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第四章-地区发展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社区和社会工作1,社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提出的,1887年,他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概念》出版。
2,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3,社区的要素地域要素(2)人口要素(3)组织结构要素(4)文化要素4,社区的类型(1)地域性社区(2)功能型社区5,社区的功能(1)社会服务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4)社会控制和社会稳定功能6,社区工作(1)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
(2)狭义的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7,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一)罗夫曼分类法1、任务目标——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达成一些社会福利的目标,满足社区需要等。
2、过程目标——提高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包括建立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社区领袖。
(二)谭马士分类法1、分配资源组织居民行动起来,去争取合理的资源分配,令市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2、发展市民1,社区工作可促进社区居民公民权的发展(参与政治)2,社区可促进社会的发展8,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1、改进社区关系,改变权力分配2、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3、发挥居民的潜能4、培养互相关怀及社区照顾的文化5、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6、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7,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生活素质9,社区工作的特征(1)以社区为对象(2)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3)居民的集体参与性(4)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10,社区工作的功能●社会福利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社会行动功能●社会稳定功能11,三种地域性社区1、农村社区(1)地域特征1,土地的重要性,2,区位的边缘化3,区位结构简单4,地域范围较广5,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2)人口特征1,人口数量少、密度低2,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3,人口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4,职业结构单一、社会阶层分化低5,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弱1,社会群体及组织数量2,初级社会群体占主导地位3,社会组织结构简单化(4)文化特征1,封闭性与保守性2,经验型的思维方式3,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4,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5,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重2、城市社区(1)地域特征1,区位的中心化2,地域范围较小3,区位结构复杂4,以高层建筑为主5,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分离(2)人口特征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2,人口同质性低、异质性高3,人口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多元化4,职业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分化高5,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流动性强(3)社会群体及组织特征1,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2,初级社会群体势微3,社会组织数量多、类型复杂4,社会组织功能的专业化5,社会组织的科层化(4)文化特征1,开放性、包容性2,世俗化、理性化3,注重业缘关系4,人际关系疏离、交往表面化3、集镇社区(1)地域特征1,农村和城市的中间地带2,中层建筑较多3,生态环境较为优越4,城市服务设施不完备(2)人口特征1,人口数量和密度2,人口素质3,人口结构4,社会阶层结构5,人口的社会流动1,初级社会群体势微2,社会组织的数量多3,社会组织的科层化不明显(4)文化特征1,感性与理性并存、感性更胜一筹2,传统与现代的交融3,开放性与保守性兼容第三章社区工作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1,价值观是指主体(个体、群众、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对象)及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
《社区工作》第一章社区和社区工作1.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的结构性缺陷:①行政全能主义的体制性弊端仍然非常突出;②社区的单位化倾向愈益严重;③社区工作尚未成一种专业化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难以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
2.在西方语汇中,“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思想家F·滕尼斯提出的。
3.可以看出,乔治·希勒里的社区概念包括了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4.社区的要素:①地域要素;②人口要素;③组织结构要素;④文化要素。
5.社会变迁区分法,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可划分为“部落型社区”、“传统型农业社区”、“传统型城市社区”、“新兴社区”、“现代型社区”等。
6.文化特征: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包括社区意识、社区心理、社工风尚、社区公德、社区教育、社区艺术活动、社区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主区文艺活动场所、公益广告、艺术雕塑,标志性建筑以及环境绿化等物质层面的要素。
7.美国学者罗斯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是一种方法,一个社区用这个方法确定它的需要或目标,排列其先后缓急次序,鼓励其从事改造的信心与工作的意志,寻求内外可用的资源,而采取行动的过程。
并在工作过程中,扩大和发展社区居民互助合作和实践。
8.社区工作的目标和特征:(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①罗春曼分类法:事工目标和过程目标;②谭马士提出了另一个社区工作的目标——二分法:分配资源和发展市民。
9.社区工作的特征:①以社区为对象;②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③居民的集体参与性;④事工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10.(选择题)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①社会福利功能;②社会服务功能;③社会行动功能;④社会稳定功能。
第二章社区工作发展的历程1.汉堡制源自于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他在16世纪时已注意到各国的贫困问题,并拟定一套贫民救济方案,汉堡制是其设想的具体化和实际应用。
2.1892年“新汉堡制”问世,“新汉堡制”的特点是高屋建瓴分段制度,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充统一救助贫困者,社区负责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同时发挥民间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
《社区工作》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1、社区一词的由来。
2、社区的基本要素。
3、社区工作的目标(Rothman的划分)。
5、社区工作的特征.6、社区工作的功能。
第二章 1、社区工作的起源事件: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和社区睦邻运动:时间、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组织。
