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穿刺术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1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脑室穿刺术是经颅骨专控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
目的1.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黏连或中脑水管梗阻等导致的侧脑室扩大、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征象或脑疝形成征象进行脑室减压,以抢救生命。
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
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4.经引流管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适应证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
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
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禁忌症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脑室狭小者。
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方法:脑室穿刺引流的方法有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枕入法(穿刺侧脑室三角区)、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和经眶穿刺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底部),小儿采用经前囟侧角脑室穿刺,一般不置管。
下面介绍通常使用的床旁经额侧脑室穿刺法(额入法)。
1.剃光头发。
2.仰卧位,选定穿刺点(前额部,发际上 2cm,矢状线旁开 2cm),头皮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
3.颅骨钻孔,用脑室穿刺针穿刺,穿刺方向与矢状线平行,针尖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一般进针 3~5cm 可进入侧脑室前角,见脑脊液流出时,表明穿刺成功,则置管作脑脊液持续引流或颅内压监测。
【护理】1.术前护理(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消除思想顾虑,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躁动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2)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药、颅骨钻、脑室穿刺引流包、无菌引流袋、硅胶导管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备颅内压监测装置。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之脑室穿刺术
1适应症:
1)主要应用于作脑室造影。
2)测量脑室内压力和脑脊液成分的变化。
3)用于抢救由后颅凹或中线结构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脑疝。
2方法
1)手术前剃头,当日晨禁食。
2)依照病人情况给予镇静剂。
3)一般应用于侧脑室前角穿刺,小儿可用前囟穿刺,紧急情况下可用经眶穿刺。
3侧脑室前角穿刺
1)仰卧位,划线,一般取右侧。
位置在矢状缝外2-5cm与冠状缝(眉间上13cm)前2-5cm交点处,消毒、铺巾、局麻。
2)纵切口直达骨膜,牵开,钻孔,电凝硬脑膜并“十”字切口。
3)电凝蛛网膜后,脑针垂直刺向双外耳孔连线的方向,进针4—6cm,获清楚的突破感即为进入脑室,记录进针深度。
4)拔出脑针后,放入“8”号尿管或硅胶管(注意不要快速放出脑脊液)进入脑室部分不超过3—4cm,脑脊液引流通畅后,自切口旁另切一小口自皮肤引出、固定,缝合原切口。
5)也可用颅锥穿刺法。
6)导管连接脑室引流瓶,置于脑室上方10cm,严密观察病情变
化。
适应症
⾻缝未闭的婴⼉,需要测脑压和检查脑脊液⽽不宜穿刺者;检查脑室系统有⽆梗阻。
⽤品及准备
腰椎穿刺包,⽤细的腰椎穿刺针,治疗盘。
⽅法及内容
1.术前准备同硬脑膜下穿刺术。
2.腰椎穿刺针由前囟两侧⾓连线上离中点1.5-2cm处刺⼊,针头指向同侧外眦。
进针时⽤⼿指抵住头部,以防骤然进⼊过深。
针头进⼊约1.5cm后,每进0.5cm即应抽出针芯,查看有⽆脑脊液流出,进针深度约2-5cm.测压及留取脑脊液⽅法同腰椎穿刺。
3.穿刺完毕敷裹同硬脑膜下穿刺术。
注意事项
1.此术⽐较危险,不宜轻易施⾏。
2.助⼿必须稳妥固定患⼉头部。
3.针头进⼊颅内后,必须沿固定⽅向笔直前进,切忌左右摇动。
如要改变⽅向,必须将针退⾄⽪下,重新穿刺,以防损伤脑组织。
脑室穿刺术脑室穿刺术(brain cell puncture )是经颅骨穿孔,或婴幼儿患者经颅外侧角穿刺侧脑室。
此手术危险性大,必须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掌握穿刺指征。
一、适应证(一)用于诊断1.需要测脑室压力,行颅内压监测和检查脑脊液成分者。
2.了解脑室系统有无梗阻。
3.行脑室造影术。
4.脑室内注射酚酞或靛胭脂, 根据腰椎穿刺脑脊液中色素出现时间,或尿排出酚酞量,判断脑积水的性质。
5.颅后窝手术中脑室内注入靛胭脂,了解中脑导水管的情况。
(二)用于治疗1. 阻塞性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险情时,应迅速行脑室穿刺,放液降低颅内压。
2.颅手术揭开骨瓣后或颅后窝手术时虽应用脱水药物,但颅内压仍很高,切开硬脑膜有困难者应行脑室穿刺减压。
3.化脓性脑室炎,脑脊液呈脓性,药物控制有困难时,应行脑室穿刺,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4.行脑室引流或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5.脑室内有血液需清除时。
二、禁忌证(一)穿刺部位皮肤感染。
(二)因脑水肿导致脑室变得极小。
(三)有明显出血倾向者三、术前准备参阅小脑延髓池穿刺术。
器械准备颅骨锥、颅骨钻、脑室引流管。
