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波传播理论&天线原理选型
- 格式:pdf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43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原理无线电波是指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
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原理是电磁波的传播原理,要了解其原理,首先需要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
一、电磁波的基本特性1.频率和波长无线电波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频率和波长是电磁波两个基本参数中的关系。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越强。
例如,如果有两个无线电波,一个频率为1MHz,一个频率为2MHz,那么2MHz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1MHz的无线电波的一半。
2.传播速度无线电波是在真空中传播的,其传播速度为光速,即约为300,000 km/s。
3.极化电磁波的方向和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称为极化。
无线电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圆极化。
不同极化方式的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衰减程度也不同。
二、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地面波、天波和空间波。
1.地面波地面波是指沿着大地表面传播的电磁波。
地面波的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数百千米,其主要特点是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在负责的局域内通信。
2.天波天波是指折射在电离层上方的电磁波。
由于电离层具有反射和折射的特性,天波可以传播数千千米,其主要特点是传输距离较远,适用于远距离通信。
3.空间波空间波是指由天线向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其传播距离与地球曲率半径成正比,可以传播数百到数千千米。
空间波传输主要分为直射和反射两种方式,具体的传播方式取决于天线的高度和环境的情况。
三、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影响因素无线电信号的传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频率无线电波传播的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短,对障碍物的穿透能力越差。
2.反射和衰减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并遭到反射、折射和散射,这些因素会改变信号的传播方向和功率,导致信号衰减。
3.天气状况天气的变化会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产生影响。
例如,电离层的变化会影响天波信号的传播,大气条件的变化会影响空间波信号的传播。
4.传输距离传输距离对无线电波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是指无线电波从发射器向接收器传播的过程。
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它的传播过程主要受到电磁波的特性、天线的特性和传输环境的影响。
首先,电磁波的传播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无线电波由交变的电流在天线上产生,并形成一个环绕天线的电磁场。
这个电磁场在空间中传播,并会被接收器中的天线捕获。
其次,无线电波的传播会受到天线的特性影响。
天线作为无线电波的收发器,它的尺寸和结构会对无线电波的辐射方向、辐射功率等起到重要作用。
天线的设计和选择能够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距离、传输质量等。
不同类型的天线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环境,例如杆状天线适用于远距离传输,而补偿天线适用于增强信号强度。
最后,无线电波的传播还会受到传输环境的影响。
无线电波在空气、水、建筑物和地形等环境中传播时会与这些介质发生干扰、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从而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播性能。
例如,在城市中,建筑物的多个反射面会引起多径传播,导致信号的时延扩展和多径衰落。
此外,在开放空旷区域,无线电波传播的路径会较为直接,传播损耗较小。
通过以上原理,无线电波可以实现远距离传输和通信。
当发射器发出无线电波时,它会被天线辐射,形成一个电磁场,从而造成电磁波的发射。
这个电磁波会在空间中自由传播,当它遇到接收器的天线时,电磁波会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信号的接收。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恢复出原始的信息。
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
通过研究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我们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提高信号的传播距离和传输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天线和调节传输环境,以实现最佳的无线通信效果。
综上所述,无线电波的传播原理主要包括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天线的特性和传输环境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和传输。
《无线电波的发射、接收和传播》讲义一、无线电波的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线电波无处不在。
从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从卫星导航到无线局域网,无线电波在信息传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无线电波呢?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范围非常广泛,从低频的几千赫兹到高频的几十亿赫兹。
它们能够在自由空间中传播,不需要像电线那样的物理连接就能传递信息。
二、无线电波的发射要实现无线电通信,首先需要发射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发射主要依靠天线和发射机。
天线是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的重要设备。