2、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标志。
3、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代表性人物及其活动。
第三章 1、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观。
2、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3、影响社区工作的几种现代社会思潮(只要求列举)。
第四章 1、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概念)。
2、地区发展模式的任务目标。
3、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策略。
4、试述地区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结合自己的理解论述其对于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5、社会工作者在地区发展模式中的角色。
第五章 1、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内容(概念)。
2、社会策划模式的任务内容。
3、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4、社会工作者在地区发展模式中的角色。
5、社会策划模式的优点、缺点。
第六章 1、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内容(概念)。
2、社会行动模式的目标。
3、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策略与形式。
4、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行动模式中的角色。
5、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
第七章 1、社区照顾的起源(时间,事件,institutional care?)。
2、社区照顾的任务。
3、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模式中的角色。
4、社区照顾的专业技巧与服务方式。
第八章 1、社区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哪些)及其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
第九章 1、简述社区情况(背景)分析的内容与采取的主要方法。
2、如何分析社区问题?3、简述社区工作关系建立与维系的基本原则。
第十章 1、中国的社区服务的概念(含义)与内容。
2、中国社区建设的起源。
3、社区建设的内容与特征。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社区服务:指在政府的资助、政策的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内或介入社区的各种法人社团和机构以及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
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社区发展:概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社区自决:尊重社区自决有两个基本涵义:(1)由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选择或确定社区发展方式和行动策略(2)由社区自主管理属于自治范围内的事务。
地区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通过鼓励当地居民的民主参与、团结合作、自我帮助、自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的资源,当地的知识和技术,当地的创举和领袖,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发动,鼓励居民自决,来解决当地的问题,促进当地的发展。
杰克·罗斯曼认为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假定社区的变迁,可以乐观地通过当地社区居民在有关社区发展的目标决定和行动中的广泛参与来追求。
地区发展模式作为社会工作的社区介入手法,强调的是民主程序、志愿合作、自我帮助、当地领袖的发展以及教育目的性等地区发展表示为一种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
社会策划也叫社会计划,是依靠技术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处理社区问题。
社工地区发展模式
社工地区发展模式是指以社区工作为基础,以社区发展为目标,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依靠社会资源和社区环境支持,开展各项社会工作和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 社工领导模式:建立由专业社工领导的社区协作团队,实施社区工作和服务项目。
2. 居民参与模式: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支持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社区自我管理。
3. 领导支持模式:在领导引导下,依托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身力量,推动社区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
4. 社会组织模式:依托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实施社会工作和服务项目,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和共享。
5. 城市政治模式: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推动城市区域和社区的发展和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 灵活多元模式:根据不同的社区类型和特征,采用不同的社区工作和服务方案,实现社区发展的灵活多元化。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地区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提升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以推动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
2.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 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构建美好家园。
三、工作内容1. 宣传动员(1)开展社区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地区发展模式的认识。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解读地区发展模式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2. 组织建设(1)成立社区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建立居民代表制度,保障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
3. 项目实施(1)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提升社区形象。
(2)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3)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4. 激励机制(1)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社区发展项目。
(2)设立优秀居民表彰制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四、工作步骤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宣传动员,组织建设,制定社区发展计划。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实施社区环境整治项目,举办社区文化活动。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开展居民代表培训。
4.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总结评估,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社区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工作效果。
六、预期成果1. 社区居民参与度显著提高,社区凝聚力增强。
2. 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3. 社区和谐稳定,构建美好家园。
本工作计划方案旨在通过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推动社区全面发展,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