x<0时,〔〕′3、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求隐函数的导数隐函数若方程F(x,y)=0确定了y是x的函数,那么,这样的函数叫做隐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方法例8 方程x2-y+lny=0确定了y是x的隐函数,求y′.分析(1)y是x的函数;(2)lny是x的复合函数解方程两端对x求导得解出y′,得例9例9 求圆x2+y2=4上一点M o(-,)处的切线方程分析解题步骤(1)求出曲线在点M o处的切线斜率(即求),(2)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出切线方程解方程两端对x求导得2x+2yy′=0即亦即∴所求圆的切线方程做一做求的导数2.2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问题提出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如:那么其它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又如何呢?学习过程1、任意指数的幂函数y=xα(α∈R)的导数证明(xα)′=α xα-1证明在y=xα两边取自然对数得lny=αlnx (lny是x的复合函数)两边对x求导得∴想一想是如何证明的?(引入取对数求导法)取对数求导法(1)先对等式两端取自然对数;(2)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求隐函数的导数;(3)求y对x的导数y′.2、指数函数y=a x(a>0且a≠1)的导数利用对数求导法有lny=xlna两边对x求导得∴y′=ylna=a x lna即(a x)′=a x lna注意(e x)′=e x(性质良好,应用广泛)3、反三角函数的导数(1)求y=arcsinx,x∈(-1,1),的导数y′解由y=arcsinx得x=siny在x=siny两端对x求导得1=cosy·y′(2)公式(注意以上导数的求导法则及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为求初等函数的导数提供了方便)例10质量为m0的放射性物质,经过时间t以后,所剩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为m=m0e-kt(k为正数,是该物质的衰减系数),求该物质的衰减率.解物质的衰减率就是质量m对时间t的导数,即该式表明放射性物质的衰减率与质量成正比,而负号表示质量m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第18卷第4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8,No.4Aug .,20122012年8月1数学文化的起源数学文化[1]是指在数学知识的发生、生成、传播过程中,在特定的数学共同体内积蓄下的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启迪价值的数学思考方法、数学思想观念及数学精神品格等。
其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
中国的数学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悄然兴起,到现在蓬勃发展,已获得了教育界的高度认同,成为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门话题之一。
如文献[1-2]诠释数学文化的内涵,文献[3]以矩阵的乘法运算为例子讨论了数学文化融入线性代数教学的探索,文献[4]讨论了数学文化的发展与数学文化的构建,文献[5-6]阐述了南开大学、南昌大学数学文化课程近些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并探索了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
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拟讨论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2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的意义2.1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衔接大学文科数学[7]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数学课程。
这些文科学生,大多数高中时候数学功底较差。
数学是这些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瓶颈。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中到大学的顺利衔接。
2.2有利于改变文科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在一部分文科生的眼里,数学是抽象、深奥、乏味的,上数学课没有多大用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这是教师们要面收稿日期:2012-04-27;修回日期:2012-05-25基金项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改项目(编号:JG11039)作者简介:谢正卫(1979-),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论、模论与自动机理论;施俊(1976-),男,山西朔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代数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