发射时,电流通过天线,产生变化的电磁场,从而向周围空间辐射出无线电波。
天线的形状和尺寸会影响发射的效率和方向性。
发射机则负责产生高频振荡电流。
这个电流具有特定的频率和功率,决定了发射的无线电波的特征。
为了有效地发射无线电波,发射机通常会对信号进行调制。
调制就是把要传递的信息加载到高频载波上。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和调频(FM)。
调幅是使载波的振幅随信号变化,而调频则是使载波的频率随信号变化。
经过调制后的信号,能够携带更多的信息,并且更适合在空间中传播。
三、无线电波的传播无线电波在空间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地波传播、天波传播和直线传播三种。
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适合频率较低的无线电波,如长波和中波。
地波传播比较稳定,但传播距离有限,且容易受到地面障碍物和地球曲率的影响。
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被发射到高空的电离层,然后被反射回地面。
这种传播方式适合中波和短波。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个区域,其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但电离层的状态会随时间和季节变化,导致天波传播的稳定性较差。
直线传播是指无线电波以直线的方式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适合频率较高的无线电波,如超短波和微波。
直线传播的信号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因此需要通过中继站来延长传播距离。
此外,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衰减、障碍物阻挡、多径传播等。
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1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1.2 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3 无线传播环境• 1.4 无线信道分析1.1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1820年奥斯特电磁1831年法拉第磁电产生产生变化的电场磁场变化的磁场电场激发?电磁场理论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电磁场理论(经典电磁场理论),指出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形成了统一的电磁场,预言电磁场能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称为电磁波;并得到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从而断定光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电磁波。
后来,赫兹用振荡电路产生了电磁波,使麦克斯韦的学说得到了实验证明,为电学和光学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因此,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场理论是人类对电磁规律的历史性总结,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辉煌成就,是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电磁波的诞生赫兹----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对人类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发现了光电效应。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用各种实验,证明了不仅电磁波的性质和光波相同,而且传播速度也相同,并可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即电磁波服从一般波动所具有的一切规律。
如果空间的电场或磁场变化是周期性的,我们用周期和频率来描述变化快慢。
电磁场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磁场的变化频率;电磁波在传播中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不会发生改变,但其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
电磁波的应用从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发明了第一个无线电报系统。
1914年语音通信成为可能。
1920年商业无线电广播开始使用。
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雷达。
40年代雷达和通讯得到飞速发展,自50年代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卫星通讯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如今电磁波已在通讯、遥感、空间控测、军事应用、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无线电通信的起源1897 年:马可尼完成无线通信试验——电报发收两端距离为18 海里试验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20 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无线通信蓬勃发展步话机、对讲机等1941 年美陆军就开始装备步话机短波波段,电子管电磁波分类-按传输方式电磁波分类-按传输方式电磁波分类-按波长电磁波分类-按波长各波段电磁波特点长波通信:沿地面传播,衰减小、穿透能力强 中波通信:地波传播及夜晚电离层反射传播 短波通信:天波传播,适合远距离传输超短波通信:直线传播,视距通信,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工作频带宽,长距离接力通信第1讲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1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1.2 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3 无线传播环境• 1.4 无线信道分析传播途径①建筑物反射波②绕射波③直射波④地面反射波①建筑物反射波②绕射波③直射波④地面反射波第1讲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1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1.2 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3 无线传播环境• 1.4 无线信道分析1.3 无线传播环境•问题:移动通信比较固定通信有那些特殊性呢?