(金属导条)四、操作方法(一)操作前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剃发备皮,选用2%碘酒,然后用70%乙醇消毒皮肤。
患者头下铺消毒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消毒后在操作部位铺上无菌洞巾。
麻醉用0.5%的利多卡因1-2ml局部浸润麻醉。
常选择侧脑室前角和后角进行穿刺下角较少穿刺。
(二)前角穿刺在冠状缝前或前发际内2cm和距矢状线2.5cm的交点作标记,局麻后用颅骨锥或颅骨钻钻孔达硬脑膜,以穿刺针经钻孔刺入,与矢状面平行,针尖向后下,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刺入5-6cm即可进入侧脑室前角(婴幼儿可经前囟外侧角刺入)。
紧急情况下,也可经前额或眶顶穿刺前角。
可在两眉中间向上3cm,旁开2cm(本法无需剃头,可在床旁进行),用甲紫标记定位。
(三)后角穿刺在枕外粗隆上6cm和距矢状线上3cm的交点用颅骨锥或颅骨钻钻孔。
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脑室内出血是指血液在脑室内积聚和存留,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
脑室内出血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等。
而目前,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已经成为治疗脑室内出血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
本文将就该手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一、手术原理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的手术原理是通过侧脑室穿刺,将脑室内积聚和存留的血液引流出来,减轻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手术过程中,先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脑室内出血的位置和程度,然后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在侧脑室内插入引流管,将脑室内的积血引流出来,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使血液不再积聚在脑室内。
通过引流术,能够有效减轻颅内压,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脑水肿,恢复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目的。
二、术前准备在进行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手术适应症。
同时还需要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三、手术操作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的手术操作需要在专业的医疗团队的配合下完成。
手术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无菌。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侧脑室穿刺点,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和引流管,准确插入引流管,确保引流管的通畅和固定,避免出现意外并发症。
在手术操作结束后,需要做好术后处理工作,包括及时处理手术伤口,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四、临床效果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侧脑室穿刺术应用解剖侧脑室穿刺术可用于(1)测定脑室压力,进行颅内压监护或检查脑脊液成分.(2)行脑室造影术,向脑室内注入酚磺肤或靛烟脂,根据腰椎穿刺色素出现的时间或尿中排出酚磺肤量,判断脑积水的性质。
(3)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险情时,应迅速进行脑室穿刺。
(4)开颅术揭开骨瓣后或颅后窝手术时虽应用脱水药物,但脑张力仍很高,切开硬脑膜有困难者应行脑室穿刺减压。
(5)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脓性,药物控制有困难时,应行脑室穿刺,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6)行脑室引流或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7)(一)应用解剖学基础"(8)脑室系统是位于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连结它们的孔道。
脑室壁由室管膜覆盖,室内有分泌脑脊液的脉络丛。
脑室内脑脊液约20m1,由于脑室的大小变异较大,故含量变化也较大。
(9)1.侧脑室的位置及形态侧脑室左有各一,是脑室系统中最大者,位于大脑半球内借室间孔与狭窄的第3脑室相连通。
侧脑室呈弯曲的弓形,包绕在尾状核的周围,从前向后再向下分成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
前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额状切面呈三角形。
侧脑室前角上方以胼胝体为界,内侧以透明隔的前部为界,底为膨大的尾状核头,前方为盲端,位于胼胝体膝的后面。
中央部稍弯曲,由室间孔伸展至胼胝体后部,横切面呈三角形,顶由胼胝体下面构成。
内侧壁为透明隔的后部,底由外侧至内侧为尾状核、终纹、丘脑上面的外侧部、脉络丛和窜窿的外侧缘。
后角伸入枕叶,顶和外侧壁由肿服体构成,再向外为视放射。
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膨大,上方的叫后角球,由胼胝体枕钳形成,下方的为禽距,由距状裂内陷而成。
后角长度的变异很大,有时缺如。
下角在丘脑的后方弯向下,然后前进入硕叶,其顶和外侧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核也位下角的顶,底由海马、海马伞、脉络丛和侧叶副隆起构成,前方的盲端终止于距顿极大约甘外,后方与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侧副三角。