•多径无线传播无线路径是一个很复杂的传播媒介•手机发射功率有限手机的发射功率客观限制了蜂窝小区的服务范围手机电池寿命和对人体危害决定了发射功率大小•频率资源有限带宽一定信道编码等占用额外频率资源频率需要被重复利用==> 产生同频干扰•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第1讲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1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1.2 无线电波传播原理• 1.3 无线传播环境• 1.4 无线信道分析无线信道分析在移动通信研究中的意义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十分复杂:9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9用户移动的随机性9多径传播无线信道是制约移动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无线信道是研究各种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无线信道的建模对于整个移动通信系统仿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4 无线信道分析•无线信道中的损耗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大尺度(又称路径损耗)【path loss】—中等尺度(阴影衰落、慢衰落)【shadowing】—小尺度衰落(快衰落)【fast fading】无线信道分析场强平均值随距离增加而衰减(路径损耗,大尺度衰落)•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损耗场强中值呈慢速变化(慢衰落,阴影衰落,中等尺度衰落)•由地形地貌导致场强瞬时值呈快速变化(快衰落,小尺度衰落)•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多普勒效应——由移动体的运动引起,多径条件下引起频谱展宽三种衰落区别•大尺度衰落主要是路径损耗,可用自由空间传播模型来近似;其特点是:慢变,信道在很长时间内可以认为是恒定的,而且衰落的幅度很小。
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通过介质或在介质分界面的连续折射或反射,由发射点传播到接收点的过程。
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而实现的。
因此,研究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无线电通信质量的重大课题。
传播模式通常指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一些典型方式。
在地球上,无线电波的传播介质有地壳、海水、大气等。
根据物理性质,可将地球介质由下而上地分为地壳高温电离层、地壳介质岩层、地壳表面导电层、大气对流层、高空电离层。
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各层介质中传播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减常数ɑ各不相同。
因而各种频段的无线电波在介质中传播均有其衰减较小的传播模式。
适于通信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种。
地壳波导传播以地壳表面导电层和地壳高温电离层为界面,以地壳介质岩层为介质形成地壳波导的传播模式。
超长波或更长波段的电波可以在地壳波导中传播到千余公里。
但由于深入地下数公里的天线难以建造,现在还不能实际应用于通信。
水下传播无线电波在海水中传播的传播模式。
电波在海水中的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目前仅用于超长波水下通信。
地表波传播无线电波沿地壳表面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地波传播。
地面吸收衰减导致波阵面前倾,使单位距离吸收衰减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地面吸收衰减随频率升高而增大。
地波传播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传播用于中频(中波)以下频段。
电离层传播利用电离层和地面对电磁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进行传播的传播模式,又称天波传播。
电离层按高度由下而上地分为D、E、F1和F2等几个主要层次。
各个层次中部的电子密度最大值由下而上逐层增加,而电子和中性气体分子的单位时间碰撞次数则逐层减少。
电离层的高度和电子密度均随季节、昼夜和太阳黑子活动而变化(见图)。
无线电波只能在折射率n值随高度递减的区域开始折返地面,电波途径最高点处的折射率n值等于电波入射角θ0的正弦函数。
对应于某一折射角,存在一个最高频率,其传播途径的最高点可以达到F2层的最大电子密度区。
此频率称为最高可用频率MUF。
无线电波的传播机理与信号处理无线电波是一种能够通过空气释放能量、传递信息的电磁波。
它们在通信、雷达、卫星通讯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无线电波的传播机理和信号处理技术。
一、无线电波的传播机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周围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吸收、反射、散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决定无线电波传播的重要因素。
1. 吸收现象吸收现象是指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周围介质吸收的现象。
介质的吸收特性由介质的电性能和磁性能决定。
在大气中,气体、水汽和云雾等都会对无线电波产生一定的吸收作用。
2. 反射现象反射现象是指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如果障碍物是平面的,则反射波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如果障碍物是曲面的,则反射波会沿不同的方向散射开来。
3. 散射现象散射现象是指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己尺寸小的物体而发生的反射和散射。
该现象会使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频率和相位的改变。
二、信号处理技术无线电波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和噪声的影响,使得信号质量下降,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来提高信号的质量。
1. 功率控制功率控制是指在传输过程中,动态地调整信号的功率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此技术可有效减少信号的失真和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
2. 多路径补偿多路径补偿是指针对具有多条信号路径的传输信道的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传输信号会有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端,由于路径长度和反射等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会引起信号的码间串扰及多径干扰。
通过使用多路径补偿技术,可以完全消除这些干扰,从而提高信号的质量。
3. 信道编码技术信道编码技术是指在传输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以达到提高传输质量的效果。
这种编码技术可以允许接收端对信号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并实现数据压缩的效果。
4. 多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是指在发射和接收方同时安装多个天线,以提供更多的路径和增加信号的可靠性。
多天线技术可以通过最大化信号传输的分集增益来减少干扰和抗多径干扰,并改善信号的覆盖范围。
无线电波传播手册第一章无线电波传播原理1.1 无线电波的产生无线电波是一种由电磁场产生的电磁波,其产生过程基于电磁感应定律。
1.2 无线电波的特性无线电波具有波长、频率、速度等特性,其传播受到地形、天气、电离层等因素的影响。
1.3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线传播、地面传播、天波传播、散射传播等。
第二章空中传播2.1 直射传播直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直接从发射天线到达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适用于开放空旷地区。
2.2 折射传播折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过不同介质界面时,由于光速的改变而发生弯曲的传播方式。
2.3 绕射传播绕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屏障或障碍物时,在其周围或边缘绕过的传播方式。
2.4 天波传播天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特定频段通过电离层反射和折射后传播到地面的方式。
第三章地面传播3.1 地波传播地波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地面与天线之间的接触面上沿地球曲率传播的方式。
3.2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由于地面反射、散射等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到达接收天线的方式。
3.3 衍射传播衍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弯曲传播的方式,适用于山谷、城市建筑密集区等地形。
第四章天波传播4.1 电离层基本概念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中电离分子和自由电子较为密集的区域,对无线电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4.2 太阳活动与天波传播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变化会对天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太阳黑子数量与无线电通信质量存在关联。
4.3 天波传播相关参数天波传播的状况可通过参数如电离层频率、MUF(最高可用频率)等进行描述和预测。
第五章散射传播5.1 散射现象及机制散射传播是指无线电波在穿越大气中的气体、雾霾、云层等微粒时发生分散传播的现象。
5.2 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散射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频率、信号强度、物体粒径和散射角度等。
5.3 散射传播在通信中的应用散射传播在通信中常用于障碍物背后的信号传输、城市建筑物信号强化等。
936.1919/c S u b j e c t t o a l t e r a t i o n .Input 2 x 7-16 female Connector position Bottom Weight 6.6 kg Wind load Frontal:130 N (at 150 km/h)Lateral:110 N (at 150 km/h)Rearside:310 N (at 150 km/h)Max. wind velocity 200 km/hPacking size 1404 x 172 x 92 mmHeight/width/depth1302 / 155 / 69 mmMechanical specifications page 1 of 2 741 794Multi-band F-PanelDual PolarizationHalf-power Beam WidthFixed Electrical Downtilt1710–2170X 65°2°741 794Type No.Frequency range1710 – 1880 MHz1850 – 1990 MHz 1920 – 2170 MHz Polarization+45°, –45°+45°, –45°+45°, –45°Gain2 x 17.5 dBi 2 x 18 dBi 2 x 18.5 dBi Half-power beam widthHorizontal:67°Horizontal:65°Horizontal:63°Copolar +45°/–45°Vertical:7°Vertical: 6.7°Vertical: 6.5°Electrical tilt2°, fixed 2°, fixed 2°, fixed Sidelobe suppression for> 14 dB > 14 dB > 14 dB first sidelobe above horizonFront-to-back ratio, copolar > 30 dB > 30 dB > 30 dB Cross polar ratioMaindirection0°Typically: 30 dB Typically: 30 dB Typically: 30 dB Sector±60°> 10 dB > 10 dB > 10 dB Isolation, between ports> 30 dB Impedance50 ΩVSWR< 1.4Intermodulation IM3< –150 dBc (2 x 43 dBm carrier)Max. power per input 300 W (at 50 °C ambient temperature)XPol F-Panel 1710–2170 65°18.5dBi 2°T1710–2170Horizontal Pattern Vertical Pattern2°electrical downtilt103067°125°d B 7°d B 103Horizontal Pattern Vertical Pattern 2°electrical downtilt 65°120°d B 10301850 – 1990 MHz: +45°/–45°Polarization6.7°d B 10301710 – 1880 MHz: +45°/–45°PolarizationHorizontal Pattern Vertical Pattern2°electrical downtilt115°d B 103063°1920 – 2170 MHz: +45°/–45°Polarization 6.5°d B 10301710–2170–45°1710–2170+45°7-167-16KATHREIN-Werke KG .Anton-Kathrein-Straße 1 – 3 .PO Box 10 04 44 .D-83004 Rosenheim .Germany . Telephone +49 8031 1 84-0 .Fax +49 8031 1 84-9 73Internet: http://www.kathrein.de936.1919/c S u b j e c t t o a l t e r a t i o n .Material:Reflector screen:Tin plated copper. Radiator:Tin plated zinc.Flat fiberglass radome: The max. radome depth is only 69 mm. Fiber-glass material guarantees optimum performance with regards to stability,stiffness, UV resistance and painting. The colour of the radome is grey.All screws and nuts:Stainless steel.Grounding:The metal parts of the antenna including the mounting kit and the innerconductors are DC grounded.Environmental conditions:Kathrein cellular antennas are designed to operate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described in ETS 300 019-1-4 class 4.1 E.The antennas exceed this standard with regard to the following items:– Low temperature: –55 °C– High temperature (dry): +60 °CIce protection: Due to the very sturdy antenna construction and theprotection of the radiating system by the radome, the antenna remains operational even under icy conditions.Environmental tests:Kathrein antennas have passed environmental tests as recommended in ETS 300 019-2-4. The homogenous design of Kathrein’s antennafamilies use identical modules and materials. Extensive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ypical samples and modules.F-PanelsHarmony of Design and Technology 741 794page 2 of 25415569–45°+45°Bottom view∅ 8.56435130213561386For downtilt mounting use the clamps for an appropriate mast diameter together with the downtilt kit.Wall mounting: No additional mounting kit needed.Accessories (order separately)734 360 2 clamps Mast: 34 – 60 mm dia.Stainless steel 60 g 1734 361 2 clamps Mast: 60 – 80 mm dia.Stainless steel 70 g 1734 362 2 clamps Mast: 80 – 100 mm dia.Stainless steel 80 g 1734 363 2 clamps Mast: 100 – 120 mm dia.Stainless steel 90 g 1734 364 2 clamps Mast: 120 – 140 mm dia.Stainless steel 110 g 1734 365 2 clamps Mast: 45 – 125 mm dia.Stainless steel 80 g 1738 546 1 clamp Mast: 50 – 115 mm dia.Hot-dip galvanized steel 1.0 kg 285010002 1 clamp Mast: 110 – 220 mm dia.Hot-dip galvanized steel 2.7 kg 285010003 1 clamp Mast: 210 – 380 mm dia.Hot-dip galvanized steel 4.8 kg 2732 317 1 downtilt kit Downtilt angle: 0°– 10°Stainless steel 1.0 kg 1Type No.Description Remarks Material Weight Units perapprox.antennaPlease note:As a result of more stringent legal regulations and judgements regarding product liability, we areobliged to point out certain risks that may arise when products are used under extraordinary operatingconditions.The mechanic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stipulated in ETS 300 019-1-4, whichincludes the static mechanical load imposed on an antenna by wind at maximum velocity.Extraordinary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heavy icing or exceptional dynamic stress (e.g. strain caused byoscillating support structures), may result in the breakage of an antenna or even cause it to fall to the ground.These facts must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site planning process.The installation team must be properly qualified and also be familiar with the relevant national safetyregulations.The details given in our data sheets have to be followed carefully when installing the antennas andaccessories.The limits for the coupling torque of RF-connectors, recommended by the connector manufacturersmust be obeyed.Any previous datasheet issues have now become invalid.KATHREIN-Werke KG .Anton-Kathrein-Straße 1 – 3 .PO Box 10 04 44 .D-83004 Rosenheim .Germany . Telephone +49 8031 1 84-0 .Fax +49 8031 1 84-9 73Internet: http://www.kathrein.de。