脑室穿刺术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患者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患者定位:以便确定最佳的穿刺点,通常选择在侧脑室角或额角区域。
-术前麻醉: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或局麻(局部麻醉也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
2.皮肤消毒和铺盖:在术前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消毒,使用无菌铺盖覆盖患者的头部。
3.骨窗制备:-术前相的定位:使用透视设备或图像引导找到最佳穿刺点,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标记。
-皮肤切口:用手术刀在被标记的穿刺点处切开皮肤。
-穿刺针进入:使用专用的穿刺针(如穿刺针导航装置)在切口处穿透头骨。
-骨窗制备:使用骨窗刀和钝器,将骨窗扩大到足够的尺寸以供穿刺进入脑室。
4.穿刺进入脑室:-穿刺引导器插入:将穿刺引导器插入骨窗,以确保穿刺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引导器定位:使用透视设备或图像引导确保引导器位于正确的位置。
- 转子刺入:将旋转式刺入器(如Rotex Stepper)插入引导器,以确保穿刺目标的精确性。
-穿刺进入:通过转子刺入器推动,将穿刺器引入脑室。
5.操作和处理:-定向检测:使用透视设备或图像引导确定穿刺器的位置和方向。
-脑脊液采集:一旦在脑室内确认了穿刺器的位置,可以通过穿刺器从脑室内采集脑脊液样本。
-减压:如果需要进行减压,可以使用针或导管将一部分脑脊液排出体外。
-检查和治疗: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脑室造影)或治疗(如给药或脑室引流)。
6.穿刺器的拔除:-拔除引导器:在完成操作后,小心地拔出穿刺引导器。
-验证止血:在引导器拔出后,使用药物或电凝止血以避免出血。
7.伤口处理:-伤口处理:根据需要进行伤口缝合或贴合处理。
-敷料:在伤口处覆盖干燥无菌敷料。
8.完善术后护理:-监护:将患者转入监护室,密切监测术后情况。
-术后护理:根据需要提供恰当的护理和照顾,包括药物治疗、饮食和活动限制等。
需要注意的是,脑室穿刺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并在术前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准备。
侧脑室穿刺术一、适应征:1.诊断性穿刺(1) 脑室造影;(2) 采集脑脊液标本作化验;(3) 鉴别脑积水的类型(即作脑室和腰椎双室穿刺,用染料测试两者是否相通)。
方法:将染料(对神经组织无损伤)如PSP与靛胭脂注入侧脑室内,如果染料能出现在腰椎穿刺的CSF 中,表明脑积水属交通性,反之为阻塞性。
2.治疗性穿刺:(1) 暂作脑室引流,暂时缓解颅内压,特别对枕大孔疝是一种急救性措施;(2) 开颅手术时或手术后用以降低颅内压;(3) 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染(或恶性肿瘤蛛网膜下腔转移,特别是白血病);(4) 脑室内有瘀血急需清除者;(5) 作脑脊液分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导管;二、禁忌征:页脚内容1(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于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致病菌组织,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三、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1、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和急救性引流(2)方法:仰卧位穿刺点:发际上、中线旁开2-2.5cm;或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或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秃顶病人: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深度:<5-5.5cm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连线;页脚内容2优点:为侧脑室额角较大,易刺中,无脉络丛,便于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术。
但该处皮质血管较多,大脑半球肿瘤时额角移位较多,到使穿刺困难。
2、枕入法(穿刺侧脑室的三角区)(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脑室一枕大部分流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流;(2)方法:侧卧位穿刺点:枕外粗隆上方4-7cm中线旁开3cm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眉嵴深度:<5-6cm优点: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多或不严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
侧脑室穿刺术
适应症
1.枕骨大孔疝抢救。
2.置颅内压监测器。
3.脑室内出血引流。
4.脑室置入Ommaya贮液器,注射化疗药治疗肿瘤性脑膜炎、淋巴瘤或白血病。
5.颅内压增高的颅后窝手术,枕角穿刺(参见脑室-腹腔分流术)引流可以降低颅内压。
禁忌症
小脑幕上占位病变造成大脑中线结构明显移位,侧脑室扩大不明显。
操作步骤演示
1.病人仰卧。
一般选用右侧(非优势侧),如果左、右脑室不通,穿刺压力高的一侧(或双侧)。
2.双侧额部备皮。
穿刺点避开运动区和矢状窦,冠状缝前1cm(定位冠状缝:沿外眦与外耳道连线的中点向上);中线旁开2~3cm(近似于2横指)。
3.局部麻醉。
直切口长轴位于矢状面,分开骨膜;应用自动牵开器;钻孔,骨蜡止血;切开硬脑膜并用双极电灼。
4.穿刺脑室。
垂直脑表面插入导管(或颅内压监测管)达5~7cm深。
进针3~4cm 深一般可获得脑脊液(正常脑室为4~5cm)。
如无脑脊液流出,向深处送导管,直到脑脊液流出。
5.缝扎引流管,并且固定在骨膜上。
6.缝合头皮,包扎切口。
7.根据需要连接引流袋或颅内压监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